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无限无量非常的广大。
为了说明这个,佛便问须菩提说:你的意见怎样?东方的虚空可思量吗?南方、西方、北方的虚空,以及四维、上方,下方的虚空,可以思量吗?须菩提一概否定的说:不可。佛即说:既知道十方虚空是不可思量的,也应该知道菩萨不住相布施的功德,也同虚空一般的不可思量。这并不是以虚空的广大,形容福德的广大,而是以虚空的无所有,不可住、不可著、不可说边际数量,如无相布施的自性不可得一样。很重要哦!这个才不会落入实有的大小,注意听哦!如果认为虚空很大,你就著在大相(大小现对的大)。这里讲虚空不可思量,是在说它的广大,虚空的实在性是无所有,不可以住,不可以著,也没有边际,也没有数量,代表寂灭性与空性,不是大小的那个大。讲到法性如同虚空时,以为那是很大很大,注意听哦!这样的观念不是真正懂得般若空慧。一定要明白!它不是在形容大(大的话跟小是相对的,那还是有量的),如虚空的无所有、不可住、不可染著,你不能染着它,不能抓住它,不能分割它,所以,不能说它有数量,也不能说它有大小。当我们无相布施时,也了解到那个住相的自性是不可得的,这个观念很重要哦!将来有因缘跟人家谈到这个问题时,你们才不会落入大小的那个“大”相里面,把那个广大当作“大”而。要知道,真正的虚空不是在讲“大”哦!注意听!是讲无量、无边、无际,不可著、不可以住,一切无所有!这个展现的就是空性、寂灭性。注意听哦!这个才叫法性!所以常讲法性是尽虚空遍法界,不是讲它的大而已,是讲它的不可得、无所有、不可数量,不可以用边际来规范它,是讲它的空,注意听!不是在讲它的大哦!
所以如来说:菩萨但应如所教住!无相布施,指空相应布施,通达能施所施毕竟无自性的布施。讲缘起就知道空,讲布施就要跟空相应,这样的布施从头到尾一直在强调一句话――无自性!从头到尾再怎么讲都是在讲一个无自性,重点都一一的可以讲明。即空如幻的布施,如此因,如此果,如此利他,如此自利,都法相宛然有而不失不坏。宛然有是什么意思?好象有,千万不要当为实有。看起来就是空花水月,但不是什么都没有,但是这个有,只是宛然有,但是不失不坏。所以,佛法中有一句话:“无作者无受者,业力不失”。虽然无作者,无受者(就是无自性),但是因果宛然,这就是法相宛然有而不失不坏。即空如幻的布施,如此因,如此果,如此利他,如此自利,都法相宛然有失而不失不坏。
谈到无自性,注意听哦!很多人都误解了:既然施者无自性,受者无自性,施物无自性,因无自性,果也无自性,就落入执理废事,以为什么都不要了。所以导师说:因果宛然有而不失不坏,就是因为这样才能产生宛然有的因果法则,一定要明白!不要落入什么都空了,什么都没有了!我们在讲空,讲无自性时,最怕落入断空,落入无记空。所以,我们在谈法时,只是在谈一切法的当前,一切法它只是缘起的,它本身是无自性的。也就是因为无自性才能缘起一切法,注意听!如果有自性,它是不会变的,它怎么能成立一切法而相续不断的无常变化呢?所以,谈空是在成立一切法,不是破坏一切法,注意听哦!这样才不会落入断空、顽空,认为什么都没有。所以,一切法、一切现象的成立正是因为无自性才能缘起,注意听哦!这里是很难体会的!很多人谈到中观的空,都以为空是在破自性,破一切法。我告诉你:空,是在破一切的执著,而不是在破一切法!是不坏一切法,才能成立一切法!这里太重要了!所以,要讲得更清楚一点,否则容易落入断空、灭空、无记空、顽空里面去。什么叫自性?恒常不变。如果法法有自性,那众生能不能成佛?能不能从年轻到老?能不能有生灭现象?都没有。因为无自性,所以它才能缘起哦!所以叫缘起性空,性空缘起!就是在讲这个。所以,讲法性空,是为了铲除众生对法的实有感的执著(自性见)而起的贪瞋痴和造业;当我们了解到一切法的无自性、非实有,就离开了执著,离开了贪取和造业。所以要灭的是什么?执著与贪取的自性见。而不是在坏一切法,这样才能成立因果相续的一切法,注意听哦!那么,这一切法是不是实有?不是。一切法是宛然有、幻有,所以叫假有、缘起有。这个很难理解,很难体会,但是没有关系,我们从法的次第慢慢进去,越谈就能够越明白。
真正的空,是在成立一切法,不是在破坏一切法。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重点,他说,空就是在破一切法,都被它破空了。其实,真正的空义不是在破一切法,而是在成立一切法,成立一切法的缘起幻有,它是缘起如幻的一种生灭相续而已,实无自性,这点非常难了解!我们一般人都会怀疑:无自性怎么能缘起?总得要有一个东西从这里到那里才能缘起吧!这就是佛法里所说的自性见,所以它建立的缘起叫自性缘起,这就误解了真正的空义。真正懂得空的,是知道一切法因为无自性才叫空。我们当前的每一法,是不是都从缘起?如果都从缘起,那么一切法就是空,所以,不是离开一切法说空,不是把法破坏了,把它铲除了,才叫空。那是把“有、无”的那个“无”当作是空,那是不对的。“有”的当下,因为它是因缘所生,所以它当下就是空。“空”,不是在讲什么都没有,“空”,就是在讲缘起的一切法的当下名为空,所以叫做当体即空。很多人不了解这个空义,说《大智度》里面讲的“不坏世俗谛”,这个“坏”字可能有问题,应该不“怀”才对, “怀”是胸怀的怀,怀抱的怀。“坏”就是把它去掉,“怀”就是有。不坏,就是不必破坏、去掉;不怀,就是不能有。
“烦恼即菩提”与“断烦恼证菩提”
现在拿这支笔举例:笔是世俗谛,从笔的当下,我们知道它是缘起的,为什么?因为它是由很多条件组合而成的。我们从哪里去认识一切法的自性空寂呢?就是从这支笔的当下去观察它:原来它是由很多东西制造而成的,什么元素,什么东西、材料,怎样经过人的加工,把它组合起来而名为“笔”,那如果把它分解掉了就不叫笔了,所以这个笔只是组合的,它没有笔的真正的自性。这样就知道:我们要从哪里去了解它是没有自性的昵?只有从笔的当下。如果离开了这支笔,怎么知道笔是无自性的呢?再说人,我们知道他它是五蕴和合的,那么从哪里知道他是五蕴和合的?只有从身心的当下!它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的和合。所以,佛陀叫我们观察五蕴的色无常,受、想、行识亦复如是。他叫我们去观察,从身心的当下知道它是无常的,从无常就知道无我,无我就知道空。这一些要从哪里去了解?就是当下。离开当下能不能体会无常无我?离开我们五蕴和合的这个当下能不能体会?所以请问:能不能破坏掉世俗的万法而来了解它的灭?破, 坏掉了什么都没有了,又怎么去体会了解它?
不坏世俗谛就是不能破坏世俗的一切,而去明白第一义谛!了解第一义谛是无为法空,是从世俗的一切万法中,去体会它的无自性,因为一切是缘起的,所以无自性;因为无自性,故空。所以,离开了一切缘起的万法的当下,能不能体会它的无自性空?不能啊!所以说,不坏世俗谛,而显第一义谛,离开了世俗谛就没有第一义谛可得哦!但是一般人不知道,总以为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叫自性,它是离开万法以外的一个实有性的东西,以为离开世俗谛时,第一义谛才显现出来。所以,他们怀疑龙树菩萨在《大智度》里讲的这个“坏”字可能错了,从这里就知道他们不知道空义,认为不能有世俗的一切,必须把它丢弃、毁坏、没有了,才显出第一义谛出来。这个理论就与世俗的修行有一个很大的相同处――断烦恼,证菩提。但是真正大乘的巧慧却是“烦恼即菩提”,哪里不同?注意听哦!法要就在这里,你要听得懂,这个奥妙就知道了。我们都说要解脱,然而离开了我们的五蕴,离开我们的生死苦恼能不能解脱?不能啊!因为只有从我们的生死苦恼的五蕴和合中,去明白它的无自性但从缘生起,就不会执著了,离开了我们对五蕴身心的执著而得到所谓的解脱,离开了我们的烦恼颠倒而解脱,不是把这个身体破坏掉而解脱。
一般的理论是:因为我们触对外境会执著贪爱,所以眼睛不要看,耳朵不要听,身体不要触,嘴不要动,这样就不会与外面接触了,也就不会起烦恼了。那我请问你:这样与木头有什么差别?注意听哦!如果,我们知道了缘起的理论,当六根和六尘接触时,就了解一一法都无自性,都是通于缘起的,就知道它非实有,那就自然不起实有感,不起自性见,就不会起染著贪爱了。现在再回想一下:我们之所以会染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是因为实有感故;如果知道它的非实,你染著的是什么?今天是一个美女,六十年后就是鸡皮鹤发,那时美好的乐受从何而来?其实,不要等60年后才知道啦,一切法是缘起的,生命的相续是不停变化的,所以,不需要等60年后,当下就可以明白:原来我很满意的这个相也只是如幻的,是虚幻的非实有的,根本不要等到变成坏掉、烂掉了才说是不可得的,所以说,“不坏世俗谛,而得第一义谛”哦! 也就是烦恼“即”菩提,而不是“断”烦恼证菩提。烦恼能断吗?如果有实有的烦恼能断的话,它还会再来的,因为实有不变故。而实质上,烦恼是如幻的,本没有不变的实体,所以不需断――当体即空故!明白了它的无实性,所以当下即能证入无自性而解脱。
由此可见,“断烦恼证菩提”与“烦恼即菩提”两者是完全不同的!世俗的人修行都在实有感自性见里面:我要断这个,我要除那个,我要改变这个,我要变成什么。但是,真正证入空义知道缘起深义的人,需不需这么麻烦?一眼就看透了。为什么能看透?缘起故,如幻故,无自性故,当体解脱!是不是讲得好轻松?各位,理论确实是如此啊!不管过去现在到未来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