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2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这个法则是不会变的,三法印就是真理法则,它是永远不变的――无常、无我、涅槃。不管你知不知,不管你同意不同意,它是法尔如是的,本来就是这样的,所以,“无我”不是修来的,本来就是无我啦,只是你不认同、不了解、不知道而已,所以就叫无明。因为无明故而颠倒产生自性见,那你又如何能解脱?那么如何破除自性见?要先破无明。只有听法才能明白,听到真正的正见才能使你明,注意听哦!现在到处都说是自己是正见正法,但是几个是真正的正见,有几个能解脱的?现在我告诉你:今天这个课是用导师的课本来讲的,为什么?导师给我们引导的、开导的,那是他老人家一生心血的奉献,真的叫做正知正见!真的很伟大,大家要珍惜,它真的能使我们解脱的,不是戏论哦!要珍惜,听这个法也是一样哦!你要是不细心地体会,不用心去体证,只是听了做不到,那还是等于不懂,还是一样的无明。以后,我们有一个地方会让大家磨炼的,那些不怕死的,想要彻底的死的,请再来。彻底的死什么?把那个“我”彻底死掉,真正要证入的,你们就有机会了。

  何处见佛?

  戊三 明心菩提 己一 法身离相而见

  “须菩提!意於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“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”。佛告须菩提: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;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”。

  【明心菩提,约七地菩萨定慧均等,现证法性,得无生法忍而说。】

  前一段是讲从愿心到伏心,从伏心就能到明心,也就是二道五菩提前面的般若道。谈《金刚经》如果没有先知道它的内容系统,会觉得很奇怪。第一段讲到发心,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;第二段拿布施来谈;第三段马上谈到讲到如来的身相。如果没有了解它的二道五菩提的过程,会觉得好象接不上,一段一段的这个距离太远了,所以,很多人说《金刚经》很难了解,就是在这个地方。但是当我们知道它的二道五菩提次第时,每一段就能了解它的意思了:第一段是愿心菩提,是发愿;第二段就在伏心,降伏我们的烦恼;第三段就要讲明心――法身。

  伏心就是在行六度,六度都完全能够做到证入时,就是六地了。如果伏心菩提完成了,就等于证到七地。真正的明心菩提是约七地的菩萨而说的,七地菩萨定慧都已经均等了,也现证了法性,就是证到了无生法忍。所以真正的明心,也就是一般讲的明心见性就是要到这个程度,证得无生法忍才叫明心菩提,这一点一定要明白。现在很多人,谈到明心见性的问题,所说的内容和证入的境界就有很多差别、争论。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,真正的明心菩提应该是七地定慧均等,现证法性,得无生法忍,这样才叫明心菩提。

  【证法,即“见法”,“见法即见佛”。佛之所以为佛,即在究竟圆觉缘起空寂的中道;离此正觉,更没有什么奇特!如能悟彻缘起法相的空寂,即与佛同一鼻孔出气。所以说:“见缘起即见法,见法即见佛”!这才是真切见佛处。上面伏心菩提,广行利济众生,积集了无边的福智资粮;渐能悲智相扶,定慧均等,“方便成就”,有力现证无分别法性了。】

  “见缘起即见法,见法即见佛”,也就是说:如果不了解缘起法,不了解缘起的深义,你就不可能见法,所以真能见缘起就能见法,见到诸法的法性空寂,也就是见佛啦!佛之所以为佛,即在究竟圆觉缘起空寂的中道。佛是觉者,究竟圆满的觉悟到缘起法的空寂性,也就是中道的万法。离此正觉,更没有什么奇特!其实,离开了这样真正悟入缘起法以外,并没有什么更奇特的东西,所以,佛并不是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哦!如能悟彻缘起法相的空寂,即於佛同一鼻孔出气。一切法都是缘起的,只要我们从缘起的一切法的法相中,能悟入它的空寂性,这就叫见法,就是与佛同一鼻孔出气,也就是和佛陀的知见是一样的。“见缘起即见法,见法即见佛”,这才是真切的见佛处!一般人的拜佛、念佛、修行的目的是什么?就是要解脱,要见佛嘛!但是,如果不了解这个真切的内容,就变成很空泛了,落入一种遐想或者颠倒的想象,摸不着边、无边际的,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见佛。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明白――见法即见佛。那么,见法又是从哪里见呢?从缘起的法相去了解它,就能彻证一切法的空寂性,这个叫见法,这样才是真正地见佛哦!明白了这一点,我们的下手处就不会糊里糊涂了,不会没有目标的迷迷糊糊在修,修什么也不知道,什么叫解脱也不知道,什么叫见佛见法也不知道,这一点很重要!

  伏心菩提是广行利济众生,积集了无边的福智资粮;渐能悲智相扶,定慧均等,方便成就,有力现证无分别法性了。如果没有透过六度的万行,要体会法性的内容也是不容易的。所以,我们在行六度的这个伏心的过程,就是在积集无边的福智资粮,才能够悲智相扶。有悲无智或者有智无悲,都是不能成就的,它是相依相缘而相扶的,才能够有力地现证无分别法性。这里提到无分别法性,我们很多人对“无分别”三个字,常常误解了:当我们谈到某某人如何如何,他就认为你有分别心。好象我们起心动念都不能有分别心。其实这里讲的无分别是什么地方无分别?就是讲一切法相的空寂性,也就是一切事相的法性,都是空寂无自性的,所以是平等平等无分别。所谓的无分别,是从法性上来看一切法的法性是无分别的,都归於空寂,都归於无自性!所以说平等平等无分别,这个无分别是在这里,注意听哦! 是彻证一切法的空寂性,这些法的法性空寂都是一般的、一样的平等平等无分别。这个叫无分别法性,注意听哦!这个无分别不是我们连个念头都没有,连个起心动念都不行,如果这个叫无分别,那就跟木头一样了。注意听哦!因为一切法的法性就是空寂性,空寂性都是一样的,所以叫无分别,叫做无分别法性。也就是说:你我一切万法,一切有情,它的法性都是空寂性,都无自性,这一点大家都是一样的,所以叫无分别。一切万法的法性都平等,所以叫无分别,也叫无分别法性。那么简单地讲,无分别法性就是讲什么?就是讲一切法的空寂性,而不是叫我们不要起心动念,连一个分别念头都不行。现在你在劝说某某人,你这样修不行,你这样不对,你这样不好。他说:哦,你有分别心。那我们都不要有分别心了 ,是、非、好 、坏都不知道了,如果这样叫无分别的话就完了。注意啊!

  【因此,佛特举“见佛”,问须菩提道:取著身相——三十二相、出入来去相,穿衣吃饭相,坐禅说法相,能正见如来吗?须菩提是过来人,所以说不可。】

  现在很多人修行要一心不乱,然后起观慢慢地会见到佛的头,有的看到佛的手,还有看到佛的脚的,最后看到身相光明等,他们认为这样叫做见到佛相,见到佛了,有感应了。这一点要注意啊!从这里你们就明白,佛陀都会提出来问须菩提:真正的见佛是什么?是不是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呢?看到有出有入有来有去的佛呢?还是在那边穿衣服吃饭的那个佛相呢?看到佛在那边坐禅说法,就是见到佛吗?那个叫如来吗?佛陀拿这个因缘来问须菩提。须菩提是解空第一,是已经见法性的一位罗汉,哪里还会执著在这个地方!他就回答说:不能用佛陀的三十二相来见佛,佛陀现出来的这个一般形相,不管是在穿衣服,还是坐禅说法,那个都不是真正的法相。所以说,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明白了,真正的佛的法相,绝对不是以著相而取的。

  【从前,有一次,佛从忉利天来下人间,人间的佛弟子,都欢喜的去见佛。依次序,比丘应在比丘尼之先,但莲华色尼为了先得见佛,即化作转轮王,走在最前面。他以为最先见佛了,但佛对他说:不是你先见,“须菩提是先见我身”。原来,那一次,须菩提没有参加迎佛的胜会。当众人去见佛时,他想:佛曾说:见法即见佛,我何不正观法相!於是他就观察诸法的从缘生灭,从无常为门而悟入诸法无性空,彻见了如来法身。须菩提曾有此体验,所以佛一提到,他就肯定的说: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这些身相,都不过是假名如幻的妄相;佛的无尽庄严,也一样的绝无少许法可取可得。所以佛说的身相,即非有身相的实性,如取著假相为佛,即不见如实空相,自也不能深见如来的所以为如来了!】

  须菩提当下止息心念,观察一切万法都是从缘而起,从缘而灭。从缘起的生灭中去体会它的无常,所以从无常门而悟入诸法无自性的空性,就在这个当下体会到如来的法身。他曾经从缘起的生灭悟入无常门而体会到一切法的无性空,有这样的一个因缘而得先见佛的经验。所以,当佛陀问他这个问题时,他马上很肯定地回答佛陀:不能以身相来见佛。就象莲华色走在最前面,以为可以先见到佛陀,其实她没有先见到,而是须菩提先见到。他说:“这些身相,都不过是假名如幻的妄相;佛的无尽庄严,也一样的绝无少许法可取可得。所以佛说的身相,即非有身相的实性,如取著假相为佛,即不见如实空相,自也不能深见如来的所以为如来了!”在这里就要明白一个问题,首先在愿心菩提谈到菩萨发愿心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可度,就是不取众生的相,让你明白众生非实,缘起缘灭无实性啊!第二在谈到布施时,也说布施没有实有的自性,要你三轮体空,连布施的有为法还是怎如幻的缘起相依而已。第三,更进一步谈到我如来的身相与众生的身相还是一样没有实性可得。这里处处举例让你明白:一切法是缘起如幻的,包括众生到如来都是一样是缘起的相,缘起的相是没有实性的,众生、法、到如来一样的无实性,这一点要明白哦!所以,我们说《金刚经》是在讲空,就是从每一个角度,每一法,每一个条件,让你去明白一切法的无自性而已,这个一切法的无自性就是一切法的法性!如果我们执着在佛陀的身相,那就不能明白如来为什么叫如来?如与跟我们一样地执著的话就不叫如来了。如果我们能悟入一切法无自性,悟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