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为有所得,这就叫“空无所得”,只有这样你才体会得到。
【所以经论所说的实相,每每侧重于如实的空性、无性。要见性相、空有无碍的如实相,请先透此“都无所得”一关——迷悟的关键所在。】
一般的经论在谈论实相时,比较侧重于空性或者是无性,也就是说,每每偏重一边。我们所认为的世界万法万相,那是虚诳的、颠倒的、假的、虚幻的;离开了这个颠倒,悟入什么是实相、实性、无性,看起来好象是两边,好象偏重于空性、无性这一方面的问题。但是要见性相无碍、空有无碍的如实相,一定要先透过“都无所得”这一关,这是迷与悟的关键。如果这一关透不过,你说你会入圣吗?你说你会转凡成圣吗?你会解脱吗?那都不可能的!
我刚刚讲时就谈到般若的开发,真正地开发般若空慧时的作用是什么?是悟入实相啊!是解脱啊!所以它是迷与悟的一个关键所在啊!这个般若空慧没有真正地开发出来,你就不能悟入实相,你还是凡夫一个!我们平常讲的明心见性的“性”就是讲如实相,那么你要悟入这个空有无碍的如实相,不是偏离一边空性的话,第一关透出都无所得。我们众生总是一定要有所取、有所得:“我要好的,不要坏的;我要善的,不要恶的;我要清净的,不要污秽的;我要高的,不要低的……”我们总是要一边,就象猴子在爬树一样,这一只手抓住树,如果那一边没有再抓的,这一边是不会放的,总是要有抓住的一边。你知道吗?我们的习性也是这样子!在我们的观念里面、思维模式里面,非抓住一个什么不可!是不是这样的感觉?修行也要抓住个什么吧?修行也要把握个什么吧?有一个什么可以依靠吧?我们每一个人差不多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倾向。那么,要透过这个“都无所得”谈何容易啊?!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烦恼痛苦啊?我们对死为什么是那么恐惧呀?因为我们都在有所得中么!所以第一关是要先透过这个“都无所得”,这是迷与悟的关键。现在是刚开始,只是点到重点,至于它的内容,慢慢地谈下去我们会更清楚。
【实相――约理性边说,是空还是有?《中论》说:「空则不可说,非空不可说,共不共叵说,但以假名说。」实相非凡常的思想,世俗的语言可表达,这如何说是空是有,更因此而诤论?然而实相非离一切而别有实体,所以不应离文字而说实相。同时,不假籍言说,更无法引导众生离执而契入。所以“不坏假名而说法性”,即不妨以“有”、“空”去表示他。】
我们都会讲,实相就是空,实相是属于空的。但很多人在争论实相是空还是有?这是一个麻烦的地方。谈论到实相,我们都会说它是“不可说,不可说”的。没办法用世俗的思想了解它、思维它;也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它的真正内容,所以它是不可思议的。既然是语言思想都不可及,那么我们说它是空,还是有,有没有意义?那都没有意义了么!何况因为这样而起的争论,那就是大戏论了。
但是,如果今天不靠语文或文字来表达,就象我们今天在说法一样,不借这个教材文字相,那我们如何能了达什么是般若?什么是实相?那这样是不是很矛盾的事情?所以实相虽然不可说,但也不是离开一切的万法,而另外有一个实相的本体,所以不应该离开文字而说实相。如果离开万法来表达的话,那我们就没有办法去了解实相了,实相虽然不是一切万法,但是也不能离开万法而去了解它。既然是这样,我们又如何能离开文字和语言呢?从这里就明白了,我们只是假借这个语言而已唷!不假借语言,就不能引导大家去离开我们的执著而去趣入实相,所以不坏假名而说法性。
什么叫不坏假名?世间所有的语言名词的这个语言相或者名言相,虽然是世俗的假名,但我们要借用它,不能破坏它的假名而去说法性。所以大家说有的,我也不妨用有来说;大家说空的,我也用空来表达。只有用大家共认的名言与文字来沟通时,你才知道我要让大家了解的是什么?这就象用我的手指指着月亮,目的是要你看月亮。但是如果没有用我的手指,你们看的方向就不对了,现在,我用手指一指,你顺着这个指的方向去看,你就会看到月亮了,而这个就叫不坏假名而说法性。所以不妨也说空、说有,那么这个说空、说有就只是假名哦!注意听!既然是不坏假名说空、说有,这个空有只是假名而已,知道这个意思吗?而不是实有“空”,实有“有”,注意听!是假名有的名言相。所以不要听我说“空”,你就认为我有一个空;我说“有”,你们就认为我有一个有。我只是不坏假名的应用说空、说有而已,这样知道吗?不是实有一个空,不是实有一个有,只是大家都认为有的,我也讲说有;大家说空的,我也说空,让你们明白我有所指,仅是这样而已。
自性见是众生的生死根本。
【《中论》说:“一切实非实,亦实亦非实,非实非非实,是名诸佛法。”在中论里面,中观论里面,这个有这样一句话:一切非实,亦实亦非实,非实非非实,是名诸佛法。末句,或译“诸法之实相”。众生的不能彻悟实相,病根在执有我法的自性;所以见色闻声时,总以为色声的本质是这样的,确实是这样的,自己是这样的。由于这一根本的执见,即为生死根本。】
简单地讲,讲佛法时一切可以说是它是实的,也可以说它非实,亦可以说实非实的,亦可以非实非非实的。它只是随顺世俗众生的明白而假说、比喻说而已,这样讲就是佛法。“是名诸佛法”,也就是说诸法的实相。诸法真正的真相呢?不能说它是实的,不能说它是非实的,也不是说亦是实亦是非实,都不是这样子。一定要离开这样的一个观念时,才能了解诸法的实相。这里很重要!
众生的不能彻悟实相,病根在执有我法的自性。所以见色闻声时,总以为声色的本质是这样的,确实是这样的,自己是这样的。由于这一根本的执见,即为生死根本。这里太重要了!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重点讲清楚,这个牵涉到我们要讲的自性见的问题,很重要!所以,大家只要把握了几个重点,那么,要研究法,研究《金刚经》,研究整体的佛法都不难!那么,这个地方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――就是自性见的问题。 自性见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,它是众生生死的根本。
什么叫自性见?就是觉得一切万法都有它的实在性、不变性、永恒性,它是实在的、不变的、永恒的,简单讲就是“实有”的这个观念。这个分两个方面来讲:一个是对我们肉体来讲;一个是对万法来讲。
我们每一个人,从生出来到现在,不管我们活多久,我们是不是很直觉到“活了这么多年”?在这个过程中,是不是总是直觉这个生命是实在的?直觉地让人感觉到这个身体是实在的?所以是不是先把这个肉体当作“我”?我们现在在讲话说:“我要到哪里去?我种花,我的房子,我去办一件事情,我的儿子……”,那么这个出发点是从哪里讲的?从这个肉体的关系来讲的,对不对?所以我们建立这个“我”,总是觉得它是实在的,我们会老会变,但是总觉得它还是有一期安定性,总是希望它不变,虽然明明在变哦!我们也觉得希望它不变,对不对?不然你们每天化妆干什么?希望她保持青春永驻,希望他不变,是不是?这个都是实有感哦!注意听哦!实在感哦!希望它永恒不变,不是希望啊,其实内心是肯定啦,如果知道是希望,那知道只是希望,不是哦!是我们有意无意地就是那种实有感!在我们内心中很深地存在。你看小孩子生出来,他还不会讲话,吃东西时他就执著了。那种需不需要教?不需要的,他自然地就拿出俱生与来的这种实在感、实有感。
如果是肉体上的那种执著,经过一段时间,我们看到我们的祖先、先人会死掉,看到很多东西会坏掉,江山也是一代换一代,慢慢地会觉得这个是不可能永恒的。但我们必然觉得里面应该有一个永恒的,认为有一个灵魂是不生不灭的。这个肉体是假的,但是有一个东西是真的,它不会坏的,它是永恒的――永生:基督教讲永生,道家讲长生。只有佛教讲无生哦!其它都是要生,要永恒的存在。这一生如果不满意的,我们就希望来生满意一点。那么来人间都不可能满意的呀,我们就希望要到某一个地方去,那里是永恒的,那里没有人间所有的痛苦和肮脏,而且时间是无限的。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想法?或者是我们死后,到上帝那里去,到老母那里去,到梵天去,我们希望什么?谁去?那个永远不会坏的、不会失掉的,永远存在的,当这个肉体不可得,就推论到里面总有那个吧!那么扩大到大而无外,就变成的本体和上帝了,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?就是自性见!叫私!有“我”(日语中,我就是“私”)私就来了,这个东西是永恒的,是不变的,是独存的,它不需要什么因缘。上帝创造万物,那上帝谁创造呢?没有谁创造,上帝是本来就有的。“本来有的”是什么意思?就是它不需要原因而有的,本来就有的,所以它就是无因生啊!有这样一个东西,它叫上帝。
那么,我们从内在而扩大的话,那总有一个东西来产生我们这些万法吧!一般地把这个叫作本体论:上帝、老母啦、道、本体、无极,这个合起来就叫自性。因为自性的东西它不需要原因而有的,它本来有的,永远存在的,不变的,这个也是外道讲的“我”。这里很重要啊!我们今天谈这个主题,一定要先明白这个东西。我们为什么落入恐惧?为什么会颠倒?为什么会执取?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原因,我们不明白什么叫“我”,什么叫自性见。导师在这里指出(当然后面还有好多内容)这一个重点:我们众生真正生死的根源就是自性见啊!这一点为什么这么重要?我们想想看,不管任何一个宗教,除了佛教以外(包括佛教里面的某一些学者,也同样有这个观念)都没有离开这个自性见的观念。
当时佛陀的时代,婆罗门教认为一切人是从大梵天来的,所以他们死后的目的,就是回到大梵天去。他们还有一种阶级的观念、种姓的观念:他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