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

  昨天给大家讲了第二十六章,“天魔娆佛”。我们通过这章,看到佛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这个魔就会来干扰的。这既是好事,也是坏事。如果我们懂得了这其中的道理,而且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好事。通过这个好事,我们也知道一个坏事,就是我们平时这个种子识留下来的东西太可怕了!无始劫来,我们不能成佛,就是因为我们留下了这些贪欲的种子。有了这些贪欲的种子,它深深地种到你的八识田里,当我们修到最后关键的时候,它就会现前的,这个现前的时候,确实很厉害。

  所以我们修道,首先要把我们种子识里的污垢抠出去,当它变化的时候,我们应该心里有数。修到每一个层次,都有每一层次的魔来干扰你,有人说:“我们现在修道怎么没有魔?”不是没有,是你没到那个层次,到那层次它就出来了。每一层有每一层的魔,大家应该记住这个问题,这个也是很关键的问题。

  有的人有时候就不理解了,“我原先怎么老遇着魔难呢?”那说明你是在进步、在修行,所以才会不断地遇着魔难。最大的魔就是天魔,天魔一旦真现前了,那你这个道业恐怕就有成了。通过它我们也知道,一个人的魔难有多大,就和他平时熏染的习性有关系,所以别造业。造业,将来肯定是要受果报的,这个很厉害的!

  另外,我们修道人首先应该有一个慈悲心,有个大慈悲心,所有的众生都要度。佛不光度女人,用他的心不动来度、不被其所染来度、观不净来度,所以佛能度过这一关。我们在没有成佛的时候说“我恒顺众生”。有时候你尽打妄语,你恒顺不了。真正的恒顺众生就是你用不净观远离她们,你就是真度;你越接近,实际上她早就把你“度”了。

  所以在天魔献女给佛的时候,佛就观想了,观想以后,她变老了,最后天神愈敬佩。这个波旬也是佩服佛的,因为啥呢?魔,他也是因为有这些淫欲心和嗔恨心,由贪嗔痴所成的魔。佛这个力量是无穷无尽的,而且佛这个力量威力无比,不管多大的魔,在佛面前,他都会变的,都会转化的,所以佛就发愿:一定要把众生度尽。他这个愿并不是空发的,确实能做到这点,而且是不可思议的。

  我们应该像佛一样来努力,要发愿,就算是魔,我们也要有这种心,有慈悲心,但是你这个慈悲心决不能顺从。这个我可得跟大家讲清楚了。不能魔来了,“哎呀,你太好了!”那完了!慈悲,什么是慈悲?得真慈悲,你别假慈悲。什么是假慈悲?你顺从他就是假慈悲。我们和魔争夺的是心和真理,如果我们有了“一切众生都能成佛”的心,我们的慈悲心就已经足够了。以这个慈悲心为基础,我们再对他做得不如法的一些事情,毫不留情地回击过去。你这样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慈悲。

  有的人打着慈悲的旗号,以为慈悲就是说小话,而且顺从人家,这叫慈悲,实际上反而害人。不能顺从,这点大家应该清楚。因为你以为你能随顺,你稍稍“随顺”,他就能顺着你那个假随顺而越起越厉害,你自己还不知道呢,还觉得挺好。这个挺厉害,所以说修道一定要有个坚固的心。同时,我们又讲了几种不净观,那个等以后再继续讲。

  佛在这个《四十二章经》里对淫欲讲得最长、最多,下面还是这个。

  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

  佛言:夫为道者,犹木在水,寻流而行,不触两岸,不为人取,不为鬼神所遮,不为洄流所住,亦不腐败,吾保此木决定入海。学道之人,不为情欲所惑,不为众邪所娆,精进无为,吾保此人必得道矣。

  第二十七章,“无著得道”。看到这个“无”字就令人生欢喜心,我们都坑在这个“有”上了。

  “佛说:夫为道者”,就是修道者,像木头一样在水里寻流而下,不触两岸,不为人取,也不为鬼神所遮,也不为洄流所住,亦不腐败。所以佛说,我保此木决定入海。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,不为众邪所娆,精进无为,吾保此人必得道矣。

  【释】这是本经的第二十七章,举出一个譬喻,说修道的人要远离一切的障碍。什么叫两岸呢?两岸就是情和欲,情欲又分为见思情欲和无明情欲。见思的情欲是执著于生死,像此岸一样;无明的情欲是执著于涅槃,也就好像触到彼岸一样。人和一切鬼神(人拿这木头和鬼神取这个木头)就譬喻所有邪见的网缠着人,如木头被人取了似的。

  就是说这个木头不能触两岸,也不能被人取,要是触了两岸,它就不能入海了,是不是啊?若是被人取,木头也不能入海,也不能被鬼神所遮。

  【释】至于洄流所住,这是指懒惰,和精进正相反。

  你懒惰就等于住在这地方不走了。我们打坐,如果说:“我们睡一会儿吧,多睡一会儿吧,今天先这么地,明天再说吧!”你今天就被这个旋流所住。或是,“行啊,我先跟这个人多唠几句嗑,唠完了,明天就不跟他唠了。”实际上,你今天已经被“洄流”所住了。

  【释】腐败和无为法正相反,因为他不能直心正念真如,所以,他常常想精进,又退了。就像那洄流一样,流得很急,但是一转弯又流回来了。

  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精进一步,脚踏实地一步,绝不能这面跑得挺快,那面一碰点事马上就回来了。也就是说走一步,就给自己后面断一条死路,就把那个路给堵死,走一步断一步。你看看你所作为,或是你思念的东西,或是你想的东西,都要把它断掉,包括书信,有些人来往,连地址都不要了。最后,家住在哪,不知道了;什么电话号码,不知道了,忘了,脑子里没有印象了。走一步断一步,别怕痛苦。

  昨天烟台那个记者又来电话,告诉我一个好消息:“师父,我秋天有可能就出家了,可以到这来了。”我说:“你怎么回事?”他说他母亲已经开始透露口信了,说你夏天别走,秋天再说。他说:“我到秋天肯定走,同意不同意我也得走。”他同时问:“我走了以后,将来还能不能回去?”意思是看看父母。我说:“你可千万别跟你父母这么说,一定要断除,不回去了。”他说:“那行,那我跟他讲明白了。”

  讲得挺有意思,他说:“师父您看,我去了,都得准备什么东西?得需要带多少钱呢?”我说:“你准备你自己的三衣这些东西吧,这钱需要多少,我不能跟你说,反正你自己准备。”他说:“师父,等到剃度,我是不是得供养师父和寺院呢?”我说:“我不供养你就不错了。”他说:“我明白了。”就是说很有决心。我说:“你来了得考验,不是来了就剃度。”他说:“那行,我考验十年都没问题。”有这个决心,挺好。昨天又来了一个出家的,是陕西还是什么地方的,今天也许还能有人来。

  就是说我们不能往后退,不能给自己留后路,有时候发些愿也是很有重要性的。我也是不断地发,我说:“我是宁可死在臭水沟,也不回那个俗家,那些事就别想了。我不会那样做的,那是不可能的事,大不了就是个死。”你必须自己断,有时候发完愿,自己刚要一动念,“哎呀,我都发过愿了,我哪能违犯我的誓愿呢?”对不对?顺着愿力来坚固我们的道心,这个是很重要的。你要是没发愿,“哎呀,我那时候没说,反正这时候也不算妄语。”这不行啊。有时候也得有点愿,愿能激励我们,能看住我们。因为我们发愿的时候往往是心比较清净,我们有了想法的时候心里已经不清净了。如果有了愿力,这样的话,使我们能够往前走,说话就得是大丈夫说话,是吧?

  有的人就是像洄流似的,流得很急,但一转弯又回来了。这个回头路我们应该加小心,不走这回头路,脚踏实地,稳稳当当,走一步断一步,连想回来的道路全都给它堵死。什么家庭、财产、女人,包括亲人,甚至父母那面都给它断掉,断了以后,我们这个道心才能顶着走。因为我们那个情感,今天你刚觉得挺好,过一会儿、过一段时间,遇到难处的时候,身体有病了,或是吃饭不相应了,或互相之间有点心情不愉快了,等等的事情,他就想寻找一个能理解他、安慰他的一个地方。他把这些事情看成是坏事情,需要一个来讲述和发泄的地方。

 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,最好的办法是把它吸收。本来是给你这个粮食,你把它吸收了就行。像火炬一样,火炬的燃烧是靠燃料。什么是燃料呢?就是那些乱七八糟的违缘,得靠这燃料。你吸收了燃料,火才旺呢,是不是?你得把这个东西吸收,你的火才会变得更大;你不吸收,你的光芒就小。所以修道得吸收这些烦恼和这些情欲,怎么样吸收呢?就是不被它转,不被它转就是吸收。

  我们想达到无为法,自己就得有一个明确的方法。首先,我们为了这个无为法,什么都要放下。

  【释】不能达到无为法,我们就著相了。所修的福慧不成功,就像木头烂了似的。必须要堕落,不会到涅槃的彼岸,也不会了生死。

  因为情欲就是有为法,起心动念那都是不行的,何况再达到情欲那种深的程度,那更不行了。我们一定要深深知道,有念就是邪,这玩意最厉害。但是人每天都在和这个念头打交道,成天没有离开过,就是睡觉也做梦,是不是?没有离开过,所以我们必须得离开这个。

  无为法,不住在这里。像不触两岸的木头似的,“你来碰我,我就不碰岸,不着岸边。”所以就顺流下来。你如果贪著哪个,碰了岸,它都会卡住的。所以说,要不为情欲所惑,就像“人取”和“鬼遮”,这都是情欲的问题。不管你是哪面来的,我都不被你所沾,你高贵也好,低贱也好,我都不被你这个情欲所缠,所以他就住不了你。所以佛说,我保证这木头入大海,也就是保证我们人肯定得道。

  如果我们一有了有为法,福报就没有了,修不成功,木头也就烂了,而且必然要堕落。今天亲舟师说,有个日常法师还是哪个法师曾经讲过那么一句话,他说:“佛经里有一句话讨论在家的,在家就是地狱。”在家就是地狱,他说佛经里有这么一句话,在家确实是很可怕的。

  【释】不能了生死,这就是被这情欲所迷,为爱见的众邪所娆了。

  被情欲所迷啊,主要是这个情,特别是男女的情和欲望,还有男人和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