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五章 轉重令輕

  第五章 轉重令輕

  佛言:人有衆過,而不自悔,頓息其心,罪來赴身,如水歸海,漸成深廣。若人有過,自解知非,改惡行善,罪自消滅,如病得汗,漸有痊損耳!

  “佛言:人有衆過”,佛說,人有很多很多的過失。“而不自悔”,不能忏悔,不能自己檢查自己,而且不知道自己犯錯,或者知道自己犯錯又不忏悔。這樣就不能“頓息其心”,就是隨順著原先造惡的心,繼續造業。原先造惡的那個心,本來已經造惡了,他不知道是自己犯惡,還以爲自己做得對,還繼續做。

  有的人就說:“我修行吃叁頓飯、四頓飯,沒啥錯啊?我想吃就吃,那是我的自由。成佛和吃飯有什麼關系?我這樣心裏愉快,我能修道。”所以說他不知道有過,而且還不忏悔,不能去“頓息其心”,不能馬上把自己的心收回來。

  這樣的人,“罪來赴身”,等罪來的時候,一旦形成果的時候,這個業發作的時候。就“如水歸海”,一條一條的罪業就像水一樣彙聚一起,最後形成大海一樣。歸入大海,漸漸地又深又廣,深深地紮到你的種子識裏,它越來越大,越來越發展。一天天的加重,一天不忏悔,明天就加重;半個月不忏悔,就拔不出根子來了;一個月不忏悔,幾乎就很難再拔出來了;如果過段時間再忏悔,我們就更難了。它不斷地往下紮,而且面積越來越大,種進了我們的種子識裏,就如水歸大海一樣。這個大海都被你弄渾了,“一條臭魚攪了一鍋腥”,都成腥味了,就這麼厲害!

  你的罪業來不及忏悔,是逐漸增加的,一天有一天的罪。比如你今天犯一個錯誤得一個罪,明天不忏悔就是兩個,後天不忏悔就是四個,大後天不忏悔就是八個,成倍地增長,再不忏悔就是十六個。你想,這麼樣不斷地增長,你有一年不忏悔,十年不忏悔,你得有多少?得堆滿虛空那麼多,無邊無沿。所以說如水歸大海,漸漸地變得深邃又廣大,這就了不得了!罪業,我們必須得認識,不認識不行。

  “若人有過”,若人自己有了過失,“自解知非”,自己知道,通過每天的忏悔知道,通過學佛知道,通過禮佛知道,通過念佛知道,通過禅定知道。知什麼呢?“知非”,知道是不對了。“非”,就是不正確。

  “改惡行善”,“改惡”,我不再做了,馬上停止。他叫我罵人,我再也不罵了;叫我傳瞎話,我再也不傳了;叫我貪淫,我再也不貪了;叫我盜,我再也不盜了;叫我殺,我再也不殺了;叫我發脾氣,我再也不發了,這是知非。“改惡行善”,行什麼善呢?就是行十善:有殺的,我製止;有盜的,我不讓他盜;有淫的,我不讓他淫;有兩舌的,我勸他不要兩舌;有惡口的,我不讓他惡口;有妄言的,我勸他不讓妄言;绮語的,我不讓他绮語;嫉妒的,我不讓他嫉妒;嗔恚的,我不讓他嗔恚;愚癡的,我不讓他愚癡。遇到殺的,我們講慈悲;遇到盜的,我們講布施;遇到淫邪的,我們講清淨;遇到兩舌的,我們給他講“直心是道場”;遇到惡口的,我們給他講要吐妙香,要善語;遇到妄言的,我們給他講要真語;遇到绮語的,我們給他講要清淨語;遇到嫉妒的,我們要給他講人要慈悲,心量要廣大;遇到嗔恚的,我們給他講要息無明,不要火燒功德林,應該是能夠忍辱,能夠忍;遇到愚癡的,我們講無上微妙法,講因講果,講諸法的空相,令入佛智,破他的愚癡,令得正信,隨順聖道,這樣地改惡行善。

  行這種善,“罪自消滅”,罪業就會消滅的。就像人“如病得汗”,我們改惡行善久了,就如病得汗一樣。像感冒了,裏面發燒,你要是捂一場大汗,吃點“撲熱息痛”,出了一身汗。“漸有痊損”,馬上好轉,就痊愈了,這些病就沒有了。“痊損”就是病消沒了的意思。

  所以說,我們應該不怕犯過,要有悔過之心,要“轉重令輕”,行十善業,這樣才對。普賢菩薩就是不斷地忏悔,才把所有的罪業都清除。普賢王菩薩教我們的這個方法非常好。特別是咱們打藥師七,大家忏悔,多好!多清淨的一天一夜,是不是?人哪,什麼時候能忏悔過?你說一說。在家時爹媽打你,你什麼時候真正忏悔過?說是每天拜佛忏悔,但師父說兩句就跑了,是不是?我們這一生好不容易才遇上一次兩次的忏悔,太難得了!這是第五章。

  上回講到的是“善惡並明”。“轉重令輕”昨天也講了一下。現在正好找到蕅益大師的一個解釋,看蕅益大師是怎麼解釋的。

  【解】此第五章,承上止惡行善之意,而勸勉改過遷善也。有過不悔,則如水赴海,日深日廣。知過必改,則如病發汗,客邪自除。

  這個給大家寫一下,有好處。

  我再給大家念一下原文,“佛言:人有衆過,而不自悔,頓息其心。”就是人有衆過,而不能自悔,不能馬上息滅其心。就是起心動念的那種惡心必須得馬上息滅,如果不這樣的話,“罪來赴身,如水歸海”。“罪來赴身”就是罪從各個方面都彙集到一起了。“如水歸海”,進入大海裏。“漸成深廣”,又深又廣,就紮進你的種子識裏了,而且非常的大。

  “若人有過,自解知非”,如果有人有過,自己能夠了解,知道是不對。“改惡行善”,馬上把這個惡改了,不再行惡,而馬上行善。“罪自消滅”,罪自己馬上就消滅了。“如病得汗”,就像人有病了,發一場大汗。“漸有痊損耳”,漸漸地,病就痊愈了。

  蕅益大師講的這段是什麼意思呢?“承上止惡行善之意,而勸勉改過遷善也。”同時又講,“有過不悔”者會怎麼樣呢?“則如水赴海”,如同水去大海裏了。本來是個小水流,最後進入大海裏了,一彙就這麼大了,這個海就無涯了。“日深”,漸漸地越來越深,不斷地彙入,不斷地變深,“日深日廣”,就是這麼樣。如果是“知過”,知道這個過。“知過必改”,會怎麼樣呢?“則如病發汗”,有病發汗一樣,“客邪自除”。

  第五章“轉重令輕”,剛才講了這個“承上止惡行善之意”。“而勸勉”,就是勸人、勉勵人。“改過遷善”,改掉過錯、不足,要做善事,往善上走,就是這個意思。同時強調了,“有過不悔”者“如水赴海”,一天一天越來越深,一天一天越來越廣大,最後慢慢紮進種子識,受的果報反而更大。如果“知過必改”,就如人有病了——如果你改了,通過忏悔,痛哭流涕等等,就像發汗一樣,發一場大汗。“客邪”,什麼叫客邪呢?就是外來的,外來爲客。這些過失都是外來的,不屬于我們本家所有。客邪就是邪知邪見、貪嗔癡。“自除”,這一下子就除去了,自動就除去了。蕅益大師講了這一段,這個非常好。

  我們通過這就知道,人在過去以及修行中犯了很多的過失,但關鍵就怕不改。如果不改就像水進入大海一樣,那就越來越厲害。你看,原先只是一個小河流,進入大海,那個海水都變成了罪惡,而且又廣又大,你說這還了得,是不是?這又講了,如果“知過必改”,你一發現自己有過失了馬上就改。這樣的人就會像有病發汗一樣,病馬上就除了。

  我們爲什麼有病呢?有時候拖的時間很長,就是沒有馬上治療。如果馬上治療,這病就除去了。我們知道生病以後很痛苦,爲什麼痛苦呢?就因爲當時沒抓緊治療,要抓緊治療就沒有了。我們現在就是這樣,這過失和那個病是一樣的,有了過失你不馬上改,就像那個大海似的,天天加深。如果馬上改會怎麼樣呢?這過失立刻就除去了,馬上就好了。所以說不怕有過失,就怕不改,這個很重要。

  無心越理謂之過,悔者追悔前非,息心改行也。未預聖流,孰能無過?但愚者不悔,罪海轉深;智者知非,心病漸損。(《佛祖叁經指南》明·道霈禅師述)

  “無心越理謂之過”,這個有過指的是什麼呢?沒有壞心,突然犯了過失,那叫過;如果是故意的,這罪就更大了。這不是有意的,所以說無心之過,無心犯了過失爲過,你沒有故意去做。

  “悔者追悔前非”,就是忏悔以前實在是不對,痛哭流涕,太對不起了!“息心改行也”,那個心馬上要放下。人“未預聖流,孰能無過?”我們都是凡夫,哪能沒有過失呢?

  “但愚者不悔”,但是愚蠢者,他不悔。不忏悔者就是愚蠢者。所以“罪海轉深”,罪海越來越深,越來越難改。“智者知非,心病漸損”,如果是有智慧者,他就知道這是不對的,這個心病漸漸就好了。這都是很重要的。我們現在知道了這個“轉重令輕”,什麼辦法能把重罪變成輕罪呢?就是忏悔、改過,這就能把重業變成輕業。

  這是第五章。這章多說幾點,爲什麼要強調這章呢?因爲現在有很多的人有一種邪知邪見,說人不用忏悔,如果我好好念佛,我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大家看看這種說法對不對?誰能說一說?你說。

  弟子:不對,這種說法。

  怎麼不對?

  弟子:因爲他不忏悔,念佛也白念。

  爲什麼念佛白念?

  弟子:因爲不忏悔。

  答得好,答得好。

  就是說,你不忏悔而去念佛,你那是假念佛。這個念佛是很重要的,我們去修行了,但是不忏悔,佛是念不進去的,只有忏悔才能真正地念佛。剛才他答得好,就是說你不忏悔,不是真的念佛人,只是名叫念佛,實際上並沒念佛。他以爲我不忏悔、覆藏,我通過念佛就可以達到那種解除罪業的目的。這一句佛號,能消恒河沙的罪惡,你看我一天念的哪止一句啊!十句、八句,甚至一千句,我這罪業早就沒了。這種說法表面上好像挺有點道理,實際上,一分析根本就是撥無因果。

  我們想成佛道,首先要遵照佛所說的去做,依教奉行。佛讓我們忏悔,要有忏悔心。“我不用忏悔”,第一個你就不去做,本身就不依教奉行。佛說要“以戒爲師”。他不用,說:“我不用以戒爲師,我就以念佛爲師”。本身就有一個“見”在,有一個鬥爭心。

  他說:“一句佛號能消恒河沙的罪惡”,這句話對不對?是對的,關鍵是你不忏悔,你永遠也達不到一句佛號。他說:“我天天念佛呀,一天都念十句。”你那是嘴念心不念。說“我挺使勁”,你挺使勁,沒有忏悔心,你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五章 轉重令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