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爲有所得,這就叫“空無所得”,只有這樣你才體會得到。

  【所以經論所說的實相,每每側重于如實的空性、無性。要見性相、空有無礙的如實相,請先透此“都無所得”一關——迷悟的關鍵所在。】

  一般的經論在談論實相時,比較側重于空性或者是無性,也就是說,每每偏重一邊。我們所認爲的世界萬法萬相,那是虛诳的、顛倒的、假的、虛幻的;離開了這個顛倒,悟入什麼是實相、實性、無性,看起來好象是兩邊,好象偏重于空性、無性這一方面的問題。但是要見性相無礙、空有無礙的如實相,一定要先透過“都無所得”這一關,這是迷與悟的關鍵。如果這一關透不過,你說你會入聖嗎?你說你會轉凡成聖嗎?你會解脫嗎?那都不可能的!

  我剛剛講時就談到般若的開發,真正地開發般若空慧時的作用是什麼?是悟入實相啊!是解脫啊!所以它是迷與悟的一個關鍵所在啊!這個般若空慧沒有真正地開發出來,你就不能悟入實相,你還是凡夫一個!我們平常講的明心見性的“性”就是講如實相,那麼你要悟入這個空有無礙的如實相,不是偏離一邊空性的話,第一關透出都無所得。我們衆生總是一定要有所取、有所得:“我要好的,不要壞的;我要善的,不要惡的;我要清淨的,不要汙穢的;我要高的,不要低的……”我們總是要一邊,就象猴子在爬樹一樣,這一只手抓住樹,如果那一邊沒有再抓的,這一邊是不會放的,總是要有抓住的一邊。你知道嗎?我們的習性也是這樣子!在我們的觀念裏面、思維模式裏面,非抓住一個什麼不可!是不是這樣的感覺?修行也要抓住個什麼吧?修行也要把握個什麼吧?有一個什麼可以依靠吧?我們每一個人差不多都會有這樣的一個傾向。那麼,要透過這個“都無所得”談何容易啊?!我們爲什麼有那麼多的煩惱痛苦啊?我們對死爲什麼是那麼恐懼呀?因爲我們都在有所得中麼!所以第一關是要先透過這個“都無所得”,這是迷與悟的關鍵。現在是剛開始,只是點到重點,至于它的內容,慢慢地談下去我們會更清楚。

  【實相――約理性邊說,是空還是有?《中論》說:「空則不可說,非空不可說,共不共叵說,但以假名說。」實相非凡常的思想,世俗的語言可表達,這如何說是空是有,更因此而诤論?然而實相非離一切而別有實體,所以不應離文字而說實相。同時,不假籍言說,更無法引導衆生離執而契入。所以“不壞假名而說法性”,即不妨以“有”、“空”去表示他。】

  我們都會講,實相就是空,實相是屬于空的。但很多人在爭論實相是空還是有?這是一個麻煩的地方。談論到實相,我們都會說它是“不可說,不可說”的。沒辦法用世俗的思想了解它、思維它;也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它的真正內容,所以它是不可思議的。既然是語言思想都不可及,那麼我們說它是空,還是有,有沒有意義?那都沒有意義了麼!何況因爲這樣而起的爭論,那就是大戲論了。

  但是,如果今天不靠語文或文字來表達,就象我們今天在說法一樣,不借這個教材文字相,那我們如何能了達什麼是般若?什麼是實相?那這樣是不是很矛盾的事情?所以實相雖然不可說,但也不是離開一切的萬法,而另外有一個實相的本體,所以不應該離開文字而說實相。如果離開萬法來表達的話,那我們就沒有辦法去了解實相了,實相雖然不是一切萬法,但是也不能離開萬法而去了解它。既然是這樣,我們又如何能離開文字和語言呢?從這裏就明白了,我們只是假借這個語言而已唷!不假借語言,就不能引導大家去離開我們的執著而去趣入實相,所以不壞假名而說法性。

  什麼叫不壞假名?世間所有的語言名詞的這個語言相或者名言相,雖然是世俗的假名,但我們要借用它,不能破壞它的假名而去說法性。所以大家說有的,我也不妨用有來說;大家說空的,我也用空來表達。只有用大家共認的名言與文字來溝通時,你才知道我要讓大家了解的是什麼?這就象用我的手指指著月亮,目的是要你看月亮。但是如果沒有用我的手指,你們看的方向就不對了,現在,我用手指一指,你順著這個指的方向去看,你就會看到月亮了,而這個就叫不壞假名而說法性。所以不妨也說空、說有,那麼這個說空、說有就只是假名哦!注意聽!既然是不壞假名說空、說有,這個空有只是假名而已,知道這個意思嗎?而不是實有“空”,實有“有”,注意聽!是假名有的名言相。所以不要聽我說“空”,你就認爲我有一個空;我說“有”,你們就認爲我有一個有。我只是不壞假名的應用說空、說有而已,這樣知道嗎?不是實有一個空,不是實有一個有,只是大家都認爲有的,我也講說有;大家說空的,我也說空,讓你們明白我有所指,僅是這樣而已。

  自性見是衆生的生死根本。

  【《中論》說:“一切實非實,亦實亦非實,非實非非實,是名諸佛法。”在中論裏面,中觀論裏面,這個有這樣一句話:一切非實,亦實亦非實,非實非非實,是名諸佛法。末句,或譯“諸法之實相”。衆生的不能徹悟實相,病根在執有我法的自性;所以見色聞聲時,總以爲色聲的本質是這樣的,確實是這樣的,自己是這樣的。由于這一根本的執見,即爲生死根本。】

  簡單地講,講佛法時一切可以說是它是實的,也可以說它非實,亦可以說實非實的,亦可以非實非非實的。它只是隨順世俗衆生的明白而假說、比喻說而已,這樣講就是佛法。“是名諸佛法”,也就是說諸法的實相。諸法真正的真相呢?不能說它是實的,不能說它是非實的,也不是說亦是實亦是非實,都不是這樣子。一定要離開這樣的一個觀念時,才能了解諸法的實相。這裏很重要!

  衆生的不能徹悟實相,病根在執有我法的自性。所以見色聞聲時,總以爲聲色的本質是這樣的,確實是這樣的,自己是這樣的。由于這一根本的執見,即爲生死根本。這裏太重要了!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重點講清楚,這個牽涉到我們要講的自性見的問題,很重要!所以,大家只要把握了幾個重點,那麼,要研究法,研究《金剛經》,研究整體的佛法都不難!那麼,這個地方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――就是自性見的問題。 自性見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,它是衆生生死的根本。

  什麼叫自性見?就是覺得一切萬法都有它的實在性、不變性、永恒性,它是實在的、不變的、永恒的,簡單講就是“實有”的這個觀念。這個分兩個方面來講:一個是對我們肉體來講;一個是對萬法來講。

  我們每一個人,從生出來到現在,不管我們活多久,我們是不是很直覺到“活了這麼多年”?在這個過程中,是不是總是直覺這個生命是實在的?直覺地讓人感覺到這個身體是實在的?所以是不是先把這個肉體當作“我”?我們現在在講話說:“我要到哪裏去?我種花,我的房子,我去辦一件事情,我的兒子……”,那麼這個出發點是從哪裏講的?從這個肉體的關系來講的,對不對?所以我們建立這個“我”,總是覺得它是實在的,我們會老會變,但是總覺得它還是有一期安定性,總是希望它不變,雖然明明在變哦!我們也覺得希望它不變,對不對?不然你們每天化妝幹什麼?希望她保持青春永駐,希望他不變,是不是?這個都是實有感哦!注意聽哦!實在感哦!希望它永恒不變,不是希望啊,其實內心是肯定啦,如果知道是希望,那知道只是希望,不是哦!是我們有意無意地就是那種實有感!在我們內心中很深地存在。你看小孩子生出來,他還不會講話,吃東西時他就執著了。那種需不需要教?不需要的,他自然地就拿出俱生與來的這種實在感、實有感。

  如果是肉體上的那種執著,經過一段時間,我們看到我們的祖先、先人會死掉,看到很多東西會壞掉,江山也是一代換一代,慢慢地會覺得這個是不可能永恒的。但我們必然覺得裏面應該有一個永恒的,認爲有一個靈魂是不生不滅的。這個肉體是假的,但是有一個東西是真的,它不會壞的,它是永恒的――永生:基督教講永生,道家講長生。只有佛教講無生哦!其它都是要生,要永恒的存在。這一生如果不滿意的,我們就希望來生滿意一點。那麼來人間都不可能滿意的呀,我們就希望要到某一個地方去,那裏是永恒的,那裏沒有人間所有的痛苦和肮髒,而且時間是無限的。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想法?或者是我們死後,到上帝那裏去,到老母那裏去,到梵天去,我們希望什麼?誰去?那個永遠不會壞的、不會失掉的,永遠存在的,當這個肉體不可得,就推論到裏面總有那個吧!那麼擴大到大而無外,就變成的本體和上帝了,你們知道這個是什麼?就是自性見!叫私!有“我”(日語中,我就是“私”)私就來了,這個東西是永恒的,是不變的,是獨存的,它不需要什麼因緣。上帝創造萬物,那上帝誰創造呢?沒有誰創造,上帝是本來就有的。“本來有的”是什麼意思?就是它不需要原因而有的,本來就有的,所以它就是無因生啊!有這樣一個東西,它叫上帝。

  那麼,我們從內在而擴大的話,那總有一個東西來産生我們這些萬法吧!一般地把這個叫作本體論:上帝、老母啦、道、本體、無極,這個合起來就叫自性。因爲自性的東西它不需要原因而有的,它本來有的,永遠存在的,不變的,這個也是外道講的“我”。這裏很重要啊!我們今天談這個主題,一定要先明白這個東西。我們爲什麼落入恐懼?爲什麼會顛倒?爲什麼會執取?我們都不知道什麼原因,我們不明白什麼叫“我”,什麼叫自性見。導師在這裏指出(當然後面還有好多內容)這一個重點:我們衆生真正生死的根源就是自性見啊!這一點爲什麼這麼重要?我們想想看,不管任何一個宗教,除了佛教以外(包括佛教裏面的某一些學者,也同樣有這個觀念)都沒有離開這個自性見的觀念。

  當時佛陀的時代,婆羅門教認爲一切人是從大梵天來的,所以他們死後的目的,就是回到大梵天去。他們還有一種階級的觀念、種姓的觀念:他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