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男人的情,女人和女人的情,這個很可怕。有的見了男人也生歡喜心,就是現在這種同性戀,這個可怕。所以宣化上人講,這個同性戀如果一旦發起來,就會變成一種病毒,這種病毒和現在的病一旦結合起來,就像那個肺炎一樣,傳遍世界各地,最後造成大量的人死亡。這些東西都是人心的變形,所以才出現這些東西。由于這些東西,世間人就造業紛飛,好人現在也基本都沾染這些東西。因爲沒有正確的概念,所以很難逃出這一關,惟獨信佛能逃出這一關。信佛真正修行,就能逃出這一關。如果在佛教造業,我看也危險。所以大家得注意這個問題。

  這些本來不應該講得過多,但是也不得不講。現在這個事基本上都明顯了,外面確實存在這些事,很厲害的。有些魔都混進了佛教,披著袈裟,你根本就認不清楚。他們的誘惑力非常強,不斷地給你吃的、好的,滿足你、稱贊你、鼓勵你,你想得到的他都能給你,但下手的功夫最後就是情欲。不光做,而且還會造謠。他的造謠,首先混淆視聽,把所有的大德牽扯進來,他說大德也都做這種事情,真是可怕極了!哪個大德有名,他就說:“他也那樣。”只要有倆人和他反對,他都會給你添一句:“他們倆有這種關系。”這種人非常可怕!

  我出關的時候就見過這樣的人,他問我怎麼修行,我說:“持戒啊!”我告訴他要持戒修行,我也知道我這話可能不起什麼作用,但是也給他種下這個種子。而且他也穿著袈裟,唱念也很好,所以說你們不知道,那是很可怕的!他也經常給人做佛事,說話那很仁義的,表面上很體貼人的。不像我這個做師父的,又臭又硬,盡得罪人,人家很會順著人心去說話的,所以我們都得加小心。現在已經變爲很明顯的一件事情,特別是混進佛教,太可怕了!對于這個,我們既不能宣傳,不能在外面講,同時我們要提高警惕。

  爲什麼咱們的洗澡間都設在那屋,不允許非僧人使用,包括新發心出家的居士也不允許使用,都是在避免這個東西。我們都得加小心啊,處處加小心!不是說:“你看師父盡貪戀,底下澡堂不是挺好的嗎?師父你又蓋那麼個大澡堂幹嗎呀?你不是享受嗎?”不是享受。爲什麼弄出這麼多?就是讓大家身心都幹淨,都清淨,遠離這些不淨的東西。所以我們大家都得加小心!

  不能墮落,不能住在有爲法上,特別是情欲上,更不能沾染半點,否則就會像木頭一樣,會爛的。你永遠不會歸入大海,也不會到達涅槃的彼岸,也不會了生死,主要就是被愛見和衆邪所娆。而且這些人還有一套理論的,世間有世間的理論,他說的:“人活著幹嗎?不就是成立個家庭嗎?不就是男女這些事、生兒育女嗎?”他有他的理論。他這一說,我們有時候不加小心,就能上當,“是呀,你活著幹嗎呀?”一想也是,活著幹嗎呀?

  他不知道一個關鍵的問題,人生是修行的一個過程,所以我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就在這塊。一定要記住:人生是一個修行的過程。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都是奔修行來的,但是這個過程,有的人沒有過關,有的人或在這裏打了個旋轉而被迷了,所以墮落了。我們現在出家就是覺悟了,覺悟什麼呢?“哎呀,我原先的願望是來修行,不是到這個世間混來了,不是要被它所染。”我們本來是要克服所染,來成就道業的,來度衆生的,最後我們到這裏一迷,就墮落那裏去了。我相信大家很多都有大志願,也可能是從天上來的,也可能是從各個道來的,但都是有一個目的,都想了脫生死,度衆生,使自己能夠早日成就。都是奔這來的,只不過有一部分人迷在這裏了。

  對這種不正確的看法,只要知道人生就是修行的過程,一下就把它破了,而且我們的心馬上得到正念,就回來了。你若不這麼破它,不行的。而且這種說法是符合真理的,符合事實,也符合我們大家的本來面目。所以這樣思惟我們就會得到正念,而且我們也可以跟這些人講一講這個事情,讓他們能夠反省反省,回憶以前的願望。每個人都有願望,是吧?這樣的話就能破除他的愛見,一下就可以斷除它,因爲愛見的衆邪會幹擾你獲得正知正見。

  【釋】正念真如而精進,明白法的本性本來就是無爲的。

  不是說我們要通過無爲法想達到個什麼,不是這個目的,是什麼呢?是我本來那個就是無爲法,我們本來的面目就是無爲法。雖然我們現在在不斷地談無爲法,實際上離無爲法的本體還很遠,但是我們通過談無爲法、修無爲法,來逐步地回到我們本來的面目上。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無爲法,這是我們應該記住的。

  【釋】若能這樣子,不爲情愛所轉,一定會得道的,這是這一章的大概意思。

  “佛言”:佛說。“夫爲道者”:修道的人。“猶木在水”:就像一根木頭在水裏一樣。“尋流而行”:順流向下走。“不觸兩岸”:不被兩岸的石頭所障礙。不觸,就是不把木頭定下來。沒有觸兩岸,這木頭就不會被兩岸所留(即不被情愛所留)。這木頭就好像一個修道人似的,“不爲人取”:也不會被人拿去。“不爲鬼神所遮”:也沒有被鬼神所遮擋。

  爲什麼這個木頭有時候會觸到兩岸,會被人拿走,會被鬼神所遮,誰能說一下?

  弟子:道心不堅固。

  道心不堅固,這是一個,還能不能具體一點說呢?

  弟子:貪心沒除。

  弟子:心在動。

  弟子:因爲他行爲不正。

  弟子:就是我們人心裏這個正念不夠,就像木頭它可能是彎曲的,它就會觸到兩岸。

  弟子:情欲沒斷。

  情欲沒斷,這章主要講的就是情欲沒斷。大家講得對不對?是對的。

  因爲情欲沒斷,心就動,心一動,兩岸就起來了,心一動就生兩岸。情欲沒斷心必動,情欲沒斷,兩岸就現前了,人也出來了,鬼也出來了,人鬼俱現前,人就把木頭給你撈走了。這裏也說到女人,你要是情欲一動,那女人順手就把你給拿走了,你像木頭一樣輕飄飄地被她抓住了。害死人,這個女人真害死人。你情欲一動,鬼神就把你找著了,鎖了你就走,不費事就拉你走。你沒有根了,道心沒有了,拉你就走,那太快了。我們爲什麼叫人給拽著走?叫鬼神給拉著走?就因爲我們有了貪欲心,所以說,絕對不能貪欲。

  有人說:“如果母親不是女人,可以把天下女人都殺掉。”有一個出家師父就發這麼個願,他說:“要是母親不是女人,我可以把天下女人都殺掉。”就是這樣。他說的那個“殺掉”,不是砍人這個“殺”,你可別理解錯了。就是說他生生世世永遠不見女人,在他眼裏絕對不允許有女人存在。但是惟獨還存在一個女人,就是因爲一個母親,所以他這一念沒有把女人徹底看破,原因就在這,就因爲母親這一關過不了。

  實際上,什麼是母親呢?就是慈悲。不要把母親看成女人,這樣的話就把這個問題轉了,是吧?特別是修道人,對這個要特別加小心。因爲啥呢?這女人還怪,你越修道、越清淨,那女人可願意找你了,找你談話、請法,她專門找你。因爲啥呢?有的是有欲望心,有的是沒有欲望心,但她需要個什麼東西呢?需要他的這個清淨。你一清淨了,衆生就來了,來找你,來吸取清淨。但是你如果沒有那麼大的定力,一下就被它轉走了。這就是害己害人,你不光害了自己,連人家也都被你害了。所以清楚這個也是很重要的。

  【釋】“不爲洄流所住”,也不被洄流——來回流的水所停止在那個地方。

  不能說是:“我現在修道了,我已經遠離女人了,這就行了。”如果修道不努力,盡想睡覺,或是就混飯吃,那也不行,還得努力。你一天不精進,一天就喪失了很多的東西,而且你原先修的那點定力逐漸就沒了,你這個弦也就松下來了。所以你得攢,你不攢,最後你沒有什麼東西了。

  【釋】“亦不腐敗”,也不會腐爛,敗壞。

  怎麼不會腐爛?就是不住在有爲法上。我們修無爲法,無爲,就是空。

  【釋】“吾保此木”,佛說:我保證此木,這根木頭,“決定入海”,一定會流到大海裏去。

  就是說我們如果能夠斷除情愛,你一定會得道的,佛給下了這麼大的保證。只要我們斷除愛欲之心,你肯定會得道的,別著急。有時候我們這個欲望心也是反反複複,因爲有它的習性和種子,有它生理的反應。有時候本來沒有這個心,但它生理上還有。這個生理的反應是哪的呢?是我們的習性種子。過去種那個因了,你今生想修道,不償還好使嗎?是不是?有時候就得重報轉輕報。它重報轉輕報,表現爲一種習性的種子出現了,所以你不能喪失信心。

  另外呢,這種習性種子出來了,爲什麼讓我們有了反應?什麼原因?就是戒律不清淨,定力不足。所以大家一定不光學戒,而且還要修定力。爲什麼要修定力?你要是不修定力,你戒律不深入;你戒律不清淨,定力也不會生起來。所以它倆都得有,戒裏含定,定裏含戒,它倆都是一個問題。所以我們要嚴格持戒,同時要保證定力的形成。

  如果不修定力,很多人就要還俗了,他控製不了啊,是不是?他控製不了,所以轉化不了。所以說,大家一定要好好修定力,把禅定功夫修上去。通過我們清淨的戒律,修出的定力那就真實了,而且有保證。你定力有什麼問題,戒律在那地方就幫你解決了。戒律既解決了你那些問題,又保證了你定力的真正生起。它倆是不可分離的,你缺了哪面都不行。

  所以沙彌這一段主要是幹嗎呢?在戒律上一定要下功夫,你別怕浪費時間。說:“得了,我去修定力吧,定力這麼好,我去修定力。”那個定力,你沒有清淨的戒律,它生不起來。因爲知見如果不正,那就壞了。這個微細的變化,你修道到一定的時候才會清楚的。當我們定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,在我們進行轉化的時候,它這時候就找你,俗話說找你的小腳。

  “針尖大的洞,鬥大的風”,你有一點小毛病,你那點定力生得越高,它會漏得越快,順著你的小洞就走了。就像大壩似的,裏面儲了很多的水,水量越大的時候,決口的機會就越大。所以我們想修道就是這樣,必須用戒律來保證你的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