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相,沒看到心裏的東西。
“彼來惡者而自惡之”,就是說,有惡人來者,他只能是自還自報。你惡,你能惡誰?你能惡別人嗎?你罵別人的時候,其實是罵自己。說:“我把那人氣得夠嗆,怎麼還是罵自己呢?把他罵得臉一紅一白的,啞口無言了,我已經氣著他了,我怎麼還“自惡之”呢?”你不知道,他就是你,他就是你的父母。你不知道,你罵完了,那“惡”深深地紮進你的種子識,將來一旦因果成熟了,馬上就要重新來報複你。因果成熟就會還你自身,所以叫“自惡之”。惡有惡報,善有善報。
所以“忍惡無嗔”,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關。我們爲什麼要乞食?就是要修這條“行”。因爲我們平時對道友之間、師兄弟之間互相的批評、教育,以及師父的批評,有時候容易接受。但別人說我們的時候,我們不容易接受,認爲人家是不了解,在罵我們、說我們。實際上等你乞食時,就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了,最後發現所有的人都在成就我們。只是我們稀裏糊塗的,不認識而已。
而且平時大家在一起彼此互相尊重,有時候不能深說,等到外面,人家就不客氣了。你還能有脾氣嗎?去了,你跟人乞食,“沒有!沒有!”比你脾氣還大呢。你這時候一看,“哎呀,你怎麼這麼大脾氣呢!”心裏話:你這麼大脾氣,給我還不要呢!實際上你不知道,你的脾氣也不小。因爲你的脾氣大,人家脾氣才大呢;你要是沒脾氣,人家當時就沒脾氣。我們有時候不認識,這都是很可憐的。
所以說,我們必須通過各種的修行來悟到這點。我們平時讓師兄弟說一句,只要說你,或是“碰”你一下子,那都是無價之寶,都是開悟的因緣,都是成就的因緣,你可別放過了。但是你也別故意耍滑,“你今天罵我兩句吧。”不能這麼樣去找,或是“我罵你兩句,我是幫你開悟啊!”那不行,你可別幹這事。
我們如果遇到這種惡意、惡言、惡事、惡果,我們都不要起嗔恨心。這樣的話,我們就會得自在,就會順聖道而成就。這是第六章。
今天就不講太多了,就講這一點。大家把我講的這一點,看能記住多少,記一記,然後再整理一下筆記,寫下來。大家在這上面一定要好好悟。現在我們有這麼個機會能學習,那都來之不易!還有師父給你講,那就太不容易了!大家一定要珍惜。回去以後,可以把自己的筆記整理一下。等這段打完七,有時間了,把你們的筆記收集上來,我再看一看。
筆記必須做好。記住!可要留筆記,養成這個習慣。因爲我們學佛、修道不是一天半天的事,我們需要很長時間,將來你們還要受大戒。不學會記筆記,將來吃大虧,所以一定要學會記筆記。學習一定要會學,還要努力把筆記做好,給自己留一個方便。
你做好筆記,將來等你有徒弟的那天,你就拿出筆記,“學什麼?自己看去,學去吧。”是不是?就省事了。如果等到你老了的那天,要走了,要成佛的那天,你就給大家留點東西,也是好的,是不是?所以大家把筆記做好。而且你自己做的筆記,再翻開看,那心裏特別敞亮;別人的筆記,你怎麼翻開看,它也不敞亮。自己做好的筆記又重新看以後,那非常熟悉,印象就更深了。
【解】此第六章,申明善能勝惡,而惡不能破善也。上文勸人止惡行善,改過遷善。恐有愚者,畏彼惡人擾亂,遂不敢行,故誡以慎勿嗔責惡人。以惡乃在彼,于我無涉故也。
看看蕅益大師是怎麼解釋的。“此第六章,申明善能勝惡,而惡不能破善也。”這句話說得非常好。“申明”,就是表明了,這個第六章表明了什麼呢?“善能勝惡,而惡不能破善”,這句話很好。
“上文勸人止惡行善,改過遷善,恐有愚者,畏彼惡人撓亂,遂不敢行,故誡以慎勿嗔責惡人。以惡乃在彼,于我無涉故也。”這講得非常好,“以慎勿嗔責惡人”,不要以嗔恨心去責備那個惡人,因爲“忍惡無嗔”。就是惡者來了,有人擾亂,所以有的人就不敢行善了,有的就以嗔恨心去處理,“你看你,真搗亂!”如果你和他一樣起嗔恨心,以惡來嗔責,是不符合修行的。
如果你沒有嗔恨心,這句話再給大家寫一下,“以慎勿嗔責惡人”,千萬不要以嗔恨心責備惡人。比如說,有人來搗亂了,有人來罵你的時候,你不能說:“好,你罵我,我也來罵你。誰讓你先罵我,不是我找你的,是你找我的。”這樣的話,我們也起了嗔恨心,這樣就壞了。
如果他起嗔恨心罵你,你不起嗔恨心去責備惡人,會出現什麼結果呢?就是“以惡乃在彼”,這個挺好,勿嗔。所以你不要起嗔恨心去責備惡人,你覺得不責備惡人是不是吃虧了?實際上不是,以惡乃在彼,他的惡心在哪呢?他本來想加到你頭上,如果你起嗔恨心,就等于你把這個東西收起來了,他的目的就達到了。如果你要是不起嗔恨心,等于什麼呢?這個東西還在他那兒。
比如有人罵我,你罵我,我也不吱聲,那他罵誰呢?還罵他自己,是不是?如果你說:“啊,幹嗎罵我?”妥了,你這一生氣,這個惡就歸你了。得了,“禮物”你收下了,完事了。明白這個道理嗎?就像有人拿點毒藥來,包個很好的包裝,如果你一看,“你拿毒藥給我吃啊?”你就起嗔恨心,就罵他。你這一罵他呢,妥了!你等于把這毒藥,雖然沒有打開包,你已經吃下去了。他就想毒你那個心,就想叫你起嗔恨心,你這一下子就吃下去了。
如果他以嗔恨心來罵你的時候,但是你不起嗔恨心,他這個“禮物”就送不出去,送誰都送不出去,他得自己拿著。罵久了,他自己受不了,等于自己罵自己一樣,最後這毒藥呢,“得了,拉倒吧!我是鬥不過他,這人是個傻子,太可恨了。”實際上,他把這付毒藥給吃下去了,就這麼厲害。所以說,遇到這種情況,千萬別起嗔恨心;不起嗔恨心,毒藥就在他那兒。“于我無涉故也”,和我一點關系也沒有。
【解】如明鏡中現于醜容,彼容自醜,鏡何醜哉。倘一生嗔責,則反攬彼之惡,成我之惡矣。
“如明鏡中現于醜容,彼容自醜”,就像一個鏡子現出一個醜態,這個人照鏡子,他臉長得非常醜。而你就是這個鏡子,他醜也不是你醜,是不是?雖然顯現在你的鏡子上,你鏡子就是照人的,但醜的是誰?醜的是對方,你不能生氣,說“我臉怎麼變醜了?”實際上,鏡子就是這種作用。所以說,“鏡何醜哉”?鏡子是沒有美醜的。
“倘一生嗔責”,起嗔恨心去責備,“則反攬彼之惡,成我之惡矣”,就是把別人的惡給攬過來了,等于把那個東西變成自己的。他這個毒藥本來是送給你的,你如果要不理他,他就得自己服這個藥。如果你一生氣,就等于把這藥拿過來,自己把自己殺了,就是這樣。
人哪!都犯這種毛病,到時候誰都控製不住,怎麼也得弄他兩句,要是不弄兩句心裏不痛快。等你一痛快,實際上你吃了老大虧了。你要是忍住了,也不吱聲,而且不起嗔恨心,他這東西就送不出去了。
這是“忍惡無嗔”。這裏面有兩句最重要的話:善能勝惡,惡不能破善。爲什麼善能勝惡呢?我們大家都知道,善是正,惡是邪,邪不壓正。爲什麼這裏要說邪不能壓正,善能勝惡,惡不能破善,爲什麼?咱們得問問,老這麼天天講——平時我們多少年都這麼講。中醫也講“正氣內存,邪不可幹;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”,也講這個邪正的問題。而且平時我們有時候也講,“這個人正,誰也治不了他。”爲什麼善能勝惡,而惡不能破善?
再說,我們現在有不少壞人把好人給欺負了,把邪的東西加入到我們這個清淨的地方來了,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?這個道理要是不明白,將來也要吃一大虧,所以咱們先把這個討論討論。大家想一想,誰能把這個“善能勝惡,惡不能破善”講一講?你說一下。
弟子:因爲善是本體,就像寶貝一樣;惡都是灰塵,並且這汙垢只能把本體蓋上或擋住。因爲這善就是光明,而惡是外來的,它破不了善……我說不明白,但心裏明白。
他講得挺好,他說善是根本,惡是灰塵,灰塵來了只能擋住根本,但它只是一時的灰塵,是這個意思吧?
弟子:對。
還有誰能把它講一講?你說。
弟子:善就是這個光明,惡就是黑暗,光明來了,黑暗就沒有了,就失去了。就像屋裏黑暗,燈一亮,那個黑暗就不存在了。
如果不點燈呢?那不就成了惡能破善了?再想一想,因爲有了燈亮,惡就不存在了,善能勝惡。但爲什麼惡不能破善呢?剛才他講了善是本體,惡是灰塵,灰塵不能破本體,只是覆蓋。誰還能講一講?
弟子:善本來就具足。
惡呢?
弟子:惡是一時的,善本來就有的。
弟子:善能生一切善法,生于菩提自性,它順于自性;而惡是逆自性,它不具足。善能破除一切惡。
大家雖談了一些,“善能勝惡”大家都知道了,但究竟怎麼勝?我給大家講一下,一定要記住。有人講了善是本體、具足,都很好,大部分都是在根本上下功夫。我們理解意思一定要從根本上著手,否則的話都是犯錯誤,都是邪知邪見。
爲什麼惡不能破善?因爲善是真的,它是不生不滅的,真善,我們說的善是真善。惡是什麼呢?惡是假、是幻、是虛妄。善是真,是絕對的真理,它就是我們的本體,也就是不生不滅的,從來不生,它也不滅。《心經》講得很明白,“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”,它是不搖不動的。所以說,善是真的,是圓滿具足的,它不生不滅、不搖不動、不增不減、不垢不淨,是絕對的真理。
但是惡呢?對比起來好像是實的,實際上只是個假,它是虛幻的。什麼是虛幻?好像是有,它只是一種幻境,它是不真實的,是虛妄的東西。“真”是我們根本的東西,我們要是把惡看成真實了,和善一樣真。像粉筆似的,這個粉筆就是善,那個粉筆就是惡,就壞了!這就墮落實有裏去了,墮落“有”裏去了。這是不正確的,就成了外道。計“有”,這是外道的說法。說這個是善,那個是惡,你要是拿它這麼比就壞了,永遠也不能了知“善能勝惡,惡不能破善”。如果說惡是虛幻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六章 忍惡無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