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讲到第三十三章,“智明破魔”。昨天咱们讲了一部分。
“精进勇锐”,这个“勇”,很少有人能理解勇是一种智慧,他有时候把勇看成是一种蛮干,把这个蛮干和勇给混淆了。我们这个勇是有智慧的勇,和蛮干是两个概念。蛮干,它没有道理,不顾真理。我们这个勇虽然没有得到真理,但我们知道这条路是正确的,因为它能得道。我们不畏千难万险,而且敢为这里去舍掉自己的一切,包括自己的生命,敢于取道。
这个勇猛,好像世间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傻,实际上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行为,所以我们必须要与那种懦弱区别开。懦弱的人,他往往说“勇猛是一种愚痴”。世间人看到我们勇猛地精进,他认为是不可想象和愚痴。
比如说,我们勇猛地持戒,敢日中一食,敢不摸钱活着,敢什么都不贪,敢一切都不求人,以此来约束自己。这样勇猛地持戒修行,在有些人看来就是一种愚痴的行为,他认为“你们自找苦吃,而且是不现实的”,就是佛讲了以后,他也认为过时了。由于他这种懦弱,什么都不会成功的。我们坚持这种勇猛,实际上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。为什么这么说,说勇猛是大智慧?谁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把这个问题说明白?
弟子:勇猛精进就是一心向道。
为什么说勇猛是大智慧?这个是很重要的一关。
弟子:勇猛的人有大定力,大定力的人才能有大智慧。
还有什么?
弟子:还有无我,只有无我才能够勇猛。
我问的是为什么勇猛是大智慧,勇猛和大智慧是什么关系?
一句话,我们不勇猛就堕落虚妄里了。不勇猛就是虚妄,勇猛就是智慧,就是真实。有的人认为:“我修道不必勇猛,我可以慢慢修。”糊弄!实际上你不知道,你的不勇猛正是堕落在虚妄里了。有时候勇猛,虽然身体各方面以及疲劳都上来了,甚至一顿饭觉得饥饿,但是你不知道,那正是破虚妄啊!
我们都是贪着自己的感受,在领受这个四大,被四大所转,所以我们都在六根六尘里转悠。你的感受也是那些六根六尘的作用,六根六尘支配你应该做这个、应该做那个,应该怕热、怕冷、怕苦、怕身体气血不足、怕身体有病,等等的怕,这些怕是从哪来的?我们前一篇已经讲了,是由于爱欲所来的。你怕来怕去,这些东西都是由爱欲所生,你有爱欲的心。如果你空掉这个爱欲心,就不会有怕的概念。什么叫空掉爱欲心?就是真实,你破了虚妄。虚妄,你必须勇猛才能破,你没有勇猛是突破不了这关的。这是我们修行中一个很关键很关键的问题。
我们虽然说是修行,但有的不勇猛,不能把你的“我”放下,而且碰一下子马上就不行了。稍干点活,累了,“累了,明天我得休息了。”干一天休三天。这个勇猛心没有坚持到底,所以离道果就很远了。如果不休息,我们身体很苦、很累,往前走,但是你能克服身体这种感受,就是在破妄,你没有这个决心不行。
哪个祖师大德修行是轻松的?都是千辛万苦、舍身舍命的,甚至让你燃指、燃香去供佛,目的是干吗?破妄,破除这个虚妄,通过这种大勇猛彻底的无我,马上就见道了。我们平时都是在一般的环境里转悠,实际上还没有真正生起智慧,因为勇猛可以见到你的如来藏性,如来藏性就是你真正的智慧。
所以说,想开悟必须得勇猛,勇猛精进。所以这个勇猛很重要,对我们修道特别重要。重要到什么程度?我们这个道是否能修下去,都在这上。有的人遇到点困难了,或身体不好,或有想法了,就觉得修不下去了,为什么?因为勇猛心还没有起来。如果勇猛心起来的话,他不会打妄想。这种妄想起来,就说明我们的勇猛心还没有到位;到位了,他就不会有这个想法、那个想法了,他不会有的。
你看看历史上的虚云老和尚,七窍流血还在那硬挺着,那腰,别说腰,只要是活着就得咬牙挺着走。进了禅堂,那是硬坐啊,最后打完禅七了,身体也好了,什么都好了。他就是用这种勇猛心把这幻境破了,破的时候必须得有勇猛心。精进行道不能怕苦,你越怕苦,苦越增加,你怕不好使。我们走道见到水就拐弯,见到石头就绕了好几圈,走过去了,所以我们养成了一个回避的心态。你越回避,前面障碍的东西就越多,而且就专门欺负你。
原先我跟大家讲过,我闭关了以后,这可能是闭关将近两年了才发现,从五台山走回来所穿的鞋是小的,也就是三年前了,三年以后才发现这个鞋子是小的。把脚趾盖都挤得胀得那么厚,都变黑了,那腿疼得蹲都蹲不下去。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,始终查不出,也没认真去查,脑袋也不往那合计,脑袋就是转不过这个弯。
那天突然好像灵机一动,“哎呀,鞋小吧?”去拿鞋这么一比量,原先那是42号的鞋,等我拿一个41号的鞋和它一比,它们一般大。我当时就把41号的鞋当成42号的穿,它那号写得大,实际上小,从来没有考虑这个问题。就是说,你只能精进,不能考虑别的了,有时候修道就是这样。
比如说,我往回走的时候,有一天想写日记,说:走这一道,我想把日记写上。写上干吗呢?将来有个记载啊,是吧?后来一想,不行。为什么不行?还有“写日记”,还有“为自己留下记忆”这一部分,还是一个妄想,不写了,把写日记也放下了。
所以现在就苦多了,想找点材料,记住从哪走的,不知道了,除非凭记忆想那么一点,有很多事就想不到了。但是有一点,就是说,不让任何的时间、任何的事情打扰自己的修行,就是好的东西都不做。所以用这种——不能说是勇猛,就是敢于放下自己的得失,去求无上法。如果写了日记,恐怕就有了名利心,是不是?但这不是说让你们不写日记,你们得写,得忏悔。我那时候是属于那种状态,那种状态是不应该写的。
这个勇猛,特别是我们在修道的时候,当我们最疲劳的时候,当我们甚至不能再前进的时候,甚至爬都爬不起来的时候,我们应该怎么办?我们是缓下来,还是继续前进?如果继续前进,有可能死亡、有可能成残废,对这个问题,大家会怎么看呢?有很多人认为:没有必要,缓一缓,太急了不行,太急了,伤了身体如何如何,或是有想法了。这样的思惟表面上是正确的,但实际上还有它不正确的一部分。
说:“我要是勇猛精进了,有可能真把身体伤了,伤了怎么办?而且长期不好又怎么办?残废了怎么办?”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考虑进去的东西。所以我们应该知道:这些东西都是前境,都是你的境界。什么修不过去了,身体疼痛了,疲劳了,甚至要死了,这些东西都是你的前境。所以佛说:不要半途而废,要“精进勇锐”,要向前精进,只能进不能退,要“不畏前境”。
前年结夏安居的时候来了个师父。我在底下讲了——不能说一天,也讲了很长时间,上来说话就像现在似的,比现在还弱。走那个道,走几步就得停下喘一喘,气上不来了,就像剩半口气似的。那时候上来,每天晚上还要跟大家讲一段,讲一两小时,讲那么长时间。你说,上来已经很疲劳,跟大家又讲了一段时间,讲完正散去的时候,我想回屋休息,有个外来的师父要问我问题,我又得跟他答。答到最后,我那口气感觉就是:出了这口气,可能就一头攮倒(指无法控制的扑倒)那了,有可能就是吐血,有可能就死。
当时我是继续讲啊,还是把话截住?我有那个权利,我说“明天再说”也可以。后来我选择了继续讲,死就死吧!当我正在想这个的时候,他提的问题越来越尖锐,那态度马上就变了,而且你不回答还不行了。原先是态度挺温和地问你,这时候他态度突然变了,变得非常强横、强硬,“哎,这个怎么回事?”他问你。我又继续给他解答,后来一看,也没有什么太大事了,这才算结束了。
所以从那以后,逐渐地这个气血就上不来了,说多了就落下这么个毛病,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那天。我虽然这么精进,也没有什么证道,但是我觉得我的心很真实,没有在那个问题上退得太多,在勇猛上、在为自己的生死后路上没退得太多,我感觉到很欣慰,这已经足够了。这是一个,“不畏前境”。为什么要讲这些?是要鼓励大家。
出关的时候,我的两个脚全肿,都肿得这么粗,落脚的时候都疼得要命,不敢落在地面上,睡觉起来那脚根本就不敢落地。所以我就一点点落地,得一点点走,最后有人架着我走,架着我都疼,脚拖着地走,那都疼。虽然两脚都疼,但我心情非常愉快。
原先有个弟子就说过,他说:“师父,我之所以跟你出家,我观察你那时从来没皱过眉头,没因为脚疼皱一下眉头。从来没喊一声苦、疼啊,没有那个时候。”不是我不想喊或我控制不去喊,而是什么呢?我觉得我心里很自在,很清净。我这算个啥呀?这不算个什么事。我觉得已经对不起大家,还有俩人在搀着我、扶着我,这已经很不错了。
所以不管多大的困难,我们只能勇猛前进,不畏前境,不怕前面的敌人多么多,要“破灭众魔”,把自己的贪嗔痴和“怕”字一定要破除,把一切魔都要破灭。不论什么事情你都要勇猛前进,不要考虑自己,就像我们干活似的,你不要考虑自己,“哎呀,我拿不动这个东西,我拿它干吗?”就不行了。
在这个问题上,有几个人做得都是不错的。身体有病,看到活都是抢着去做,他们从来都是有一种爆发力,抢着干,从来没有说:这活我等着别人去做,然后自己再干吗。就这一念真诚和勇猛心,不再考虑自己的这个心就能破灭众魔,因为这一念心就是智慧。所以说,我们只有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智慧,最后达到什么目呢?“而得道果”,你这么样才能去证。你念佛、参禅也是这样,都是破灭众魔,而且要勇猛精进。
今天继续讲第三十四章,“处中得道”。
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
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,其声悲紧,思悔欲退。佛问之曰:汝昔在家,曾为何业?对曰:爱弹琴。佛言:弦缓如何?对曰:不鸣矣。弦急如何?对曰:声绝矣。急缓得中如何?对曰。诸音普矣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