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非常慚愧,而且對師父來講,是很痛心的一件事情。我們恭敬師父,就是因爲師父有這種平等心,我們才去恭敬師父。你按照這種平等心去做,正是恭敬師父。恭敬師父的目的,是從師父開始逐步地恭敬。先恭敬師父,再恭敬其他師父;其他師父恭敬完了,再恭敬居士;常住居士恭敬完了,再恭敬外來居士。不管是認識和不認識的,信佛和不信佛的,一律平等,不能有半點的差別。這個也是很重要的。
原先在蓋縣茅蓬的時候,每次吃飯都有兩個村裏小孩上我那去,跟我要吃的,有時候他一去了就要。有時候做了包子,也給他了。我生起很大的歡喜,給他人吃的也是從自己飯碗裏省下來的,並不是拿常住的。後來有一次下山時,在那個雪地裏發現兩個包子,把餡吃了,光剩下個空皮扔這塊了。這時候挺傷心,看來在這個飲食布施上,我還有沒做好的地方,還有這個貪心的地方。所以說,我們這個心一定要平等。
行堂如何做到平等?同時我們還應該有一個布施心。隨時做好心理准備,行堂行到最後,沒有飯吃,吃涼的、吃剩的,這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,必須隨時都得做好這種准備。什麼叫隨時?就是天天都要發這種心。今天可能這個菜沒有了,或那個飯沒有了,或是今天的飯菜都沒有了;或是有,正好又來了一個人,怎麼辦?我應該把這個飯菜舍給他,我今天准備挨餓了,我們應該天天做好這種准備。你有這種心,才能達到平等。
在碧山寺的時候,我吃飯最晚。有時候去吃飯的時候,還有行堂的在,他一看到我最後來了,看到我炒菜也很辛苦,就來給我行堂。有時候有剩菜,剩的新炒菜,剩一盆,也在齋堂裏面,但是我並沒有去打這個剩的(新菜)。這個剩的(新菜)也許他們明天用,也許壞了要扔,我先不管它,首先考慮的是這個齋堂裏邊行堂結束後所剩的菜有沒有?如果有,我就應該吃那個剩菜,接著吃。有時候剩的全是湯,很少有幹的了,也得接著吃。
這個行堂師父一看我去吃飯,這個桶裏都已經是湯了,他特意撈撈底下,有點幹的,就給我撈過來,要給我打。都已經打到我的碗裏了,我就把這碗菜又給他倒到這個桶裏去了。當時他愣了:你看剩的全是湯,給你撈點幹的,這不是挺合適嗎?那也不允許。
後來他就不知道怎麼打了。我就教他,把這個菜輕輕一攪,就是上下都均勻,有湯有幹的,你也不能全撈稀的喝,有湯有幹,打著什麼樣是什麼樣。通過我這樣做一次,以後就再也沒有人給我行堂了,誰也不給我行堂。但是不管行也好,不行也好,我並不在乎這個,關鍵是一定不要起貪心。
行堂的人,要做到最後吃。最後吃的時候,也要做到平等,哪怕是最後一口湯,也得做到平等。不能說:這個飲食剩這麼多,我要是不撈一點,剩的幹的可能就要扔掉,我先把幹的吃了,省得浪費。我們不管他怎麼處理,首先要平等,不要挑剔,不管它是扔掉或不扔掉,都要按這個次第。大衆吃完了,剩下的我繼續飲用。這爲最好,最殊勝。雖然少吃一口,少吃一點,但是心裏非常清涼。
我們應該不被飲食所轉,也不能因爲我們持日中一食就有所驕傲,就可以吃好的、吃多的,這都是不可以的。也不能因爲我們行堂了,我們最後吃的是涼的、稀的,是大家吃剩的,我就可以多吃一點、挑好一點,或是比以前吃的差一點,那也不行。必須做到如法地用,這樣才能做到平等。
有了這種心,你才能讓師父和居士們過好齋。什麼叫讓師父和居士們過好齋?就是讓師父和居士們在飲食上沒有任何挑剔,不分別好和壞,這就是過好齋。我們過好齋,不光是吃飽的問題,同時要空掉所有的貪心和習氣。
如果這個飲食我們打得很好,有很多師父可以通過過齋的這個過程,就可以證道的,可以發起慈悲心,也可以得到直心。有的甚至這一堂齋過完了,剛出齋堂門口就忘了,剛才吃沒吃過飯?過沒過齋?吃的什麼?一概想不起來了,沒有了。得過好長時間,想啊想啊——後來想起來了,剛吃完飯,剛從齋堂出來,吃的什麼……才慢慢生起這個概念。要是不起分別心,這個概念也沒有。
所以說,你想得到直心,必須在飲食上不分別,不挑好和壞。這個飲食太重要了,雖然師父和居士們大部分都是不挑好和壞,但是我們行堂的一定讓師父和居士們吃得平等、吃得好。這個吃好並不是你多給點好吃的爲好,而是要平等,多和少、上和下、稀和稠都要盡量做到平等。如果讓師父們和居士們都能證到慈悲心和直心,這叫真正過好齋;讓大家都能守住戒律,不起貪心,不起煩惱,這才叫過好齋。這個齋也不是好吃的,因爲食物過好了起貪心,過壞了起嗔恨心,這都不行的。必須不起貪心,也不起嗔恨心,這都是我們行堂應該做的。
總的來講,這個行堂從最近來看還是不錯的,基本上能打六十分吧!打六十分,這就很不錯了,大部分行堂都是不夠格的。爲什麼說打六十分?其中有些動作太急、太重。前幾天人多,有時把那個小盆送到居士跟前的時候,這還可以,還比較輕,等這個勺拿過來就不是了,急叁火四的,一個一個地往裏扔。這些都是不允許的,應該輕輕地放下,非常柔和,一點動靜也沒有,這才行。這就說明我們的心還急躁,被相所轉。
如果要是師父在那坐著,你這個勺會不會這樣放進去?我想你不敢,師父肯定要找你麻煩的,是吧?過完齋得批評你。因爲你對師父有恭敬心,所以你不會把這個勺順手就扔進盆裏頭,一定會很小心很小心地放進去。我們對居士或是對外來人就沒有這種恭敬心,這是不正確的。我們恭敬師父,這是對的。爲什麼需要恭敬師父?並不是恭敬師父一個人,應該通過恭敬師父,對所有的衆生都能生起這種恭敬心,這就是平等心。所以在行堂上,我們應該注意這些事情。
所以我們大家應該在過齋上,要打一個很好的勝仗,要在這過好齋,一定要讓它有所成就,因爲我們每天都要在飲食上輪回一次。雖然我們去掉了早晨和晚上的飲食,離開了這個墮落的因,但就是這一頓飯,雖然是爲維持生命,也不能進行放逸。它同樣還存在墮落的因,不是沒有。如果你起貪心了,那就不合適了。比如說,有的人在飲食時,他就先挑好的吃,後吃壞的。那都是貪心,這都是不允許的。
另外,行堂還要做到輕、快、柔。行堂腳步要輕,還要快,不能等你半天也不過來,一點點地走道,太慢了還不行。還要輕,還要快,而且每個動作又非常柔和、慈悲,用心去做。這樣的話,我們在行堂上才會做到很好。這是講的如何行堂。
這個行堂應該平時自己鍛煉,不要等到行堂的時候再鍛煉,應該在平時沒人的時候,互相之間就鍛煉。這個勺怎麼放,不是說:“好,下回我想著,那時候我再輕輕放。”你盡拿大家試驗,有時候你是放不好的。不是過慢就是過急,或是過偏、過重,都不行。怎麼放?應該提前做一個試驗,這才行呢。你想行堂行好,就得采取這個辦法。
另外呢,行堂時要做到平等,讓每個師父和居士過好齋,而生起歡喜。過去(在五臺山)我就是這樣,大衆過齋時,我就在裏面往外瞅,這頓飯誰要是沒吃好,我都生起忏悔。那時候我就想:是不是我的菜炒得不好?或是哪塊做得不合適?看到大家能吃到我炒的菜,生起特大的歡喜。所以行堂應該有這種心。
行堂如何行好,這個平時的鍛煉也很關鍵。什麼鍛煉?那就是對這個盆沈重的鍛煉。咱們是端盆,過去叢林用的是桶,挂在脖子上。這有個套,把小木桶往那一挂,拿這個打飯菜。那個是很重很重的,在行堂來講,是一種功夫。我們現在用的是盆,不管這個盆也好,桶也好,都得做好。我們有的端得不好、不順利。袖子等各方面都要紮好,不能混進去。另外呢,行得要幹淨、利索。這些東西都得平時想辦法,來實踐的,或是兩個人配合,這都可以的。
比如說:這個飯粘在勺上了,很難倒下來,我們得想一些辦法,怎麼叫它快點倒下來,不能老粘。過去有一個辦法,打飯時老粘,怎麼辦呢?後邊有個打菜的,他倆配合,把這勺伸到菜盆裏去,沾一下湯,這不就有油了嗎,我再繼續打飯,這個飯就不粘了。但是有一個毛病,就是打出的飯不幹淨,有時候有菜。這也是一個辦法。
或是在飯盆裏可以再放一個勺,倆勺,一個小勺一個大勺,當我打不下去的時候,拿那小勺把粘在大勺上的飯挖下來,這也可以。這樣的話,省得到時候看似打了一大堆,那個師父一比劃,意思是不要這麼多,要一半就行了。你倒掉一半也不容易,就算不倒掉,你直接給打到缽裏,它也剩不點了。因爲什麼呢?都粘在勺上了。沒辦法,就使勁甩啊,在那緊著動作。這動作太大了,不好看,應該想點辦法。要想行好堂,一個是平時要鍛煉,要想出辦法來行好堂。
比如說這個行堂來回的次序,你們都得想好了。有的呢,我這一排打完了,又打到下一排,正好那面也行堂,他倆就互相擠著,非要擱這過去不可,那就不合適了。這排打完了,可以從第二個座繞過去,再回來打,這就可以。所以說,互相不要擠,擠容易引起人家動念,互相都得配合好。
第一個要打得快一點,要把那塊位置讓開。第二個,就是這面行堂的,應該把這個速度稍放慢一點,等他過去了然後再過去。互相在那來回擠,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,這都不合適。行堂應該像行雲流水一樣,輕輕而過,而且悄悄無聲,這才行呢。要輕快,還得穩重,讓人生起歡喜心,這才行。
今天講到這個行堂如何做到平等,你說一說,行堂有什麼體會?
一居士:阿彌陀佛!我行堂,就覺得我的平等心不夠,給師父行的時候,我總想客客氣氣地行;一到居士那,我就開始毛躁了。
對外來的呢?
一居士:對外來的居士就愛理不理的。
他說得也很實在,這就是我們的毛病,我們大家有時候可能還認爲是正確的。
恭敬師父對,他不知道恭敬師父不是目的,那只是個開始。另外呢,特別是對外來的。比如說行苞米,只剩叁穗…
《對發心出家居士開示 十二 行堂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