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他不渴,喝它干吗呀?多那事干吗?是不是?他不存在渴的问题。哪像我们想象的:人得吃饭,还得用勺子、用钵,到那个时候,我们的钵可能从空中飞出来,天人来给送食物。咱们想的是那一套,那都是你世间人的想法。

  到时候像那天人,最高的天人,意念一动就吃了,是不是?意念一动就把饭吃了,满口留满了那种清香,肚子还饱,没有饥饿的感觉。那味道一样一样的,甚至比你吃的那个东西还甜蜜。那不是你想来的,你想,它不会得来的,就这种状态,你想它都不来,所以说不用想。但是他这里还有个细妄想,它不是粗妄想,是个细妄想,所以那个情况我们也不可相信。

  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相信自己呢?那就是证到佛那个地步,没有妄想了。证到阿罗汉了,这才可以稍微相信一点自己的意思,但是和究竟比,还差一块。只有达到究竟的时候,我们才能相信自己。等你相信自己的时候,是什么时候?大家能说一下吗?谁说一下,什么时候可以相信自己呢?

  弟子:无念。

  对,无念的时候。还有谁能说一说?

  真正相信自己的时候就是无我了,无我的时候才能真正地相信自己。这也怪啊,无我了还要相信自己。那时候才有自己,那是个真我,有我的时候都是个假我。所谓的真我那只是个代名词,是针对我们的假我而说的。那个时候,我们才可以真正地相信自己,你不证到这个地步永远不行。因为什么呢?我们的想法正是一个污垢,是个灰尘。

  比如说这个粉笔,我们在没有定力的时候,说:“我要拿四根粉笔”,我们就得一根一根地把它数过来,一二三四地拿过来,我们就得这么费事地拿过来。当我们的定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不用想的时候,或是微细想的时候,刚一动念说“需要四个”,只要轻轻地一动念,顺手一拿,不用数,它也是四个。你怎么想它怎么做,你念头一动,和外面都是相应的,你说还用你想吗?这个时候都不用你想,但是那里面还有想,这还是个微细地想,你察觉不出来了。

  何况我们最后达到无念,整个三千世界都化为一真实。化为一真实的时候,那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粉笔、水这些事了,都没有啥意义了,连我都不存在了,要这些东西干吗?还有啥意义?是不是?啥意义都没有,但是无事不办,不是说我们像个木头疙瘩,而是无事不办。像镜子一样,镜子本来是空的,啥也没有。你来,它也照;他来,它也能照;都来还都能照。你走,它也那样,它也没有减少,镜子还是镜子;你来了,照了,它也没有增多,就这么自在。

 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知道:汝意不可信,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想法。我们相信什么呢?相信踏踏实实地去修行,不要打妄想,我们就相信它。你就往这条道走,没有不成就的。你天天能用上功夫,你行住坐卧、干活、吃饭,你就爬电线杆子都能用上功夫,没有用不上功夫的。你干活用功夫有时候还挺起作用,见物不迷,是不是?我就算不能证道、不能转化你,最起码知道你是空的,我心里透点亮,那我们就很自在了。慢慢地用功用功,到了一定程度,就要有成果的。因为你种下什么种子得什么果,你种下的是无为种子,能不得无为果吗?是不是?那成道就快了。

  所以修道第一步种下的种子是很重要的。为什么要发愿?就是让你种下无为种子。通过发愿来舍掉我,你种下了无为的种子,将来收获的就是这个。外道种下了个“我”的种子,所以他的收获就是“我”的果,那也没办法,用什么心得什么果。这是很厉害的一件事情,所以我们大家修道的时候,千万要注意这些问题。

  当我们生起烦恼的时候,我们要知道“汝意不可信”;当我们顺利的时候,我们要生起“汝意不可信”,不能高兴,高兴就是起心动念。我们需要什么呢?是清净。佛法的兴旺在清净,清净就是佛法的兴旺,这个是根本的东西,你得掌握住。这样的话,将来你们当大法师的时候,给人谈问题的时候,一下就能抓住要点;抓住要点了,谈完了以后人家能得到解脱,你自己也得到解脱。因为啥呢?你反复地讲了以后,自己也产生了那种印象,心也往上使劲了,对问题就逐渐地放下了执著。

  我们关键还得用实修实证,打好基础,第一步基础是什么?学戒。学戒和无为法有什么关系?戒律就是无为法,真正懂得无为法的人,没有不守戒的。他说:“这也不对呀,这个守戒不在戒相上吗?这不有相吗?怎么说修无为法必须守戒呢?”所以说,我们是用我们的思惟考虑问题,用有为法去思惟无为法,那个心没法思惟。我们都是用我们那个想法来理解什么叫相?什么叫无相?是不是?所以我们的理解就不正确了。如果我们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无为法,那就更好了。如果我们不知道,通过听人讲,能够理解也是很好的。

  真正明白无为法的人,他一定会遵守戒律,而且非常喜欢戒律。只有戒律才是最清净者,佛法里最清净者就是戒,特别是比丘戒、沙弥戒最清净。这是谁说的呢?是宗喀巴大师说的,不是我说的。宗喀巴是密宗黄教的一代宗师,他在六百年前就讲了这句话,他说:“研究来研究去,看了很多的经典,最清净的就是比丘戒,出家戒最清净,没有比它再清净的。”对于这个,我们应该非常清楚。

  一个无为的人也叫无学人,不学了,已经都学满了。无学人最尊重的就是戒,他把戒看得比生命还珍贵。有的人说:“我不用持戒,我心里明白了佛法。”一听这,根本就没有开悟,这就是佛教里的混子,那习性、毛病太多了。他不知道戒就是佛,佛就是戒,他不知道这点,他不知道佛的无量化身,以为那个戒是相。越是无相的人,他越会尊重戒,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他心里就是一个戒,无为就是戒的成就。因为他自己的法身慧命在那块,他知道自己的成就全靠戒来成就的,他能不尊重戒吗?他那个心处处都在遵守戒律。

  像证到初果了,他脚都不踩虫子,你叫他吃众生肉,可能吗?就算他能把众生超拔出去,他都不会吃的。他对众生那种爱护的心情,那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。虽然他离一切相,没有众生的心理,但是对众生的那种慈悲,对于万事万物,特别是佛法的那种慈悲,那是没法说没法说的,他充满了慈悲啊!

  慈悲的人,他知道守戒是往解脱走,你说他能不去恭敬、尊重吗?是不是?不可能像那些人胡说乱说的,“持什么戒律,我们修道了,坐禅了,不用持戒。一句佛号念到西方极乐世界了。我们打坐,什么五戒……”这都不行的,这都是不懂得佛法,而且他的基础没打好,没从戒律方面打基础。他最害怕的就是戒律,因为他心里恐惧的就是戒,只不过是打着西方极乐世界的旗号,打着坐禅的旗号来破坏佛法,所以这种人就是魔。末法时期的魔如恒河沙,什么是魔?不持戒就是魔。

  我们在修行中一定要把这个戒打得牢牢的,你就打到什么程度呢?就是:一本戒律书,你都得把它看破了,背熟了,张口闭口,脑子里全是这种戒律,而且自己都不能理解,“我这么做为了什么?”不知道,都感觉到自己学戒学得枯燥,前进得都无路了,到那种程度,你才有一个转机。什么转机呢?就是持戒的一种清净自在,它就会现前了。那可了不得了,那真是可以做人天之师了,那真是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了,别人都把你当成佛一样看待,因为你有戒。

  所以我们作为沙弥来讲,首先要做的是戒;作为大戒师来讲,首先要做的还是戒;作为居士来讲,首先要做的还是戒。不用合计了,就是戒。所以咱这一生就跟戒拼了,戒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,就是我们的本体,我们就是这么来成就自己。

  这里讲到“汝意不可信”,还有一个“慎勿与色会”。你如果能够“汝意不可信”,就不会“与色会”,因为你不会见物著物。见到杯、见到水,“哎呀,太好了,这太解渴了。”你已经被物转了。就是怎么渴,怎么难受,你都要控制你的心念,不随它转,诸法空相。脑子想的所有想法,都把它放下,有时候实在是放不下,你就念“阿弥陀佛”,“阿弥陀佛!阿弥陀佛!阿弥陀佛……”完事了,我转移一下子,我念阿弥陀佛去了,我不跟你搞这个。就得这么去做,完了马上就会空它。

  好,这一章就讲到这。

  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