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二 行堂

  发心(十二)

  行堂

  ——二〇〇五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六

  ◎妙祥法师讲述

  时间: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晚

  地点: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

  听众: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

  

  ●行堂

  ——我们应该知道,这个行堂既是成佛的因,又是正确的修行道路。

  

  一居士:恭请大德开甘露门,教导我们如何了生脱死,离苦得乐。

  下边继续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,今天解答第十一个问题。

  第十一个问题:行堂如何才能做到平等,让师父和居士们过好斋

  

  我们都知道大悲寺过斋是日中一食。虽然是日中一食,但由于我们这种过斋是建立在乞食的基础上,不是说随随便便就要吃饭了,而是要做到像乞食的程度。虽然没有上村里,或上外面去乞食,但由于大家的供养,并由居士发心把食物做好,所以要进行斋戒的。

  因为饮食涉及到我们生死的问题。佛讲了,早晨为天食,中午为佛食,下午为畜生食,晚上为饿鬼食。这就说明饮食的好坏决定了我们生死的牵引,也说明了我们如何修行的问题。我们知道,这个日中一食涉及到成佛的问题,成佛的问题就是一件大事,我们既要在饮食上做到能够保证修行,同时还要让大家过好斋,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

  我们首先应该知道日中一食是佛制,我们如法过斋就是在行佛制,不是其它制,所以我们过斋的过程就是成佛的过程。什么是过斋成佛的过程?就是说我们在饮食面前不能打败仗。这并不是说我们把它吃好了,就能成佛了,而是我们怎样在过斋期间去掉贪心。这就涉及到我们修行的问题,这个问题是很大的一个问题。

  我们刚才讲了,如果我们一天吃两顿饭,早晨吃还得天亮以后,这是种下生天因;如果日中一食,那是种下成佛的因。那我们是想成佛,还是想生天?过去有很多大德,他宁可在五浊恶世里修行,也不肯生天去享受。所以说,我们修行就必须要掌握这个原则才行。

  如果早晨吃早食,在佛教里只有病人才可以吃早食,喝稀粥,这是为了照顾身体不好的才开的早食。这个早食不是随便开的,不是对任何人都可以开。

  下午吃食,这在丛林里就是犯盗了,盗三宝物。为什么说是盗三宝物呢?因为这个饮食是由居士供养,他是供养你出家修道,我们如果下午吃,就违反了居士的供养心,这样就会形成盗。佛在经里明确地指出,下午饮食和晚上饮食——就是过午食,下焦肠地狱,要偿受果报的。另外也是做畜生、饿鬼的因,所以这都是非常可怕的。我们现在就知道,饮食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修行的路线。也就是说,饮食能使我们起心动念,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。

  我们如果不来到这里发心出家,大家很难坚持日中一食的。因为大家有一个发心出家,想了脱生死,离苦得乐和度众生的心,大家有这种决心,才来到这里进行修行、日中一食。如果没有这种决心,恐怕就做不到了。也有很多的人来到咱们寺院,你看你让他不摸钱,还能坚持,如果一天吃一顿饭,他就受不了了。为什么受不了?就是我们的贪心在作怪。

  而且我们往往被饮食打败,在饮食面前我们打了败仗,也就是轮回。说:“我们为什么要轮回?”你就从饮食上看,如果过多的饮食会引起贪心,也会引起淫欲心。淫欲为正因,饮食为助因,它俩是狼狈为奸的,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。大家一定要知道,日中一食是佛制,如果你不能这么做,是不允许在这里出家的,因为你不具备出家的资格。

  所以说,我们行堂,如果知道这个饮食对我们修行有这么大的利处和这么深的意义,我们应该感到非常稀有、难得。那你在行什么呢?你就不是行米饭了,也不是行菜,你在行成佛的因,你在做这件事情。这个机会给了我们,让我们来布施这个成佛的因,让大家都能早成佛,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。如果我们这么想,我们的心就会平等。

  我们应该知道,这个行堂既是成佛的因,又是正确的修行道路。我们不光要日中一食,同样还要为大家服务,这就是我们不断地舍我、去掉贪心的过程。别人在吃饭,你在瞅着,不但不吃,而且是很高兴地把这个饮食打到师父们和居士们的手里去,让他们先吃,把好的让给他们。这种修行就是一种发心的行为,也是一种菩萨的行为,是很难得的。所以说,我们想修行,不光是要一顿饭,同时还要做到不起贪心。这个行堂,正是修不起贪心的最好办法之一。

  过去我在五台山碧山寺的时候,当时在大寮。我偶尔也帮助他们行堂,人多,忙不过来了,我也帮着行堂。那时候很希望去行堂,行堂的时候面对着大家,这个感到非常殊胜。因为行到每个人的跟前,我们小心翼翼地把饭打到大家钵里,我们有一个心愿:就是愿大家都能早日成就,早成佛道。我们这么样的发心,得到的回报就是心里一片清凉,甚至比吃这顿饭还香甜、还清凉。

  (编者注:大寮:按照丛林的规矩,斋堂分为两部分,专管做饭菜的地方叫做“大寮”,大众过斋的地方叫做“观堂”或“斋堂”,由两部分人各自负责,现在很多都和在一起,统称为“斋堂”。)

  地藏王菩萨有个愿力,就是“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”。也就是说,让所有的众生先成佛,自己后成佛。那我们行堂在做什么呢?我们正在做这件事情,就是你们大家先吃、先成就,我来为你们服务,这种作为正符合地藏王菩萨的愿力。所以说,行堂对我们来讲是很难得的一个机会。

  特别是最近,小王居士,还有两个小居士行堂,在大家跟前一站,大家就生起很大的欢喜。每次过斋的时候,瞅着他们,又替他们高兴,也很怕他们累着,更主要的还是替他们高兴,能有这么大的福报,去进行行堂,同时又在这里修行,这个机会确实是很难得。另外,行堂的时候还得有一种什么心呢?“不是我给你行堂,而是大家给我机会。”行到每个人跟前的时候,他都会发起一种感激心。如果我们有这种心,才能做到平等。

  我在碧山寺行堂的时候就是这样。有时候偶尔行堂了,我很小心翼翼地行到大家的跟前。我从他们的眼神里,还有这个感觉中感受到,他们生起一种特别感激的心,我也生起一种特殊的欢喜心。

  行堂怎样做到平等?我们要一视同仁,不能说这是师父,这是执事人,我们就可以在饮食上有选择。比如这个菜,我认为挺好,给他多打一点;其他的人我不认识,少打一点。那都是不允许的,都是不平等的行为。不管师父也好,居士也好,都是一律平等,这才行。

  曾经有一次,有个居士给我打饭,是饭还是菜?我也忘了。反正从他这个动作中,我看出来他要照顾我。后来他给我打饭,我就不要了。你照顾我,我就不要了。他一看我不要,当时可能脸就红了,他就知道我发现了他的想法。从此以后,再没有第二次敢做这种事情。

  所以说,我们行堂不要考虑师父的面子,或师父想吃什么,或是他想吃什么,这都不允许,只有平等对待,这才可以。不光对师父这样,对其他师父也是这样,对外来挂单的师父也是这样,一律平等。包括对我们常住的居士,或是外来的居士,一律平等。也包括临时来的,甚至不信佛的,也是一律平等。有的人可能挑,“行,这个居士常来,他要什么我给什么。”等到外来的人,甚至拜佛也不会拜,我们就有了分别心,或是因为对方岁数大,可能没有什么地位,或没有什么修行,我们就有了轻视心,那都是不允许的,丝毫也不允许。

  比如说:今天我们吃的食物中有苞米,这种苞米很珍贵,冬天能吃着这样的嫩苞米,很难得的。这个苞米不能只有师父可以吃,居士就不可以吃,必须平等。不管是后来的还是新来的,一律平等;也不管是外来的,还是内部的,一律平等。不管男的女的,老的少的,都是一律平等,不能有半点分别心。有了分别心,那就是极错误的,这个饮食的斋戒就会遭到破坏。我们为什么要日中一食?就是要有平等心,就是要去掉这个分别心。

  这个饮食是很重要的,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,它也涉及到因果问题。

  有一次在碧山寺做这个千僧斋,我就管炒菜,就是大寮,我指挥他们。其中有个菜叫胡萝卜,大家就问:“师父你看,这个胡萝卜是焯一下,变软一下,还是怎么做?”当时我就为了这个颜色好看,说:“就这么地,切上就可以了,生胡萝卜都可以吃。把它往菜里一搁,再加上它的热气一串,就可以饮食了。”生起这种心以后,告诉大家,就这么做。

  等到这个千僧斋快完事的时候,我们这些斋堂的人去过斋的时候,其中有几个是外来要饭的,也进来过斋。这时候有一个岁数能有七十多岁吧,六七十岁的一个老人,一个女的。她夹了一片胡萝卜,就是我说不用焯的那个胡萝卜,从后边座走到我那。她说:“你这个胡萝卜啊,我吃不动。你看,我的牙都掉了。这个胡萝卜给你吃吧。”这时她又张张嘴,叫我看看她的牙。这个胡萝卜她究竟搁嘴里吃过没有,我也不知道。我一看,赶紧接过来。看来我先前的想法是错误的,这因果不爽,马上就找到我的头上来了。当时不敢犹豫,赶紧放到碗里,赶紧吃掉。

 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教育,以后再也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大家身上,不能图一时的美观,为了使这个菜保持一个很好看的颜色,而不考虑大家是否能吃下去的问题。所以说,我们行堂也是这样,行堂一定要做到平等,不能在饮食上有任何差别。如果你要是在这里有了差别,很快就会找到你,果报是非常快的。

  行堂,不光每个人都行到,而且都要行得平均,不分先后,打到谁,我都能够平等对待。有些饭菜也不都是像我们想象的,有时候打一打就稀了,刚开始打的干,后面打的就稀,这时候怎么办?我们要求在打饭菜之前就应该平等,要考虑进去,打到后边的时候,也要考虑进去。不能坐最后边吃饭的,老是吃稀的,而给头一个打的都是干的,这也是不合适的。那怎么办?就是说,我们尽量要做到圆满,要把它调好。

  因为你过分地照顾师父,师父反而觉…

《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二 行堂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