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2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限無量非常的廣大。

  爲了說明這個,佛便問須菩提說:你的意見怎樣?東方的虛空可思量嗎?南方、西方、北方的虛空,以及四維、上方,下方的虛空,可以思量嗎?須菩提一概否定的說:不可。佛即說:既知道十方虛空是不可思量的,也應該知道菩薩不住相布施的功德,也同虛空一般的不可思量。這並不是以虛空的廣大,形容福德的廣大,而是以虛空的無所有,不可住、不可著、不可說邊際數量,如無相布施的自性不可得一樣。很重要哦!這個才不會落入實有的大小,注意聽哦!如果認爲虛空很大,你就著在大相(大小現對的大)。這裏講虛空不可思量,是在說它的廣大,虛空的實在性是無所有,不可以住,不可以著,也沒有邊際,也沒有數量,代表寂滅性與空性,不是大小的那個大。講到法性如同虛空時,以爲那是很大很大,注意聽哦!這樣的觀念不是真正懂得般若空慧。一定要明白!它不是在形容大(大的話跟小是相對的,那還是有量的),如虛空的無所有、不可住、不可染著,你不能染著它,不能抓住它,不能分割它,所以,不能說它有數量,也不能說它有大小。當我們無相布施時,也了解到那個住相的自性是不可得的,這個觀念很重要哦!將來有因緣跟人家談到這個問題時,你們才不會落入大小的那個“大”相裏面,把那個廣大當作“大”而。要知道,真正的虛空不是在講“大”哦!注意聽!是講無量、無邊、無際,不可著、不可以住,一切無所有!這個展現的就是空性、寂滅性。注意聽哦!這個才叫法性!所以常講法性是盡虛空遍法界,不是講它的大而已,是講它的不可得、無所有、不可數量,不可以用邊際來規範它,是講它的空,注意聽!不是在講它的大哦!

  所以如來說:菩薩但應如所教住!無相布施,指空相應布施,通達能施所施畢竟無自性的布施。講緣起就知道空,講布施就要跟空相應,這樣的布施從頭到尾一直在強調一句話――無自性!從頭到尾再怎麼講都是在講一個無自性,重點都一一的可以講明。即空如幻的布施,如此因,如此果,如此利他,如此自利,都法相宛然有而不失不壞。宛然有是什麼意思?好象有,千萬不要當爲實有。看起來就是空花水月,但不是什麼都沒有,但是這個有,只是宛然有,但是不失不壞。所以,佛法中有一句話:“無作者無受者,業力不失”。雖然無作者,無受者(就是無自性),但是因果宛然,這就是法相宛然有而不失不壞。即空如幻的布施,如此因,如此果,如此利他,如此自利,都法相宛然有失而不失不壞。

  談到無自性,注意聽哦!很多人都誤解了:既然施者無自性,受者無自性,施物無自性,因無自性,果也無自性,就落入執理廢事,以爲什麼都不要了。所以導師說:因果宛然有而不失不壞,就是因爲這樣才能産生宛然有的因果法則,一定要明白!不要落入什麼都空了,什麼都沒有了!我們在講空,講無自性時,最怕落入斷空,落入無記空。所以,我們在談法時,只是在談一切法的當前,一切法它只是緣起的,它本身是無自性的。也就是因爲無自性才能緣起一切法,注意聽!如果有自性,它是不會變的,它怎麼能成立一切法而相續不斷的無常變化呢?所以,談空是在成立一切法,不是破壞一切法,注意聽哦!這樣才不會落入斷空、頑空,認爲什麼都沒有。所以,一切法、一切現象的成立正是因爲無自性才能緣起,注意聽哦!這裏是很難體會的!很多人談到中觀的空,都以爲空是在破自性,破一切法。我告訴你:空,是在破一切的執著,而不是在破一切法!是不壞一切法,才能成立一切法!這裏太重要了!所以,要講得更清楚一點,否則容易落入斷空、滅空、無記空、頑空裏面去。什麼叫自性?恒常不變。如果法法有自性,那衆生能不能成佛?能不能從年輕到老?能不能有生滅現象?都沒有。因爲無自性,所以它才能緣起哦!所以叫緣起性空,性空緣起!就是在講這個。所以,講法性空,是爲了鏟除衆生對法的實有感的執著(自性見)而起的貪瞋癡和造業;當我們了解到一切法的無自性、非實有,就離開了執著,離開了貪取和造業。所以要滅的是什麼?執著與貪取的自性見。而不是在壞一切法,這樣才能成立因果相續的一切法,注意聽哦!那麼,這一切法是不是實有?不是。一切法是宛然有、幻有,所以叫假有、緣起有。這個很難理解,很難體會,但是沒有關系,我們從法的次第慢慢進去,越談就能夠越明白。

  真正的空,是在成立一切法,不是在破壞一切法。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重點,他說,空就是在破一切法,都被它破空了。其實,真正的空義不是在破一切法,而是在成立一切法,成立一切法的緣起幻有,它是緣起如幻的一種生滅相續而已,實無自性,這點非常難了解!我們一般人都會懷疑:無自性怎麼能緣起?總得要有一個東西從這裏到那裏才能緣起吧!這就是佛法裏所說的自性見,所以它建立的緣起叫自性緣起,這就誤解了真正的空義。真正懂得空的,是知道一切法因爲無自性才叫空。我們當前的每一法,是不是都從緣起?如果都從緣起,那麼一切法就是空,所以,不是離開一切法說空,不是把法破壞了,把它鏟除了,才叫空。那是把“有、無”的那個“無”當作是空,那是不對的。“有”的當下,因爲它是因緣所生,所以它當下就是空。“空”,不是在講什麼都沒有,“空”,就是在講緣起的一切法的當下名爲空,所以叫做當體即空。很多人不了解這個空義,說《大智度》裏面講的“不壞世俗谛”,這個“壞”字可能有問題,應該不“懷”才對, “懷”是胸懷的懷,懷抱的懷。“壞”就是把它去掉,“懷”就是有。不壞,就是不必破壞、去掉;不懷,就是不能有。

  “煩惱即菩提”與“斷煩惱證菩提”

  現在拿這支筆舉例:筆是世俗谛,從筆的當下,我們知道它是緣起的,爲什麼?因爲它是由很多條件組合而成的。我們從哪裏去認識一切法的自性空寂呢?就是從這支筆的當下去觀察它:原來它是由很多東西製造而成的,什麼元素,什麼東西、材料,怎樣經過人的加工,把它組合起來而名爲“筆”,那如果把它分解掉了就不叫筆了,所以這個筆只是組合的,它沒有筆的真正的自性。這樣就知道:我們要從哪裏去了解它是沒有自性的昵?只有從筆的當下。如果離開了這支筆,怎麼知道筆是無自性的呢?再說人,我們知道他它是五蘊和合的,那麼從哪裏知道他是五蘊和合的?只有從身心的當下!它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的和合。所以,佛陀叫我們觀察五蘊的色無常,受、想、行識亦複如是。他叫我們去觀察,從身心的當下知道它是無常的,從無常就知道無我,無我就知道空。這一些要從哪裏去了解?就是當下。離開當下能不能體會無常無我?離開我們五蘊和合的這個當下能不能體會?所以請問:能不能破壞掉世俗的萬法而來了解它的滅?破, 壞掉了什麼都沒有了,又怎麼去體會了解它?

  不壞世俗谛就是不能破壞世俗的一切,而去明白第一義谛!了解第一義谛是無爲法空,是從世俗的一切萬法中,去體會它的無自性,因爲一切是緣起的,所以無自性;因爲無自性,故空。所以,離開了一切緣起的萬法的當下,能不能體會它的無自性空?不能啊!所以說,不壞世俗谛,而顯第一義谛,離開了世俗谛就沒有第一義谛可得哦!但是一般人不知道,總以爲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叫自性,它是離開萬法以外的一個實有性的東西,以爲離開世俗谛時,第一義谛才顯現出來。所以,他們懷疑龍樹菩薩在《大智度》裏講的這個“壞”字可能錯了,從這裏就知道他們不知道空義,認爲不能有世俗的一切,必須把它丟棄、毀壞、沒有了,才顯出第一義谛出來。這個理論就與世俗的修行有一個很大的相同處――斷煩惱,證菩提。但是真正大乘的巧慧卻是“煩惱即菩提”,哪裏不同?注意聽哦!法要就在這裏,你要聽得懂,這個奧妙就知道了。我們都說要解脫,然而離開了我們的五蘊,離開我們的生死苦惱能不能解脫?不能啊!因爲只有從我們的生死苦惱的五蘊和合中,去明白它的無自性但從緣生起,就不會執著了,離開了我們對五蘊身心的執著而得到所謂的解脫,離開了我們的煩惱顛倒而解脫,不是把這個身體破壞掉而解脫。

  一般的理論是:因爲我們觸對外境會執著貪愛,所以眼睛不要看,耳朵不要聽,身體不要觸,嘴不要動,這樣就不會與外面接觸了,也就不會起煩惱了。那我請問你:這樣與木頭有什麼差別?注意聽哦!如果,我們知道了緣起的理論,當六根和六塵接觸時,就了解一一法都無自性,都是通于緣起的,就知道它非實有,那就自然不起實有感,不起自性見,就不會起染著貪愛了。現在再回想一下:我們之所以會染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是因爲實有感故;如果知道它的非實,你染著的是什麼?今天是一個美女,六十年後就是雞皮鶴發,那時美好的樂受從何而來?其實,不要等60年後才知道啦,一切法是緣起的,生命的相續是不停變化的,所以,不需要等60年後,當下就可以明白:原來我很滿意的這個相也只是如幻的,是虛幻的非實有的,根本不要等到變成壞掉、爛掉了才說是不可得的,所以說,“不壞世俗谛,而得第一義谛”哦! 也就是煩惱“即”菩提,而不是“斷”煩惱證菩提。煩惱能斷嗎?如果有實有的煩惱能斷的話,它還會再來的,因爲實有不變故。而實質上,煩惱是如幻的,本沒有不變的實體,所以不需斷――當體即空故!明白了它的無實性,所以當下即能證入無自性而解脫。

  由此可見,“斷煩惱證菩提”與“煩惱即菩提”兩者是完全不同的!世俗的人修行都在實有感自性見裏面:我要斷這個,我要除那個,我要改變這個,我要變成什麼。但是,真正證入空義知道緣起深義的人,需不需這麼麻煩?一眼就看透了。爲什麼能看透?緣起故,如幻故,無自性故,當體解脫!是不是講得好輕松?各位,理論確實是如此啊!不管過去現在到未來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