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

 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

  佛言:吾法念无念念,行无行行,言无言言,修无修修,会者近尔,迷者远乎。言语道断,非物所拘,差之毫厘,失之须臾。

  上次讲了“明来暗谢”,有明,暗就去掉了,没有明,暗总是在那。又讲了明是本体,暗是虚妄,这是第十七章的关键。今天讲第十八章,念等本空。

  “念等本空”,这个“念”就是妄想的那个念,等等的念,所有的念都算上了。“本”就是根本的意思,从根本上看,它就是空的。什么是空呢?就是没有,是虚妄的,也就是不存在的问题。但是我们众生因为“不存在”而迷了,就产生了各种的念。由于念的产生,本来一个空空的大千世界变成了有世界,又叫器世界,充满了各种的日月星辰、山河大地等等,这都是这个世界的样子。有了这些器的世界,我们的念头更加纷飞。

  【释】第十八章说明了念、修行和有无这种的关系。

  第十八章说明了念和修行的关系。“佛言,吾法”,这个“吾”代表我的意思。这个“吾法”在这里就是本法,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法,也是十方如来的法,也是我们的根本。我们得怎么去修呢?第一个念,“念无念念”,我们念什么?念无念那个念。你不要再一起念,再一起念就不对了,这个念应该断开。念,我们脑子存在的这个念,要念哪个念呢?要念“无念”那个念。关于这个问题就有个故事。

  大石桥有位居士,就是孟伟居士,他有个小女孩。那时候我正好到大石桥的一位师父的俗家办事。那小孩才四岁,孟伟的同修就领着小孩去了。在那,他的同修就告诉那个小孩,说:“你不是有问题要问师父吗?要向师父请教吗?”我坐在炕上,那小孩就跪在地下了,把那手一合,那可是四岁的小孩,就问:“师父,我向你请教个问题。”我说:“那你问吧。”

  “第一个问题,为什么二僧要礼大僧?”

  当时把我吓了一大跳,这小孩问“为什么二僧要礼大僧”。后来我给她讲了。寻思这是她母亲告诉他的,可能是她母亲跟她提的,通过她嘴来问这个事情。问完了,她皱着眉头,又接着问:“师父我再问一个问题,打坐都想什么?”她问打坐想什么。我寻思这也是她母亲问的,我说:“打坐什么都不想。”她说:“师父,不想想什么?”当时把我吓了一大跳,我说这个厉害,这个问到根本上了,后来我给她答了。

  今天我们正好涉及到这个问题。说:“我们这个人哪,不能无念,我们那个想法老是不断地纷飞,怎样对治这个念头?”对治法,我们的念和想,它们有近似的地方,我们要念哪个?要念无念那个念。我们的思惟,一切都是从无念那个念出发的,这才行。所以思也好,念也好,都是思无思那个思,念无念那个念。你不要老思那个有为法,你要是老思惟山河大地、一切万物,老在这上转悠,你就堕落进去了。

  我们的念之所以不能灭,暂时还不断地纷飞生起,它主要是有一个攀缘,念会借缘而生。如果你不给它助缘的话,这个念就不能生起。所以说,这个念的生起,都是我们不断地给它缘。这个是什么缘呢?都是有为法的缘。你给了有为法的缘,念就不断地生起、不断地发作、不断地扩大、不断地变化。

  我们这个念是怎么生起来的?是借缘而生的,它是攀着这个缘才能起。像一棵草似的,有那种草,它得借着树才能爬高。这个念头和这个东西是一样的,它得借着这个缘才会起来。如果你不断这个缘,这个念就不会灭掉;如果你把缘给断了,这个念一起就灭掉了。

  就像两个人打架,你看世间人有两个人打架,打得很欢,什么原因呢?就是旁边还有一个人。这个第三者如果走开了,这俩人一看没人了,他俩说几句也就拉倒了,越有人,这俩人打得越欢。他们俩为什么这么做呢?因为他借着你那个心,借着你那个缘,你那个心是看热闹的心,你在这里起到一个观众的缘。“我在这里一定要取得胜利,要不对不起面子,叫你说我不好,说我没能耐,那不行,所以这个事我非得赢。”本来是不点儿事,马上就可以放下,但是为了要这个面子,或要什么事情,他非去打不可。

  念头也是这样。这个念头很怪,它处处攀缘,本来是没有实体的东西,它得借着缘去生。那缘是不是实体?也不是实体,它都是攀缘去生。本来这个事情很平常,你说:“明天应该吃饭。”你打这么一个妄想,每天的念头就配合你,就像你演那个双簧戏似的,后面老有一个配合你,你这面只要是有一个动作,那面就会有一个念头给你生起来。

  吃饭的时候我们都有体会,饭来的时候,还没等给你,就已经闻到味道了。这个味觉、这种妄想也是借缘而生,借着你的眼睛,借着你的执著,它就生起来了。过斋的时候,你可以观察,你要是把眼根稍稍回收,打什么东西也不瞅它,拿过来就放下,该念供就念供。你一看,什么味道都没有,你都不知道,也没有什么馒头味,也没有什么味,啥味也没有。那味哪去了?你瞅这个东西,瞅一会儿,这个念头一生起来,那个物质的味道就随着念头生起来了,鼻子也闻到了,甚至口水也流出来了,心里也动了。所以说它都是互相攀缘而生。

  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念头空掉。那我们怎么空掉它呢?我们暂时还断不了这念头,不能一下子把它断了,那我们就念无念这个念,念无念。念无念的最好办法就是空,当念头来的时候,我们不随着它走,你来了我也不欢迎,我也不随着你走。

  突然生起个念头,要吃大米饭,这时候你的念头就不去想大米饭,你不能它一说大米饭,“哎呀,大米饭那里面有没有豆啊?热的凉的?”你不要去想。它说大米饭,你马上就把念头止住,就是不去想,不随着它,你来你的,不随着你想。大米饭也是空的,也是假的,那是幻境,你只要不去想,它就得空。

  “哎呀,我们这么做不是虚伪吗?”不是虚伪,因为它本来就是空,你做空的想,它就会发生作用,就会空掉的。因为“有”的东西你是空不掉的,它不是有,本来就是空的,所以你只要是一做空想它就得掉。就像人似的,他要演戏,你说:“你别给我演了。”他这个演员就演不下去了,他怎么想表演也表演不下去了,因为你把他看破了,他就不好使了。所以我们的念头时时都要提起正念。

  什么是正念,谁能说一说?

  弟子:就是无念。

  对了,什么是正念?就是无念,无念就是正念。我们听八正道等等的,还有很多的都提到正念,要正念现前。说我们念佛就要正念现前,参话头要正念现前,我们都要有个正念。真正的正念,这里面的根本含义就是无念,只有无念我们才能达到正念的目的,才能进入空,达到本。大家都知道大钟上写了一句话,谁把那句话给说一说?

  弟子:一念不生,万法庄严。

  “一念不生,万法庄严”,这就是正念。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正,万法归一,无处不庄严,无处不是妙有。这是我们修行的根本,正念就在这里。

  这句话是闭关的时候……就有这么一句话吧!这句话原先是对崔居士讲的。那天晚上,她和她的同修要上山,给他俩预备的一句话,要“一念不生,万法庄严”。我们真正的正念就是无念。当我们没有达到真正的无念的时候,我们要不断地思惟无念,而且把无念这个念也要空掉,有所念皆是虚妄。

  我们念的是无念这个念,大家一定要清楚,而且同时要把这个念空掉,把无念这个念还要放下。你执著一个法执也不行,你要是真正达到了无念的时候,它就不存在法执了。无念还有念头吗,是不是?那无念到什么程度叫“无念”?你有“我”的存在,你有感觉的存在,那都不是无念,感觉的存在也叫念。做功夫得做到这么个程度,这才行,我们才能把自己的我执逐渐地破开,才能发现我们的念头是虚妄的,它没有实际意义。

  原先鞍山有一个人来问我一个问题,他说:“师父,我现在有一个想法,人家跟我说了(是脑袋里告诉他的),说:“你到哪去都要装出一副格格不入的意思,就是非常有气势,不要理他们,你得装出威严来,这样才是对的。”我为什么要这么装呢?有时候我一动念要下雨,天就下雨,我一动念让谁不好,谁就不好。我只要是一动念,想叫那几个人出点什么事,他很快就出事,所以我现在就不敢动念,到哪去都是很严肃的,我实验几回都非常灵。”他跟我俩谈这个问题,强调他的念的力量和作用。

  后来我就跟他谈,我说:“你想没想到这么个问题,外面要下雨的时候你动了个念,然后就下雨了。你怎么老想着你动念就下雨,不知道是要下雨你才动了个念。”他说:“真有道理啊,师父,是这么个事啊。”他就合计过味了,后来就不怎么找我了,有时候也打电话来,但是态度就比以前恭敬多了,我估计他这个问题已经解除了。

  我当时就跟他讲:这个念是个配音演员,不是你念起的作用,只不过是你随着外面的事物不断地动念。念本来是虚妄的,它是个配音演员。但是同样应该知道,我们念的生起,它会导致妄想更加进一步的发展,因为念是造成妄想的一个根本。这念有粗细二说,刚开始,无始劫来就是我们动了一个轻微的小念,这个小念就不断地生起,由细变粗,最后变成了我们现在这个妄想世界。

  我们想得道,首先就得用无念去掉那个念,返本还源,我们要常思惟这个。我们念佛也是这样,要念什么呢?要念无念那个念、那个佛,参话头也是这样,我们思惟各种的东西都是这样。这样念,我们的修行功夫就会上来。所以说,有念头是错误的,要把有念这个念都去掉,这才是正确的。平时做功夫都要以这个为标准。

  第二个,“行无所行”。为什么说我们要行无所行呢?就是修行不要执著。为什么不要执著?因为我们现在都是一种妄想所产生的行,妄想产生的那个行不是正行。我们觉得我们身体不断地走路,不断地做事情,不断地在用功……你要知道这个行,你行的是什么行?你行的是有为行,这讲的是无为行,应该行无为行才是正确的。

  因为有为的行都是虚妄的,这个呢,我们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