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只为个人利益,没有一点点为众生而设想,没有跟悲心相应,那是连菩提心都不会成就,何况成佛!是不可能成佛的!
我们每一个人要反省一下:大家都讲发菩提心,要成佛要救度众生,那一定要把这些内容,把自己发心的地方看清楚,是不是真的这样?如果不是这样,你学佛要成就,那就会难哦!这一点一定要明白!因为你发的不是真正的菩提心。很多人说:我学了很多为什么不受用?这就要反观自己:自己的发心正确不正确?如果发心不正确,那么这个因就错了,因错了,果哪里能成就?所以这个发心很重要!为什么?发心是一切成就的因,发心不正,就是坠落的因,不能成就的因哪!这是很简单的因果道理。如果只是为求生活好一点,烦恼少一点,家庭经济好一点,孩子能够读书棒一点……只是为了这个的话,那这样算不算发菩提心?真的,现在观察这个现实一点的问题:发心非常重要!发心不正确的,学佛绝对不会成就!其实不要讲成佛啦,,连个人要稍微得到一点点受用的解脱都很难哦!我不骗你们,为什么?自私的、欲望中的、名利中的、得个人利益的,这个是从哪里出发的?从我执出发。注意听哦,从我执出发的不可能有成就,不可能解脱的!所以这个发心其实很重要!
大乘佛法有一句话:“初发心即至佛地”。就是说:你真的发心时,那个发心是很正确、恳切、明白的,其实那个一念的发心就已经成就了。问题是:是不是真的明白、清楚、恳切?这一念心是这样的重要啊!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明白,发菩提心很重要:如果是真的发了菩提心,真的要成就一切众生,真的想精进、解脱、成佛,学法才会相应,很重要啊!才能够进一步安住而降服其心,才能谈到这个内容。发心都不正确,要谈后面就多余了。
安住与降伏同需无住离相
【应云何住与云何降伏其心,可通於二义:一、立成佛的大愿者,应当怎样安住,怎样降伏其心呢?住,龙树菩萨译为“深入究竟住”。凡发大菩提心者,在动静、语默、来去、出入、待人接物一切中,如何能使菩提心不生变悔,不落於小乘,不堕於凡外,常安住於菩提心而不动?所以问云何应住?众生心中,有种种的颠倒戏论,有各式各样的妄想杂念,这不但障碍真智,也是菩提心不易安住的大病。要把颠倒戏论一一地洗净,所以问云何降伏其心。住是住於正,降伏是离於邪;住是不违法性,降伏是不越毗尼。但此住与降伏,要在实行中去用心。如本经即在发菩心——愿菩提心,行菩提心,胜义菩提心等中,开示悟入此即遮即显的般若无所住法门。无住与离相,即如是而住,即如是降伏其心。】
第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发了菩提心的愿力后,该怎样安住在菩提愿心上不退;第二是怎样降伏执著颠倒戏论的烦恼心,进一步断除扫尽我们的戏论执著与颠倒烦恼。其实这个就点出了学佛的动机、目标与内容,修行不离开这两个法则。这里的“住”,照龙树菩萨的解释说,是深入到究竟的地方安住。凡发大菩提心者,在动静、语默、来去、出入、待人接物一切中,如何能使菩提心不生变悔,不落於小乘,不堕於凡外,常常安住於菩提心而不动?也就是说,发了菩提心后,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在行住坐卧之中,怎样使菩提心不会退悔、变动,也不会落入小乘的自了而不与悲心相应,也不会又回到凡夫与外道的观念之中,而能真正地安住在这样的菩提心不会动摇呢?哦,这个非常重要!
众生心中,有种种的颠倒戏论,有各式各样的妄想杂念,这不但障碍真智,也是菩提心不易安住的大病。要把颠倒戏论一一地洗净,所以问云何降伏其心。大家都知道,发菩提心很好,很重要,我们也会发心,问题是我们常常会变、会退:你要去利益别人,别人不吃你那一套,不听你的,不随着你的意见走,你就会退悔。菩萨发的菩提心没有办法安住,二下子就退悔了:“我自己修修就好啦”,落于小乘,变成自了汉,所以菩萨发心要不退是很难的。就是因为我们很难安住,所以,他才问应云何住(怎么样安住)。在众生的心中,内在潜伏的那种习性使我们常常在颠倒戏论之中,因此有很多妄想杂念,这些都障碍真正的智慧,也就是因为这个习性,所以,没有办法安住在真正不动的这个菩提心中。所以导师说:“住是住於正,降伏是离於邪;住是不违法性,降伏是不越毗尼。但此住与降伏,要在实行中去用心”。“住”,住在哪里?正见!“降服”,就是离开邪见!住,就是安住于(不离开)一切法的实相、实性;要降伏颠倒,就不能离开我们的戒律。这些都要从哪里去安住和降服呢?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,在我们的日常行住坐卧中去实行,去用心观察体会。如本经即在发菩提心——愿菩提心,行菩提心,胜义菩提心等中,开示悟入此即遮即显的般若无所住法门。《金刚经》的二道五菩提:发了愿的这个过程叫愿心菩提;伏心菩提就是要去行践;明心菩提就是胜义菩提心,这个过程就是前面的般若道。真正的般若法门就是从发心到伏心以至于到明心的这个过程中,开始悟入,这是一个无所住的法门。
怎样才能无所住?重点就在这里。无所住才能离相,无住与离相,即如是而住,即如是降伏其心。你要发觉一切法的无实性、非实,知道它的非实,你才不会住在那个地方,知道了一切相的虚幻,你才能离开对一切万法幻相的执取。所以,真正的般若法门都离不开“无住”和“离相”这两个大原则:只要能无住,只要能离相,就是“如是住”――住在无住和离相。那么要如何降伏其心?还是无住和离相啊!注意听!所以,无住和离相就是使我们能安住菩提心以及降伏其心(颠倒戏论)的重点所在!那么其具体的内容,在后面的经文中会一段一段的比喻、证明,使我们知道怎样才能无住而离相。为什么我们会对一切法起执著执取?自然有其中的原因和条件,那就是自性见的实有感。当你了解这一切法的如幻非实时,就不会执取和住在那个地方了。 整个《金刚经》的重点精神就是在“无住”和“离相”:如何安住?无住和离相;如何降伏其心?也是无住和离相,所以叫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
【什公所译,唯有此二问。 此二——住与降服,於菩提心行上转;全经宗要,不过如此住於实相而离於戏论而已。诸异译,于住及降伏间,更有“云何修行”一问。此三问遍通於一切,即於发心——发起行相,及修行——行所住处,都有这愿求的住,无分别相应的行,折伏散乱的降伏,与本译意趣相近。世亲释论,将此三问别配三段文,隔别不融,与本译即难於和会。】
罗什法师翻译的《金刚经》只有这两个问题――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。也就是在发菩提心行上面讨论而已,全经的宗要不过如此,就是住於实相,离於戏论而已。问题是要怎样才能了解什么是实相。众生的颠倒在于不了解实相,了解实相就能够离开戏论,这几乎是同时的。后面的经文一段一段的,就是要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实相,什么是戏论?怎样离戏论、幻相而悟入实相,都是在证明这些而已。除了罗什以外还有其他的五译,却在“云何住”“云何降伏其心”以外,还加上了“云何修行”。
贯通金刚经的公式--说某某者,即非某某,是名某某
丁 二 许说
佛言:“善哉!善哉!须菩提!如汝所说“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咐嘱诸菩萨”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”。!“唯然,世尊!愿乐欲闻”
【佛听了须菩提的赞叹与请问,就印可赞叹他说:好得很!好得很!你说的真不错!如来的确是能善巧的护念诸菩萨,能善巧付嘱诸菩萨的。现在我要给你说发大菩提心的,应当这样的安住,应当这样的降服其心:你仔细听吧!须菩提得到了佛陀的应允,欢喜的回答说:是的,世尊!我们都愿意听您的教诲!】
【如是住及如是降伏其心,约全经文义次第说, 当然是指如来的下文开示。但古德曾解说为:如上文所说的——乞食、著衣、托钵、入成、洗足等,那样安住,那样降服其心。须菩提的“唯然”,即契见如来的深意,这真是富有新意的别解!】
一般人在《金刚经》的解释里面把“如是”两个字讲得很虚很玄,其实不是。说“如是”两个字代表佛陀开始时乞食、著衣、持钵、入城、洗脚,这样的安住。把这个“如是”解释为前面这些过程,佛陀就是这样的安住,我们要像佛陀这样的安住就对了。注意听哦!这个是富有新意的别解,不是正解。其实,真正的意思是在后面佛陀所要开示的内容。
丁 三 正说
戊 一 发心菩提
佛告须菩提:“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:所有一切众生之类――若卵生,若胎生,若湿生,若化生;若有色,若无色;若有想,若无想,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?须菩提!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”。
【发心菩提,即初发为度众生而上求佛道的大愿,也称为愿菩提心。自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至而灭度之,是菩萨的大悲心行。自如是灭度至即非菩萨,是与般若无相相应,要这样降服其心,安住其心,悲愿为本的菩提心,才能成就而成为名符其实的菩萨。】
精彩的地方开始了,佛陀开始讲空义了。今天我们发了菩提心,发了要成佛道的大愿,当然是为了灭度一切众生。“灭度众生”,就是使一切众生都进入无余涅槃。注意听啊!“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”,无余涅槃就是真正的成佛。我们要度一切众生进入所谓解脱,也就是进入到无余涅槃的程度,这个不是一般的度,不是一般的小小的善行帮助而已哦!所有的众生,包括胎生,卵生,湿生,化生;有色,无色,有想,无想,也就是一切的有为法,一切的有情,都要让他们真正的达到无余涅槃的这个程度,要发这样的心啊!也就是说,你发的是这样的一个愿:要成佛,要度尽所有的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