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心(十二)
行堂
——二〇〇五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六
◎妙祥法師講述
時間: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晚
地點:遼甯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
聽衆:道場內男居士約叁十多人
●行堂
——我們應該知道,這個行堂既是成佛的因,又是正確的修行道路。
一居士:恭請大德開甘露門,教導我們如何了生脫死,離苦得樂。
下邊繼續解答大家提出的問題,今天解答第十一個問題。
第十一個問題:行堂如何才能做到平等,讓師父和居士們過好齋
我們都知道大悲寺過齋是日中一食。雖然是日中一食,但由于我們這種過齋是建立在乞食的基礎上,不是說隨隨便便就要吃飯了,而是要做到像乞食的程度。雖然沒有上村裏,或上外面去乞食,但由于大家的供養,並由居士發心把食物做好,所以要進行齋戒的。
因爲飲食涉及到我們生死的問題。佛講了,早晨爲天食,中午爲佛食,下午爲畜生食,晚上爲餓鬼食。這就說明飲食的好壞決定了我們生死的牽引,也說明了我們如何修行的問題。我們知道,這個日中一食涉及到成佛的問題,成佛的問題就是一件大事,我們既要在飲食上做到能夠保證修行,同時還要讓大家過好齋,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。
我們首先應該知道日中一食是佛製,我們如法過齋就是在行佛製,不是其它製,所以我們過齋的過程就是成佛的過程。什麼是過齋成佛的過程?就是說我們在飲食面前不能打敗仗。這並不是說我們把它吃好了,就能成佛了,而是我們怎樣在過齋期間去掉貪心。這就涉及到我們修行的問題,這個問題是很大的一個問題。
我們剛才講了,如果我們一天吃兩頓飯,早晨吃還得天亮以後,這是種下生天因;如果日中一食,那是種下成佛的因。那我們是想成佛,還是想生天?過去有很多大德,他甯可在五濁惡世裏修行,也不肯生天去享受。所以說,我們修行就必須要掌握這個原則才行。
如果早晨吃早食,在佛教裏只有病人才可以吃早食,喝稀粥,這是爲了照顧身體不好的才開的早食。這個早食不是隨便開的,不是對任何人都可以開。
下午吃食,這在叢林裏就是犯盜了,盜叁寶物。爲什麼說是盜叁寶物呢?因爲這個飲食是由居士供養,他是供養你出家修道,我們如果下午吃,就違反了居士的供養心,這樣就會形成盜。佛在經裏明確地指出,下午飲食和晚上飲食——就是過午食,下焦腸地獄,要償受果報的。另外也是做畜生、餓鬼的因,所以這都是非常可怕的。我們現在就知道,飲食的多少決定了一個修行的路線。也就是說,飲食能使我們起心動念,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。
我們如果不來到這裏發心出家,大家很難堅持日中一食的。因爲大家有一個發心出家,想了脫生死,離苦得樂和度衆生的心,大家有這種決心,才來到這裏進行修行、日中一食。如果沒有這種決心,恐怕就做不到了。也有很多的人來到咱們寺院,你看你讓他不摸錢,還能堅持,如果一天吃一頓飯,他就受不了了。爲什麼受不了?就是我們的貪心在作怪。
而且我們往往被飲食打敗,在飲食面前我們打了敗仗,也就是輪回。說:“我們爲什麼要輪回?”你就從飲食上看,如果過多的飲食會引起貪心,也會引起淫欲心。淫欲爲正因,飲食爲助因,它倆是狼狽爲奸的,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。大家一定要知道,日中一食是佛製,如果你不能這麼做,是不允許在這裏出家的,因爲你不具備出家的資格。
所以說,我們行堂,如果知道這個飲食對我們修行有這麼大的利處和這麼深的意義,我們應該感到非常稀有、難得。那你在行什麼呢?你就不是行米飯了,也不是行菜,你在行成佛的因,你在做這件事情。這個機會給了我們,讓我們來布施這個成佛的因,讓大家都能早成佛,這是多麼難得的機會。如果我們這麼想,我們的心就會平等。
我們應該知道,這個行堂既是成佛的因,又是正確的修行道路。我們不光要日中一食,同樣還要爲大家服務,這就是我們不斷地舍我、去掉貪心的過程。別人在吃飯,你在瞅著,不但不吃,而且是很高興地把這個飲食打到師父們和居士們的手裏去,讓他們先吃,把好的讓給他們。這種修行就是一種發心的行爲,也是一種菩薩的行爲,是很難得的。所以說,我們想修行,不光是要一頓飯,同時還要做到不起貪心。這個行堂,正是修不起貪心的最好辦法之一。
過去我在五臺山碧山寺的時候,當時在大寮。我偶爾也幫助他們行堂,人多,忙不過來了,我也幫著行堂。那時候很希望去行堂,行堂的時候面對著大家,這個感到非常殊勝。因爲行到每個人的跟前,我們小心翼翼地把飯打到大家缽裏,我們有一個心願:就是願大家都能早日成就,早成佛道。我們這麼樣的發心,得到的回報就是心裏一片清涼,甚至比吃這頓飯還香甜、還清涼。
(編者注:大寮:按照叢林的規矩,齋堂分爲兩部分,專管做飯菜的地方叫做“大寮”,大衆過齋的地方叫做“觀堂”或“齋堂”,由兩部分人各自負責,現在很多都和在一起,統稱爲“齋堂”。)
地藏王菩薩有個願力,就是“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”。也就是說,讓所有的衆生先成佛,自己後成佛。那我們行堂在做什麼呢?我們正在做這件事情,就是你們大家先吃、先成就,我來爲你們服務,這種作爲正符合地藏王菩薩的願力。所以說,行堂對我們來講是很難得的一個機會。
特別是最近,小王居士,還有兩個小居士行堂,在大家跟前一站,大家就生起很大的歡喜。每次過齋的時候,瞅著他們,又替他們高興,也很怕他們累著,更主要的還是替他們高興,能有這麼大的福報,去進行行堂,同時又在這裏修行,這個機會確實是很難得。另外,行堂的時候還得有一種什麼心呢?“不是我給你行堂,而是大家給我機會。”行到每個人跟前的時候,他都會發起一種感激心。如果我們有這種心,才能做到平等。
我在碧山寺行堂的時候就是這樣。有時候偶爾行堂了,我很小心翼翼地行到大家的跟前。我從他們的眼神裏,還有這個感覺中感受到,他們生起一種特別感激的心,我也生起一種特殊的歡喜心。
行堂怎樣做到平等?我們要一視同仁,不能說這是師父,這是執事人,我們就可以在飲食上有選擇。比如這個菜,我認爲挺好,給他多打一點;其他的人我不認識,少打一點。那都是不允許的,都是不平等的行爲。不管師父也好,居士也好,都是一律平等,這才行。
曾經有一次,有個居士給我打飯,是飯還是菜?我也忘了。反正從他這個動作中,我看出來他要照顧我。後來他給我打飯,我就不要了。你照顧我,我就不要了。他一看我不要,當時可能臉就紅了,他就知道我發現了他的想法。從此以後,再沒有第二次敢做這種事情。
所以說,我們行堂不要考慮師父的面子,或師父想吃什麼,或是他想吃什麼,這都不允許,只有平等對待,這才可以。不光對師父這樣,對其他師父也是這樣,對外來挂單的師父也是這樣,一律平等。包括對我們常住的居士,或是外來的居士,一律平等。也包括臨時來的,甚至不信佛的,也是一律平等。有的人可能挑,“行,這個居士常來,他要什麼我給什麼。”等到外來的人,甚至拜佛也不會拜,我們就有了分別心,或是因爲對方歲數大,可能沒有什麼地位,或沒有什麼修行,我們就有了輕視心,那都是不允許的,絲毫也不允許。
比如說:今天我們吃的食物中有苞米,這種苞米很珍貴,冬天能吃著這樣的嫩苞米,很難得的。這個苞米不能只有師父可以吃,居士就不可以吃,必須平等。不管是後來的還是新來的,一律平等;也不管是外來的,還是內部的,一律平等。不管男的女的,老的少的,都是一律平等,不能有半點分別心。有了分別心,那就是極錯誤的,這個飲食的齋戒就會遭到破壞。我們爲什麼要日中一食?就是要有平等心,就是要去掉這個分別心。
這個飲食是很重要的,我給大家講一個例子,它也涉及到因果問題。
有一次在碧山寺做這個千僧齋,我就管炒菜,就是大寮,我指揮他們。其中有個菜叫胡蘿蔔,大家就問:“師父你看,這個胡蘿蔔是焯一下,變軟一下,還是怎麼做?”當時我就爲了這個顔色好看,說:“就這麼地,切上就可以了,生胡蘿蔔都可以吃。把它往菜裏一擱,再加上它的熱氣一串,就可以飲食了。”生起這種心以後,告訴大家,就這麼做。
等到這個千僧齋快完事的時候,我們這些齋堂的人去過齋的時候,其中有幾個是外來要飯的,也進來過齋。這時候有一個歲數能有七十多歲吧,六七十歲的一個老人,一個女的。她夾了一片胡蘿蔔,就是我說不用焯的那個胡蘿蔔,從後邊座走到我那。她說:“你這個胡蘿蔔啊,我吃不動。你看,我的牙都掉了。這個胡蘿蔔給你吃吧。”這時她又張張嘴,叫我看看她的牙。這個胡蘿蔔她究竟擱嘴裏吃過沒有,我也不知道。我一看,趕緊接過來。看來我先前的想法是錯誤的,這因果不爽,馬上就找到我的頭上來了。當時不敢猶豫,趕緊放到碗裏,趕緊吃掉。
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教育,以後再也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大家身上,不能圖一時的美觀,爲了使這個菜保持一個很好看的顔色,而不考慮大家是否能吃下去的問題。所以說,我們行堂也是這樣,行堂一定要做到平等,不能在飲食上有任何差別。如果你要是在這裏有了差別,很快就會找到你,果報是非常快的。
行堂,不光每個人都行到,而且都要行得平均,不分先後,打到誰,我都能夠平等對待。有些飯菜也不都是像我們想象的,有時候打一打就稀了,剛開始打的幹,後面打的就稀,這時候怎麼辦?我們要求在打飯菜之前就應該平等,要考慮進去,打到後邊的時候,也要考慮進去。不能坐最後邊吃飯的,老是吃稀的,而給頭一個打的都是幹的,這也是不合適的。那怎麼辦?就是說,我們盡量要做到圓滿,要把它調好。
因爲你過分地照顧師父,師父反而覺…
《對發心出家居士開示 十二 行堂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