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,這個真善也是虛幻,那就墮落到“空”裏了。這是外道的“空”,這都是不正確的。
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有個本體,有個如來藏性,它本來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但是由于我們的妄想,想久了,生出了貪嗔癡的心。那個惡只是我們的一種幻覺,是一種妄想所造成的,它沒有實體可得,雖然也沒離開我們的真心,但是它沒有實體可得。所以說,惡不能破善,一種虛幻怎麼能破真呢?是不是?就像虛空裏的月亮一樣,來了幾朵烏雲一擋,只能擋擋影子,一會兒就得散開。但是你不能去把月亮給捅碎吧?就像我們講的客塵一樣,它沒有啥實際意義。
爲什麼善能勝惡呢?如果我們這種虛妄的幻境一旦消除的時候,就是善。因爲一切法界永遠沒有離開善,就是在惡的時候,我們也沒有離開善,這個惡只是一種幻境。因爲善就像太陽一樣,你多黑暗我都能照破,都能把你轉化。惡就像一塊冰似的,你要是接近火,肯定得化,你跑也跑不掉。所以說,它沒法相比,它只是一種幻覺,能和真實比嗎?是不是?
所以說,我們要是不知道這個惡是一種虛幻,能去掉嗎?那我們就成爲一種外道——如果不知道的話,就成爲外道了,這個很重要。講到這個地方,一定要把這個本義明白,這個善實際上是至善至美的那個“善”,是真善。一定要把這地方牢牢記住,佛法的關鍵就在這地方,它是最能破外道的。
要不爲什麼有很多人,大仙啦,來到寺院以後,他都是:“哎呀,我是什麼什麼附體了,那面又怎麼怎麼了,鬼神來找我了。”等等的事情。如果你叫他念《心經》,念《金剛經》,就都能破掉。爲什麼能破掉?因爲他說的那些東西都是虛幻和幻覺,所以能破掉。如果你要是不知道它是幻覺,你怎麼跟他講也沒有作用。
有的人就講了:“哎呀,你是哪個靈魂附體了,哪個鬼神來找你了,哪個衆生來找你了。”你給他這樣講,病只能是越講越重,因爲你破不了它。你看看,順著你講,他就表演了:“哎呀,你講得太對了,我由于以前打過蛇,那個蛇怎麼怎麼地,那個“蛇仙”來找我,或者如何如何。”講那些東西,甚至說:“我現在感覺它已經在我身上了。”就開始表演了。得了,你也被他迷惑住了、騙了。你看他得病那麼重,最後你倆一起得病,這個“大夫”就看不了病人了。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弊病,現在很多人都在這方面迷了。
如果我們知道那個惡只是個幻覺,只是虛妄的,它就永遠不能見光明。只要你知道它是虛妄——知道虛妄,馬上就破。就像演木偶戲似的,你要是知道那後面都是人操作的,你再看那個木偶戲,就一點意思也沒有了。你看那個幹嗎呢?原先又哭、又流淚的,你以爲是真的,所以就流淚。當你意識到:“哦,這不是人啊,這是弄木偶戲的人在比劃,有人在配音。”你說那有啥意思?啥意思也沒有,你也不哭、也不鬧了,他演也演不下去了,就完事了,就是這麼點事。
所以說,你要是不知道這個,你永遠破不了外道。如果你知道,惡怎麼也破不了善。因爲你知道真善,它惡就沒有用,你同時也知道什麼是惡,是不是?只是虛幻,它怎麼能破得了你?破不了你,所以我們得大自在。如果你明白這個法,哪個大仙所得的病,你都能幫他解釋開。
同樣的一部《心經》,你已經明白,你一念,就能破了他的邪惡;他自己念或是別人念,有時候就破不了,怎麼也破不了。因爲他心裏糊塗,以糊塗的這個心對糊塗的那個心,啥用也沒有,都粘到一塊去了。你這是清淨的心、明白的心,跟太陽似的,一照這黑暗就得亮,他那東西就得破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所以這個十分重要,十分重要!學佛就在這塊。《楞嚴經》最後講的就是這個,最重要的這一句話。但是經中原文不是這麼講的,意思是這樣,你不要去找《楞嚴經》,“哎,師父你說的這句話,我怎麼沒找著啊?”——我這個人就是笨,記不住什麼。
雖然講的是《四十二章經》,但是這《四十二章經》可能已經不是四十二章,這可能變成了八章經,也許變成了一章經,都非常重要。裏面給你們講了很多的、有一些比較深的地方,給大家講一講,可得記住。
我看看,看這本書它怎麼解釋的。
撓亂,如毀謗、打罵之類。當無嗔責者,《華嚴》雲:“菩薩于他起嗔心,即成就八萬障門。”是知嗔之爲害甚大,當惡來撓亂,嗔心起時,當以佛知見禁息之,尚不見有己,況有人乎?自惡猶自害也。(《佛祖叁經指南》明·道霈禅師述)
“撓亂”者,如毀謗、打罵之類。毀謗你,毀你,說你什麼也不是;謗你,說你如何如何。特別是毀謗,這可厲害了。毀你,說:“你這個人我聽說過,這個人又偷又搶,什麼壞事都幹,我還不知道你嗎?”當面就毀你。
我過去就碰到過這樣的事,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。上市場,爲點事跟人家爭執起來了,人家說:“我還不知道你?你那過去幹過什麼什麼事……”他不認識,就給你滿哪吵吵,吵得你連話都插不上去,最後只好低頭一走。那時候那個心呢……被毀謗的人,那個心就像刀紮似的,有氣無力。你怎麼辦?罵,罵不了,打也打不過,你只好忍受了。另外,他說得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似的,你越在那聽,妥了,他就給你編著來,他什麼都敢編,可了不得。毀人,把人家毀得像下地獄一樣,非常厲害。毀謗,謗你,說你這麼也不對、那也不對。
特別還有人誹謗法門,這更厲害了。說“日中一食”那都是外道,不摸金錢那也是外道,反正都是外道,不是*輪功的行爲,就是這個行爲,反正怎麼也是不對。
“當無嗔責者,《華嚴經》雲:菩薩于他起嗔心,即成八萬四千障門。”一念嗔心就形成了八萬障礙,障礙當時就起來了,有多少?有八萬障,也就是無數障,整個就是一片黑暗,擋住你前進的道路。
“是知嗔心之爲害甚大”。你看看,平時都能做點善事,做得都挺好,但是呢,就是這個嗔恨心去不掉。你做了那麼多功德,這一會兒就全送過去了,甚至把你自己都毀了。
“當惡來擾亂,嗔心起時,當以佛知見禁息之。”我剛才跟大家講了,佛的知見。惡只是虛幻,只是無明,只是貪嗔癡的一種表現,所以不必跟它計較。我們甚至可以用法來空掉它,知道它是幫助我們、成就我們,反而生歡喜心,“哦,他來說我,是成就我。”這個“我”也是虛幻,哪還有個罵你啊?是不是?既然沒有我,哪有你啊?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都是虛妄的東西,這些東西都是假的,何況你這個罵呢?是不是?人都是假的,你罵誰?我都是個虛幻,那你不也是個虛幻?都是虛幻,哪來個罵不罵的?所以說,這些惡最後只能自己毀掉自己,對你絲毫不起作用。
就像人似的,你要是明白這場戲都是自己編的、自己導演的、自己在那寫出來的,演員都是自己派的。拍完後,你再看這場戲,還有啥意思?啥意思也沒有,是不是?一看,都是假的,啥意思也沒有。他不像唬外行人,又哭又流淚,像真的似的。知道後這就沒意思了,所執知幻即離,如果誰要謗你,他就是自作自受了。
知道這一點,我們一定不要起嗔恨心。修道的時候,肯定有一定的難關。什麼難關?就是我們有時候看不順眼,“你看你這人咋這樣?你怎麼不那樣?”他就發生這種想法,久來久去就窩成火了,窩成肝火。肝火一上來就影響到胃,肝氣犯胃,胃也疼。胃一疼,腎也疼,腎一疼,眼睛就瞪得那麼大,說話也粗聲粗氣的,氣哼哼的,最後得了一身病。想說吧還不想說,不想說吧,擱肚裏憋著,最後弄得渾身非常難受。爲什麼呢?就是嗔恨心過大。
當看到別人的毛病的時候,我們不知道,別人的毛病就是自身的毛病。因爲一切衆生都是一種幻影、妄想、虛妄的,哪有真實的?是不是?爲什麼有這麼些東西?這是我們的心沒有清淨下來,而且被這些境界所轉,所以你就受其報。如果你當處清淨,比如說知道所有的這些如法和不如法的事情,特別是不如法的事情,只是一種幻境,只是在考驗我們。如果我們知道這是在考驗自己,心裏馬上就清淨了。
另外呢,我們也有慈悲心。怎麼以慈悲心看待問題?比如說,看到別人在不是休息的時候躺那塊了,第一個念頭:“哎呀,你怎麼這麼懶?”壞了,你這一說他懶,那個心就不正常。如果你看見他躺下了,“哎呀,是不是累著了?這人幹活幹得太多了,又爬高又爬哪的,有活都是他的。”你首先起這個念頭。你有這個善心,那個惡就進不來。當你發現他可能因爲別的原因躺著或歇著了,就不會起那種惡念頭了。所以說,你先把善生起來,你沒有善就完了。如果你第一念起惡,起心動念,就等于把那個惡給拿過來了;如果你不起惡,就等于把惡排出去了。
另外,當我們看到別人的短處的時候,一定要體諒他。體諒什麼呢?體諒他這麼修行,了不起!看到他在那休息,有病嘛,“你看看,他還貧血,還那麼努力修行,不退道!你看他燃的香,左一塊右一塊,那肉還疼著呢,我們才燃幾塊?人家燃那麼多,不退道!那心多好。而且後面還燙出那麼大的疤,這非常了不起啊!就在那種困難的時候,走個道都摔跟頭的時候,也沒說出別的話來,是不是?”就想人家長處。
“好!這真了不起!現在有了病,那病多難受啊!”那病人是什麼心情?那好人當然心情好,病人的心情我們不了解,所以我們首先應該理解。你理解了,就算他辦事有點反應慢,可能是腦子缺血的關系,我們一理解,一笑就完事了,就拉倒了。所以說,你要是以善去理解人,嗔恨心就起不來,我們都是這樣。
當看到別人用東西,如果這個人多用點,“好,他多用點總比我多用強,我用那個起貪心,他用那個助他道業。”行了,理解他。像他這麼小的年齡就能出家,你看多好啊!而且特別努力。雖然有點小毛病,說話有點粗聲粗氣,等以後我慢慢告訴他一聲,注點意就行了。我稱贊他的長處,“你看,他這麼小就開始出家,而且和咱們一樣修行,又不退道心,多了不得!”所以有點什麼事都能理解了。
像一位沙彌也是這樣,父親有病腿折了,而且還要回去辦身份證,一直想回去一趟,但是一考慮這些東西也是一種妄想,還是以修行爲主,最後在難忍的情況下還能放下,那多了不起!你要知道,一個人起心動念,起了那麼長時間的心念,而又能把它放下,這是個大修行啊。有時候我們都很難做到,一旦起心動念了,就控製不了,“師父,那個就不行;師父,說什麼我也得……”能把這種事情都控製下來,將來必有成就的。這個事情不是小事,看似小事,但能控製,將來肯定是有成就,因爲他在這樣的關頭還能控製自己,非常了不得。
還有一些,比如說有人幹活從來不藏奸,見活就搶。還有的一直精進不退道,你看他,晚上有時候精進到十點、十一點,而且第二天也照樣跟著去幹活,水打得可勤了,人家出家四年多了——原先是出家四年多,今年有五年了?(弟子答:今年五月份才五年。)今年到五月份就五年了。你看看,人家就說這句話,不貪名,“今年到五月份”,人家從來不敢占一點便宜,不會說:“今年我就五年了。”沒有這個說法。“到五月份才五年”,就說明人家老實到什麼程度,就差幾個月我都得給你弄出來,我不貪這個。這就是誠實。
好,今天就講到這。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六章 忍惡無嗔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