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外面订一些蔬菜,甚至买豆腐的事情他都要管。那里离台怀镇有好几里地,他已经六七十岁了,有时候为一点豆腐得走好几趟,上台怀镇去联系。
有一次,我发现这个豆腐不好,有酸味儿。我跟老库头师父说:“你这个豆腐不好。”他说:“好,我马上去换。”马上又返回台怀镇,又找一家。找了以后,我告诉这个豆腐也不行,他说:“不要紧,明天我再找两家。”台怀镇没有多少人家,第二天又找了两家,一家拿一块儿,都拿来看一看。这个老和尚非常谦虚,并没有不耐烦。当找了这几家,豆腐都拿来的时候,我觉得他的豆腐还不如以前,还不理想。我说:“你这个豆腐拿的不好,你这不耽误事情吗!马上就要打千僧斋了,你这个豆腐准备不好——这个千僧斋准备,还有一个供养豆腐的,你这个事怎么办?”我就着急了,跟老和尚有一点发火。
这个时候,老库头师父半点没有发火的意思,而且当我的话过重的时候,他反而变得耳聋,他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。当时,我生起了很大的惭愧,发现老和尚确实很有修行,他没有嗔恨。当你一发火的时候,他并不知道你说什么。如果有嗔恨心的人,马上就明白你在发火。因为他没有嗔恨,所以他不知道你讲的是什么。而且生起了一种很惭愧的样子,意思:“我这个事,我怎么没办明白”,他有那种想法。
所以说,这种人的修持就是一种善知识的体现。不是没有,是我们不注意观察。我们往往观察事情,都是观察到说得如何,而且观察的都是表面的现象。怎么样给大家说得符合自己心里面,认为这就是善知识。这是不正确的。我们应该注重的是他的戒律,持戒的严谨。我刚才讲了老库头师父六七十岁了。过斋的时候,还有一个老师父不能动弹,他每天要给那个老师父打饭,打斋饭送回去。有时候他来得很早,到了斋堂的后面,已经打板了,按道理来讲可以打饭回去了。但这个老库头师父不打,一定等大众打饭了以后他才打。作为一个出家师父在寺院里多少年了,而且具有很多优越的条件,大众师父都敬佩他、尊重他。而他并没因为大家尊重他,年龄大,而去搞一点特殊化。一定等大众打了饭菜以后才打走。(编者注:打板:“打板”属于僧众的一种作法,主要用于召集大众、分发物品等。寺院的饮食属于十方常住物,必须在打板以后才允许分发给大众食用,否则犯盗戒。而老库头师父在打板以后,要等大众打饭以后他打,是为尊重大众。)
所以说从点点滴滴我们就看出,什么样人应该作为我们的善知识。我们要观察善知识,要长期地观察,并按佛的戒律去要求,如果离开戒律就不是善知识。并不在于哪个师父给你什么东西,在于这个师父的行解。还有这个戒律,这是很重要一点。
昨天我们讲了,在八条之中有一条特别重要的就是戒,也就是知见的问题。一个善知识知见不正,也就是方向不正。方向不正,我们跟着他行走的路程和方向就会偏离了佛法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关。特别是末法时期,你要说他没点儿修行也不是,也做了一些,但是和真正的知见,和佛的知见,它并不一致。比如佛说日中一食是佛制。这种人,他会说已经过时了、不适合。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。因为佛的戒律它不存在过时的问题。大迦叶尊者在结集时已经明确地说明,“佛所制定的不能改,佛所未制的不能制”,这就是戒律。任何人不能改变,罗汉不能改,菩萨也不能改,凡夫更没有权利改,这就是佛制的特点。
所以说由于佛制的特点,而我们的佛法才能延续到今天。如果我们擅自改佛的戒律,将会导致佛法的混乱、灭掉。以我们凡夫的知见代替佛的智慧,以我们的知见代替佛的知见,它将来的结果就是佛法的灭掉,也会使国家混乱。因为有了佛的戒律就有了清净,有了清净鬼神安静、人心安定。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,鬼神先乱,人就乱,国家就乱。所以说,戒律不光关系到佛教的存亡问题,也关系到国家的存亡问题。
作为我们佛教徒一定要认清善知识,作为我们的依止。这已经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关,而且必须选择。我们选择了以持戒为主,还有他的知见。他的知见就是无我,一切都顺从佛的知见,没有我的知见,一切都是以持戒为根本、为基础。这就是佛的知见。以头陀行为基础,这也是佛的知见。
我们居士应该以这样的善知识,作为我们的依止。我们团结在这样的僧团周围来修学佛法,我们就不会偏离。作为领导阶层的居士,更应该注重这样善知识和僧团,应该虚心请教、护持。因为一个正法的出现将有很多人不理解,甚至诽谤,甚至想毁掉它,作为我们有能力的居士一定要尽心尽力地护持。它不但是个人的问题,也不但是佛教的问题,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的问题,也是关系到人类的问题。为什么有很多的灾难?就是因为佛法不兴。佛法不兴的地方,知见混乱、戒律不清净、外道多,所以说必然会导致灾难。
我们知道了这个问题以后,我们下一步就应该去做,要行解并重。为什么要把“行”放在前?就因为根据末法众生的特点,在“解”上下功夫,他不肯去“行”。不管哪条法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行。他把“行”定为外道,他把“行”定为无益之苦,也就是无益苦行。用这个帽子,来打倒一切,为自己找出种种的理由,来掩饰自己的过失。甚至不惜一切代价,毁犯、诽谤佛法,诽谤佛的修行。他把这个无益之苦和修行必须要经受的一种苦修,作为一个问题来讲。
佛是反对无益之苦,但无益之苦是有一定限度的,只有折磨身体,心外求法的才是无益之苦。比如吃狗屎、睡钉床,像畜生一样,把身体搞得非常疲惫,甚至是滚炭灰等等,这称为无益之苦。有的把日中一食、不摸金钱,他也说成无益之苦。佛在《阿含经》里说:日中一食和不摸金钱,我永远赞叹。赞叹日中一食、赞叹不摸金钱,即赞叹我。有人毁犯日中一食、毁犯金钱戒,即毁犯我。所以说佛在这里已经给我们做了明确的开示,教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。
我们知道这些原因,就要在“行”上下功夫。不是嘴上说,要行。怎样去行?要去做,每条都要做到。作为居士,尽我们的能力去行持。特别是大石桥的居士也好、本溪居士也好、还有沈阳居士等等都做得不错,还有大连居士,都是真心实意来护持佛法。而且到这里都是依教奉行,师父怎么说,就怎么做。而且心甘情愿地在寺院里做任何劳务,无怨无悔。有的甚至身体有病了,回去养一养,好了,再回来,说不给寺院添任何的麻烦。在这吃日中一食,有时候还供养寺院,还要做事情,确实很难得。特别是他们对师父的尊重,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。这就是“行”。
首先“行”就是依教奉行。对师父说的,无条件去做,理解也做,不理解也做。有很多的居士,比如说海城的居士,有的想发心做幡,就拿了好几个幡。师父说哪个好,他就说哪个好。他不参与自己的意见,这就是依教奉行。所以说这样佛法就会兴盛。
所以说要“行”,首先要做到依教奉行。依教奉行,看来似乎有强迫性,又有它的盲目性。表面看是这样,但是它内在的涵义就深了,它的内在涵义就是放下我。因为佛讲过,我们不证到四果阿罗汉之前,我们的知见是错误的,不可相信的。所以说我们的想法是不能相信的,最好的办法就是依教奉行。如果能做到依教奉行,就能够不断地行持这个“无我”。这个“行”是很重要的,同时要受很多委屈的。
我们这里的居士,做得还是不错。不管从各个方面,都能体现出来,开车也好,包括清除外道也好,都是尽全力。并没有自己的想法,师父怎么说,他就怎么做,没有条件。说白天做,他就白天做;说晚上做,他就晚上做。确实值得欣慰,这就是“行”。
首先,作为我们居士的“行”,就要依教奉行。你的心只有在不断地依教奉行下,放下我执、我见,这样佛法的知见就会逐渐地进入了你的知见,代替你的知见。在我们放下的时候,也是有它的痛苦的,不是都心甘情愿的。虽然自己努力要心甘情愿,但做起来,那个心就不听使唤了。
我以前也给大家讲过这个依教奉行的问题。过去在碧山寺做饭,他们那有早粥。其中有个师父就告诉我,他说:“你看早晨的粥剩很多,一剩好几桶,你明天不许剩早粥!”我刚想说点儿什么,他就知道我的习惯,说:“依教奉行。”我就啥话也没有了,“依教奉行。好,依教奉行!”它这个吃饭哪,一百多人,有时候三百多人。你说叫我做粥,还不允许剩,这个就是挺大一个事情。恐怕就是一人一碗去量,恐怕也量不准,因为人数不定。说不定早晨又增加人了,说不定晚上又走人了,根本就没法定。有的也可能今天多喝一碗,明天也可能少喝一碗,都没法定的事。
我也想了很多的办法。首先第一个办法就是依教奉行,我得去做。第二个是想办法,怎么想,办法也没有想出来,想来想去就把这个事给忘了。第二天早上淘米还想着呢,“这米多一点少一点,这怎么量啊,是不是?人数不知道,究竟每个人喝多少还不知道。”后来就把这个事就淡忘了。等着这个饭也做好了,大家也用上了,最后收拾这个桶的时候,就是连桶底的扫起来还不到半碗。大家挺满意,意思:“你看看,你还真依教奉行了!”我心里很惭愧,实际上我什么都没做,既没多添水、也没多加米、或少加米,而且把这个事给忘了。为什么忘了呢?就因为事忙,也没想出个好办法。虽然没有想出好办法,但我有个依教奉行的心。由于这个依教奉行的心,这个事情就做得很圆满,圆满到已经超过我们人为的力量,所能达到的程度。所以说这就是依教奉行的好处。
所以说“行”,第一步要依教奉行。不要为自己辩解,不要为自己的困难提出种种的条件。我们没有任何条件,只有依教奉行,这个很重要。你比如大石桥居士,他们经常要往这走。听我给讲了这个行道,他们就发起这个心,每个月都要走。答应以后就一直坚持走,一个人也走,多人…
《如履冰霜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