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

  昨天給大家講了第二十六章,“天魔娆佛”。我們通過這章,看到佛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,這個魔就會來幹擾的。這既是好事,也是壞事。如果我們懂得了這其中的道理,而且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好事。通過這個好事,我們也知道一個壞事,就是我們平時這個種子識留下來的東西太可怕了!無始劫來,我們不能成佛,就是因爲我們留下了這些貪欲的種子。有了這些貪欲的種子,它深深地種到你的八識田裏,當我們修到最後關鍵的時候,它就會現前的,這個現前的時候,確實很厲害。

  所以我們修道,首先要把我們種子識裏的汙垢摳出去,當它變化的時候,我們應該心裏有數。修到每一個層次,都有每一層次的魔來幹擾你,有人說:“我們現在修道怎麼沒有魔?”不是沒有,是你沒到那個層次,到那層次它就出來了。每一層有每一層的魔,大家應該記住這個問題,這個也是很關鍵的問題。

  有的人有時候就不理解了,“我原先怎麼老遇著魔難呢?”那說明你是在進步、在修行,所以才會不斷地遇著魔難。最大的魔就是天魔,天魔一旦真現前了,那你這個道業恐怕就有成了。通過它我們也知道,一個人的魔難有多大,就和他平時熏染的習性有關系,所以別造業。造業,將來肯定是要受果報的,這個很厲害的!

  另外,我們修道人首先應該有一個慈悲心,有個大慈悲心,所有的衆生都要度。佛不光度女人,用他的心不動來度、不被其所染來度、觀不淨來度,所以佛能度過這一關。我們在沒有成佛的時候說“我恒順衆生”。有時候你盡打妄語,你恒順不了。真正的恒順衆生就是你用不淨觀遠離她們,你就是真度;你越接近,實際上她早就把你“度”了。

  所以在天魔獻女給佛的時候,佛就觀想了,觀想以後,她變老了,最後天神愈敬佩。這個波旬也是佩服佛的,因爲啥呢?魔,他也是因爲有這些淫欲心和嗔恨心,由貪嗔癡所成的魔。佛這個力量是無窮無盡的,而且佛這個力量威力無比,不管多大的魔,在佛面前,他都會變的,都會轉化的,所以佛就發願:一定要把衆生度盡。他這個願並不是空發的,確實能做到這點,而且是不可思議的。

  我們應該像佛一樣來努力,要發願,就算是魔,我們也要有這種心,有慈悲心,但是你這個慈悲心決不能順從。這個我可得跟大家講清楚了。不能魔來了,“哎呀,你太好了!”那完了!慈悲,什麼是慈悲?得真慈悲,你別假慈悲。什麼是假慈悲?你順從他就是假慈悲。我們和魔爭奪的是心和真理,如果我們有了“一切衆生都能成佛”的心,我們的慈悲心就已經足夠了。以這個慈悲心爲基礎,我們再對他做得不如法的一些事情,毫不留情地回擊過去。你這樣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慈悲。

  有的人打著慈悲的旗號,以爲慈悲就是說小話,而且順從人家,這叫慈悲,實際上反而害人。不能順從,這點大家應該清楚。因爲你以爲你能隨順,你稍稍“隨順”,他就能順著你那個假隨順而越起越厲害,你自己還不知道呢,還覺得挺好。這個挺厲害,所以說修道一定要有個堅固的心。同時,我們又講了幾種不淨觀,那個等以後再繼續講。

  佛在這個《四十二章經》裏對淫欲講得最長、最多,下面還是這個。

 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

  佛言:夫爲道者,猶木在水,尋流而行,不觸兩岸,不爲人取,不爲鬼神所遮,不爲洄流所住,亦不腐敗,吾保此木決定入海。學道之人,不爲情欲所惑,不爲衆邪所娆,精進無爲,吾保此人必得道矣。

  第二十七章,“無著得道”。看到這個“無”字就令人生歡喜心,我們都坑在這個“有”上了。

  “佛說:夫爲道者”,就是修道者,像木頭一樣在水裏尋流而下,不觸兩岸,不爲人取,也不爲鬼神所遮,也不爲洄流所住,亦不腐敗。所以佛說,我保此木決定入海。學道之人不爲情欲所惑,不爲衆邪所娆,精進無爲,吾保此人必得道矣。

  【釋】這是本經的第二十七章,舉出一個譬喻,說修道的人要遠離一切的障礙。什麼叫兩岸呢?兩岸就是情和欲,情欲又分爲見思情欲和無明情欲。見思的情欲是執著于生死,像此岸一樣;無明的情欲是執著于涅槃,也就好像觸到彼岸一樣。人和一切鬼神(人拿這木頭和鬼神取這個木頭)就譬喻所有邪見的網纏著人,如木頭被人取了似的。

  就是說這個木頭不能觸兩岸,也不能被人取,要是觸了兩岸,它就不能入海了,是不是啊?若是被人取,木頭也不能入海,也不能被鬼神所遮。

  【釋】至于洄流所住,這是指懶惰,和精進正相反。

  你懶惰就等于住在這地方不走了。我們打坐,如果說:“我們睡一會兒吧,多睡一會兒吧,今天先這麼地,明天再說吧!”你今天就被這個旋流所住。或是,“行啊,我先跟這個人多唠幾句嗑,唠完了,明天就不跟他唠了。”實際上,你今天已經被“洄流”所住了。

  【釋】腐敗和無爲法正相反,因爲他不能直心正念真如,所以,他常常想精進,又退了。就像那洄流一樣,流得很急,但是一轉彎又流回來了。

  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證精進一步,腳踏實地一步,絕不能這面跑得挺快,那面一碰點事馬上就回來了。也就是說走一步,就給自己後面斷一條死路,就把那個路給堵死,走一步斷一步。你看看你所作爲,或是你思念的東西,或是你想的東西,都要把它斷掉,包括書信,有些人來往,連地址都不要了。最後,家住在哪,不知道了;什麼電話號碼,不知道了,忘了,腦子裏沒有印象了。走一步斷一步,別怕痛苦。

  昨天煙臺那個記者又來電話,告訴我一個好消息:“師父,我秋天有可能就出家了,可以到這來了。”我說:“你怎麼回事?”他說他母親已經開始透露口信了,說你夏天別走,秋天再說。他說:“我到秋天肯定走,同意不同意我也得走。”他同時問:“我走了以後,將來還能不能回去?”意思是看看父母。我說:“你可千萬別跟你父母這麼說,一定要斷除,不回去了。”他說:“那行,那我跟他講明白了。”

  講得挺有意思,他說:“師父您看,我去了,都得准備什麼東西?得需要帶多少錢呢?”我說:“你准備你自己的叁衣這些東西吧,這錢需要多少,我不能跟你說,反正你自己准備。”他說:“師父,等到剃度,我是不是得供養師父和寺院呢?”我說:“我不供養你就不錯了。”他說:“我明白了。”就是說很有決心。我說:“你來了得考驗,不是來了就剃度。”他說:“那行,我考驗十年都沒問題。”有這個決心,挺好。昨天又來了一個出家的,是陝西還是什麼地方的,今天也許還能有人來。

  就是說我們不能往後退,不能給自己留後路,有時候發些願也是很有重要性的。我也是不斷地發,我說:“我是甯可死在臭水溝,也不回那個俗家,那些事就別想了。我不會那樣做的,那是不可能的事,大不了就是個死。”你必須自己斷,有時候發完願,自己剛要一動念,“哎呀,我都發過願了,我哪能違犯我的誓願呢?”對不對?順著願力來堅固我們的道心,這個是很重要的。你要是沒發願,“哎呀,我那時候沒說,反正這時候也不算妄語。”這不行啊。有時候也得有點願,願能激勵我們,能看住我們。因爲我們發願的時候往往是心比較清淨,我們有了想法的時候心裏已經不清淨了。如果有了願力,這樣的話,使我們能夠往前走,說話就得是大丈夫說話,是吧?

  有的人就是像洄流似的,流得很急,但一轉彎又回來了。這個回頭路我們應該加小心,不走這回頭路,腳踏實地,穩穩當當,走一步斷一步,連想回來的道路全都給它堵死。什麼家庭、財産、女人,包括親人,甚至父母那面都給它斷掉,斷了以後,我們這個道心才能頂著走。因爲我們那個情感,今天你剛覺得挺好,過一會兒、過一段時間,遇到難處的時候,身體有病了,或是吃飯不相應了,或互相之間有點心情不愉快了,等等的事情,他就想尋找一個能理解他、安慰他的一個地方。他把這些事情看成是壞事情,需要一個來講述和發泄的地方。

  實際上這並不是一個最好的辦法,最好的辦法是把它吸收。本來是給你這個糧食,你把它吸收了就行。像火炬一樣,火炬的燃燒是靠燃料。什麼是燃料呢?就是那些亂七八糟的違緣,得靠這燃料。你吸收了燃料,火才旺呢,是不是?你得把這個東西吸收,你的火才會變得更大;你不吸收,你的光芒就小。所以修道得吸收這些煩惱和這些情欲,怎麼樣吸收呢?就是不被它轉,不被它轉就是吸收。

  我們想達到無爲法,自己就得有一個明確的方法。首先,我們爲了這個無爲法,什麼都要放下。

  【釋】不能達到無爲法,我們就著相了。所修的福慧不成功,就像木頭爛了似的。必須要墮落,不會到涅槃的彼岸,也不會了生死。

  因爲情欲就是有爲法,起心動念那都是不行的,何況再達到情欲那種深的程度,那更不行了。我們一定要深深知道,有念就是邪,這玩意最厲害。但是人每天都在和這個念頭打交道,成天沒有離開過,就是睡覺也做夢,是不是?沒有離開過,所以我們必須得離開這個。

  無爲法,不住在這裏。像不觸兩岸的木頭似的,“你來碰我,我就不碰岸,不著岸邊。”所以就順流下來。你如果貪著哪個,碰了岸,它都會卡住的。所以說,要不爲情欲所惑,就像“人取”和“鬼遮”,這都是情欲的問題。不管你是哪面來的,我都不被你所沾,你高貴也好,低賤也好,我都不被你這個情欲所纏,所以他就住不了你。所以佛說,我保證這木頭入大海,也就是保證我們人肯定得道。

  如果我們一有了有爲法,福報就沒有了,修不成功,木頭也就爛了,而且必然要墮落。今天親舟師說,有個日常法師還是哪個法師曾經講過那麼一句話,他說:“佛經裏有一句話討論在家的,在家就是地獄。”在家就是地獄,他說佛經裏有這麼一句話,在家確實是很可怕的。

  【釋】不能了生死,這就是被這情欲所迷,爲愛見的衆邪所娆了。

  被情欲所迷啊,主要是這個情,特別是男女的情和欲望,還有男人和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