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

 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

  佛言:夫为道者,譬如一人与万人战。挂铠出门,意或怯弱,或半路而退,或格斗而死,或得胜而还。沙门学道,应当坚持其心,精进勇锐,不畏前境。破灭众魔,而得道果。

  【释】第三十三章是用譬喻说明了修道人应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,要一心精进学道。这就像一个人带有无始劫种种虚妄的习气,或者一切的惑——见惑、思惑、尘沙惑,这些就譬如万人。若你能受持净戒,这就譬如你披上了铠甲,戴上了盔甲。然后你再能坚持其心,就没有怯弱,这就是一种戒力的精进。你能精进勇猛,不会半途而退,这就是定力。有定力就不会半路退回,不怕前面种种的境界,不怕前面有很多的敌人和你作战。不怕,就不会战死,这就是慧的力量。戒、定、慧这三种力量,能破灭如众魔般的无始虚妄习气、种种毛病。能破除众魔,就可以证得道果,这就是作战得胜,凯旋归来。

  所以佛在这一章经上说,“夫为道者”:做一个修道的人。“譬如一人”:若能专一其心修行,就像一个人“与万人战”。万人战,就是譬如种种的习气、毛病、虚妄、贪、嗔、痴,要对治它们,就好像与万人作战似的。

  在这时候,你“挂铠出门”:披上盔甲和人作战。“意或怯弱”:你要是心不坚固,意志怯弱。“或半路而退”:或者不修行了,半路而退。“或格斗而死”:或者和虚妄的习气、魔军作战,战败了,死了——就是修行不成功。“或得胜而还”:或者得胜回来了。

  “沙门学道,应当坚持其心”:沙门学习道业,应该把心坚固了,不要半途而废。“精进勇锐”,要向前精进勇锐,只有进而不能退。“不畏前境”,不怕前面的敌人多。“破灭众魔”,把一切魔王都破灭,打败了。“而得道果”,自然就能证得道果。

  第三十三章,“佛言:夫为道者,譬如一人与万人战”,佛讲了,修道人,一个人修道实际上如同与万人作战。有的人说:“我在家不修道的时候,没这么累,虽然干点活,它不累。干点活,回去喝点酒、抽抽烟、看看电视,两腿一蹬睡觉了,没这么累。”因为你是顺着魔道走,你和得道了无相干,只能越堕越快。最后,生死一来就不自由了,你永远不会得到自由。

  但“为道者”就不一样了,为道,想获得自由,想获得解脱,你就得一人与万人战,就得有这么大的力量。有时候我们生起烦恼,有的人就认为上当了,他以为修道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,比在家要轻松多了,也不怎么干活,就是吃饭、在那一打坐,他想的就是:“不行我就在那躺着了,两眼一闭,我就什么也不想。”

  就是说,“为道者”就像一个人与万人作战似的。不为道,你就是自己顺着魔军走,那个烦恼好像是不起来,好像挺快乐,好像挺轻松,但是他永远在生死轮回之中,痛苦在后面呢,而且无有穷尽。为道者要想彻底的断除这些痛苦,就比如一人与万人作战。

  我们往往都忽视了这一点,所以有很多人在修道的时候就产生了退道心,他还以为:“你看我这修道没修好,我怎么生起这么大烦恼呢?不行,得回家,在家的时候没那么大烦恼。”所以他收拾收拾包就回去了。回家了一看,烦恼更多了,更恐惧、更害怕,因为他堕落到贪欲里去了,所以又恐惧害怕起来了,“不行,我还得修道。”又出家了。

  出家了,过了一段又忘了这码事了,“啊!这修道怎么这么烦呢?这么多人,大家在一起,造成这么多烦恼,不行!”又想起了过去,“你看我一个人在家,上山放个牛,你说谁管着我了?拿个鞭子,往地下一躺,腿一伸,多自在!想抽烟、想喝酒,随便!愿意找谁唠嗑就找谁唠嗑。这可好,师父也不让串寮,还得成天早早地起来上课,一天老是一个模式,走来走去,得了,拉倒吧!”又回家了。

  他的主要原因就是烦恼习气太重,主要是不明白“修道得一人与万人战”,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。一定要谨记这句话,要知道这句话——一人与万人战,你心里才能对自己有所鼓励,而且明白这个。

  所以说,修道不求顺利,你要是求顺利、求快乐,那你得上五欲中去求。修道不求快乐,我们求的是什么呢?求的是道,是永远的解脱,永远的清净。我们不是为贪五欲之乐而来的,我们要是贪乐,这里不存在乐,佛法里不存在这个问题,我们只存在着清净、无为,那不是世间乐所能比拟的。那个乐是什么乐?是五欲之乐,是低级的。

  你要知道,这个“万人”就是我们的贪嗔痴习性。我们的贪嗔痴习性从无始劫就形成了,所以它的习气特别重,你不想叫它生气都不好使,非生气不可。人家说一句话就生气,就算明知道对,还生气,还拿几句话对付人家,非把人家对付生气了,哎!心满意足了,这算出了这口气了。出完气了,又生起恐惧心了,“这样修道对吗?这不对呀,哪有这样式的?”又后悔,后悔也没办法,已经说完了。

  应该知道,你在与贪嗔痴作斗争,每时每刻都要提高警惕,有一念忽视,魔就要进入你心里,就要占有你,就要破坏你,所以你不是前进就是后退。所以每天早晨你起床的第一个念头,不是念几句“阿弥陀佛”,你就得生起一个念头:“我又开始一天紧张的修行了,应该精进,不能懈怠,我要和大家和合,有一念不和都不行。”

  这里顺便多说几句,这个和合很重要,一念不和都不行。就是说,有一粒米,我不和大家共同吃,我心里有愧;有个床,我不和大家共同睡,我有愧;有个药,我也得和大家吃,得先让别人吃,最后才轮到自己,永远永远是这样。大家就是我,最后才轮到我。我呢?大家吃了,就没有了,我也不要了,完事了。就算轮到我,我吃也是为大家吃。这个心永远记住一个大家,这样才能和合,有一念不和都不行。

  不光念头,就是我们的身口意、行为,特别是行为上,一定要和合。我穿的衣服,随时都可以让你穿。你的东西埋汰了,我随时都应该帮助解决的。我的鞋有味了,我赶紧给刷了,那味别影响你。你那味,我来多吸几口,这样的话空气能干净,这才行。我那个东西你随便用,而且你要怎么做我就怎么做,我绝没有半点额外的想法,我只能比你们做得更和合。这个心里永远和大家和合,这是一种平等心,最后趋向无我,它回向无我。

  你觉得不和合,“太别扭了,这个人那么多毛病,我跟他和干吗?”你不和,“我”就坚固;你和了,“我”就破。谁来帮你破?就是众人帮你破“我”,没有众人,你连破“我”的机会都没有。所以说,共同修行有力量。这里多说了几句。

  你记住,“一人与万人战”哪!万人,那不是一个两个,不是我跟他俩。这个事我能顶得过去,我没起烦恼;那个事我也顶得过去,没起烦恼;十个事我也没烦恼,等到一百个就受不了了。那也不行的,那如果有一千个怎么办?它得与万人战。“万人战”还说少了,因为我们的烦恼像恒河沙一样多,那么多的烦恼,你战胜一个两个就完事了?它不可能的。

  我们看这世界上,看到那天上星星那么多,看到人那么多,看到树木那么多,你要东西也要那么多,你从来都不嫌恶。你不嫌,这时候你的烦恼也这么多。物质多多少,你的烦恼就会多多少,你要了无量的物质,就有无量的烦恼在等着你。你想把世界都变为财产、都变为你的,那世界的烦恼也都给你了,你就斗吧。你贪欲嘛,是不是?所以你就起烦恼,越起烦恼越贪,越贪烦恼来得越多。

  所以你应该明白“与万人战”,那“战”不是说万人都给你物质、给你好,是与万人战,与无始劫的贪嗔痴战,而且非常顽固。“万人”只是比喻,实际上不知超过多少万亿,我们随时随地都得破它,随时随地都得想到:我们就在与万人战。

  如同“挂铠出门”,披上铠甲。铠甲,大家知道吧?

  弟子:知道。

  是什么?

  弟子:古时候用铁片连起来,箭射不进去的那种衣服,它有的是用金丝织的。战争时骑着马,穿着的那个铠甲。

  金的,我是不能用了,大家都不能用了。

  弟子:说是金的,其实是铜的。再一个是兽皮,那都不清净。

  还有谁知道什么是铠甲?

  弟子:就是在战场上保护自己的身体不会受伤的那种皮。

  谁还能说一说?

  弟子:智慧。

  智慧。还有谁能说一下?你说。

  弟子:修行人,戒律是铠甲。

  我们真正的铠甲就是戒律。

  我们出门作战,第一步,你披上戒律的铠甲。这个戒律的铠甲就像古时候穿的那个护心镜,保护你的法身不被伤害。古时候作战,都是先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,他不是怕死,因为他得需要有锐利的武器才能战胜对方,铠甲也是武器的一部分。我们说的铠甲指的是戒、定、慧,所以你得披上这个铠甲。

  第一个铠甲就是戒。戒是无上菩提的根本,我们有了这个戒,才能够有出战的资格,要不你没有出战的资格,你怎么出战?你去了,还没等作战,一箭就把你射在那块了,是不是?你想有出战的资格,首先要有戒律。有了戒律,你才会战胜魔军。修道如果不持戒,那纯粹就等着被杀、被砍,没有啥意义。你看他人活着,那只不过是俗人一个,将来上哪去还不知道呢。有戒律的人,龙天都护持,没有不敬佩的。

  原先我都担心,说:“咱们这日中一食、不摸金钱,谁能理解?人家那都是吃三顿饭、摸钱,能理解你吗?”你看看,这个事就怪了,不可思议!人家虽然没做到,他不是不想做,可能是机会没成熟,但是他真心称赞你,恭敬你。这个恭敬,他想恭敬也好,不想恭敬他也得恭敬,戒律就有这么大的威力。

  所以亲舟师出外去开会,就有俩人在那议论,说:“你说你修行,先别跟我谈修行;要说你修行,先上大悲寺住三年,然后你再说你修不修行,住三年你才能有资格谈修行。”现在形成了这么一个标准了。这个标准要是出来,可就麻烦了,大悲寺将来就住不下了,是不是?有人说:“我得修行啊!”“那好,你上大悲寺吧!”左一个派,右一个派,都派到我这来了,那得盖多少寮房啊?是不是?

  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