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覺是完全一樣的,是因爲還留著身體,還有身體這一方面的苦迫性。但是,人間一般講“痛苦”,其實“痛”不一定等于“苦”哦!解脫者身體的痛和苦是有的,但是他內心已經沒有苦了。如果涅槃的人還有心裏的痛苦,那問題就大了。所以簡單的講:有余是身體的知覺(痛癢冷熱餓)方面還是存在的。但是,衆生總是把“痛”和“苦”連在一起,其實我告訴你:痛是可以不苦的,這就是身苦心不苦,要慢慢的去體會!
【二、無余(依)涅槃:無學舍身而入無量無數的法性,不在有物我、自他、身心的拘礙,名爲無余。菩薩發願度生,願使每一衆生都得此究竟解脫。所以說: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無余涅槃,爲叁乘聖者所共入,菩薩也會歸于此。菩薩安住無住大涅槃。即此無余涅槃的無方大用,能悲願無盡,不證實際罷了!
到無學位時就證入了法性,這個法性是不能用數量去計數的,不能去說“多少、大小、有邊無邊”,就不會有物和我、自己和他人以及身心上的拘礙了,這個才叫無余啊!所以,菩薩發願度生,願使每一衆生都得此究竟解脫,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這個才是真正菩薩的大願所在哦!那我們就要注意了:大家都發了四弘誓願要修菩薩道,有的還受了菩薩戒。那我請問你:你們發的願是不是這樣子?大概都不是啊!這裏說,要令所有的衆生,不是部分哦,是所有的一切衆生都能夠入無余涅槃而滅度!這樣的發願才是真正的菩薩的大願。
菩薩爲何不住涅槃,不怕生死?
【本經以無余涅槃度脫一切衆生,即本于叁乘同入一法性,叁乘同得一解脫的立場;也就因此“通教叁乘”而“但爲菩薩”。】
無余涅槃爲叁乘聖者所共入。爲什麼說是叁乘聖者所共入?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都一樣的同入這個無余涅槃,法性是一樣的,空寂是一樣的,所以菩薩也會歸于此,但是菩薩安住無住大涅槃。什麼叫無住大涅槃?他不是把這個大涅槃當爲實有性而住在那裏,所以叫無住。他也能像佛陀一樣證入無余涅槃,但是他不進入,這是因爲悲願無盡的大用。真正的菩薩不會說,我要馬上證入涅槃解脫去了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他的悲願就不足,爲什麼?因爲衆生還沒有度盡。菩薩已經有一個大願,衆生沒有度盡,他是不成佛的,所以不住涅槃,不畏生死,這才叫菩薩。他雖然能證入法性空寂,但是不入實際,也就是不真正的進入那樣的狀態。他留著大悲大願應用無方來度一切。這才叫菩薩哦!
那麼,菩薩爲什麼能這樣?爲什麼他不證入涅槃?爲什麼不怕生死輪回之苦,因爲他已經證入了法性空寂,了達一切如幻如化實無自性!如果他還有實有感的話,就不能安住在這個無住大涅槃,也不能不畏生死。我們說生死不是很恐怖嗎?所以只有當菩薩已經悟了一切法的空寂性,體悟到一切法的無自性,這才能了達生死如幻非實體,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在生死,因而才能不畏懼生死。所以,注意聽!我們一直在講般若,重要性就在明白這一點哦!今天不能證入緣起法性的般若空慧的話,你如何能夠真正的不畏生死!哪一個不畏生死啊?現在返觀我們的身心感覺:生死真的如幻嗎?我看是幻不了,一餐沒吃就很苦啦!怎麼會是如幻?幾句話不對就很苦,兩個人大眼瞪小眼就受不了啦!怎麼會如幻呢?幻不了啊,都是實有的啦!
【菩薩願滅度無限量、無計算、無邊際的衆生。但在菩薩的菩提心行中,不見有一個衆生得滅度的。《般若經》也說:“我當以叁乘法拔濟一切有情,皆令于無余涅槃界而般涅槃;我當雖以叁乘滅度一切有情,而實不見有情得滅度者”。何以不見有情?因菩薩觀緣起相依相成,無自性可得,通達自身衆生身爲同一空寂性,無二無別,不見實有衆生爲所度者。】
從緣起的角度來看,衆生是五蘊和合,只是緣起條件的組合,而沒有一個獨存性,沒有一個永恒不變性,沒有一個實在性,一切都只是緣起而已,而緣起的必定是空寂的。我們的自身與一切衆生一樣,同樣是緣起空寂的,都是緣起無自性的,是無二無別沒有什麼差別的,當我們證入法性時,就悟到我們與衆生都是同一法性空寂,知道無我,那個我執就脫落了。
同樣的,衆生也沒有實在的“我”可得。也就是說,我已經悟入無我的空寂性了,那麼,也了解衆生也是一樣無我空寂性的。如果“我”是非實根本不可得,那麼,衆生也一樣的是“非實有”,因爲一切法都同樣無二無別呀!自己悟了空寂性,也了解衆生的實有性不可得,所以,雖然滅度了一切衆生,其實沒有一個真正實有的衆生是被我所滅度的。如果有一個衆生是實有的,你就滅不了啦!衆生如果不是如幻非實,你能度嗎?這個法要是和證入緣起的般若空慧的重點是一樣的,一定要明白!所以說到緣起,就要很仔細地注意去體會其中的深義:一切法無不從緣起,沒有一法不是從因緣而生起的。當了解到你的身心是無自性而悟入空性時,那麼,擴展開來觀察所有的一切法都是一樣的。緣起的深義只要明白了,你就不會執著在一切法的上面,所以我空,法也空;破了我執,也就破了一切法執。
如果不了解緣起無自性這個根本法義的話,誰能破我執?誰能真正悟入無我?衆生的一切顛倒就在自性見,就在有我、有自性,這個自性見、我執不破,你怎麼能解脫?講到這裏,大家就要注意了,修行的重點在哪裏?只是在破自性見而已!如果說佛法是先建立有一個自性,然後再來修行,我請問你:是不是開倒車?注意聽哦!在佛法的法門裏如果先建立一個自性,再來修行,那等于是先建立我執,加強我執而已!我執不破,我們的貪,嗔,癡能止息嗎?我們無邊的欲望能止息嗎?煩惱能止息嗎?重點就在這裏哦!
如果聽懂了這個重點,就能明白導師爲什麼一直只是在闡揚這個重點而已。因爲我們整個的佛法出問題都出在這裏!爲什麼學佛者人人都是那麼的虔誠、精進用功卻不受用?這就是一個重點啊!每一個人扪心自問:沒有體悟空慧以前,我們所學、所聽的佛法到底是建立在什麼上面的?先這樣的反省思維一下,你就知道了,整個的佛界問題出在哪裏?在爭論的是哪一點?如果不了解這個般若空慧,你就不知道修行爲何不受用的根本原因。我們大家都很用功,很虔誠,很發心,也在作布施,但是爲什麼不能解脫?爲什麼當生不能真正自作證?我一直在強調這個重點,希望大家能明白,注意這個重點,抓住這個重點,把這個重點厘清,對你們將來的修行受用有非常非常重大的關系,一定要明白!
有些人說,那你一直講這些就夠了嗎?我告訴你:這個根本的般若智慧如果不懂,你所修的一切不過是前面的五度,只是建立在一切的福報上面種個善根而已,而不能達到究竟解脫,原因就在這裏。所以,很多人不了解:“我做了什麼什麼慈善工作,我這樣去做就好了”。沒有眼睛的做就像瞎子,注意哦!有了般若空慧做慈善,就變成波羅蜜,才能到彼岸哦!如果沒有般若的眼睛爲導,一味的只是行善、布施,只是製造人天福報而已,不名爲波羅蜜,一定要明白啊!所以六般若波羅蜜,離開般若就沒有波羅蜜。波羅蜜是到彼岸,真正達到解脫的彼岸才叫波羅蜜,這一點很重要哦!我爲什麼一直強調講這個重點,因爲這個重點你沒有把握修學,你就不會成就!一定要明白,非常非常重要!
水月道場、夢中佛事
【通達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的無相,即般若慧的妙用。在大乘行中,般若是通達一切的,不論四攝、六度、叁解脫、四無量以及一切智、一切種智,無不以般若慧而徹悟它的空無自性。所以,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,與菩提心相應的悲願,即無緣大悲。見到衆生的痛苦,生起了救拔他的恻隱之心,以世間的財法去救濟他,是衆生緣悲。如見衆生爲相續、和合的假我,法生苦生,法滅苦滅,因而起悲濟心,是法緣悲。如能觀諸法從緣,都無真實性的自性,悟入法性空,緣即空而緣起的假我,生大悲心,願度如幻衆生,這是無緣大悲。無緣大悲,即與般若相應的大悲。悟了衆生空寂無自性,所以雖度脫一切而實無衆生得滅度。如海中印現的明月,由于風吹波動而月相不見了。從它的不見來說,好似滅去了,其實哪有實體可滅呢?發心菩提,重在發願度生,所以也就重于我空。】
無相就是無實性,“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”其實都是衆生的別名,是從不同角度來講衆生而已。能通達這四相的非實就是無相,就是般若慧的妙用。如果沒有般若的空慧,就不能通達他的無相,大乘法中,不管四攝、六度般若蜜、叁解脫門、四無量心及菩薩的一切種智,無不以般若慧來徹悟它的無自性。所以導師已經很簡潔、明白的把重點都講出來了,這些都是法的根本哪!注意聽哦!
我們說發菩提心,如果沒有般若慧,就不能成爲菩薩的菩提心,要注意哦!所以爲什麼要強調緣起空慧?行菩薩道,發大菩提心,離開般若空慧,根本就沒有真正的菩提心,這一點一定要明白哦!這裏講得很重要:如果能觀察一切法是從緣起,都沒有實在的自性,從這一點就可以悟入法的空性。所以,緣即空而緣起(五蘊和合)的假我,生起大悲心,願度如幻的衆生,而不是實有衆生。注意哦!我們當下的當體都是如幻的,但是我們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如幻,都把他當作實有的、真實的。
離開般若慧就沒有真正的大悲心了,導師已經講得很清楚了。悟了衆生空寂無自性,一切衆生和我們一樣是的緣起如幻非實的,根本只是五蘊和合而沒有真我、實我,沒有真性、自體性,沒有真正不變的本體性,悟了這一點,所以,雖然度了一切而實無衆生得滅度。因爲見到法性空寂,知道衆生的不可得,自性不可得,雖然滅度衆生只是如幻的緣起。所以,佛家常講的一句話說:大作夢中佛事,興建水月道場,就在講這個。作的很多佛事,其實像夢中的佛事,不要以爲他是真的實有;建了很多道場,其實像水中的月影也是非實,沒有真實的實體啊!這個比喻很恰當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