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,这个真善也是虚幻,那就堕落到“空”里了。这是外道的“空”,这都是不正确的。
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有个本体,有个如来藏性,它本来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但是由于我们的妄想,想久了,生出了贪嗔痴的心。那个恶只是我们的一种幻觉,是一种妄想所造成的,它没有实体可得,虽然也没离开我们的真心,但是它没有实体可得。所以说,恶不能破善,一种虚幻怎么能破真呢?是不是?就像虚空里的月亮一样,来了几朵乌云一挡,只能挡挡影子,一会儿就得散开。但是你不能去把月亮给捅碎吧?就像我们讲的客尘一样,它没有啥实际意义。
为什么善能胜恶呢?如果我们这种虚妄的幻境一旦消除的时候,就是善。因为一切法界永远没有离开善,就是在恶的时候,我们也没有离开善,这个恶只是一种幻境。因为善就像太阳一样,你多黑暗我都能照破,都能把你转化。恶就像一块冰似的,你要是接近火,肯定得化,你跑也跑不掉。所以说,它没法相比,它只是一种幻觉,能和真实比吗?是不是?
所以说,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个恶是一种虚幻,能去掉吗?那我们就成为一种外道——如果不知道的话,就成为外道了,这个很重要。讲到这个地方,一定要把这个本义明白,这个善实际上是至善至美的那个“善”,是真善。一定要把这地方牢牢记住,佛法的关键就在这地方,它是最能破外道的。
要不为什么有很多人,大仙啦,来到寺院以后,他都是:“哎呀,我是什么什么附体了,那面又怎么怎么了,鬼神来找我了。”等等的事情。如果你叫他念《心经》,念《金刚经》,就都能破掉。为什么能破掉?因为他说的那些东西都是虚幻和幻觉,所以能破掉。如果你要是不知道它是幻觉,你怎么跟他讲也没有作用。
有的人就讲了:“哎呀,你是哪个灵魂附体了,哪个鬼神来找你了,哪个众生来找你了。”你给他这样讲,病只能是越讲越重,因为你破不了它。你看看,顺着你讲,他就表演了:“哎呀,你讲得太对了,我由于以前打过蛇,那个蛇怎么怎么地,那个“蛇仙”来找我,或者如何如何。”讲那些东西,甚至说:“我现在感觉它已经在我身上了。”就开始表演了。得了,你也被他迷惑住了、骗了。你看他得病那么重,最后你俩一起得病,这个“大夫”就看不了病人了。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弊病,现在很多人都在这方面迷了。
如果我们知道那个恶只是个幻觉,只是虚妄的,它就永远不能见光明。只要你知道它是虚妄——知道虚妄,马上就破。就像演木偶戏似的,你要是知道那后面都是人操作的,你再看那个木偶戏,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。你看那个干吗呢?原先又哭、又流泪的,你以为是真的,所以就流泪。当你意识到:“哦,这不是人啊,这是弄木偶戏的人在比划,有人在配音。”你说那有啥意思?啥意思也没有,你也不哭、也不闹了,他演也演不下去了,就完事了,就是这么点事。
所以说,你要是不知道这个,你永远破不了外道。如果你知道,恶怎么也破不了善。因为你知道真善,它恶就没有用,你同时也知道什么是恶,是不是?只是虚幻,它怎么能破得了你?破不了你,所以我们得大自在。如果你明白这个法,哪个大仙所得的病,你都能帮他解释开。
同样的一部《心经》,你已经明白,你一念,就能破了他的邪恶;他自己念或是别人念,有时候就破不了,怎么也破不了。因为他心里糊涂,以糊涂的这个心对糊涂的那个心,啥用也没有,都粘到一块去了。你这是清净的心、明白的心,跟太阳似的,一照这黑暗就得亮,他那东西就得破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所以这个十分重要,十分重要!学佛就在这块。《楞严经》最后讲的就是这个,最重要的这一句话。但是经中原文不是这么讲的,意思是这样,你不要去找《楞严经》,“哎,师父你说的这句话,我怎么没找着啊?”——我这个人就是笨,记不住什么。
虽然讲的是《四十二章经》,但是这《四十二章经》可能已经不是四十二章,这可能变成了八章经,也许变成了一章经,都非常重要。里面给你们讲了很多的、有一些比较深的地方,给大家讲一讲,可得记住。
我看看,看这本书它怎么解释的。
挠乱,如毁谤、打骂之类。当无嗔责者,《华严》云:“菩萨于他起嗔心,即成就八万障门。”是知嗔之为害甚大,当恶来挠乱,嗔心起时,当以佛知见禁息之,尚不见有己,况有人乎?自恶犹自害也。(《佛祖三经指南》明·道霈禅师述)
“挠乱”者,如毁谤、打骂之类。毁谤你,毁你,说你什么也不是;谤你,说你如何如何。特别是毁谤,这可厉害了。毁你,说:“你这个人我听说过,这个人又偷又抢,什么坏事都干,我还不知道你吗?”当面就毁你。
我过去就碰到过这样的事,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。上市场,为点事跟人家争执起来了,人家说:“我还不知道你?你那过去干过什么什么事……”他不认识,就给你满哪吵吵,吵得你连话都插不上去,最后只好低头一走。那时候那个心呢……被毁谤的人,那个心就像刀扎似的,有气无力。你怎么办?骂,骂不了,打也打不过,你只好忍受了。另外,他说得好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,你越在那听,妥了,他就给你编着来,他什么都敢编,可了不得。毁人,把人家毁得像下地狱一样,非常厉害。毁谤,谤你,说你这么也不对、那也不对。
特别还有人诽谤法门,这更厉害了。说“日中一食”那都是外道,不摸金钱那也是外道,反正都是外道,不是*轮功的行为,就是这个行为,反正怎么也是不对。
“当无嗔责者,《华严经》云:菩萨于他起嗔心,即成八万四千障门。”一念嗔心就形成了八万障碍,障碍当时就起来了,有多少?有八万障,也就是无数障,整个就是一片黑暗,挡住你前进的道路。
“是知嗔心之为害甚大”。你看看,平时都能做点善事,做得都挺好,但是呢,就是这个嗔恨心去不掉。你做了那么多功德,这一会儿就全送过去了,甚至把你自己都毁了。
“当恶来扰乱,嗔心起时,当以佛知见禁息之。”我刚才跟大家讲了,佛的知见。恶只是虚幻,只是无明,只是贪嗔痴的一种表现,所以不必跟它计较。我们甚至可以用法来空掉它,知道它是帮助我们、成就我们,反而生欢喜心,“哦,他来说我,是成就我。”这个“我”也是虚幻,哪还有个骂你啊?是不是?既然没有我,哪有你啊?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都是虚妄的东西,这些东西都是假的,何况你这个骂呢?是不是?人都是假的,你骂谁?我都是个虚幻,那你不也是个虚幻?都是虚幻,哪来个骂不骂的?所以说,这些恶最后只能自己毁掉自己,对你丝毫不起作用。
就像人似的,你要是明白这场戏都是自己编的、自己导演的、自己在那写出来的,演员都是自己派的。拍完后,你再看这场戏,还有啥意思?啥意思也没有,是不是?一看,都是假的,啥意思也没有。他不像唬外行人,又哭又流泪,像真的似的。知道后这就没意思了,所执知幻即离,如果谁要谤你,他就是自作自受了。
知道这一点,我们一定不要起嗔恨心。修道的时候,肯定有一定的难关。什么难关?就是我们有时候看不顺眼,“你看你这人咋这样?你怎么不那样?”他就发生这种想法,久来久去就窝成火了,窝成肝火。肝火一上来就影响到胃,肝气犯胃,胃也疼。胃一疼,肾也疼,肾一疼,眼睛就瞪得那么大,说话也粗声粗气的,气哼哼的,最后得了一身病。想说吧还不想说,不想说吧,搁肚里憋着,最后弄得浑身非常难受。为什么呢?就是嗔恨心过大。
当看到别人的毛病的时候,我们不知道,别人的毛病就是自身的毛病。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一种幻影、妄想、虚妄的,哪有真实的?是不是?为什么有这么些东西?这是我们的心没有清净下来,而且被这些境界所转,所以你就受其报。如果你当处清净,比如说知道所有的这些如法和不如法的事情,特别是不如法的事情,只是一种幻境,只是在考验我们。如果我们知道这是在考验自己,心里马上就清净了。
另外呢,我们也有慈悲心。怎么以慈悲心看待问题?比如说,看到别人在不是休息的时候躺那块了,第一个念头:“哎呀,你怎么这么懒?”坏了,你这一说他懒,那个心就不正常。如果你看见他躺下了,“哎呀,是不是累着了?这人干活干得太多了,又爬高又爬哪的,有活都是他的。”你首先起这个念头。你有这个善心,那个恶就进不来。当你发现他可能因为别的原因躺着或歇着了,就不会起那种恶念头了。所以说,你先把善生起来,你没有善就完了。如果你第一念起恶,起心动念,就等于把那个恶给拿过来了;如果你不起恶,就等于把恶排出去了。
另外,当我们看到别人的短处的时候,一定要体谅他。体谅什么呢?体谅他这么修行,了不起!看到他在那休息,有病嘛,“你看看,他还贫血,还那么努力修行,不退道!你看他燃的香,左一块右一块,那肉还疼着呢,我们才燃几块?人家燃那么多,不退道!那心多好。而且后面还烫出那么大的疤,这非常了不起啊!就在那种困难的时候,走个道都摔跟头的时候,也没说出别的话来,是不是?”就想人家长处。
“好!这真了不起!现在有了病,那病多难受啊!”那病人是什么心情?那好人当然心情好,病人的心情我们不了解,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理解。你理解了,就算他办事有点反应慢,可能是脑子缺血的关系,我们一理解,一笑就完事了,就拉倒了。所以说,你要是以善去理解人,嗔恨心就起不来,我们都是这样。
当看到别人用东西,如果这个人多用点,“好,他多用点总比我多用强,我用那个起贪心,他用那个助他道业。”行了,理解他。像他这么小的年龄就能出家,你看多好啊!而且特别努力。虽然有点小毛病,说话有点粗声粗气,等以后我慢慢告诉他一声,注点意就行了。我称赞他的长处,“你看,他这么小就开始出家,而且和咱们一样修行,又不退道心,多了不得!”所以有点什么事都能理解了。
像一位沙弥也是这样,父亲有病腿折了,而且还要回去办身份证,一直想回去一趟,但是一考虑这些东西也是一种妄想,还是以修行为主,最后在难忍的情况下还能放下,那多了不起!你要知道,一个人起心动念,起了那么长时间的心念,而又能把它放下,这是个大修行啊。有时候我们都很难做到,一旦起心动念了,就控制不了,“师父,那个就不行;师父,说什么我也得……”能把这种事情都控制下来,将来必有成就的。这个事情不是小事,看似小事,但能控制,将来肯定是有成就,因为他在这样的关头还能控制自己,非常了不得。
还有一些,比如说有人干活从来不藏奸,见活就抢。还有的一直精进不退道,你看他,晚上有时候精进到十点、十一点,而且第二天也照样跟着去干活,水打得可勤了,人家出家四年多了——原先是出家四年多,今年有五年了?(弟子答:今年五月份才五年。)今年到五月份就五年了。你看看,人家就说这句话,不贪名,“今年到五月份”,人家从来不敢占一点便宜,不会说:“今年我就五年了。”没有这个说法。“到五月份才五年”,就说明人家老实到什么程度,就差几个月我都得给你弄出来,我不贪这个。这就是诚实。
好,今天就讲到这。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六章 忍恶无嗔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