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只爲個人利益,沒有一點點爲衆生而設想,沒有跟悲心相應,那是連菩提心都不會成就,何況成佛!是不可能成佛的!

  我們每一個人要反省一下:大家都講發菩提心,要成佛要救度衆生,那一定要把這些內容,把自己發心的地方看清楚,是不是真的這樣?如果不是這樣,你學佛要成就,那就會難哦!這一點一定要明白!因爲你發的不是真正的菩提心。很多人說:我學了很多爲什麼不受用?這就要反觀自己:自己的發心正確不正確?如果發心不正確,那麼這個因就錯了,因錯了,果哪裏能成就?所以這個發心很重要!爲什麼?發心是一切成就的因,發心不正,就是墜落的因,不能成就的因哪!這是很簡單的因果道理。如果只是爲求生活好一點,煩惱少一點,家庭經濟好一點,孩子能夠讀書棒一點……只是爲了這個的話,那這樣算不算發菩提心?真的,現在觀察這個現實一點的問題:發心非常重要!發心不正確的,學佛絕對不會成就!其實不要講成佛啦,,連個人要稍微得到一點點受用的解脫都很難哦!我不騙你們,爲什麼?自私的、欲望中的、名利中的、得個人利益的,這個是從哪裏出發的?從我執出發。注意聽哦,從我執出發的不可能有成就,不可能解脫的!所以這個發心其實很重要!

  大乘佛法有一句話:“初發心即至佛地”。就是說:你真的發心時,那個發心是很正確、懇切、明白的,其實那個一念的發心就已經成就了。問題是:是不是真的明白、清楚、懇切?這一念心是這樣的重要啊!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明白,發菩提心很重要:如果是真的發了菩提心,真的要成就一切衆生,真的想精進、解脫、成佛,學法才會相應,很重要啊!才能夠進一步安住而降服其心,才能談到這個內容。發心都不正確,要談後面就多余了。

  安住與降伏同需無住離相

  【應雲何住與雲何降伏其心,可通於二義:一、立成佛的大願者,應當怎樣安住,怎樣降伏其心呢?住,龍樹菩薩譯爲“深入究竟住”。凡發大菩提心者,在動靜、語默、來去、出入、待人接物一切中,如何能使菩提心不生變悔,不落於小乘,不墮於凡外,常安住於菩提心而不動?所以問雲何應住?衆生心中,有種種的顛倒戲論,有各式各樣的妄想雜念,這不但障礙真智,也是菩提心不易安住的大病。要把顛倒戲論一一地洗淨,所以問雲何降伏其心。住是住於正,降伏是離於邪;住是不違法性,降伏是不越毗尼。但此住與降伏,要在實行中去用心。如本經即在發菩心——願菩提心,行菩提心,勝義菩提心等中,開示悟入此即遮即顯的般若無所住法門。無住與離相,即如是而住,即如是降伏其心。】

  第一個問題是當我們發了菩提心的願力後,該怎樣安住在菩提願心上不退;第二是怎樣降伏執著顛倒戲論的煩惱心,進一步斷除掃盡我們的戲論執著與顛倒煩惱。其實這個就點出了學佛的動機、目標與內容,修行不離開這兩個法則。這裏的“住”,照龍樹菩薩的解釋說,是深入到究竟的地方安住。凡發大菩提心者,在動靜、語默、來去、出入、待人接物一切中,如何能使菩提心不生變悔,不落於小乘,不墮於凡外,常常安住於菩提心而不動?也就是說,發了菩提心後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在行住坐臥之中,怎樣使菩提心不會退悔、變動,也不會落入小乘的自了而不與悲心相應,也不會又回到凡夫與外道的觀念之中,而能真正地安住在這樣的菩提心不會動搖呢?哦,這個非常重要!

  衆生心中,有種種的顛倒戲論,有各式各樣的妄想雜念,這不但障礙真智,也是菩提心不易安住的大病。要把顛倒戲論一一地洗淨,所以問雲何降伏其心。大家都知道,發菩提心很好,很重要,我們也會發心,問題是我們常常會變、會退:你要去利益別人,別人不吃你那一套,不聽你的,不隨著你的意見走,你就會退悔。菩薩發的菩提心沒有辦法安住,二下子就退悔了:“我自己修修就好啦”,落于小乘,變成自了漢,所以菩薩發心要不退是很難的。就是因爲我們很難安住,所以,他才問應雲何住(怎麼樣安住)。在衆生的心中,內在潛伏的那種習性使我們常常在顛倒戲論之中,因此有很多妄想雜念,這些都障礙真正的智慧,也就是因爲這個習性,所以,沒有辦法安住在真正不動的這個菩提心中。所以導師說:“住是住於正,降伏是離於邪;住是不違法性,降伏是不越毗尼。但此住與降伏,要在實行中去用心”。“住”,住在哪裏?正見!“降服”,就是離開邪見!住,就是安住于(不離開)一切法的實相、實性;要降伏顛倒,就不能離開我們的戒律。這些都要從哪裏去安住和降服呢?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,在我們的日常行住坐臥中去實行,去用心觀察體會。如本經即在發菩提心——願菩提心,行菩提心,勝義菩提心等中,開示悟入此即遮即顯的般若無所住法門。《金剛經》的二道五菩提:發了願的這個過程叫願心菩提;伏心菩提就是要去行踐;明心菩提就是勝義菩提心,這個過程就是前面的般若道。真正的般若法門就是從發心到伏心以至于到明心的這個過程中,開始悟入,這是一個無所住的法門。

  怎樣才能無所住?重點就在這裏。無所住才能離相,無住與離相,即如是而住,即如是降伏其心。你要發覺一切法的無實性、非實,知道它的非實,你才不會住在那個地方,知道了一切相的虛幻,你才能離開對一切萬法幻相的執取。所以,真正的般若法門都離不開“無住”和“離相”這兩個大原則:只要能無住,只要能離相,就是“如是住”――住在無住和離相。那麼要如何降伏其心?還是無住和離相啊!注意聽!所以,無住和離相就是使我們能安住菩提心以及降伏其心(顛倒戲論)的重點所在!那麼其具體的內容,在後面的經文中會一段一段的比喻、證明,使我們知道怎樣才能無住而離相。爲什麼我們會對一切法起執著執取?自然有其中的原因和條件,那就是自性見的實有感。當你了解這一切法的如幻非實時,就不會執取和住在那個地方了。 整個《金剛經》的重點精神就是在“無住”和“離相”:如何安住?無住和離相;如何降伏其心?也是無住和離相,所以叫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

  【什公所譯,唯有此二問。 此二——住與降服,於菩提心行上轉;全經宗要,不過如此住於實相而離於戲論而已。諸異譯,于住及降伏間,更有“雲何修行”一問。此叁問遍通於一切,即於發心——發起行相,及修行——行所住處,都有這願求的住,無分別相應的行,折伏散亂的降伏,與本譯意趣相近。世親釋論,將此叁問別配叁段文,隔別不融,與本譯即難於和會。】

  羅什法師翻譯的《金剛經》只有這兩個問題――雲何住,雲何降伏其心。也就是在發菩提心行上面討論而已,全經的宗要不過如此,就是住於實相,離於戲論而已。問題是要怎樣才能了解什麼是實相。衆生的顛倒在于不了解實相,了解實相就能夠離開戲論,這幾乎是同時的。後面的經文一段一段的,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實相,什麼是戲論?怎樣離戲論、幻相而悟入實相,都是在證明這些而已。除了羅什以外還有其他的五譯,卻在“雲何住”“雲何降伏其心”以外,還加上了“雲何修行”。

  貫通金剛經的公式--說某某者,即非某某,是名某某

  丁 二 許說

  佛言:“善哉!善哉!須菩提!如汝所說“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咐囑諸菩薩”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。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”。!“唯然,世尊!願樂欲聞”

  【佛聽了須菩提的贊歎與請問,就印可贊歎他說:好得很!好得很!你說的真不錯!如來的確是能善巧的護念諸菩薩,能善巧付囑諸菩薩的。現在我要給你說發大菩提心的,應當這樣的安住,應當這樣的降服其心:你仔細聽吧!須菩提得到了佛陀的應允,歡喜的回答說:是的,世尊!我們都願意聽您的教誨!】

  【如是住及如是降伏其心,約全經文義次第說, 當然是指如來的下文開示。但古德曾解說爲:如上文所說的——乞食、著衣、托缽、入成、洗足等,那樣安住,那樣降服其心。須菩提的“唯然”,即契見如來的深意,這真是富有新意的別解!】

  一般人在《金剛經》的解釋裏面把“如是”兩個字講得很虛很玄,其實不是。說“如是”兩個字代表佛陀開始時乞食、著衣、持缽、入城、洗腳,這樣的安住。把這個“如是”解釋爲前面這些過程,佛陀就是這樣的安住,我們要像佛陀這樣的安住就對了。注意聽哦!這個是富有新意的別解,不是正解。其實,真正的意思是在後面佛陀所要開示的內容。

  丁 叁 正說

  戊 一 發心菩提

  佛告須菩提:“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服其心:所有一切衆生之類――若卵生,若胎生,若濕生,若化生;若有色,若無色;若有想,若無想,若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何以故?須菩提!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”。

  【發心菩提,即初發爲度衆生而上求佛道的大願,也稱爲願菩提心。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至而滅度之,是菩薩的大悲心行。自如是滅度至即非菩薩,是與般若無相相應,要這樣降服其心,安住其心,悲願爲本的菩提心,才能成就而成爲名符其實的菩薩。】

  精彩的地方開始了,佛陀開始講空義了。今天我們發了菩提心,發了要成佛道的大願,當然是爲了滅度一切衆生。“滅度衆生”,就是使一切衆生都進入無余涅槃。注意聽啊!“我皆令入無余涅磐而滅度之”,無余涅槃就是真正的成佛。我們要度一切衆生進入所謂解脫,也就是進入到無余涅槃的程度,這個不是一般的度,不是一般的小小的善行幫助而已哦!所有的衆生,包括胎生,卵生,濕生,化生;有色,無色,有想,無想,也就是一切的有爲法,一切的有情,都要讓他們真正的達到無余涅槃的這個程度,要發這樣的心啊!也就是說,你發的是這樣的一個願:要成佛,要度盡所有的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