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觉是完全一样的,是因为还留着身体,还有身体这一方面的苦迫性。但是,人间一般讲“痛苦”,其实“痛”不一定等于“苦”哦!解脱者身体的痛和苦是有的,但是他内心已经没有苦了。如果涅槃的人还有心里的痛苦,那问题就大了。所以简单的讲:有余是身体的知觉(痛痒冷热饿)方面还是存在的。但是,众生总是把“痛”和“苦”连在一起,其实我告诉你:痛是可以不苦的,这就是身苦心不苦,要慢慢的去体会!
【二、无余(依)涅槃:无学舍身而入无量无数的法性,不在有物我、自他、身心的拘碍,名为无余。菩萨发愿度生,愿使每一众生都得此究竟解脱。所以说: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无余涅槃,为三乘圣者所共入,菩萨也会归于此。菩萨安住无住大涅槃。即此无余涅槃的无方大用,能悲愿无尽,不证实际罢了!
到无学位时就证入了法性,这个法性是不能用数量去计数的,不能去说“多少、大小、有边无边”,就不会有物和我、自己和他人以及身心上的拘碍了,这个才叫无余啊!所以,菩萨发愿度生,愿使每一众生都得此究竟解脱,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。这个才是真正菩萨的大愿所在哦!那我们就要注意了:大家都发了四弘誓愿要修菩萨道,有的还受了菩萨戒。那我请问你:你们发的愿是不是这样子?大概都不是啊!这里说,要令所有的众生,不是部分哦,是所有的一切众生都能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!这样的发愿才是真正的菩萨的大愿。
菩萨为何不住涅槃,不怕生死?
【本经以无余涅槃度脱一切众生,即本于三乘同入一法性,三乘同得一解脱的立场;也就因此“通教三乘”而“但为菩萨”。】
无余涅槃为三乘圣者所共入。为什么说是三乘圣者所共入?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都一样的同入这个无余涅槃,法性是一样的,空寂是一样的,所以菩萨也会归于此,但是菩萨安住无住大涅槃。什么叫无住大涅槃?他不是把这个大涅槃当为实有性而住在那里,所以叫无住。他也能像佛陀一样证入无余涅槃,但是他不进入,这是因为悲愿无尽的大用。真正的菩萨不会说,我要马上证入涅槃解脱去了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他的悲愿就不足,为什么?因为众生还没有度尽。菩萨已经有一个大愿,众生没有度尽,他是不成佛的,所以不住涅槃,不畏生死,这才叫菩萨。他虽然能证入法性空寂,但是不入实际,也就是不真正的进入那样的状态。他留着大悲大愿应用无方来度一切。这才叫菩萨哦!
那么,菩萨为什么能这样?为什么他不证入涅槃?为什么不怕生死轮回之苦,因为他已经证入了法性空寂,了达一切如幻如化实无自性!如果他还有实有感的话,就不能安住在这个无住大涅槃,也不能不畏生死。我们说生死不是很恐怖吗?所以只有当菩萨已经悟了一切法的空寂性,体悟到一切法的无自性,这才能了达生死如幻非实体,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在生死,因而才能不畏惧生死。所以,注意听!我们一直在讲般若,重要性就在明白这一点哦!今天不能证入缘起法性的般若空慧的话,你如何能够真正的不畏生死!哪一个不畏生死啊?现在返观我们的身心感觉:生死真的如幻吗?我看是幻不了,一餐没吃就很苦啦!怎么会是如幻?几句话不对就很苦,两个人大眼瞪小眼就受不了啦!怎么会如幻呢?幻不了啊,都是实有的啦!
【菩萨愿灭度无限量、无计算、无边际的众生。但在菩萨的菩提心行中,不见有一个众生得灭度的。《般若经》也说:“我当以三乘法拔济一切有情,皆令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;我当虽以三乘灭度一切有情,而实不见有情得灭度者”。何以不见有情?因菩萨观缘起相依相成,无自性可得,通达自身众生身为同一空寂性,无二无别,不见实有众生为所度者。】
从缘起的角度来看,众生是五蕴和合,只是缘起条件的组合,而没有一个独存性,没有一个永恒不变性,没有一个实在性,一切都只是缘起而已,而缘起的必定是空寂的。我们的自身与一切众生一样,同样是缘起空寂的,都是缘起无自性的,是无二无别没有什么差别的,当我们证入法性时,就悟到我们与众生都是同一法性空寂,知道无我,那个我执就脱落了。
同样的,众生也没有实在的“我”可得。也就是说,我已经悟入无我的空寂性了,那么,也了解众生也是一样无我空寂性的。如果“我”是非实根本不可得,那么,众生也一样的是“非实有”,因为一切法都同样无二无别呀!自己悟了空寂性,也了解众生的实有性不可得,所以,虽然灭度了一切众生,其实没有一个真正实有的众生是被我所灭度的。如果有一个众生是实有的,你就灭不了啦!众生如果不是如幻非实,你能度吗?这个法要是和证入缘起的般若空慧的重点是一样的,一定要明白!所以说到缘起,就要很仔细地注意去体会其中的深义:一切法无不从缘起,没有一法不是从因缘而生起的。当了解到你的身心是无自性而悟入空性时,那么,扩展开来观察所有的一切法都是一样的。缘起的深义只要明白了,你就不会执著在一切法的上面,所以我空,法也空;破了我执,也就破了一切法执。
如果不了解缘起无自性这个根本法义的话,谁能破我执?谁能真正悟入无我?众生的一切颠倒就在自性见,就在有我、有自性,这个自性见、我执不破,你怎么能解脱?讲到这里,大家就要注意了,修行的重点在哪里?只是在破自性见而已!如果说佛法是先建立有一个自性,然后再来修行,我请问你:是不是开倒车?注意听哦!在佛法的法门里如果先建立一个自性,再来修行,那等于是先建立我执,加强我执而已!我执不破,我们的贪,嗔,痴能止息吗?我们无边的欲望能止息吗?烦恼能止息吗?重点就在这里哦!
如果听懂了这个重点,就能明白导师为什么一直只是在阐扬这个重点而已。因为我们整个的佛法出问题都出在这里!为什么学佛者人人都是那么的虔诚、精进用功却不受用?这就是一个重点啊!每一个人扪心自问:没有体悟空慧以前,我们所学、所听的佛法到底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?先这样的反省思维一下,你就知道了,整个的佛界问题出在哪里?在争论的是哪一点?如果不了解这个般若空慧,你就不知道修行为何不受用的根本原因。我们大家都很用功,很虔诚,很发心,也在作布施,但是为什么不能解脱?为什么当生不能真正自作证?我一直在强调这个重点,希望大家能明白,注意这个重点,抓住这个重点,把这个重点厘清,对你们将来的修行受用有非常非常重大的关系,一定要明白!
有些人说,那你一直讲这些就够了吗?我告诉你:这个根本的般若智慧如果不懂,你所修的一切不过是前面的五度,只是建立在一切的福报上面种个善根而已,而不能达到究竟解脱,原因就在这里。所以,很多人不了解:“我做了什么什么慈善工作,我这样去做就好了”。没有眼睛的做就像瞎子,注意哦!有了般若空慧做慈善,就变成波罗蜜,才能到彼岸哦!如果没有般若的眼睛为导,一味的只是行善、布施,只是制造人天福报而已,不名为波罗蜜,一定要明白啊!所以六般若波罗蜜,离开般若就没有波罗蜜。波罗蜜是到彼岸,真正达到解脱的彼岸才叫波罗蜜,这一点很重要哦!我为什么一直强调讲这个重点,因为这个重点你没有把握修学,你就不会成就!一定要明白,非常非常重要!
水月道场、梦中佛事
【通达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的无相,即般若慧的妙用。在大乘行中,般若是通达一切的,不论四摄、六度、三解脱、四无量以及一切智、一切种智,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它的空无自性。所以,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,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,即无缘大悲。见到众生的痛苦,生起了救拔他的恻隐之心,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,是众生缘悲。如见众生为相续、和合的假我,法生苦生,法灭苦灭,因而起悲济心,是法缘悲。如能观诸法从缘,都无真实性的自性,悟入法性空,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,生大悲心,愿度如幻众生,这是无缘大悲。无缘大悲,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。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,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。如海中印现的明月,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。从它的不见来说,好似灭去了,其实哪有实体可灭呢?发心菩提,重在发愿度生,所以也就重于我空。】
无相就是无实性,“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”其实都是众生的别名,是从不同角度来讲众生而已。能通达这四相的非实就是无相,就是般若慧的妙用。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慧,就不能通达他的无相,大乘法中,不管四摄、六度般若蜜、三解脱门、四无量心及菩萨的一切种智,无不以般若慧来彻悟它的无自性。所以导师已经很简洁、明白的把重点都讲出来了,这些都是法的根本哪!注意听哦!
我们说发菩提心,如果没有般若慧,就不能成为菩萨的菩提心,要注意哦!所以为什么要强调缘起空慧?行菩萨道,发大菩提心,离开般若空慧,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菩提心,这一点一定要明白哦!这里讲得很重要:如果能观察一切法是从缘起,都没有实在的自性,从这一点就可以悟入法的空性。所以,缘即空而缘起(五蕴和合)的假我,生起大悲心,愿度如幻的众生,而不是实有众生。注意哦!我们当下的当体都是如幻的,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如幻,都把他当作实有的、真实的。
离开般若慧就没有真正的大悲心了,导师已经讲得很清楚了。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,一切众生和我们一样是的缘起如幻非实的,根本只是五蕴和合而没有真我、实我,没有真性、自体性,没有真正不变的本体性,悟了这一点,所以,虽然度了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。因为见到法性空寂,知道众生的不可得,自性不可得,虽然灭度众生只是如幻的缘起。所以,佛家常讲的一句话说:大作梦中佛事,兴建水月道场,就在讲这个。作的很多佛事,其实像梦中的佛事,不要以为他是真的实有;建了很多道场,其实像水中的月影也是非实,没有真实的实体啊!这个比喻很恰当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