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他不渴,喝它幹嗎呀?多那事幹嗎?是不是?他不存在渴的問題。哪像我們想象的:人得吃飯,還得用勺子、用缽,到那個時候,我們的缽可能從空中飛出來,天人來給送食物。咱們想的是那一套,那都是你世間人的想法。

  到時候像那天人,最高的天人,意念一動就吃了,是不是?意念一動就把飯吃了,滿口留滿了那種清香,肚子還飽,沒有饑餓的感覺。那味道一樣一樣的,甚至比你吃的那個東西還甜蜜。那不是你想來的,你想,它不會得來的,就這種狀態,你想它都不來,所以說不用想。但是他這裏還有個細妄想,它不是粗妄想,是個細妄想,所以那個情況我們也不可相信。

  那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相信自己呢?那就是證到佛那個地步,沒有妄想了。證到阿羅漢了,這才可以稍微相信一點自己的意思,但是和究竟比,還差一塊。只有達到究竟的時候,我們才能相信自己。等你相信自己的時候,是什麼時候?大家能說一下嗎?誰說一下,什麼時候可以相信自己呢?

  弟子:無念。

  對,無念的時候。還有誰能說一說?

  真正相信自己的時候就是無我了,無我的時候才能真正地相信自己。這也怪啊,無我了還要相信自己。那時候才有自己,那是個真我,有我的時候都是個假我。所謂的真我那只是個代名詞,是針對我們的假我而說的。那個時候,我們才可以真正地相信自己,你不證到這個地步永遠不行。因爲什麼呢?我們的想法正是一個汙垢,是個灰塵。

  比如說這個粉筆,我們在沒有定力的時候,說:“我要拿四根粉筆”,我們就得一根一根地把它數過來,一二叁四地拿過來,我們就得這麼費事地拿過來。當我們的定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,不用想的時候,或是微細想的時候,剛一動念說“需要四個”,只要輕輕地一動念,順手一拿,不用數,它也是四個。你怎麼想它怎麼做,你念頭一動,和外面都是相應的,你說還用你想嗎?這個時候都不用你想,但是那裏面還有想,這還是個微細地想,你察覺不出來了。

  何況我們最後達到無念,整個叁千世界都化爲一真實。化爲一真實的時候,那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粉筆、水這些事了,都沒有啥意義了,連我都不存在了,要這些東西幹嗎?還有啥意義?是不是?啥意義都沒有,但是無事不辦,不是說我們像個木頭疙瘩,而是無事不辦。像鏡子一樣,鏡子本來是空的,啥也沒有。你來,它也照;他來,它也能照;都來還都能照。你走,它也那樣,它也沒有減少,鏡子還是鏡子;你來了,照了,它也沒有增多,就這麼自在。

  所以我們通過這個知道:汝意不可信,千萬不要相信自己的想法。我們相信什麼呢?相信踏踏實實地去修行,不要打妄想,我們就相信它。你就往這條道走,沒有不成就的。你天天能用上功夫,你行住坐臥、幹活、吃飯,你就爬電線杆子都能用上功夫,沒有用不上功夫的。你幹活用功夫有時候還挺起作用,見物不迷,是不是?我就算不能證道、不能轉化你,最起碼知道你是空的,我心裏透點亮,那我們就很自在了。慢慢地用功用功,到了一定程度,就要有成果的。因爲你種下什麼種子得什麼果,你種下的是無爲種子,能不得無爲果嗎?是不是?那成道就快了。

  所以修道第一步種下的種子是很重要的。爲什麼要發願?就是讓你種下無爲種子。通過發願來舍掉我,你種下了無爲的種子,將來收獲的就是這個。外道種下了個“我”的種子,所以他的收獲就是“我”的果,那也沒辦法,用什麼心得什麼果。這是很厲害的一件事情,所以我們大家修道的時候,千萬要注意這些問題。

  當我們生起煩惱的時候,我們要知道“汝意不可信”;當我們順利的時候,我們要生起“汝意不可信”,不能高興,高興就是起心動念。我們需要什麼呢?是清淨。佛法的興旺在清淨,清淨就是佛法的興旺,這個是根本的東西,你得掌握住。這樣的話,將來你們當大法師的時候,給人談問題的時候,一下就能抓住要點;抓住要點了,談完了以後人家能得到解脫,你自己也得到解脫。因爲啥呢?你反複地講了以後,自己也産生了那種印象,心也往上使勁了,對問題就逐漸地放下了執著。

  我們關鍵還得用實修實證,打好基礎,第一步基礎是什麼?學戒。學戒和無爲法有什麼關系?戒律就是無爲法,真正懂得無爲法的人,沒有不守戒的。他說:“這也不對呀,這個守戒不在戒相上嗎?這不有相嗎?怎麼說修無爲法必須守戒呢?”所以說,我們是用我們的思惟考慮問題,用有爲法去思惟無爲法,那個心沒法思惟。我們都是用我們那個想法來理解什麼叫相?什麼叫無相?是不是?所以我們的理解就不正確了。如果我們能夠清清楚楚地知道無爲法,那就更好了。如果我們不知道,通過聽人講,能夠理解也是很好的。

  真正明白無爲法的人,他一定會遵守戒律,而且非常喜歡戒律。只有戒律才是最清淨者,佛法裏最清淨者就是戒,特別是比丘戒、沙彌戒最清淨。這是誰說的呢?是宗喀巴大師說的,不是我說的。宗喀巴是密宗黃教的一代宗師,他在六百年前就講了這句話,他說:“研究來研究去,看了很多的經典,最清淨的就是比丘戒,出家戒最清淨,沒有比它再清淨的。”對于這個,我們應該非常清楚。

  一個無爲的人也叫無學人,不學了,已經都學滿了。無學人最尊重的就是戒,他把戒看得比生命還珍貴。有的人說:“我不用持戒,我心裏明白了佛法。”一聽這,根本就沒有開悟,這就是佛教裏的混子,那習性、毛病太多了。他不知道戒就是佛,佛就是戒,他不知道這點,他不知道佛的無量化身,以爲那個戒是相。越是無相的人,他越會尊重戒,爲什麼會這樣?因爲他心裏就是一個戒,無爲就是戒的成就。因爲他自己的法身慧命在那塊,他知道自己的成就全靠戒來成就的,他能不尊重戒嗎?他那個心處處都在遵守戒律。

  像證到初果了,他腳都不踩蟲子,你叫他吃衆生肉,可能嗎?就算他能把衆生超拔出去,他都不會吃的。他對衆生那種愛護的心情,那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。雖然他離一切相,沒有衆生的心理,但是對衆生的那種慈悲,對于萬事萬物,特別是佛法的那種慈悲,那是沒法說沒法說的,他充滿了慈悲啊!

  慈悲的人,他知道守戒是往解脫走,你說他能不去恭敬、尊重嗎?是不是?不可能像那些人胡說亂說的,“持什麼戒律,我們修道了,坐禅了,不用持戒。一句佛號念到西方極樂世界了。我們打坐,什麼五戒……”這都不行的,這都是不懂得佛法,而且他的基礎沒打好,沒從戒律方面打基礎。他最害怕的就是戒律,因爲他心裏恐懼的就是戒,只不過是打著西方極樂世界的旗號,打著坐禅的旗號來破壞佛法,所以這種人就是魔。末法時期的魔如恒河沙,什麼是魔?不持戒就是魔。

  我們在修行中一定要把這個戒打得牢牢的,你就打到什麼程度呢?就是:一本戒律書,你都得把它看破了,背熟了,張口閉口,腦子裏全是這種戒律,而且自己都不能理解,“我這麼做爲了什麼?”不知道,都感覺到自己學戒學得枯燥,前進得都無路了,到那種程度,你才有一個轉機。什麼轉機呢?就是持戒的一種清淨自在,它就會現前了。那可了不得了,那真是可以做人天之師了,那真是度無量無邊的衆生了,別人都把你當成佛一樣看待,因爲你有戒。

  所以我們作爲沙彌來講,首先要做的是戒;作爲大戒師來講,首先要做的還是戒;作爲居士來講,首先要做的還是戒。不用合計了,就是戒。所以咱這一生就跟戒拼了,戒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,就是我們的本體,我們就是這麼來成就自己。

  這裏講到“汝意不可信”,還有一個“慎勿與色會”。你如果能夠“汝意不可信”,就不會“與色會”,因爲你不會見物著物。見到杯、見到水,“哎呀,太好了,這太解渴了。”你已經被物轉了。就是怎麼渴,怎麼難受,你都要控製你的心念,不隨它轉,諸法空相。腦子想的所有想法,都把它放下,有時候實在是放不下,你就念“阿彌陀佛”,“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……”完事了,我轉移一下子,我念阿彌陀佛去了,我不跟你搞這個。就得這麼去做,完了馬上就會空它。

  好,這一章就講到這。

  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