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生有实性,他能度吗?所谓“实”,就是真实不变之义,就是永恒的、独立存在的,那就永远也不会变的,那么,众生永远只能是众生,永远不能转化为佛了。而事实却不是这样,众生也是缘起的,缘起的必定是没有定性的,一定是可以转化的,所以,菩萨才能度化他们。

  从这个简单的模式里面,我们就已经看出并且把握住了整个佛法的一个根本特质,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哦!这个不但可以了解《金刚经》,而且整个的佛法都要用这样一个模式哦!这一点如果把握住了,不但了解《般若经》不难,了解整个佛法的内容都不难,这一点很重要!所以为什么要把他讲得很清楚,就在这里。现在再来看导师的解释,就会越清楚:“发心菩提,即初发为度众生而上求佛道的大愿,也称为愿菩提心。自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至而灭度之,是菩萨的大悲愿心行。自如是灭度至即非菩萨,是与般若无相相应。”

  刚刚说菩萨度了无数无量的众生,为什么没有一个众生得度呢?这个观念是要跟般若的空慧、无相相应的,要这样的去降服其心,这样的去安住其心。如果不了解缘起的话,就没办法和般若无相相应。能成为菩萨的因缘条件是因为他发了大悲心,又有跟之大悲愿相应的无相般若,这样两者合起来才叫做名副其实的菩萨,以般若慧安住其心、降伏其心,悲愿为本的菩提心,才能成就而成为名符其实的菩萨。

  【菩萨,是菩提萨埵的简称。萨埵是众生——新译有情。菩提是觉。发心上求大觉的众生;或上求大觉下化众生的,名为菩萨。菩萨以菩提心为本,离了菩提心,既不名为菩萨。摩诃萨,是摩诃萨埵的简称。摩诃译为大;菩萨在一切众生——凡夫,小乘中为上首,所以名摩诃萨。还有,萨埵,在凡夫以情爱的冲动为中心,生存斗争,一切互相的争执、残杀,都由此情爱的妄执所引发。众生的情爱胜于智慧,所以一言一动,都以一己、一家、一族、一国的利益为前提,甚而不顾众生多数的福乐。菩萨发菩提心,以智慧净化情爱,发为进趣菩提,救度众生的愿乐;于是乎精进勇猛地向上迈进,但求无上的智慧功德,但为众生的利益,此心如金刚,勇健、广大,所以又名摩诃萨埵(萨埵即勇心)。应如是降服其定与慧的关系--定是慧的前方便,定不等于就能发慧

  【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是总举一切众生。众生是五众和合,生死流转的众生。一切众生,可以分作三类说:一、从众生产生的方式说,有四种:卵生,如飞禽等。先由母体生卵,与母体分离,再加孵化而产生。胎生,如人兽等。起先也类似卵,但不离母体,一直到肢体完成,才离母体而生。湿生,如昆虫等。先由母体生卵,离开母体后,只摄受一些水分及温度,经过一变再变,才达到成虫阶段。化生,如天上的众生,都是由业力成熟而忽然产生的。二、从众生自体的有没有色法——物质说,有二类:有色的,如欲界与色界的众生。无色的,是无色界的众生。关于无色界,有的说没有粗色,细色是有的。有说:细色也没有,仅有心识的活动。三、从众生的有没有心识说,有三类:有想的,如人类及一般的天趣。无想的,这是外道无想定的果报,名无想天。这无想的众生,有说:只是没有粗显的心识,微细的心识是有的。有的说:什么心识也不起。非想非非想的,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。他实在是有想的,但印度某些宗教师,以为到达非想非非想处,就是涅槃解脱了。所以,佛法中称之为非想非非想,即是没有粗想——非有想,但还有细想——非无想;还取著三界想,没有能解脱呢!】

  五众和合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和合。人类以及一部分天界是在色界的,就是看得到身体,有物质的形色。关于无色界方面则有很多争论,其实大部分都是从禅定的境界而引发的。佛陀还没有成道以前,亲近二位老师(阿罗拉以及乌达迦),一个能入到无想定,另一个能入到非想非非想定,佛陀成道后想回来度他们时,他们都已经往生了,一个往生无想天,另一个往生非想非非想天。从这里我们就知道:禅定的最高境界是无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,但还是不能真正究竟解脱。虽然他们到达了无想的境界,非想非非想的境界,意识形态几乎不存在了,但是还没有究竟解脱哦!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。什么叫非想非非想?非想――没有粗的“有”想;非非想――还有微细的想,不是完全没有。那么,只要还有这么一点微细的取著三界的想,就不能解脱。

  很多人不了解真正解脱的内涵到底是什么,以为修定使得意识不动(不起心动念)就是解脱。这一点很重要啊!有很多学佛的人说:“我心还会动,意识还会起”。意识不动,心不起,那不是死人吗?就算修定修到了无想定、非想非非想定也没有解脱啊!所以,我们要知道哦,修禅定是帮助我们粗乱的心降伏下来,从而用般若空慧去观察一切法,才能透入诸法实相,而不是修定就可以成就,一定要明白啊!

  很多人不了解,以为守戒就能生定,定就能发慧。定不一定发慧唷!为什么?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来,如定也发慧,无想定为什么不能解脱?非想非非想定是最高的禅定,为什么不能解脱?所以,定不是等于慧,是在定心中观察,容易和慧相应,定只是慧的增上缘而已,是一个重要条件,但不是绝对的等于,这个一定要明白!很多人不了解:“我要修到一心不乱,我要修到心不起念。奇怪,我在打坐时还在起念呢”?那不起念又变成什么了?不起念就成就了吗?所以一定要注意哦!这里就提到一个重点,大家要注意,修行不要错用了功啊!以为禅定不起念就是成功、解脱了,那是不对的。

  心,即于菩萨应发的度生大愿中,不著一切众生相。】

  菩萨真正的大愿--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

  【发菩提心,本经以大悲大愿去说明:可见离了大悲大愿,即没有菩萨,也没有佛道可成。以度生为本的菩提心,第一,是广大的:不但为一人,一些人,或一分众生,而是以一切众生为救拔的对象。又是彻底的:众生的苦痛无边,冷了给他衣穿,饿了给他饭吃,病了给他医药,都可以解除众生的痛苦。政治的修明,经济的繁荣,字术的进步,也着实可以减轻众生的痛苦。但苦痛的根源没有拔除,都是暂时的,局部的,终非彻底的救济。所以菩萨的大菩提心,除了这些暂时的局部的而外,要以根本解脱的无余涅槃去拯拔众生。】

  三乘共一法性,都是从空慧入手,但如果是修菩萨道的,离开了大悲大愿,就不能称为菩萨了,这一点是三乘不共的,这一点很重要!一定要明白哦!发菩提心要灭度一切众生,是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,不是暂时的救济哦!不是说你身体不太好,我就给你医治;你没有钱,生活很苦,我帮助你。那个是局部的、暂时性的,救的只是当下的这一期身心而已,和生死轮回的解脱没有关系,身心的轮回生死还是不能断。所以,人间的慈善方面的救济,虽然很好,但却是不究竟的,因为没有完全彻底的断除生死解脱。

  现在就明白了六度为什么要以般若为导,前五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最后才是般若,前面的布施就是暂时性的济助而已。单独修习戒律忍辱禅定是不能解脱的,只有与空慧相应的般若为导时,我们才能解脱哦!没有般若的前五度只是人天福报而已,这个重点就点出来了。行菩萨道者,离开了与般若的空慧相应就不能真正达到解脱。既然自己都不能解脱,又如何济度众生入无余涅槃?所以一定要明白哦!应该先把握这些重点,所以上课一再强调:我们为什么要学缘起?不了解缘起,你就不能证入般若空慧,没有般若的空慧,一切的六度就不能实现,前五度只是人天福报而已,想究竟解脱是不可能的。

  【涅槃为名词,指解脱生死苦迫的当体;灭度是动词,即使众生于涅槃中得到众苦的解脱。涅槃本不可说一说多,然依世俗施设来说,即有凡外与佛法的不同。世俗有人说:冷了饿了,有饥寒的苦迫;如生活富裕,丰衣足食,这就是涅槃。涅槃的字义,有消散的意思,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。所以俗人拍着吃饱的肚子说:这就是涅槃。 有些外道,以四禅八定为涅槃;不知道这只是定境的自我陶醉,暂时安宁,不是彻底的。佛法说涅槃有二:一、有余(依)涅槃:通达一切法的寂灭性,离烦恼而得到内心的解脱,即是涅槃。但由前生惑业所感的果报身还在,从身体而来的痛苦,还未能解除。所以,即使是阿罗汉,饥寒老病的身苦,还是一样的。】

  涅槃本来不是“同和不同、一和异、多和少”的问题,但是为了使大家明白涅槃的真正的内容,不再随便把外道的观念也混杂当作涅槃,所以用世俗的施设来解释涅槃。有人这样说:经济上比较困难的人,没有衣服御寒,吃又吃不饱,有这方面的痛苦。但是如果生活改善了,吃住穿都没问题时,这就是涅槃。这是世俗凡夫俗子的观念,是不对的。还有些外道,以四禅八定为涅槃,修禅定进入四禅的无想定,有的修到四空定的非想非非想定,他们以为在那个地方一切的痛苦烦恼都没有了,所以认为这就是涅槃。而不知道这个只是定境的自我陶醉,暂时安宁,不是彻底的。

  佛法说的涅槃有二――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。当悟到了法性,见到了空性,明白了一切法的寂灭性,于是便止息了内心的烦恼痛苦,但这个身体还在,所以,冷、热、饿的时候还是会苦的,这纯粹是由于 身体反应出来的那种感觉知觉。即使是阿罗汉去托钵,托不到食物时,肚子还会饿的。很多人都以为阿罗汉不食人间烟火了,那是不对的。所以,有余涅槃的“有余”,是代表身体的痛苦还在,虽然涅槃了,贪嗔痴烦恼止息了,但是还剩下了身体的这么一点点的痛苦。阿罗汉没有饭吃,还是会饿的;佛陀没有饭吃,也还是会饿的。不要以为他们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。身体如果被伤害了,被打了,还是会痛的,不是神经麻痹的那种没有知觉,这种身体的感觉还是存在的。这一定要明白哦!他们和我们这个身体的知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