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衆生到無余涅槃。這是從發願的立場來講的。而下面的自“如是滅度到即非菩薩”的這一段很重要哦!是與般若無相相應,要這樣的降服其心,安住其心,才能成爲名符其實的菩薩。什麼叫做與無相相應?這裏就講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,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。什麼叫實無衆生得滅度者?這裏很重要!如果不是實無衆生可以滅度的話,就是有實性了,那麼這個菩薩他就著了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薩。簡單的講,真正的菩薩是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,這樣的菩薩才是真正的菩薩,也才能夠真正跟無相的空相應哦!

  談到這裏時,我們可以很快的回歸到一個主題,回歸一個重點,我們要把握重點哦。剛開始講到的緣起,緣起的目的要讓我們明白:一切法只是因緣條件的組合,因爲緣起而幻現的一切萬法是沒有實性的,沒有自性的,沒有永恒不變性。剛開始爲什麼要講那個主題?爲什麼要講緣起?因爲不了解緣起就不能與實相相應,不能與無相相應。爲什麼?菩薩深悟一切法的緣起無自性,才能了解它的一切法空無實性,這才能夠真正悟入衆生是無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的。如果實有一個法性是真實不變的,是永恒的,那麼就實有衆生。這個就著了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就不可能真正悟入空性,那這樣的菩薩是真正的菩薩嗎?注意聽!我們如果要想真正成爲一個菩薩,除了發大悲願相契的悲心願心以外,一定要與緣起的空慧相應哦!不與空慧相應的菩薩不叫菩薩。爲什麼?他著在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這樣就不是菩薩。這是第一段,在第一段就點出了這個重點。

  《金剛經》有一個承前啓後相貫的一個法,就是“某某什麼,即非什麼,是名什麼”這樣的公式?注意聽哦!比喻說,這個是“菩薩”,再來說“即非菩薩”,然後“是名菩薩”,要先明白這個公式的奧妙:第一個“菩薩”,就是世俗共用的名字,大家都叫菩薩的這個菩薩;這個“非”,就是在否定他的實性,否定他的實有性,其實他是沒有實性的;然後,“是名”只是假名施設名爲菩薩而已,菩薩只是假名安立的一個名字,不是有實性的,不是有永恒不變性。這個公式注意聽哦!《金剛經》的這個公式明白了,你就知道前後在破什麼了。隨便換個名字替換,“如來”也好,或者所有的萬法,我們能認知了解的一切事事物物,任何一個名字都可以把它安立在這個地方。然後加上一個“非”,這個非只是從實相上來否定它,所以當我們知道這個“非”的時候,就是了解實性實相。當明白了解一切法的“非”時,就是否定他的實性、不變性、永恒性、實在性;當能了解它的“非”,也就是沒有這個實在性時,就知道原來一切只是假名施設,“是名”而已,是名就是假名施設。這個公式注意聽哦!爲什麼?這個公式很重要!先明白了這個公式,再來看《金剛經》,你就很清楚了。所以,當我們了解一切法的“非”時,就已經悟入實相啦!這樣知道意思嗎?這個公式套用了,懂了,明白了,你就可以明白了解整個般若系統,這個就是重點,這個公式一定要明白哦!後面說“微塵、世界、阿羅漢、菩薩、一切法”,都“非”什麼什麼,“是名”什麼什麼,那時就知道了。

  現在,佛陀在這裏第一個談到菩薩,那我們就知道了,菩薩如果有實性,那就不能了解一切法的實相,認爲它是不變的、永恒的,那就是自性見啊!那這樣的話,就著在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了。爲什麼?認爲“我”是真實的,有一個“我”;不然就是“人”;“壽者”就是時間相;還有就是“衆生”相,就是落在實有裏面,都在真實感實在感裏面了。當我們落入實在有一個我,其中就有我執,就會起執著。現在說要離一切相,離執,離住啊!怎麼離?除非你了解一切法的非實,當你了解法的非實而悟入它的實際相狀時,你才能夠不執,才能夠離,才能夠安住在那邊不顛倒,其實法則就是這麼簡單。一切的法門,一切的佛法都離不開這個法則。你們聽到這個話,也許會想:“真的是這樣嗎”?真的!你們今天學到的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公式。但是,這個公式可以套用在一切法上,回歸到身心、生命、生活中,去體會觀察,用用看,你很快就會了解,佛法不過如此啊!你們一定要了解這個公式,很重要啊!當明白這個公式後,回過頭來整個的《金剛經》,你很快就體會到,一段一段的都在讓我們明白一切法的非實而已。只要是執著在它是實有的,是永恒不變的,那個叫自性見。注意聽哦!只要心中有那麼一點點的自性見,你就不能離執,不能去掉我執,離不開顛倒執取,離不開貪嗔癡了,煩惱痛苦以及一切的生死輪回的根本就不會斷,就在這個自性見。

  前面講的“緣起”兩個字就是在破“自性見”。爲什麼?“緣起的,必然無自性;有自性的,就非緣起”。佛法一直強調:一切法都從緣起,沒有一法不從緣起的。佛法講得是那麼的明白!但是今天的外道以及我們佛法中也有很多法門和觀念卻與緣起不同。如果你認爲我有一個自性,有一個永恒不變,有一個靈魂,有一個主宰,有一個上帝,有一個不生不滅的什麼形而上的實體……那我告訴你:那些都叫實有感,也就是不能體會它的“非”。所以要體會萬法的“非”,只有悟入緣起而已。你們還可以觀察內而身心,外而山河大地一切法,你去觀察它,從一一法上去觀察它,是不是真的都是有因有緣的緣起而已?當你明白體認,事實上確實找不到一個永恒不住的實體時,這個“非”才能成立哦!這個“非”不是只有觀念,注意聽哦!觀念是不能解決問題的!

  我說,我們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自性,“我”根本就不可得。你說:“師父,你講的我都相信了啊,那不就成立了“非”嗎”?不能成立啊!爲什麼?你的觀念以爲是成立了“非”,但是你過去無始以來的那個執著實性不會跟著你說:“哦,我相信了”。你們知道這個東西嗎?這個才是重要的!今天理論懂了,爲什麼做不到?碰到境界就被轉了,碰到財色名食睡,就被轉了。爲什麼?你說它“非實”,我明明感覺是真的。問題出在哪裏?出在我們的習性太深啦,潛在的觀念太深啦!所以,你不要以爲聽了就懂了,就解決問題了,不是哦!所以,要透過修行啊!,修行要去掉的是什麼?除了觀念的離執以外,真正要去掉的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生死執著,那個是非常深細,非常難的,深得就像地心引力,會使你下墜的,這個其實就是我們的慣性。如果沒有透過很深細的修行和觀照,是沒有辦法發覺的;發覺不了,自然就去不掉。你認爲沒有,其實那種慣性是存在的。原則上就是這個重點,你把握住了這個重點,了解經文就很簡單,修行很快有目標,有辦法,很快就可以明白,可以體證。

  你們想想看哪,你們的生命,你們的身心,你去觀察它,它確實是如此的。所以,爲什麼佛陀的時代阿羅漢那麼多,因爲佛陀教他們這樣“看”,他就這樣一“看”,果然如此,那就解決了嘛!我現在講的內容其實是很簡單的,但是不了解的就認爲很難,了解了就很簡單。所以,這個方法是先明白這個公式,經文後面的後半段會證明,每一法都是這樣的。這樣,你們很快的就會明白整個《金剛經》的般若內容,修行上也就很快能夠相應。

  “即非、是名”的公式也是整個佛法的真正特質

  

  上一次講到發心菩薩時談到《金剛經》的一個套用公式。這個公式再提一下,比方講:菩薩者,“即非菩薩”,“是名菩薩”,套用了這個公式。整個《金剛經》的內容,整個佛法的重點,其實都在這個地方,一定要先理解這個公式的內容,因爲它非常重要!明白了這個公式時,不但研究般若經典(《金剛經》,《心經》)也好,甚至于一切佛法的根本要義都在這個地方!所以我們先把它講得很清楚,大家以後就會用了!

  一切法的名字都可以寫在這個地方――某某法,比如,菩薩是一切法的其中一法,即非菩薩,是名菩薩。這個非就是在說它的無實性、非實,當我們講任何一法的名字時,就知道它是沒有實性的。這個“即非”的“非”字,就是在否定他的實有性、永恒性,一定要明白這個重點!“是名”,就是假名的施設,一切都只是假名施設而已。所以明白這個公式時,就可以套用在一切的《般若經》裏面,也可以了解一切佛法的根本就在這裏。比如講,菩薩發了大願要度盡一切的衆生,而實無衆生可度,爲什麼會這樣呢?把衆生放到這個公式裏面,衆生也就“即非”衆生,“是名”衆生,就是說衆生都是假名了,並沒有一個實在的衆生的實有性啊!我們說衆生時,並不是有一個真正實有的衆生的實體。整個《金剛經》就是套用這樣一個公式,我們先明白這個公式的套用內容時,再來看《金剛經》後面的每一個章節就知道它在講什麼,就不會不太了解它在講什麼了。

  套用了這個公式你就明白了:我們從什麼地方來認識它的“即非”呢?非,就是否定義,非就是否定它的實有性。那麼,爲什麼能否定它呢?憑什麼來否定它的實體性呢?在開始講《金剛經》時,講到了緣起的觀念,如果不了解緣起,你就不能了解它的“即非”。爲什麼?因爲緣起的萬事萬物都只是條件的組合,沒有一個永恒性、不變性、主宰性的東西,這個真理軌則一定要明白!如果不了解緣起的內容是在講什麼,我們就不能了解什麼叫“即非”,爲什麼說它“非”,所以才在講《金剛經》的內容之前先講緣起。

  緣起的內容就是在了解一切法的無自性而已,它是條件的組合,沒有一個永恒性、自主性、不變性。由于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的,所以它是無實性的,這才能說它“非”(否定它的真實性)。把這兩個法則(緣起無自性以及依據此而用的公式)套在一起,就了解整個《金剛經》的內容了。比如說:菩薩明明度了衆生,而爲什麼說無衆生可度?這是由于衆生沒有實性,它只是緣起的假合名爲衆生而已。如果衆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