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相,没看到心里的东西。
“彼来恶者而自恶之”,就是说,有恶人来者,他只能是自还自报。你恶,你能恶谁?你能恶别人吗?你骂别人的时候,其实是骂自己。说:“我把那人气得够呛,怎么还是骂自己呢?把他骂得脸一红一白的,哑口无言了,我已经气着他了,我怎么还“自恶之”呢?”你不知道,他就是你,他就是你的父母。你不知道,你骂完了,那“恶”深深地扎进你的种子识,将来一旦因果成熟了,马上就要重新来报复你。因果成熟就会还你自身,所以叫“自恶之”。恶有恶报,善有善报。
所以“忍恶无嗔”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关。我们为什么要乞食?就是要修这条“行”。因为我们平时对道友之间、师兄弟之间互相的批评、教育,以及师父的批评,有时候容易接受。但别人说我们的时候,我们不容易接受,认为人家是不了解,在骂我们、说我们。实际上等你乞食时,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,最后发现所有的人都在成就我们。只是我们稀里糊涂的,不认识而已。
而且平时大家在一起彼此互相尊重,有时候不能深说,等到外面,人家就不客气了。你还能有脾气吗?去了,你跟人乞食,“没有!没有!”比你脾气还大呢。你这时候一看,“哎呀,你怎么这么大脾气呢!”心里话:你这么大脾气,给我还不要呢!实际上你不知道,你的脾气也不小。因为你的脾气大,人家脾气才大呢;你要是没脾气,人家当时就没脾气。我们有时候不认识,这都是很可怜的。
所以说,我们必须通过各种的修行来悟到这点。我们平时让师兄弟说一句,只要说你,或是“碰”你一下子,那都是无价之宝,都是开悟的因缘,都是成就的因缘,你可别放过了。但是你也别故意耍滑,“你今天骂我两句吧。”不能这么样去找,或是“我骂你两句,我是帮你开悟啊!”那不行,你可别干这事。
我们如果遇到这种恶意、恶言、恶事、恶果,我们都不要起嗔恨心。这样的话,我们就会得自在,就会顺圣道而成就。这是第六章。
今天就不讲太多了,就讲这一点。大家把我讲的这一点,看能记住多少,记一记,然后再整理一下笔记,写下来。大家在这上面一定要好好悟。现在我们有这么个机会能学习,那都来之不易!还有师父给你讲,那就太不容易了!大家一定要珍惜。回去以后,可以把自己的笔记整理一下。等这段打完七,有时间了,把你们的笔记收集上来,我再看一看。
笔记必须做好。记住!可要留笔记,养成这个习惯。因为我们学佛、修道不是一天半天的事,我们需要很长时间,将来你们还要受大戒。不学会记笔记,将来吃大亏,所以一定要学会记笔记。学习一定要会学,还要努力把笔记做好,给自己留一个方便。
你做好笔记,将来等你有徒弟的那天,你就拿出笔记,“学什么?自己看去,学去吧。”是不是?就省事了。如果等到你老了的那天,要走了,要成佛的那天,你就给大家留点东西,也是好的,是不是?所以大家把笔记做好。而且你自己做的笔记,再翻开看,那心里特别敞亮;别人的笔记,你怎么翻开看,它也不敞亮。自己做好的笔记又重新看以后,那非常熟悉,印象就更深了。
【解】此第六章,申明善能胜恶,而恶不能破善也。上文劝人止恶行善,改过迁善。恐有愚者,畏彼恶人扰乱,遂不敢行,故诫以慎勿嗔责恶人。以恶乃在彼,于我无涉故也。
看看蕅益大师是怎么解释的。“此第六章,申明善能胜恶,而恶不能破善也。”这句话说得非常好。“申明”,就是表明了,这个第六章表明了什么呢?“善能胜恶,而恶不能破善”,这句话很好。
“上文劝人止恶行善,改过迁善,恐有愚者,畏彼恶人挠乱,遂不敢行,故诫以慎勿嗔责恶人。以恶乃在彼,于我无涉故也。”这讲得非常好,“以慎勿嗔责恶人”,不要以嗔恨心去责备那个恶人,因为“忍恶无嗔”。就是恶者来了,有人扰乱,所以有的人就不敢行善了,有的就以嗔恨心去处理,“你看你,真捣乱!”如果你和他一样起嗔恨心,以恶来嗔责,是不符合修行的。
如果你没有嗔恨心,这句话再给大家写一下,“以慎勿嗔责恶人”,千万不要以嗔恨心责备恶人。比如说,有人来捣乱了,有人来骂你的时候,你不能说:“好,你骂我,我也来骂你。谁让你先骂我,不是我找你的,是你找我的。”这样的话,我们也起了嗔恨心,这样就坏了。
如果他起嗔恨心骂你,你不起嗔恨心去责备恶人,会出现什么结果呢?就是“以恶乃在彼”,这个挺好,勿嗔。所以你不要起嗔恨心去责备恶人,你觉得不责备恶人是不是吃亏了?实际上不是,以恶乃在彼,他的恶心在哪呢?他本来想加到你头上,如果你起嗔恨心,就等于你把这个东西收起来了,他的目的就达到了。如果你要是不起嗔恨心,等于什么呢?这个东西还在他那儿。
比如有人骂我,你骂我,我也不吱声,那他骂谁呢?还骂他自己,是不是?如果你说:“啊,干吗骂我?”妥了,你这一生气,这个恶就归你了。得了,“礼物”你收下了,完事了。明白这个道理吗?就像有人拿点毒药来,包个很好的包装,如果你一看,“你拿毒药给我吃啊?”你就起嗔恨心,就骂他。你这一骂他呢,妥了!你等于把这毒药,虽然没有打开包,你已经吃下去了。他就想毒你那个心,就想叫你起嗔恨心,你这一下子就吃下去了。
如果他以嗔恨心来骂你的时候,但是你不起嗔恨心,他这个“礼物”就送不出去,送谁都送不出去,他得自己拿着。骂久了,他自己受不了,等于自己骂自己一样,最后这毒药呢,“得了,拉倒吧!我是斗不过他,这人是个傻子,太可恨了。”实际上,他把这付毒药给吃下去了,就这么厉害。所以说,遇到这种情况,千万别起嗔恨心;不起嗔恨心,毒药就在他那儿。“于我无涉故也”,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。
【解】如明镜中现于丑容,彼容自丑,镜何丑哉。倘一生嗔责,则反揽彼之恶,成我之恶矣。
“如明镜中现于丑容,彼容自丑”,就像一个镜子现出一个丑态,这个人照镜子,他脸长得非常丑。而你就是这个镜子,他丑也不是你丑,是不是?虽然显现在你的镜子上,你镜子就是照人的,但丑的是谁?丑的是对方,你不能生气,说“我脸怎么变丑了?”实际上,镜子就是这种作用。所以说,“镜何丑哉”?镜子是没有美丑的。
“倘一生嗔责”,起嗔恨心去责备,“则反揽彼之恶,成我之恶矣”,就是把别人的恶给揽过来了,等于把那个东西变成自己的。他这个毒药本来是送给你的,你如果要不理他,他就得自己服这个药。如果你一生气,就等于把这药拿过来,自己把自己杀了,就是这样。
人哪!都犯这种毛病,到时候谁都控制不住,怎么也得弄他两句,要是不弄两句心里不痛快。等你一痛快,实际上你吃了老大亏了。你要是忍住了,也不吱声,而且不起嗔恨心,他这东西就送不出去了。
这是“忍恶无嗔”。这里面有两句最重要的话:善能胜恶,恶不能破善。为什么善能胜恶呢?我们大家都知道,善是正,恶是邪,邪不压正。为什么这里要说邪不能压正,善能胜恶,恶不能破善,为什么?咱们得问问,老这么天天讲——平时我们多少年都这么讲。中医也讲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;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,也讲这个邪正的问题。而且平时我们有时候也讲,“这个人正,谁也治不了他。”为什么善能胜恶,而恶不能破善?
再说,我们现在有不少坏人把好人给欺负了,把邪的东西加入到我们这个清净的地方来了,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?这个道理要是不明白,将来也要吃一大亏,所以咱们先把这个讨论讨论。大家想一想,谁能把这个“善能胜恶,恶不能破善”讲一讲?你说一下。
弟子:因为善是本体,就像宝贝一样;恶都是灰尘,并且这污垢只能把本体盖上或挡住。因为这善就是光明,而恶是外来的,它破不了善……我说不明白,但心里明白。
他讲得挺好,他说善是根本,恶是灰尘,灰尘来了只能挡住根本,但它只是一时的灰尘,是这个意思吧?
弟子:对。
还有谁能把它讲一讲?你说。
弟子:善就是这个光明,恶就是黑暗,光明来了,黑暗就没有了,就失去了。就像屋里黑暗,灯一亮,那个黑暗就不存在了。
如果不点灯呢?那不就成了恶能破善了?再想一想,因为有了灯亮,恶就不存在了,善能胜恶。但为什么恶不能破善呢?刚才他讲了善是本体,恶是灰尘,灰尘不能破本体,只是覆盖。谁还能讲一讲?
弟子:善本来就具足。
恶呢?
弟子:恶是一时的,善本来就有的。
弟子:善能生一切善法,生于菩提自性,它顺于自性;而恶是逆自性,它不具足。善能破除一切恶。
大家虽谈了一些,“善能胜恶”大家都知道了,但究竟怎么胜?我给大家讲一下,一定要记住。有人讲了善是本体、具足,都很好,大部分都是在根本上下功夫。我们理解意思一定要从根本上着手,否则的话都是犯错误,都是邪知邪见。
为什么恶不能破善?因为善是真的,它是不生不灭的,真善,我们说的善是真善。恶是什么呢?恶是假、是幻、是虚妄。善是真,是绝对的真理,它就是我们的本体,也就是不生不灭的,从来不生,它也不灭。《心经》讲得很明白,“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”,它是不摇不动的。所以说,善是真的,是圆满具足的,它不生不灭、不摇不动、不增不减、不垢不净,是绝对的真理。
但是恶呢?对比起来好像是实的,实际上只是个假,它是虚幻的。什么是虚幻?好像是有,它只是一种幻境,它是不真实的,是虚妄的东西。“真”是我们根本的东西,我们要是把恶看成真实了,和善一样真。像粉笔似的,这个粉笔就是善,那个粉笔就是恶,就坏了!这就堕落实有里去了,堕落“有”里去了。这是不正确的,就成了外道。计“有”,这是外道的说法。说这个是善,那个是恶,你要是拿它这么比就坏了,永远也不能了知“善能胜恶,恶不能破善”。如果说恶是虚幻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六章 忍恶无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