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定慧三学相辅相成
◎妙祥法师讲述
时间:二〇〇四年五月初八早
地点:海城大悲寺禅堂(药师殿内,临时禅堂)
听众:全体僧众
缘起:禅堂维那请法:“今天借这个机会,请师父给大众讲一讲,就是说我们这个僧团,在特有的这种情况下,怎么样来坐禅、上殿,包括一些日常课程,还有发心护持常住,就这些方面给大众讲一讲。”
好,大家放掌。刚才维那师说请我讲一讲,我也不知道要讲什么,刚来到禅堂,就顺着他的这个问题讲一讲。
佛法是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。既然是三无漏学,我们往往有一种概念,就是说先修戒律,完了再修禅定,修禅定再发慧,修行程序是这样。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戒里有定、有慧;定中有戒、有慧;慧里也包括定和戒,它每一点都圆满。但是学戒的时候,我们要以戒律为主。同时戒律是什么呢?那就是我们的定;定又是什么呢?同样也是戒。
佛在《楞严经》讲,摄心为戒。我们就是全部为这一个目标,就是为了找出我们的真心。怎么样能找出我们的真心,我们就怎么去做。学戒的目的就是要找出真心,修定的目的也是为了找到真心。但这个真心不好找。为什么不好找?你要是有一个执着:“我就专找真心,其它的我都不做了。”那你就什么也找不着。因为我们所说的“不做”,并不是什么都放下了,而只是一种自己的想法。因为六祖也讲过:“佛法不离世间觉。”就是在我们每个起心动念中,应该找出我们的这个心来。我们的心会随着外境各种的变化,也在起变化。我们能够在这个各种变化中,而心不变,那必须有一个定力。这个定力首先得靠戒律来控制自己的身、口、意而得到,你控制身、口、意,本身就产生定力。
同时,我们不光要在静中如此,同样在动中也要这样做。先讲这个禅定,我们现在一天坐五支香。多不多呢?按道理来讲不多。一个人一天的修行,必须得保证(坐香)八个小时以上,才够你这一天摄心的量。并且这八个小时还要连续坐,最起码上午也得坐四个小时到五个小时。这样的话才够你一天摄心的量。当然禅定好的,坐一个小时也能达到这个目的。但是对一般人来讲,恐怕没有八个小时是达不到这个禅定的。因为我们现在都是初学,我们还要学戒律,所以我们的坐香就不能搞得过多,就得适当。但打坐这个禅定力搞得不够,我们就得从各个方面把它补偿下来。吃饭啊,睡觉,行走坐卧,都应该把它找回来,找回一分是一分,找回一点是一点,通过各种方式来找。所以禅定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。
大家都知道,特别老修行都知道,没有定,你什么都成就不了。你没有定,在这个世界上都站不住。我们在这个世界之所以能站住,都是由于定力的关系。所以我们修定必须得认真,因为我们只有这五个小时的修定,再加上我们有时候心里散乱,剩的就不多了。再打点妄想,就更少了。有时候恐怕这五个小时,你连一个小时也没得到真正的定。因为这个定力呀,必须要把心看住,要伏住,这才能产生定力,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这方面事儿。不伏住了,虽然你在这坐着,但是和定力产生的这个效果相比,得到的效果非常小——不是说没有。
要想得到定力,我们必须要努力坐。你得咬牙克服,比如腿,你必须得自己降伏(疼痛)。因为腿疼,除了本身生理的原因,主要还是我们定力不足。为什么腿放不下去?也是我们定力不足。所以说我们小众(指沙弥)有的放不下去,大戒师比较好。昨天沙弥戒考试,你看看大戒师,基本上坐着,盘腿啥问题没有,一直能够坚持到底。实际上时间并不长,而小众好几个都是抱着个腿,要不就放开腿,这个不行,确实定力不足。你说“我这有定力”,那就不是定力了。所以说我们必须克服这个腿,你连腿都降伏不了……这个定力的增加,有时候就还是不到位。
想增加定力,就是要少打妄想,减少到最低程度,要不打妄想那就更好了。你不管它怎么打妄想,一定要想办法对治它。对治方法有参话头,也可以念佛,也可以念咒,都可以,但是不要影响别人。
参话头呢,等妄想起来,你比如在心里,或是嘴轻轻念,耳朵闻,别让别人听见。“念佛是谁、念佛是谁……”用这句话,来对付这个妄想。这句话具有两种意义:一种意义就是它可以引起我们疑情;另外它本身就带着一种口吻,能使我们精神比较集中。但“疑情”,绝不是它就是疑情啊,也不是怀疑就是疑情,这个大伙必须清楚。有的人将疑情给解释为怀疑,“念佛是谁?”这是疑情?这不是。疑情是我们得到定力,升起来以后,才会有疑情的。那时候是“大疑大悟,小疑小悟,不疑不悟。”所以疑情那是很重要的。这段就不讲了,因为得到了疑情之后,你自己自然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”
所以说我们既要学戒,同样要修定,定慧等持,它本来是一个,不是俩,没有矛盾。要好好学戒,把身心通过戒律,从理上,从身、口、意上都能够控制住,我们禅定力就会比较深入。有了定力,同样我们会更深地理解戒。戒律是为谁服务的?我们知道戒律的重要,也知道戒律和定力是一致的,在这个基础上,我们才会真正有智慧。这个智慧不用你去讲,也不是看书就叫智慧,也不是文字是智慧。那智慧是无相的,是离一切相——离一切相并不是不存在。真正有智慧的时候,你自然会见。你见,别人不见。除非有天眼通,不然是不会见到的。这个智慧能够消我们恒河沙数的罪恶,能把我们的生死逐渐地了结。等到我们达到圆满的时候,也就是回到家里了。
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发心的问题(指为大众服务)。究竟怎么样发心去做这件事情,发心的本身和定力是否相反或不一致?你比如说,我们曾经看过很多的大德,包括虚云老和尚,当初在高旻寺坐香时,叫他当执事人他不干,宁可被打香板他也不干,就是修定。而且后来还开了悟,成就了。但最后他又去领众啊,建庙啊,等等的事情,辛辛苦苦地做,最后把佛法延续下去。究竟这个当时的做法对不对?这就两说了。你看来果老和尚,他在发心方面,就像抢包子一样,抢宝贝一样,不断地发心,不论什么事,他都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活,不断地发心和努力。
虚云老和尚是当时处在那种环境,但是他开悟了以后,反而去不断地为大众服务。因为为大众服务和你得到的智慧是一致的,不是两个。有人说我得到智慧以后,再去服务去,实际上因为你发心不到位,很难得到智慧。我们什么事情都要“水到渠成”。水没来先挖渠,水一来自然顺着渠就走了,所以说我们损失就小。另外你没有这个渠,水也引不来。这个发心那就等于挖渠一样,因为我们所谓的发心,好像是为大众服务,实际上就是一个无我的精神表示。而且也是我们没有违逆的意思,也是我们恒顺的意思,都在这里头。这个发心那就是要去掉我执,克服种种的毛病习气,这是很重要的一关。
虚云老和尚因为没当执事人,开悟了之后,他整天地忙活,到处建庙啊,建一百来个庙,一天辛辛苦苦的。如果他在当时,如果能够不自私,不为了开悟而开悟,去为大众服务,他可能开悟得更早,而且开悟了以后也不会这么忙。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。所以说我们应该看到这个因果的问题。你这笔帐啊,早晚都得还清,因为你缺了这一课是不行的。所以说我们应该走这条捷径。虽然说虚云老和尚走了这一条路,很快就得到开悟,但那时间也很长啊,经过千辛万苦,有病等等的事情,才把这个身心放下。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发心做这个事情的时候,我们不一定都得掉水里吧——再去开悟。你看来果老和尚,就是见着好事情(脏活累活)他就抢,去做,没有回避,而他开悟的时间就非常快。而且事后,折腾也比较少,他折腾就比较少。另外住世的时间虽然是少一点,但是人家自在。我讲这些就是提醒大家,应该在发心上下功夫,它和戒、定没有相违背。
当然了,我们打坐恐怕能深入一些,在忙活执事这一部分,我们可能要散乱一些。但是有一点:这是你必修课程,要提前完成,才能够提高,快速的达到开悟的目的,也就是了脱生死。因为我们成佛是成无我,无我才是佛,有了我他不会成佛。你没发心,觉着我去修禅定了,好像从那里找到无我。但是你不如在动中无我,然后在静中再无我,这样两下配合就更好了。你如果有了一个不愿意发心,本身就障道。所以说我们平时讲依教奉行。什么叫依教奉行呢?就是让你把“我”放掉,并不是说非得让你去干活,听话呀,然后给你训练出来像一个木头人似的,并不是这个意思。就是让你不要有我。这个依教奉行是非常重要的,大家有的人有体会,他能降伏烦恼,能克服我见,而且速度快,马上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。不然有时候你再思维、再考虑,前想、后考虑,你什么都来不及了。往往很多的问题都需要马上答复。
这个戒和定,和这个发心要配合起来,而且发心很重要,但是你不要被外境所转。有的看到做外面的事情,觉得比进禅堂要舒服得多,虽然是发心,但是他不愿意坐,这不行。必须得打坐,要坐进去,坐进去的同时还要发心。有时候觉着坐得挺好,一发心容易散乱,这就得靠我们心里……这是个功夫的问题。如果你要是在动中,也能够把这个定力用上,那就更好了。而且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,都随时随地有开智慧、开悟的因缘。有时候这个外界,会给我们造成了很好的摄心的因缘。你看看,虚云老和尚是那杯掉地下,他开悟了。来果老和尚是木鱼敲一下,他开悟了。都在借着动,所以说你对动应该升起一种不违逆的心理。而且你动呢,也就是静,在这里多下点功夫,是很有意义的。这样的话,把平时我们静坐的定力用在各个方面,转化这个问题。
我讲这么多是很啰嗦,没有别的意思,就是说我们学戒律,一定要知道,戒律是去掉我们毛病习气,同时也是要我们产生定力。主要一个目的就是无我。怎样无我,怎么样摄…
《戒定慧三学相辅相成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