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
——体方法师讲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(三称)
各位大德好!
今天难得的机会,我们大家又共聚一堂互相来谈论佛法。今天要研究的是《妙云集》的《般若经讲记》,前段是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。
这个金刚经,尤其在我们中国受到非常的重视。我想我们过去或多或少都听过《金刚经》,也看过很多《金刚经》的注疏或者是讲义。今天我们为什么要以导师的《妙云集》的《般若经讲记》来作为讲义教材呢?因为个人在过去也看了很多《金刚经》的注疏,正如导师在经里面有谈到说:《金刚经》其实是非常难了解的,而在过去的注疏里面,真正能恰当的把握《金刚经》属于《般若》系统这一方面的,他说:“不多”。
我们都知道,《金刚经》是属于《般若部》。大《般若经》有600卷,《金刚经》不过是其中的一卷而已,但是它确是整个《般若经》中间最重要的精华部分,也就是整个《般若》系统的精华所在。我们都知道,还有一个叫《般若心经》的,又是更浓缩更精华的地方。所以我们中国的佛教对《金刚经》很重视,甚至于《金刚经》里面的《般若心经》还作为我们早晚的一个课诵本,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。
我们普遍在寺庙上常常可以看到一本叫《金刚经五十三注》,这个就是我们过去历代大德的各家之言,把他们的精华重点搜集起来,以五十三家的内容把它集成一篇――《金刚经五十三注》,我相信你们看过的人都知道。现在有一个问题,我们今天如果从整个大乘佛法的一个角度来看《金刚经》时,就会发现一些问题: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,《金刚经》的重点是在讲什么?在讲“般若”!“般若”的内容是一个“空”字,一个空字是整个的涵盖。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?出在我们大乘佛法有三个系统的理论是不同的,叫做大乘三系,这是以导师的立场来判教分别的。
大乘佛法有三个主要系统,一个是中观系的,一个是唯识系的,一个是真常系的。我们都知道三系的佛法,它都在讲到空,都讲缘起。但是要注意:三个系统的空义和缘起的深义是有差别的,是不一样的。那么,我们今天要展现的般若,就是空慧,它的重要性是在哪里?如果用三家不同的体系的内容来解释这个《金刚经》时,它的内容是会有差别,是会有不同的,那么这个严重性就非常大了!
我们都知道:“般若”,我们叫空慧,它的作用是什么?是破无明,断愚痴啊!简单地讲,这个般若就是要让我们破无明而得证入解脱的一个最重要的东西。那么,如果这个般若的内容是不同的话,是否产生不同的功效呢?因为这个关系到什么?迷与悟以及圣与凡的关键点!如果这个般若的正见是正确的,那么你可以破无明,可以断烦恼,贪瞋痴是可以止息的,可以解脱的。如果这个般若的内容不是那么正确,不是过之就是不及的话,而不是真正中道的话,它的功效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那么我们就知道,今天要了解这个般若的空义,如果没有非常正确,很细腻的去抉择的话,在我们一般人听来,“都讲空义么、都讲般若么、都讲缘起么、反正都一样么”。大家就都变成打糊涂仗――名为圆融啊!其实是把所有的东西混在一起,它名为圆融,那是不对的。所以,今天如果对佛法的三系的内容没有相当的清楚,没有相当明白的话,要抉择这个般若空义的正确性是相当困难的。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为什么我今天要拿《妙云集》――导师的这个般若经讲记来当为我们现在上课的教材,这个原因也在这里。
为什么?因为导师的论著里面,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一点,整个的佛法体系,整个的原始佛法到部派佛法,到初期大乘,到后期大乘中国的整个大乘思想,导师都能够一一而非常细腻地抉择,尤其是大乘三系的细腻处,点点滴滴地都把它剖析得非常的清楚明白,让你能够很明析地看到所谓般若经的思想的真正精华所在哪一点?这个中间是没有一点点含糊,不会过之,也不会不及。所以,由于这样一个因缘,我们才选择了导师的论著,拿来当为我们上课的教材,这是非常重要的!
在我们上课的课程里面,从内容的分析,我们慢慢可以体会得到,如果我们过去对大乘三系没有相当深入研究的人,是很不容易理清这一点的,我们会觉得:“应该每一家都可以呀,我们要涵融啊,我们要圆融啊”。其实,当你明白大乘三系的分别,内容的细腻处你能分别清楚时,有一些东西你是不能圆融的,就象黑暗与光明是不能圆融的,是一样的道理。甚至有的道理,它的理论基础是相背的,但是我们分不清楚。所以抉择不清,我们要解脱就难了,是这样的重要关系,因此为什么要如此注意这一点的原因就在这里。
我们上这个课的时候,把这个经文的内容一步一步的把它讨论下去时,谈到重点心要处,一一地就可以衬托出来,那个时候我们就明白了:哦!导师的见地,导师的这个注疏啊,真的不是一般人那么容易了解明白的。那时你们就可以看出来了,非常重要啊!
我们今天如果把般若系统的重点,在《金刚经》把它搞清楚(甚至心经),导师的注疏里面涵盖了整个佛法,他都把它融摄在里面。所以虽然只有一本经,我们如果很好地去研究它,很用心地很细腻地去体会它,同样地就在这一本经中,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佛法的整体,可以看到整个佛法的真面目。所以表面看来,好象只是某某一部经而已,其实它涵盖的层面很宽很广,只要我们用心,好好地去研究它,在这一经里面,我们同样地可以悟道,可以解脱的,这个不是戏论哦!这个是讲真话。所以我讲这一些话的原因是希望大家珍惜,这样的因缘难得,既然来上课,那么就要真正地用心,把心投入,点点滴滴都要去思维,都要去观察,都要慢慢地去体验,也许就在这个因缘中,我们会得到很大的利益。
我们现在来看看经文。翻开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。
这是导师于民国三十一年春天讲于四川法王学院的,离开现在已经五十几年了,导师那时候还年轻,就能讲这样的内容,你们慢慢体会就知道。我们开始讲《悬论》。悬论就是在经文前面先谈一些重点。
金刚经,在中国佛教界,流行极为普遍。如三论、天台、贤首、唯识各宗,都有注疏。尤以唐宋来盛极一时的禅宗,与本经结有深厚的因缘。传说:参礼黄梅的六祖慧能,就是听了本经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而开悟的。六祖以前,禅宗以《楞伽》印心,此后《金刚经》即代替了《楞伽》。】
这里只是告诉我们,《金刚经》在中国的重要,被重视的程度。最直接的,看过六祖坛经的人都知道,六祖的悟道因缘就是听了《金刚经》里面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而开悟的。那么,我们都知道禅宗在达磨祖师来中国的时候,他传的是《楞伽经》,以《楞伽经》印心的。但是到六祖以后呢?就是以《金刚经》来印心的。可见这个《金刚经》影响禅宗之深。也就是从这个地方看出《金刚经》在中国的重要!
宋代,出家人的考试有《金刚经》一科,可见它的弘通之盛!本经的弘通,也有它的特殊因缘。中国佛教的特点:一重实行。如台、贤、禅、净各宗,都注意行持,尤重于从定发慧的体悟。二好简易。国人的习性好简,卷帙浩繁的经论,是极难普遍流通的。本经既重般若的悟证,卷帙又不多,恰合中国人的口味,所以能特别的盛行起来!】
我们中国人,看那个麦当劳那么的流行就知道,一进去马上就可以吃的,这样比较快,就是好简易。我们中国人尤其重实践,所以说天台、贤首,或者禅宗、净土各宗都重在行持,都重从定发慧。那么我们都知道,一般人尤其是中国的佛教都重这一点,大部分都修禅定。比如讲,净土宗就要念到一心一乱,这个一心不乱,也是在禅定,那么,禅宗打坐就更免谈了,都是从定入手,以为从定就可以开发智慧,所以这个倾向在我们中国是很普遍的,都是希望从定中而发慧,这是两个重点。
【本经的文义次第,是极为难解的。「修多罗次第所显」如不明全经的文义次第,即不能理解一经的宗趣。无著说“金刚难坏句义聚,一切圣人不能入”。世亲说“法门句义及次第,世间不解离明慧”。】
这个金刚经我们大部分人都读诵过。那我们会发觉一点,它好象是一小段一小段的,感觉好象每一段没有关联,好象很难理解,然后前面问一次,后面又问一次,好象又是重复,而且问的跟答的又好象差不多,那很多人觉得是不是重复了,是不是写经或是抄经有错误了,都会有这样的疑问。其实问题在哪里?因为它的次第,你要是看不出来,非常难了解金刚经为什么这样的编排。所以,我们对整体内容这个次第,如果不清楚的话,要理解整个经文内容真正的文趣,就很难把握了,所以无著说:“金刚难坏句义聚,一切圣人不能入。”也就是说,金刚经非常难了解它的意义啊!包括圣人要了解它都很难,要进入都很难。世亲说(世亲无著是兄弟):“法门句义及次第,世间不解离明慧。”同样的道理,这个文句非常难了解,它的次第非常难了解,如果我们世间的人不能了解的话,那么要开智慧,就没有办法啦!
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,实为印度学者所公认!所以我国本经的注疏虽多,大抵流于泛论空谈少有能发见全经脉络而把握得宗要的!关于这,我想多少提供一点意见。
这几句话,是导师的评论,但是都是很实在的。我国本经注疏虽多, 大抵流于泛论空谈,导师谈到这一点是内心很深的体会说,这个不是随便讲的!我们要评论前面的人,当然不是随便就去批评别人,这个有它的道理,将来研究进去,你们就明白了。“关于这个,我想多少提供一点意见”。导师他还蛮客气的,其实导师的见地非常的明确,不然他不敢下这样的评论!那么,这里的重点只是告诉我们:《金刚经》一般没有真正明眼人来讲、来点, 很难了解,次第非常艰深。那么,它的次第过程你都不清楚,你要了解它的内容更难。那么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