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2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 如海中映現的明月,由于風吹波動而月相不見了。從它的不見來說,好似滅去了,其實哪有實體可滅呢?當水平靜時月光反射,海水上面見有月亮,起波浪後,月就不見了,看起來好象有個東西消失了。但是請問:是不是有一個真實的實體的東西消失了?不是啊!它並不是真的。因爲月亮在水面的消失,其實只是一個幻現的影子消失而已,這個比喻非常好。當我們眼睛看那個虛空時,看久了,眼睛會疲勞而眼花,看到天上有什麼星星,其實是眼睛疲勞眼冒金星。把眼睛閉一下,休息一下,再張開時,星星不見了,那是不是有真正的星星不見了?

  我們人間的生命相,猶然如此而已。生命生起時我們把它當作爲實生,但從緣起般若的空慧來看時,這個生是幻生,非實有;所以它滅時,也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滅掉,因爲幻生即是幻滅無實性啊!但是這樣講時,大家會覺得很奇怪:我這個生命活了幾十年,明明是真的,哪裏是幻?我們不會了解這個真理的。但是從無實性的緣起空幻來講,確實是如此的。因爲它是無常的,是刹那不定的,刹那刹那在變化,沒有一刹那是安住不變的。那你說說看:哪一刹那是你?哪一刹那是永恒不變的?哪一個是真實的我?上課時進來的那個你和現在的那個你其實已經不一樣了,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。這樣的相續相其實只是一期的安定相,但是我們沒辦法用緣起的空慧來看,所以都會執著一切法是實有的,會執著這個生命以爲是實有的。而其實是幻生幻滅而已,就好像水面上的月亮的影子消失了一樣,你不能說他有一個實體消失了,知道嗎?這個是很重要!這個比喻非常非常重要!

  發菩提心重在發願度衆生。《金剛經》一開始就講二道五菩提,第一個就講到願心菩提,發菩提心就重在發願度生,所以,也就重于我空。你今天如果不重我空,那麼就會執著在實有,你就不了解衆生,你哪裏能度衆生?就會執著了,就會起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相,那就不叫菩薩了。所以,菩薩一定要通達我空,也通達法空,才能夠不執著在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的實有性裏面。

  所謂的假我即是無性從緣起的和合的相續

  【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都是衆生的異名,《般若經》中有十六種異名,都不外從衆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,衆生即執此爲實有。“我”是主宰義,即每一衆生的行動,常人都有自己作主與支配其他(宰)的意欲,所以稱爲我。人,行人法,所以名爲人。衆生,約現在說:即五衆和合生的——有精神與物質和合的;約叁世說:即由前生來今生,今生去後生,不斷的生了又死,死了又受生,與補特伽羅的意義相合。壽者,說衆生的從生到死,成就命根,有一期的生命相續。以般若的正觀,即無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的實性可得。但在五衆和合的緣起法中,有無性從緣的和合相續——假我;依此假名衆生,成立業果相續,生死輪回。衆生不知無我而執爲實有我及我所,所以起惑造業,生死不了!如達自性空而離自我的妄執,即能解脫而入無余涅槃。】

  我們當下就反省自己:是不是都認爲自己可以做主並且還要主宰別人?不但自己要隨自己的心意,還要支配他人,這個就叫主宰義,有自己自主也希望主宰別人的欲望,這個就叫“我”。所以,當我們說“我”時,就是主宰義,就是要主宰的意思;人,行人法,所以各爲人;衆生,約心現在說:即五衆和合生的——有精神和物質的和合的(就是五蘊和合);從叁世來講:即由前生來今生,今生去到後生,不斷的生了又死,死了又複生,與補特伽羅的意義相合,有一個輪回不已的東西叫補特伽羅;壽者,說衆生的從生到死,成就命根,有一期的生命相續的這個感覺。但是,如果用般若的空慧去觀察時即無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的實性可得。我們現在的身體就是五衆和合的緣起法,當下去看它時,有無性從緣起的和合相續——假我,所以我們常常說,這個五蘊和合是假我,非真實的。依此假名衆生,成立業果相續,生死輪回。當我們說,有業有果,業果在相續,生死在輪回,這都是在是依此假我而講的。

  注意聽!“無性從緣起的和合的相續”,這句話很重要!不要以爲有實體性的因緣和合相續,所以一定要明白哦!無性(無自性)是從緣起的,從緣的必是無性的。所以無性從緣起而展現他的一期相續相,變成和合的一種相續相,不是實體性的輪回唷!注意聽!衆生不知無我而執爲實有我及我所,所以起惑造業,生死不了!我以前常常講:無我是法爾如此的,本來就無我!就是因爲它緣起了五蘊和合,我們妄執它爲實有,妄執一切法爲實有,在這裏起了迷惑,認爲它是實有的,不知道它是無性的緣起和合,就在這個地方才起迷惑的執爲實。

  一切法執爲實,就産生了我及我所。“我”就是主體性,“我所”就是“我的”:我的身體,我的妻子,我的兒子,我的家庭,我的事業,我的名字,我的國家,這個叫法執,産生了相對的執著。迷惑以幻爲實,就産生了我和我的。 這個“我”一出來,執著就來了,貪嗔癡就來了,開始造業相爭奪取,造業而生死不了,就是在這裏起的迷惑,一直就在這裏轉不出來。所以,如果我們能夠明白一切法是無自性的,根本沒有這個實有我,明白這一點時,達到自性空,你就離開了自我的妄執,即能夠解脫而入無余涅槃。知道一切法非實,那我不可得,法也不可得,實性都不可得。只要悟到了這一點,悟入一切法的空寂性,就體證無我。

  所以,注意哦,這個無我不是修來的,無我是本來就是這樣的,從來沒有一個真正能主宰的東西!如果有,今天就不會變了,會變的就是無我的,一定要明白!所以從小乘的叁法印來看,一切法是無常的,無常就是遷流變化不居的,從來沒有停住的。既然是變化不停的,沒有一刹那是停住的,這個就是“常”不可得,“常”不可得就是“我”不可得,這是同樣的道理:“我”就是常、主宰、永恒不變,既然是無常,那就是無我,很簡單就可以證明這一點。能證入無我就是涅槃,所以叁法印介紹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寂靜涅槃,這叁法印一下子就貫通了,馬上就可以證入了。所以很重要哦!只要執著一點點的自性見,這個我執就破不了。

  布施爲主而統攝其它的六度行

  【菩薩發菩提心,以大悲爲根本,即菩提心由大悲而發起;大悲所發的菩提心,非般若空無我慧,不得成就,即要以般若爲方便。悲心不具足而慧力強,要退墮聲聞乘的。慧力不足而悲心強,要流于世俗而成所謂“敗壞菩薩”的。必須大悲,般若輔相成,才能安住菩提而降伏其心。《般若經》說:“一切智智相應作意(即菩提心),大悲爲上首,無所得——即般若空慧爲方便” 。發菩提心者,不可不知!】

  我們一定要明白:如果悲心不具足,慧力特別強,就會退墮到聲聞――二乘 。比如說,我今天出來弘法,希望行菩薩道,能夠利益衆生。如果悲願不足的話,碰到比較剛強的,或者根本就不想學的,甚至還要跟你相對的,就會覺得這些人根性太差了。還是自己修學解脫就好了,管那些幹嗎呀,你們不要那是你自己的事,就會有這樣退墮的心態,那就變成自了。所以悲心不足,就會産生這樣一種現象,這個菩提道就很難走,走不下去的。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講,如果慧力不足而悲心強,要流于世俗而成所謂敗壞菩薩的。只知道同情衆生,要度衆生,但又沒有具足般若的空慧,就要流于世俗而成所謂“敗壞菩薩”的。一個車有兩個輪子,如果一邊不具足,車就會傾斜難行了。所以悲心與般若的空慧相依相緣而行,這個叫悲慧等持,那是最好的,悲心與智慧二個平行是最好的。 必須要大悲與般若輔相成,才能安住菩提而降伏其心。既有般若,又有大悲心,要這樣的安住于菩提心,這樣的降伏其心。剛剛開始的兩個問題――如何住?如何降伏其心?現在就知道當悲心願與般若相輔相成,兩個具足時,才能安住在菩提心上不會退轉,又能這樣的降伏其心。我們執著顛倒的自性見一破,一切煩惱就止息了,所以這兩個條件就是安住與降伏的根本內容!《般若經》說:“一切智智相應作意(即菩提心),大悲爲上首,無所得——即般若空慧爲方便”。一切智就是佛智,相應作意就是與佛智相應,也就是發菩提心,就是要成佛的心,一定要相應才叫菩提心。大悲爲上首,如果缺少悲心,就不成爲菩薩了,所以一定要以悲爲上首。什麼叫無所得?具足般若空慧才能無所得,般若空慧就是見一切法無自性,這樣才能無所得,所以無所得就是以般若空慧爲方便,發菩提心者,不可不知!上面講的是願心菩提。

  “戊二 伏心菩提

  “複次,須菩提!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,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須菩提!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須菩提!于意雲何?東方虛空可思量不”?“不也,世尊”!“須菩提!南、西、北方、四維、上、下虛空可思量不”?“不也、世尊”!“須菩提!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。須菩提!菩薩但應如所教住”!

  這裏講到伏心菩提了。發了菩提心,怎樣降服我們的煩惱心?這也就是般若道的一個修行內容。六度裏面,佛陀以布施拿來作比較、較量,怎樣才能不住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?也就是怎樣才能不執著呢?佛陀的回答是,不要住于相布施,用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來比較、比喻。

  【發菩提心,不單是心念而已,要有踏實的事行去救衆生。從救度衆生中,降伏自己的煩惱,深入清淨的實相,達到自利利他的圓成。所以,在發心菩提——願心菩提以後,應進而修行——行心菩提,漸能折伏煩惱使不現行,七地以前,名爲伏心菩提。】

  菩薩在七地以前都在修六度,每一地就是六度的一度,每一度完成就完成一地,七地就是六度完成了,七地以前名爲伏心菩提,這個六度的過程都叫伏心菩提的過程。修六度的目的就是降伏我們虛诳妄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