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转重令轻
佛言:人有众过,而不自悔,顿息其心,罪来赴身,如水归海,渐成深广。若人有过,自解知非,改恶行善,罪自消灭,如病得汗,渐有痊损耳!
“佛言:人有众过”,佛说,人有很多很多的过失。“而不自悔”,不能忏悔,不能自己检查自己,而且不知道自己犯错,或者知道自己犯错又不忏悔。这样就不能“顿息其心”,就是随顺着原先造恶的心,继续造业。原先造恶的那个心,本来已经造恶了,他不知道是自己犯恶,还以为自己做得对,还继续做。
有的人就说:“我修行吃三顿饭、四顿饭,没啥错啊?我想吃就吃,那是我的自由。成佛和吃饭有什么关系?我这样心里愉快,我能修道。”所以说他不知道有过,而且还不忏悔,不能去“顿息其心”,不能马上把自己的心收回来。
这样的人,“罪来赴身”,等罪来的时候,一旦形成果的时候,这个业发作的时候。就“如水归海”,一条一条的罪业就像水一样汇聚一起,最后形成大海一样。归入大海,渐渐地又深又广,深深地扎到你的种子识里,它越来越大,越来越发展。一天天的加重,一天不忏悔,明天就加重;半个月不忏悔,就拔不出根子来了;一个月不忏悔,几乎就很难再拔出来了;如果过段时间再忏悔,我们就更难了。它不断地往下扎,而且面积越来越大,种进了我们的种子识里,就如水归大海一样。这个大海都被你弄浑了,“一条臭鱼搅了一锅腥”,都成腥味了,就这么厉害!
你的罪业来不及忏悔,是逐渐增加的,一天有一天的罪。比如你今天犯一个错误得一个罪,明天不忏悔就是两个,后天不忏悔就是四个,大后天不忏悔就是八个,成倍地增长,再不忏悔就是十六个。你想,这么样不断地增长,你有一年不忏悔,十年不忏悔,你得有多少?得堆满虚空那么多,无边无沿。所以说如水归大海,渐渐地变得深邃又广大,这就了不得了!罪业,我们必须得认识,不认识不行。
“若人有过”,若人自己有了过失,“自解知非”,自己知道,通过每天的忏悔知道,通过学佛知道,通过礼佛知道,通过念佛知道,通过禅定知道。知什么呢?“知非”,知道是不对了。“非”,就是不正确。
“改恶行善”,“改恶”,我不再做了,马上停止。他叫我骂人,我再也不骂了;叫我传瞎话,我再也不传了;叫我贪淫,我再也不贪了;叫我盗,我再也不盗了;叫我杀,我再也不杀了;叫我发脾气,我再也不发了,这是知非。“改恶行善”,行什么善呢?就是行十善:有杀的,我制止;有盗的,我不让他盗;有淫的,我不让他淫;有两舌的,我劝他不要两舌;有恶口的,我不让他恶口;有妄言的,我劝他不让妄言;绮语的,我不让他绮语;嫉妒的,我不让他嫉妒;嗔恚的,我不让他嗔恚;愚痴的,我不让他愚痴。遇到杀的,我们讲慈悲;遇到盗的,我们讲布施;遇到淫邪的,我们讲清净;遇到两舌的,我们给他讲“直心是道场”;遇到恶口的,我们给他讲要吐妙香,要善语;遇到妄言的,我们给他讲要真语;遇到绮语的,我们给他讲要清净语;遇到嫉妒的,我们要给他讲人要慈悲,心量要广大;遇到嗔恚的,我们给他讲要息无明,不要火烧功德林,应该是能够忍辱,能够忍;遇到愚痴的,我们讲无上微妙法,讲因讲果,讲诸法的空相,令入佛智,破他的愚痴,令得正信,随顺圣道,这样地改恶行善。
行这种善,“罪自消灭”,罪业就会消灭的。就像人“如病得汗”,我们改恶行善久了,就如病得汗一样。像感冒了,里面发烧,你要是捂一场大汗,吃点“扑热息痛”,出了一身汗。“渐有痊损”,马上好转,就痊愈了,这些病就没有了。“痊损”就是病消没了的意思。
所以说,我们应该不怕犯过,要有悔过之心,要“转重令轻”,行十善业,这样才对。普贤菩萨就是不断地忏悔,才把所有的罪业都清除。普贤王菩萨教我们的这个方法非常好。特别是咱们打药师七,大家忏悔,多好!多清净的一天一夜,是不是?人哪,什么时候能忏悔过?你说一说。在家时爹妈打你,你什么时候真正忏悔过?说是每天拜佛忏悔,但师父说两句就跑了,是不是?我们这一生好不容易才遇上一次两次的忏悔,太难得了!这是第五章。
上回讲到的是“善恶并明”。“转重令轻”昨天也讲了一下。现在正好找到蕅益大师的一个解释,看蕅益大师是怎么解释的。
【解】此第五章,承上止恶行善之意,而劝勉改过迁善也。有过不悔,则如水赴海,日深日广。知过必改,则如病发汗,客邪自除。
这个给大家写一下,有好处。
我再给大家念一下原文,“佛言:人有众过,而不自悔,顿息其心。”就是人有众过,而不能自悔,不能马上息灭其心。就是起心动念的那种恶心必须得马上息灭,如果不这样的话,“罪来赴身,如水归海”。“罪来赴身”就是罪从各个方面都汇集到一起了。“如水归海”,进入大海里。“渐成深广”,又深又广,就扎进你的种子识里了,而且非常的大。
“若人有过,自解知非”,如果有人有过,自己能够了解,知道是不对。“改恶行善”,马上把这个恶改了,不再行恶,而马上行善。“罪自消灭”,罪自己马上就消灭了。“如病得汗”,就像人有病了,发一场大汗。“渐有痊损耳”,渐渐地,病就痊愈了。
蕅益大师讲的这段是什么意思呢?“承上止恶行善之意,而劝勉改过迁善也。”同时又讲,“有过不悔”者会怎么样呢?“则如水赴海”,如同水去大海里了。本来是个小水流,最后进入大海里了,一汇就这么大了,这个海就无涯了。“日深”,渐渐地越来越深,不断地汇入,不断地变深,“日深日广”,就是这么样。如果是“知过”,知道这个过。“知过必改”,会怎么样呢?“则如病发汗”,有病发汗一样,“客邪自除”。
第五章“转重令轻”,刚才讲了这个“承上止恶行善之意”。“而劝勉”,就是劝人、勉励人。“改过迁善”,改掉过错、不足,要做善事,往善上走,就是这个意思。同时强调了,“有过不悔”者“如水赴海”,一天一天越来越深,一天一天越来越广大,最后慢慢扎进种子识,受的果报反而更大。如果“知过必改”,就如人有病了——如果你改了,通过忏悔,痛哭流涕等等,就像发汗一样,发一场大汗。“客邪”,什么叫客邪呢?就是外来的,外来为客。这些过失都是外来的,不属于我们本家所有。客邪就是邪知邪见、贪嗔痴。“自除”,这一下子就除去了,自动就除去了。蕅益大师讲了这一段,这个非常好。
我们通过这就知道,人在过去以及修行中犯了很多的过失,但关键就怕不改。如果不改就像水进入大海一样,那就越来越厉害。你看,原先只是一个小河流,进入大海,那个海水都变成了罪恶,而且又广又大,你说这还了得,是不是?这又讲了,如果“知过必改”,你一发现自己有过失了马上就改。这样的人就会像有病发汗一样,病马上就除了。
我们为什么有病呢?有时候拖的时间很长,就是没有马上治疗。如果马上治疗,这病就除去了。我们知道生病以后很痛苦,为什么痛苦呢?就因为当时没抓紧治疗,要抓紧治疗就没有了。我们现在就是这样,这过失和那个病是一样的,有了过失你不马上改,就像那个大海似的,天天加深。如果马上改会怎么样呢?这过失立刻就除去了,马上就好了。所以说不怕有过失,就怕不改,这个很重要。
无心越理谓之过,悔者追悔前非,息心改行也。未预圣流,孰能无过?但愚者不悔,罪海转深;智者知非,心病渐损。(《佛祖三经指南》明·道霈禅师述)
“无心越理谓之过”,这个有过指的是什么呢?没有坏心,突然犯了过失,那叫过;如果是故意的,这罪就更大了。这不是有意的,所以说无心之过,无心犯了过失为过,你没有故意去做。
“悔者追悔前非”,就是忏悔以前实在是不对,痛哭流涕,太对不起了!“息心改行也”,那个心马上要放下。人“未预圣流,孰能无过?”我们都是凡夫,哪能没有过失呢?
“但愚者不悔”,但是愚蠢者,他不悔。不忏悔者就是愚蠢者。所以“罪海转深”,罪海越来越深,越来越难改。“智者知非,心病渐损”,如果是有智慧者,他就知道这是不对的,这个心病渐渐就好了。这都是很重要的。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“转重令轻”,什么办法能把重罪变成轻罪呢?就是忏悔、改过,这就能把重业变成轻业。
这是第五章。这章多说几点,为什么要强调这章呢?因为现在有很多的人有一种邪知邪见,说人不用忏悔,如果我好好念佛,我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大家看看这种说法对不对?谁能说一说?你说。
弟子:不对,这种说法。
怎么不对?
弟子:因为他不忏悔,念佛也白念。
为什么念佛白念?
弟子:因为不忏悔。
答得好,答得好。
就是说,你不忏悔而去念佛,你那是假念佛。这个念佛是很重要的,我们去修行了,但是不忏悔,佛是念不进去的,只有忏悔才能真正地念佛。刚才他答得好,就是说你不忏悔,不是真的念佛人,只是名叫念佛,实际上并没念佛。他以为我不忏悔、覆藏,我通过念佛就可以达到那种解除罪业的目的。这一句佛号,能消恒河沙的罪恶,你看我一天念的哪止一句啊!十句、八句,甚至一千句,我这罪业早就没了。这种说法表面上好像挺有点道理,实际上,一分析根本就是拨无因果。
我们想成佛道,首先要遵照佛所说的去做,依教奉行。佛让我们忏悔,要有忏悔心。“我不用忏悔”,第一个你就不去做,本身就不依教奉行。佛说要“以戒为师”。他不用,说:“我不用以戒为师,我就以念佛为师”。本身就有一个“见”在,有一个斗争心。
他说:“一句佛号能消恒河沙的罪恶”,这句话对不对?是对的,关键是你不忏悔,你永远也达不到一句佛号。他说:“我天天念佛呀,一天都念十句。”你那是嘴念心不念。说“我挺使劲”,你挺使劲,没有忏悔心,你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五章 转重令轻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