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有實性,他能度嗎?所謂“實”,就是真實不變之義,就是永恒的、獨立存在的,那就永遠也不會變的,那麼,衆生永遠只能是衆生,永遠不能轉化爲佛了。而事實卻不是這樣,衆生也是緣起的,緣起的必定是沒有定性的,一定是可以轉化的,所以,菩薩才能度化他們。

  從這個簡單的模式裏面,我們就已經看出並且把握住了整個佛法的一個根本特質,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哦!這個不但可以了解《金剛經》,而且整個的佛法都要用這樣一個模式哦!這一點如果把握住了,不但了解《般若經》不難,了解整個佛法的內容都不難,這一點很重要!所以爲什麼要把他講得很清楚,就在這裏。現在再來看導師的解釋,就會越清楚:“發心菩提,即初發爲度衆生而上求佛道的大願,也稱爲願菩提心。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至而滅度之,是菩薩的大悲願心行。自如是滅度至即非菩薩,是與般若無相相應。”

  剛剛說菩薩度了無數無量的衆生,爲什麼沒有一個衆生得度呢?這個觀念是要跟般若的空慧、無相相應的,要這樣的去降服其心,這樣的去安住其心。如果不了解緣起的話,就沒辦法和般若無相相應。能成爲菩薩的因緣條件是因爲他發了大悲心,又有跟之大悲願相應的無相般若,這樣兩者合起來才叫做名副其實的菩薩,以般若慧安住其心、降伏其心,悲願爲本的菩提心,才能成就而成爲名符其實的菩薩。

  【菩薩,是菩提薩埵的簡稱。薩埵是衆生——新譯有情。菩提是覺。發心上求大覺的衆生;或上求大覺下化衆生的,名爲菩薩。菩薩以菩提心爲本,離了菩提心,既不名爲菩薩。摩诃薩,是摩诃薩埵的簡稱。摩诃譯爲大;菩薩在一切衆生——凡夫,小乘中爲上首,所以名摩诃薩。還有,薩埵,在凡夫以情愛的沖動爲中心,生存鬥爭,一切互相的爭執、殘殺,都由此情愛的妄執所引發。衆生的情愛勝于智慧,所以一言一動,都以一己、一家、一族、一國的利益爲前提,甚而不顧衆生多數的福樂。菩薩發菩提心,以智慧淨化情愛,發爲進趣菩提,救度衆生的願樂;于是乎精進勇猛地向上邁進,但求無上的智慧功德,但爲衆生的利益,此心如金剛,勇健、廣大,所以又名摩诃薩埵(薩埵即勇心)。應如是降服其定與慧的關系--定是慧的前方便,定不等于就能發慧

  【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是總舉一切衆生。衆生是五衆和合,生死流轉的衆生。一切衆生,可以分作叁類說:一、從衆生産生的方式說,有四種:卵生,如飛禽等。先由母體生卵,與母體分離,再加孵化而産生。胎生,如人獸等。起先也類似卵,但不離母體,一直到肢體完成,才離母體而生。濕生,如昆蟲等。先由母體生卵,離開母體後,只攝受一些水分及溫度,經過一變再變,才達到成蟲階段。化生,如天上的衆生,都是由業力成熟而忽然産生的。二、從衆生自體的有沒有色法——物質說,有二類:有色的,如欲界與色界的衆生。無色的,是無色界的衆生。關于無色界,有的說沒有粗色,細色是有的。有說:細色也沒有,僅有心識的活動。叁、從衆生的有沒有心識說,有叁類:有想的,如人類及一般的天趣。無想的,這是外道無想定的果報,名無想天。這無想的衆生,有說:只是沒有粗顯的心識,微細的心識是有的。有的說:什麼心識也不起。非想非非想的,是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的衆生。他實在是有想的,但印度某些宗教師,以爲到達非想非非想處,就是涅槃解脫了。所以,佛法中稱之爲非想非非想,即是沒有粗想——非有想,但還有細想——非無想;還取著叁界想,沒有能解脫呢!】

  五衆和合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和合。人類以及一部分天界是在色界的,就是看得到身體,有物質的形色。關于無色界方面則有很多爭論,其實大部分都是從禅定的境界而引發的。佛陀還沒有成道以前,親近二位老師(阿羅拉以及烏達迦),一個能入到無想定,另一個能入到非想非非想定,佛陀成道後想回來度他們時,他們都已經往生了,一個往生無想天,另一個往生非想非非想天。從這裏我們就知道:禅定的最高境界是無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,但還是不能真正究竟解脫。雖然他們到達了無想的境界,非想非非想的境界,意識形態幾乎不存在了,但是還沒有究竟解脫哦!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。什麼叫非想非非想?非想――沒有粗的“有”想;非非想――還有微細的想,不是完全沒有。那麼,只要還有這麼一點微細的取著叁界的想,就不能解脫。

  很多人不了解真正解脫的內涵到底是什麼,以爲修定使得意識不動(不起心動念)就是解脫。這一點很重要啊!有很多學佛的人說:“我心還會動,意識還會起”。意識不動,心不起,那不是死人嗎?就算修定修到了無想定、非想非非想定也沒有解脫啊!所以,我們要知道哦,修禅定是幫助我們粗亂的心降伏下來,從而用般若空慧去觀察一切法,才能透入諸法實相,而不是修定就可以成就,一定要明白啊!

  很多人不了解,以爲守戒就能生定,定就能發慧。定不一定發慧唷!爲什麼?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來,如定也發慧,無想定爲什麼不能解脫?非想非非想定是最高的禅定,爲什麼不能解脫?所以,定不是等于慧,是在定心中觀察,容易和慧相應,定只是慧的增上緣而已,是一個重要條件,但不是絕對的等于,這個一定要明白!很多人不了解:“我要修到一心不亂,我要修到心不起念。奇怪,我在打坐時還在起念呢”?那不起念又變成什麼了?不起念就成就了嗎?所以一定要注意哦!這裏就提到一個重點,大家要注意,修行不要錯用了功啊!以爲禅定不起念就是成功、解脫了,那是不對的。

  心,即于菩薩應發的度生大願中,不著一切衆生相。】

  菩薩真正的大願--令一切衆生皆入無余涅槃

  【發菩提心,本經以大悲大願去說明:可見離了大悲大願,即沒有菩薩,也沒有佛道可成。以度生爲本的菩提心,第一,是廣大的:不但爲一人,一些人,或一分衆生,而是以一切衆生爲救拔的對象。又是徹底的:衆生的苦痛無邊,冷了給他衣穿,餓了給他飯吃,病了給他醫藥,都可以解除衆生的痛苦。政治的修明,經濟的繁榮,字術的進步,也著實可以減輕衆生的痛苦。但苦痛的根源沒有拔除,都是暫時的,局部的,終非徹底的救濟。所以菩薩的大菩提心,除了這些暫時的局部的而外,要以根本解脫的無余涅槃去拯拔衆生。】

  叁乘共一法性,都是從空慧入手,但如果是修菩薩道的,離開了大悲大願,就不能稱爲菩薩了,這一點是叁乘不共的,這一點很重要!一定要明白哦!發菩提心要滅度一切衆生,是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,不是暫時的救濟哦!不是說你身體不太好,我就給你醫治;你沒有錢,生活很苦,我幫助你。那個是局部的、暫時性的,救的只是當下的這一期身心而已,和生死輪回的解脫沒有關系,身心的輪回生死還是不能斷。所以,人間的慈善方面的救濟,雖然很好,但卻是不究竟的,因爲沒有完全徹底的斷除生死解脫。

  現在就明白了六度爲什麼要以般若爲導,前五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最後才是般若,前面的布施就是暫時性的濟助而已。單獨修習戒律忍辱禅定是不能解脫的,只有與空慧相應的般若爲導時,我們才能解脫哦!沒有般若的前五度只是人天福報而已,這個重點就點出來了。行菩薩道者,離開了與般若的空慧相應就不能真正達到解脫。既然自己都不能解脫,又如何濟度衆生入無余涅槃?所以一定要明白哦!應該先把握這些重點,所以上課一再強調:我們爲什麼要學緣起?不了解緣起,你就不能證入般若空慧,沒有般若的空慧,一切的六度就不能實現,前五度只是人天福報而已,想究竟解脫是不可能的。

  【涅槃爲名詞,指解脫生死苦迫的當體;滅度是動詞,即使衆生于涅槃中得到衆苦的解脫。涅槃本不可說一說多,然依世俗施設來說,即有凡外與佛法的不同。世俗有人說:冷了餓了,有饑寒的苦迫;如生活富裕,豐衣足食,這就是涅槃。涅槃的字義,有消散的意思,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。所以俗人拍著吃飽的肚子說:這就是涅槃。 有些外道,以四禅八定爲涅槃;不知道這只是定境的自我陶醉,暫時安甯,不是徹底的。佛法說涅槃有二:一、有余(依)涅槃:通達一切法的寂滅性,離煩惱而得到內心的解脫,即是涅槃。但由前生惑業所感的果報身還在,從身體而來的痛苦,還未能解除。所以,即使是阿羅漢,饑寒老病的身苦,還是一樣的。】

  涅槃本來不是“同和不同、一和異、多和少”的問題,但是爲了使大家明白涅槃的真正的內容,不再隨便把外道的觀念也混雜當作涅槃,所以用世俗的施設來解釋涅槃。有人這樣說:經濟上比較困難的人,沒有衣服禦寒,吃又吃不飽,有這方面的痛苦。但是如果生活改善了,吃住穿都沒問題時,這就是涅槃。這是世俗凡夫俗子的觀念,是不對的。還有些外道,以四禅八定爲涅槃,修禅定進入四禅的無想定,有的修到四空定的非想非非想定,他們以爲在那個地方一切的痛苦煩惱都沒有了,所以認爲這就是涅槃。而不知道這個只是定境的自我陶醉,暫時安甯,不是徹底的。

  佛法說的涅槃有二――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。當悟到了法性,見到了空性,明白了一切法的寂滅性,于是便止息了內心的煩惱痛苦,但這個身體還在,所以,冷、熱、餓的時候還是會苦的,這純粹是由于 身體反應出來的那種感覺知覺。即使是阿羅漢去托缽,托不到食物時,肚子還會餓的。很多人都以爲阿羅漢不食人間煙火了,那是不對的。所以,有余涅槃的“有余”,是代表身體的痛苦還在,雖然涅槃了,貪嗔癡煩惱止息了,但是還剩下了身體的這麼一點點的痛苦。阿羅漢沒有飯吃,還是會餓的;佛陀沒有飯吃,也還是會餓的。不要以爲他們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。身體如果被傷害了,被打了,還是會痛的,不是神經麻痹的那種沒有知覺,這種身體的感覺還是存在的。這一定要明白哦!他們和我們這個身體的知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