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你要体会受用那就更加免谈了。可见要知道这个《金刚经》不容易啊!
般若的定义
一 释经题
再看“释经题”。一般讲经都是从经题开始解释,先解释“金刚”二字。
【一、金刚:本经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,试为分离而综合的解说。(先把它分开,然后再把它综合起来解释)。“金刚为世间宝物,即金刚石之类”。(就象我们现在的钻石一样,我们讲金刚钻)。“世间的金刚,属于炭质的化合物,有三种特点:第一、坚常:坚是坚固,即不易破坏;常是不变,即不易转化。第二、明净。明是透明的,能反映各种色彩而闪烁地放光;净,是纯洁的,即使落在污秽的地方,也还是那样的清洁不染。第三、快利:它的力用极强,能破坏一切固体物,而铁石等却不能摧坏它】
这个是说世间的,一般的以宝物来讲,就象我们讲钻石、金刚钻之类的。它有特点,很硬,能割玻璃,一般的东西要去破坏它很难。它又非常明净,不容易被污染,就是把它丢到很污秽的地方,拿起来还是清净的,它不会受污染。它的力用很强,能够割玻璃和破坏一切比较硬的东西,这个是从人间性的宝物来谈,金刚是这样子。但是它后面又讲:
【然金刚实有二类:如(一)金刚宝,如菩萨宝冠所庄严的。(二)世间金刚石之类。”(这有二种,一种是世间的宝;一种是庄严在菩萨戴的帽子(冠)上面)。 “世间的金刚虽不易破坏,其实还是可以坏的。《智论》说,把金刚放在龟壳上,用羊角去锤击,即可以破碎】
其实金刚钻不能被破坏的话,我们现在那个钻石怎么去磨它呢?一个钻石还要磨几十个角,它才会放光,才会漂亮。如果它真是不能坏,应该是连磨都磨不动吧?当然是可以坏的。
【唯有菩萨庄严的金刚宝,才真的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】
重要的是在讲人间这个钻石金刚很坚硬之类的,它只是代表而已,表示它很明利,很坚强,还有破坏一切的力量,它只是一种代表而已。而菩萨的金刚宝(智慧)才能破烦恼而不被烦恼所坏。
【二、般若:般若,华言慧。从前,须菩提在般若会上,曾提出四个问题——何者般若,何名般若,般若何用,般若属谁。今天随顺龙树论而略为解说:】
其实今天要讲的重点就在这两个字上面,在这一段里面,已经把我们本经最重要的问题与内容先提示出来。其实在讲经名时,就已经把所有的内容重点都讲完了。所以在释经题时,其实已经把这个经的内容都呈现出来了,所以经题的地方讲解的内容,你听懂了,整个经你就明白了,后面再继续讲经文只是在分析它更细腻的地方而已,重点就在经题上。
般若,我们中国表面的翻译就是“智慧”,但是这个智慧并不是一般的智慧。下面他要分析,什么是般若?所以须菩提在般若会上问佛陀四个问题: (一)何者般若?即什么是般若; (二)何名般若?为什么这个名字叫般若; (三)般若何用?就是般若有什么作用、功用? (四)般若又属于谁?这四个问题就是依这样的次序来解释它。
【(一)、何者般若:佛说的般若,到底是什么?依佛所说的内容而论,略有三种: (1)实相般若:《智论》说:「般若者,即一切诸法实相,不可破,不可坏。」如经中说的「菩萨应安住般若波罗密」,即指实相而言。 (2)观照般若:观照,即观察的智慧,《智论》说:「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,于其中间,知诸法实相慧,是般若波罗密。」 (3)文字般若。如经中说:「般若当于何求?当于须菩提所说中求」,此即指章句经卷说的。
(1) 实相般若:实相即诸法如实相,不可以“有”、“无”等去叙述它,也不可以“彼此”、“大小”等去想象他的。实相是离一切相——语言相、文字相、心缘相,而无可取著的 】
这个实相,也就是一切法的如实相。我们凡夫的心态,在看一切法,跟一切法接触时,最普遍的一个直接反应就是这里所讲的“有啦、无啦”,不然就是“大小啦、好坏啦”,“喜欢不喜欢那”,直接就会有这样的反应出来。导师在这里说:如果是诸法的实相,是没有办法用“有、无啦、大、小啦、彼、此啦,好、坏”这样去想象的。如果是落于这样的想象,那就根本不可能了解诸法的实相,他说真正的实相是离一切相。 “离”的意思是不执著、不粘著、不取的意思,包括语言相、文字相、心缘相。什么是语言相?语言是声音,我们在说话时表达我们心意的语言,那我们就会落在语言的相状中;什么是文字相?其实文字还是语言(语言是文字的显,文字是语言的隐)我们也会在文字上取著。什么叫心缘相?我们心灵起的作用,我们在跟外境触的时候,才能真正明白。
【《智论》说:“般若如大火聚,四边不可触” 古德说:「说似一物即不中」】
龙树菩萨的《大智度论》形容般若象一个大火球一样,什么东西碰到火球都会烧坏,那是不能碰的。所以在它的四边不能去碰触的,这个都是形容。这个古德,是表示禅宗的禅师说:如果你说般若是一个什么,你能表达出一个什么,那就已经不对了:说似一物即不中。
【都指示这超越戏论而唯证相应的实相。凡夫的所知所见无不为自性的戏论所乱,一切是错误的】
也就是我们凡夫的起心动念,我们的思维模式,都是会攀缘取相的,不是说有,就是说大,说小,说好,说坏,喜欢不喜欢,在这样的一个观念中,这个叫做戏论。我们的思维模式产生的这种观念就是戏论。他说一定要超越这样的一个戏论,唯有这样相应的时候,才能了解证入,这个叫实相。那么什么叫做自性的戏论?一切法执著它有不变性、独存性、实在性,这个就叫做自性。执著有这样的一个自性观念,就叫做自性见。我们众生凡夫所有的知见,几乎都是被这样的自性见的戏论所乱,就是在谈这个,所以一切是错误的。我们过去,只要上过缘起的,都了解缘起的就是无自性。
那么自性是什么?我们都知道,自性就是本来有的、独存的、无因就可以生的,单一条件可以存在的,是永恒不变的、常住的,这个叫自性。我们众生总是在这样的一个自性的观念中,所以称为戏论,它是不正确的,它是颠倒的,我们就是被这样的一个自性观念所混乱。所以我们的所知所见都是错误的,也就是说,我们没有办法看到实相,如果我们在这样一个观念中,在这样一个自性见的思维模式中,我们的所知所见就不能了解实相而难免要落入戏论,被它所惑乱而无法看到实相。
【这种虚诳妄取相,不但不见如实空相,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】
如果我们不了解、不明白自性的妄取相和自性颠倒见的话,那么,不但不能了解所谓如实的空相(也就是空性),也根本不了解一切法的如幻行相。一切法是缘起的,不是什么都没有,但是这些缘起相它是如幻的缘起空相,我们不了解它是如幻哦!当作是实有的、实在的啊!所以只要你这个戏论没有破,这个妄取相你就不能破;妄取相不能离,如实相就不懂,不能发现实相,不能发觉实相,当然也就以为万法是真实,是实在的,就会在那边执取了,所以如幻的行相你也不能了达。
【从见中道而成佛的圆证实相说:从毕竟寂灭中,彻见一切法的体、用、因、果,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如《法华经》说: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。所谓:诸法如是相、如是性、如是体、如是力、如是作、如是因、如是缘、如是果、如是报、如是本末究竟等」。】
从一个已经见了中道,悟了真相,已经成佛,已经圆证了实相的人,这个角度来看的话,那么他在一切法的毕竟空寂中,会彻见一切法的体用、因果,而离开一切的执著,离开一切的执著相,这样子的了达一切法。一切法我们去分析它,是不离开性、相、体、力、作、因、缘、果、报,本末究竟的。如果我们今天没有办法体证中道实相,那么,同样的就没有办法看清、了解一切法的性、相、体、力、因缘、果报、本末、究竟。如果你今天能够究竟诸法实相,那么,一切法它的所谓性、相、体、力、因缘、果报、本末、究竟你就很清楚。所以能清楚这些的只有佛啦!“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”。我们凡夫由于不了解究竟的实相是什么,所以也不了解诸法的性,不了解诸法的相,诸法的体,诸法的力用,诸法所产生的因缘果报。什么是本末、究竟,我们都搞不清楚。成佛才能了解诸法实相,所以如果能够了解一切法的实相的话,这些内容我们也就能明白了,可见了解诸法的实相多重要了!
我们今天在谈般若,就是要带入这个观念,就是要引导我们怎样开发真正的智慧,而去明白诸法实相,而解脱。我们现在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带进去,千万不要以为这个只有佛与佛才知道的,我们哪里有办法?其实不是哦!当你明白、觉悟了,可以解脱的!法本来就是这样子的,因为今天没有智慧,没有般若,所以我们才没有看到诸法实相,才不能悟入空相哪!我们今天上课要干什么?我们今天听法要干什么?就在要开发我们真正的般若空慧啊!我们也才能悟入诸法实相而能得解脱啊!所以今天我们在研究这个的目的就在这里。真的能吗?刚开始还不知道。把这个课上完,我相信大家的心境会不同,体会会有所不同。
【所以,空寂与缘起相,无不是如实的。但这是非凡愚的乱相、乱识所得,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,那就非“空无所得”不可】
如果你悟到诸法实相时,都明白知道了它的性相、体、力、作、因缘、果报、本末,究竟,这时,你就知道空寂与缘起相,其实都是如实相啊!空寂相就讲它的寂灭,缘起相是在讲它的法相表面,那么空性与缘起其实都是如实的,它不是两个。但是,这个观念与内容,不是一般凡愚的乱相,乱识所得,它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,那就非空无所得不可。这里的空无所得就是讲我们对法了解后而不执取了,不是什么都没有。是了解明白了一切法的实相,那我们就不落在戏论里而诳乱的妄取了,就不会执取,认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