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執顛倒煩惱心。所以,發了願菩提心,如果不在六度之中去實行,又如何能降伏其心呢?不能只有空談理論,一定要實際地從事行上去修正。

  【論到菩薩的修行,總括的說,不外于六波羅蜜。此六度以般若爲導,而實彼此相應相攝,一波羅蜜即具足一切波羅蜜。本經發菩提心,以大悲度衆生爲首,這與布施,——以自己所有的給予衆生,使他其苦得樂,尤爲吻合,故本經即以布施爲主而統攝利他的六度行。布施如何能攝六度?布施有叁;一、財施:以財物周濟人是財施,以體力甚至犧牲生命去救助人,也是財施。所不同的是;衣食等財物爲外財施,體力、心力以及生命等爲內財施。這財施,即俠義(身心的有形物)的施波羅蜜。二、無畏布施;令衆生離諸怖畏,這就是持戒與忍辱二波羅蜜。持戒,能處衆不礙大衆,不使人受到威脅不安。如殺人者,使人有生存的威脅;偷盜者,使人有外命(財物)喪失的恐怖等。如能受持禁戒,潔身自守,即不會侵害他人,能使人與人之間相安無事了。但人類個性不一,你以戒自守,他卻以非禮待你;如不能感化或設法避免,不能忍受而沖突起來,仍不免相殺相奪,造成人間的恐怖。必須以戒自守——克已,又以忍寬容他人——恕人,才能做到無畏施。叁、法施:即精進、禅定、般若叁波羅蜜。般若是明達事理的,沒有智慧,即落于顛倒二邊,不知什麼是佛法?是邪是正?那怎能救人?禅定是鑒機的,如內心散亂,貪著世間,我見妄執,即不能洞見時機,不知衆生的根性,即不能知時知機而給予適宜的法樂。精進是雄健無畏的,有了精進,才能克服障礙,誨人不倦,利人不厭。這樣,六波羅蜜統攝於布施,爲菩提行的根本了。要救衆生,不能不犧牲自已去利他——布施:這必須具足物質救濟,以達到衆生生活等的滿足;必須以戒忍的精神,達到人與人間和樂安甯;又必須以進、定、慧的教化,革新衆生的思想意志,而使之歸於中道。從前,僧團中的“利和同均”、“戒和共遵”、“見和無诤”,也即是六度精神的實施!】

  六度的第一個就是布施,行菩薩道的目的就是在成就自己。要達到理事的合一,必須要在事行上去行!發了願心而沒有事行,那等于是有願無行,也不能達到啊!從整個社會普遍地來講,布施是人人都會的,包括外道基督教等也談救濟,很多宗教都在講利生事業悲濟衆生,所以辦救濟等種種的社會福利,都很注重這一方面。但如果只有救度這個身心身體,那只是一時的、一期的暫時幫助而已,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能夠轉化他的觀念、內在。比喻講:一個人很窮,你每天只是給他食物,他永遠還是窮啊 ,改變不了的。但是如果我們給他觀念、教育、輔導,給他充實內在的技能,他自己就能去討生活嘛!所以,內在的建立比物質直接的供應更重要。我們常常講,救急不救窮!,真正救窮從哪裏救?從內在觀念上的修正,使他意志堅強,慢慢地給他導正,給他技術輔導,他才有討生活的能力。所以,不能說我只拿錢以及參加慈善工作,就以爲在行布施。那樣的利濟衆生是有善的行爲,沒有錯,但不是最根本的。同樣的道理,衆生在顛倒痛苦煩惱,不是給幾個錢就能解決的,他的煩惱是多方面的――經濟不足,身體不好,觀念的不和諧等,這是多方面的。不是說,你今天窮了,我給你錢,你所有煩惱就都解決了。要真正解決的是一個根本問題,根本問題解決了,人間性的這些物質上的東西反而容易克服了。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,法施啊,就是救慧命。財施,是救這個內體。所以布施是多方面的,參加人間的慈濟是很好的,但是如果你今天不懂得這個法要,沒有從慧命上著手去改造自己的話,功效是有限的,後面談到較量功德就知道了,這一方面爲什麼那麼重要!

  在僧團裏面有六和敬,其中有“利和同均”、“戒和同遵”、“見和無诤”,六度的精神都涵蓋在裏面。出家人沒有私有財産,在僧團或者一個道場、叢林裏,大家的權力是一樣的,吃的、住的、領的費用都一樣,都是“利和同均”,大家共同守戒遵律,才不會有爭論、爭端。再如果思想、見地、觀念不一樣,也不能相處而起爭端,所以這裏的利和、戒和、見和,就與六度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。

  【佛對須菩提說:菩薩行布施——六度利他時,于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這即是說:不要住於色境而行布施,不要住於聲境乃至法境而行布施。於法應無所住的法,指一切法說:香味觸法的法,但指意識所對的別法塵(六根對六塵)。住,是取著不捨的意思。衆生在六塵境——認識的一切上起意識時,都有自性的執見,以色爲實色,以聲爲實聲,總以爲是確實如此存在的。因爲取著六境,即爲境所轉而不能自在解脫。菩薩爲度衆生而行布施,對於施者、受者、施、施時、施處、施因、施果這一切,當然要能遠離自性的妄取,能不著相而布施,才能真實利濟衆生。否則,覺得有我是能施,他是受施,所施物如何如何,希望受者的報答,希望未來的福報,甚至因而貢高我慢,這都是從住於法相而生起來,這哪裏還像菩薩行?所以,佛總結的對須菩提說:菩薩修行,應這樣的不住於相——相即六塵境相而行布施!】

 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甚至于一切法時,都不能執著,不能住在那邊,應于一切都無所住。衆生的通病就是自性見,也就是實有感,都有實有性、實自體的那種感覺,在意識上,當我們的六根與六塵一接觸,就以爲外在的境界都是實有的,就會起這種執著,以色爲實色,以聲爲實聲,總以爲是確實如此存在的,都以爲它是真的,是真實的,是有體性的。因爲取著六境,即爲境所轉而不能自在解脫。菩薩爲度衆生而行布施,對於施者、受者、施、施時、施處,施因、施果這一切,當然要能遠離自性的妄取,能不著相而布施,才能真實利濟衆生。只要你執著在實有裏面,就是住,就是執著,就是染著。對能施的這個施者,就會起執著,以爲“我”很了不起,有功德,而受我布施的人也好象是實有的,對施的時間、地點、因果都以爲是真實的。人們常講布施有很大功德,這就是執著在實有功德裏面,只要是這樣行布施時都會起執著。但是,菩薩在利益衆生布施時,不能這樣,要遠離自性妄取,能不住相布施才能真實地利濟衆生。所以,只要執著在實有自性的這個自性見裏,你一定會起執著。怎樣才能夠遠離自性的妄取呢?那就是要達到般若空慧,話又說回來了,重點就在這裏!要了達一切法的緣起無自性, 否則,覺得有“我”是能施,他是受施,所施物如何如何,希望受者的報答,希望未來的福報,甚至因而貢高我慢,這都是從住於法相而生起來,這哪裏還像菩薩行?現在的人也是一樣,住相布施是普遍的現象:要能夠看得到我在布施,要留個名字,施的那個東西常常能看得到的,那種布施特別搶手;默默無聞的,人家看不到的,沒辦法表現是我布施的那種,就不願意拿出來了。那個寺院的龍柱能加上名字,二百萬都願意拿出來,而某某孤兒院、慈善機構缺錢,卻怎樣都募不到錢,因爲那個沒有辦法寫上名字嘛!甚至還有人說,我花了多少多少,我發心多少多少,我比你們功德大,起了貢高我慢心,所以,這種一般有爲的行善,只要著於相的都是這樣,那就不是菩薩的發心了。而菩薩的發心是不執著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通達法性空,通達般若空慧。佛總結的對須菩提說:菩薩修行,應這樣的不住於相——相即六塵境相而行布施!在六塵境相裏,不要執著而去行布施,一執著在這裏就不叫菩薩了。

  空不是破壞一切法,而是成立一切法

  【不住於相的布施,能降伏煩惱,能安住菩提心,而且所得的福德,廣大得不可思儀!有相布施,不能通達叁輪體空,所得功德即有限有量。無論功德多麼大,總不過是人天有限的福報。但如能以般若相應而布施,將此布施融歸於法性,迴向於一切衆生而同趨於大覺,功德即無限而不可思量。如以一滴水投入大海中,即遍大海的水性而不可窮盡。爲了說明這個,佛便問須菩提說:你的意見怎樣?東方的虛空可思量嗎?南方、西方、北方的虛空,以及四維、上方,下方的虛空,可以思量嗎?須菩提一概否定的說:不可。佛即說:既知道十方虛空是不可思量的,也應該知道菩薩不住相布施的功德,也同虛空一般的不可思量。這並不是以虛空的廣大,形容福德的廣大,而是以虛空的無所有,不可住、不可著、不可說邊際數量,如無相布施的自性不可得一樣。菩薩是應該這樣的安住,這樣的行施,所以如來說:菩薩但應如所教住!無相布施,指空相應布施,通達能施所施畢竟無自性的布施。即空如幻的布施,如此因,如此果,如此利他,如此自利,都法相宛然有而不失不壞。佛怕人們以無記心布施,或執理廢事,所以,特舉不可思議的功德以顯示布施因果。

  前發心菩提,以願度衆生爲主,所以與般若相應即重在我空。伏心菩提以實行利濟爲主,所以與般若相應,即重在法空。】

  這裏就講得很清楚,什麼叫叁輪體空?布施的我、布施的對象、布施的東西,這叁者,我們能體會它是空無自性的,就叫叁輪體空。如果不知道它是空無自性的話,就會執著在有了限的功德,即使我布施你一百萬,還是有一個固定的限量。從過去的觀念中,一百萬可以得到叁百功,但是叁百功也是有限量的。不管你布施的功德多大,再大,還是有限量的,只是福報而已。但如能以般若相應而布施,將此布施融歸於法性,迴向於一切衆生而同趨於大覺,功德即無限而不可思量。如以一滴水投入大海中,即遍大海的水性而不可窮盡。如果執著在有爲的功德裏面,布施100元就是100元,1000萬就是1000萬,這是固定的數量。但如果不執著,不著相,知道一切法空無自性,只是空花水月的行於布施而已,這樣,就象一滴水投入到大海裏面,和大海融成了一體,那就沒有辦法用限量而了解它的多少,它是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