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继续往下讲,前天讲到第三十四章,“处中得道”。这个“处中得道”很重要,因为我们在修行中要不急不躁、不懈怠,这是很重要的一关。但是我们必须得清楚:勇猛是智慧。你要是不懂得勇猛智慧,就不会有一个不急、不躁的问题。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过“急”,你再有一个所谓的“不急”,得中道义就不存在了。
这个中道义,你首先得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在急修,有的人并没有急,就认为自己已经急了,所以我得缓缓修。你想得到那个中道义是不可能的。这个中道义必须在急的基础上,你再把它缓下来,这才有一个中道义。否则的话,我们本来想得到中道义,但是实际上已经是懈怠了,以为那是中道义,这也是一大弊病。
很多人说:修道不能着急,着急就容易绷。他以这个为理由,实际上他也不太清楚,倒不一定是故意的。就是说,他害怕急,心里害怕,害怕急就缓下来了。实际上,他原先那个地步已经在缓了,而且他再缓一缓,那就成了懈怠了,懈怠加懈怠。所以说,你想在这里去求中道义,它就求不了了。
之所以给大家讲,因为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。就是说,我们要知道急和缓的关系,要处于不急不缓的中间才能得到中道义。首先,我们自己每天检查:我是不是在急修?这个很重要。有很多的人就把缓修的这个过程误认为是急修,他说:“我现在已经吃一顿饭了,也跟着两点钟起来,我这就是急修。”他不知道,他这里有很多误区的地方。
第一个,检查我们的用心问题,你起来的第一个念头,起床以后的念头、用心,你检查一下,是在做什么。有的人起来的第一个念头:“哎呀,太累了!再多睡一会多好!没办法,起来吧,再不起来要挨说了。”你已经不在修了,这已经是属于缓修的念头。
如果你起床第一个念头:“今天我得抓紧修行,这已经睡得差不多了,可以了,虽然有点疲劳感,还没睁开眼睛,那是我的习惯性。”你这才在修的范畴里。如果起来的第一个念头:“哎呀,我怎么多睡这么长时间,赶紧的,怎么又贪睡了!”这个念头属于急修的念头,和缓修不一样。这个念头是否正确,我们都得检查。这是起床刚一醒的念头。
第二个就是起床,有的人晚上睡觉的时候把袜子也脱了,光脚睡,衣服也打开,他不再修行,已经有睡觉的概念。起床以后找找袜子、找找东西,而且并不能马上离开床,而干吗呢?萎一萎,叠一叠被,不能及时离开床。没有及时离床,这已经是懈怠了。
我们起床应该是马上就起来,衣服都是现成的,袜子早就在那穿着,我们随时都准备着,像部队备战的那种状态,随时都准备了生死。从不会想:“我这一生还想去脱袜子、脱衣服,再想睡第二觉”,没有这个概念了。这个概念是世间人的概念,在我们修行中没有这种概念。我们是什么概念呢?就是一个:修行,就是修行。
睁开眼的时候,我们一看,“哦,已经睡了,行了,赶紧起来。”醒了以后,赶紧起床下来。不能说:“哎呀,刚打完板,我再休息三两分钟。”就这两分钟,都会在你脑子里种下一个懒惰的思想,所以这样不行。
起床的这个念头一定要及时,不光是念头要有,而且还要离开,马上起来,赶紧下床,下床收拾收拾,赶紧处理自己的事情,不能在床上靠着。你要是在床上靠着,本身就有个贪恋床。佛在八关斋戒就告诉了,不允许坐高广大床。万佛城的要求是不倒单,就是因为床也是我们生死的一个根本,我们现在都贪恋在床上,所以这个床也是很麻烦的。
现在就举了这个例子,还有很多。从起床开始到上殿、排班等等,我们都有一个用心的问题,得道不得道就在这上。我们想修的就是直心,有时候我们虽然也跟着大家去做,但是为什么不得道?就因为我们这里用心不正确。直心是道场,因为你老给自己加了一个缓冲的念头,实际上就影响了你的直心,影响了你的整个效果。事情还做了,但效果不好。你多贪恋那几分钟,实际上就给自己的习性造成了一个环境,这样的话会影响我们得中道义的。
在这个不急不躁的情况下,我们应该知道急修和过分的急不一样。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勇猛,要是不知道勇猛,我们往往把缓修当成是急,去对治这个急修了,而失去智慧。所以大家应该清楚,修道就不能让念头跑了。
当我们特别急的时候,心里感到烦躁的时候,这时候要缓,缓一缓。像开水开了,怎么办?我稍稍对点凉水,对点凉水,它就会缓一缓。缓的目的不是别的,让心情稳一稳,我再去修,并不是说我从此以后不修了。有的人刚一修,比如磕个大头,肚子疼了或是有点难受,“得了,我就不磕了。”就像因噎废食,被食物噎住了以后,以后不吃饭了,这个人就笨了。
我给大家讲这些主要是说明:不能过分,但是也不能懈怠。我们现在主要是不要懈怠,这个是主要的。我们离这个急还差得远,因为什么呢?因为你的眼眵还没有出来,眼睛还没有红,你嘴里还有味道,走道还东看西看,这就说明你的心还没修到那个地步。真正急的时候,那你成天连头都不会抬的,那眼睛都是通红的,修得火都上来了,都上到脑袋顶上去了。只有这个时候,你才有一个修的模样——这是我的看法,你这个时候才有一个修的模样。
但是大家也得注意什么呢?就是别急、别躁,别让一时的心情激动影响你以后的修行。你别为了修这一会儿功夫,而且耽误时间,这也不好。但你也不能说:“我已经努力修行好一会了,哎呀!我别急了,赶紧多放松,多休十天。”那也不行。自己给自己创造休息的条件,这个不合适。
我们心里应该时时的有一个标准,每时每刻都不让它松懈,而且心里还能调整好。这样的话,时间长了,我们就把自己的念头空下去了,当不再打妄想的时候,中道义就现前了。把它调整好,身体调整好,时间概念调整好,意念要调整好,不让它生烦恼。生烦恼就是因为我们第一个念头不正确,已经有念头不正确。念头不可能不生,但是你用的不是善的念头,所以必然要生出烦恼。如果我们用得非常正确,而且天天都在法喜之中,道就不会失去,一定会得道的。
好,我们下面讲第三十五章。
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
佛言:如人锻铁,去滓成器,器即精好。学道之人,去心垢染,行即清净矣。
第三十五章,“垢净明存”。“垢”是污垢的垢;“净”是相对来说,垢去了,它就净,因为有了垢就有了净,无垢无净。这个污垢去掉了,就“明存”。这个“存”代表什么意思呢?我们下面开始讲。
【释】这是本经第三十五章。“佛言”,佛说。“如人锻铁”:好像人锻炼铁一样。“去滓成器”:把铁的渣滓去了,然后做成器皿。“器即精好”:铁的渣滓没有了,造成什么样的器皿都是非常好的。如果渣滓不去就造不出好的器皿。
“学道之人,去心垢染”:修行学道的人要把心里的染污都去了。去了染污心,就是清净心;染污心不去,清净心就不现。也就像铁里的渣滓不去,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器皿。人人都可以成道,都是个道的器皿。可是如果染污心不去,就不能载道,不能成道。所以想要成就道果,先要去染污心,去垢染。
垢染就是心里的欲,尤其是淫欲心。淫欲心若不去,这就是有垢染;淫欲心若是去了,就是没有垢染。没有垢染就是清净心,所以说“行即清净矣”:行是修行的行门,你所修行的行门都会清净的。心里的染污如果不去,修行就不能得到清净。淫欲心固然是污染,但是这是最大的,其余的如贪心、嗔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,这都是垢染的心,都要把它们去了。这样修行才能与道相应,返本还源,返回本有的清净心。
我们都知道,炼铁就是把它那些渣滓都要提取出来,剩下的就是有用的。因为不提取出来,它就起一种破坏的作用。你想把它弄得很柔软、很精美,没有窟窿、没有粗糙的这种现象,而且能够坚固。但是如果有渣滓,那都是不行的,你必须得把它去掉,去掉了才能有用的。我们人心也是这样,我们心里的污垢要比铁里的渣滓更难去,而且那污染是很深很深的。我们必须把这些东西去掉才行,去掉了才能有用的;你不去掉,它不会有用的。
所以我们每天的早起、诵咒、学习等等的活动,都是在去掉这些渣滓,这都是很重要的。所以平时我们要观察自己的心里,当起了恶念的时候,就知道自己像一个里面有渣滓的东西,我们赶紧把它剔除出去。剔除的办法,可以念咒、念佛……等等的方法都可以,或是用念头就把它空掉,或者忏悔,用种种的方法把这些渣滓去掉。关键是什么呢?从你早上起来的第一个念头开始,以后的念头处处要把它摆正,你不要把它给弄偏了。修行就在我们的一念摆正和不摆正之间,同样的事情,你也同样去做,但是效果不一样。
古时候有兄弟俩,人家说这哥俩是同时生的,就是时辰都分不清楚,所以你弄不清楚谁大谁小。吃饭、穿衣都一样。但是后来遇到一个事情,有个女人在他们要考状元的时候,就对他哥哥进行调戏,所谓的哥哥吧!但他哥哥特别正,而且马上就拒绝了这个女人的诱惑,批评她。他发现这个问题以后,马上就跟他弟弟讲了,说:“你可要加小心,有这么个事我跟你说一说。”他弟弟答应得很好,但却受这个女人的诱惑,勾搭在一起,后来又抛弃了她,这个女人因此愤怒而死。那弟弟在考试的时候没有考中,后来家庭败落等等的事情都发生了,兄弟俩的后半生就是明显的不一样了。什么原因呢?他出生的时间、受的教育,甚至吃的都是一样的,什么都一样的,但是他最后的行为不一样,后果也不一样。他哥哥最后子孙满堂,处处是好;而他弟弟最后连儿子都保不住了。他俩最后的命运就发生这么大的差别,就是因为用心不正确。
我们也是这样,同样是出家了,如果我们不好好用心,我们最后的结果也会是那样。你不在用心上下功夫,不在去毛病上下功夫,只是在表面上用功,别看是同等的教育、同等的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