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這個法則是不會變的,叁法印就是真理法則,它是永遠不變的――無常、無我、涅槃。不管你知不知,不管你同意不同意,它是法爾如是的,本來就是這樣的,所以,“無我”不是修來的,本來就是無我啦,只是你不認同、不了解、不知道而已,所以就叫無明。因爲無明故而顛倒産生自性見,那你又如何能解脫?那麼如何破除自性見?要先破無明。只有聽法才能明白,聽到真正的正見才能使你明,注意聽哦!現在到處都說是自己是正見正法,但是幾個是真正的正見,有幾個能解脫的?現在我告訴你:今天這個課是用導師的課本來講的,爲什麼?導師給我們引導的、開導的,那是他老人家一生心血的奉獻,真的叫做正知正見!真的很偉大,大家要珍惜,它真的能使我們解脫的,不是戲論哦!要珍惜,聽這個法也是一樣哦!你要是不細心地體會,不用心去體證,只是聽了做不到,那還是等于不懂,還是一樣的無明。以後,我們有一個地方會讓大家磨煉的,那些不怕死的,想要徹底的死的,請再來。徹底的死什麼?把那個“我”徹底死掉,真正要證入的,你們就有機會了。
何處見佛?
戊叁 明心菩提 己一 法身離相而見
“須菩提!意於雲何?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“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”。佛告須菩提:“凡所有相皆是虛妄;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”。
【明心菩提,約七地菩薩定慧均等,現證法性,得無生法忍而說。】
前一段是講從願心到伏心,從伏心就能到明心,也就是二道五菩提前面的般若道。談《金剛經》如果沒有先知道它的內容系統,會覺得很奇怪。第一段講到發心,度衆生而無衆生可度;第二段拿布施來談;第叁段馬上談到講到如來的身相。如果沒有了解它的二道五菩提的過程,會覺得好象接不上,一段一段的這個距離太遠了,所以,很多人說《金剛經》很難了解,就是在這個地方。但是當我們知道它的二道五菩提次第時,每一段就能了解它的意思了:第一段是願心菩提,是發願;第二段就在伏心,降伏我們的煩惱;第叁段就要講明心――法身。
伏心就是在行六度,六度都完全能夠做到證入時,就是六地了。如果伏心菩提完成了,就等于證到七地。真正的明心菩提是約七地的菩薩而說的,七地菩薩定慧都已經均等了,也現證了法性,就是證到了無生法忍。所以真正的明心,也就是一般講的明心見性就是要到這個程度,證得無生法忍才叫明心菩提,這一點一定要明白。現在很多人,談到明心見性的問題,所說的內容和證入的境界就有很多差別、爭論。從這裏我們就可以了解,真正的明心菩提應該是七地定慧均等,現證法性,得無生法忍,這樣才叫明心菩提。
【證法,即“見法”,“見法即見佛”。佛之所以爲佛,即在究竟圓覺緣起空寂的中道;離此正覺,更沒有什麼奇特!如能悟徹緣起法相的空寂,即與佛同一鼻孔出氣。所以說:“見緣起即見法,見法即見佛”!這才是真切見佛處。上面伏心菩提,廣行利濟衆生,積集了無邊的福智資糧;漸能悲智相扶,定慧均等,“方便成就”,有力現證無分別法性了。】
“見緣起即見法,見法即見佛”,也就是說:如果不了解緣起法,不了解緣起的深義,你就不可能見法,所以真能見緣起就能見法,見到諸法的法性空寂,也就是見佛啦!佛之所以爲佛,即在究竟圓覺緣起空寂的中道。佛是覺者,究竟圓滿的覺悟到緣起法的空寂性,也就是中道的萬法。離此正覺,更沒有什麼奇特!其實,離開了這樣真正悟入緣起法以外,並沒有什麼更奇特的東西,所以,佛並不是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哦!如能悟徹緣起法相的空寂,即於佛同一鼻孔出氣。一切法都是緣起的,只要我們從緣起的一切法的法相中,能悟入它的空寂性,這就叫見法,就是與佛同一鼻孔出氣,也就是和佛陀的知見是一樣的。“見緣起即見法,見法即見佛”,這才是真切的見佛處!一般人的拜佛、念佛、修行的目的是什麼?就是要解脫,要見佛嘛!但是,如果不了解這個真切的內容,就變成很空泛了,落入一種遐想或者顛倒的想象,摸不著邊、無邊際的,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見佛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很明白――見法即見佛。那麼,見法又是從哪裏見呢?從緣起的法相去了解它,就能徹證一切法的空寂性,這個叫見法,這樣才是真正地見佛哦!明白了這一點,我們的下手處就不會糊裏糊塗了,不會沒有目標的迷迷糊糊在修,修什麼也不知道,什麼叫解脫也不知道,什麼叫見佛見法也不知道,這一點很重要!
伏心菩提是廣行利濟衆生,積集了無邊的福智資糧;漸能悲智相扶,定慧均等,方便成就,有力現證無分別法性了。如果沒有透過六度的萬行,要體會法性的內容也是不容易的。所以,我們在行六度的這個伏心的過程,就是在積集無邊的福智資糧,才能夠悲智相扶。有悲無智或者有智無悲,都是不能成就的,它是相依相緣而相扶的,才能夠有力地現證無分別法性。這裏提到無分別法性,我們很多人對“無分別”叁個字,常常誤解了:當我們談到某某人如何如何,他就認爲你有分別心。好象我們起心動念都不能有分別心。其實這裏講的無分別是什麼地方無分別?就是講一切法相的空寂性,也就是一切事相的法性,都是空寂無自性的,所以是平等平等無分別。所謂的無分別,是從法性上來看一切法的法性是無分別的,都歸於空寂,都歸於無自性!所以說平等平等無分別,這個無分別是在這裏,注意聽哦! 是徹證一切法的空寂性,這些法的法性空寂都是一般的、一樣的平等平等無分別。這個叫無分別法性,注意聽哦!這個無分別不是我們連個念頭都沒有,連個起心動念都不行,如果這個叫無分別,那就跟木頭一樣了。注意聽哦!因爲一切法的法性就是空寂性,空寂性都是一樣的,所以叫無分別,叫做無分別法性。也就是說:你我一切萬法,一切有情,它的法性都是空寂性,都無自性,這一點大家都是一樣的,所以叫無分別。一切萬法的法性都平等,所以叫無分別,也叫無分別法性。那麼簡單地講,無分別法性就是講什麼?就是講一切法的空寂性,而不是叫我們不要起心動念,連一個分別念頭都不行。現在你在勸說某某人,你這樣修不行,你這樣不對,你這樣不好。他說:哦,你有分別心。那我們都不要有分別心了 ,是、非、好 、壞都不知道了,如果這樣叫無分別的話就完了。注意啊!
【因此,佛特舉“見佛”,問須菩提道:取著身相——叁十二相、出入來去相,穿衣吃飯相,坐禅說法相,能正見如來嗎?須菩提是過來人,所以說不可。】
現在很多人修行要一心不亂,然後起觀慢慢地會見到佛的頭,有的看到佛的手,還有看到佛的腳的,最後看到身相光明等,他們認爲這樣叫做見到佛相,見到佛了,有感應了。這一點要注意啊!從這裏你們就明白,佛陀都會提出來問須菩提:真正的見佛是什麼?是不是看到佛的叁十二相呢?看到有出有入有來有去的佛呢?還是在那邊穿衣服吃飯的那個佛相呢?看到佛在那邊坐禅說法,就是見到佛嗎?那個叫如來嗎?佛陀拿這個因緣來問須菩提。須菩提是解空第一,是已經見法性的一位羅漢,哪裏還會執著在這個地方!他就回答說:不能用佛陀的叁十二相來見佛,佛陀現出來的這個一般形相,不管是在穿衣服,還是坐禅說法,那個都不是真正的法相。所以說,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明白了,真正的佛的法相,絕對不是以著相而取的。
【從前,有一次,佛從忉利天來下人間,人間的佛弟子,都歡喜的去見佛。依次序,比丘應在比丘尼之先,但蓮華色尼爲了先得見佛,即化作轉輪王,走在最前面。他以爲最先見佛了,但佛對他說:不是你先見,“須菩提是先見我身”。原來,那一次,須菩提沒有參加迎佛的勝會。當衆人去見佛時,他想:佛曾說:見法即見佛,我何不正觀法相!於是他就觀察諸法的從緣生滅,從無常爲門而悟入諸法無性空,徹見了如來法身。須菩提曾有此體驗,所以佛一提到,他就肯定的說: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這些身相,都不過是假名如幻的妄相;佛的無盡莊嚴,也一樣的絕無少許法可取可得。所以佛說的身相,即非有身相的實性,如取著假相爲佛,即不見如實空相,自也不能深見如來的所以爲如來了!】
須菩提當下止息心念,觀察一切萬法都是從緣而起,從緣而滅。從緣起的生滅中去體會它的無常,所以從無常門而悟入諸法無自性的空性,就在這個當下體會到如來的法身。他曾經從緣起的生滅悟入無常門而體會到一切法的無性空,有這樣的一個因緣而得先見佛的經驗。所以,當佛陀問他這個問題時,他馬上很肯定地回答佛陀:不能以身相來見佛。就象蓮華色走在最前面,以爲可以先見到佛陀,其實她沒有先見到,而是須菩提先見到。他說:“這些身相,都不過是假名如幻的妄相;佛的無盡莊嚴,也一樣的絕無少許法可取可得。所以佛說的身相,即非有身相的實性,如取著假相爲佛,即不見如實空相,自也不能深見如來的所以爲如來了!”在這裏就要明白一個問題,首先在願心菩提談到菩薩發願心度盡一切衆生而無衆生可度,就是不取衆生的相,讓你明白衆生非實,緣起緣滅無實性啊!第二在談到布施時,也說布施沒有實有的自性,要你叁輪體空,連布施的有爲法還是怎如幻的緣起相依而已。第叁,更進一步談到我如來的身相與衆生的身相還是一樣沒有實性可得。這裏處處舉例讓你明白:一切法是緣起如幻的,包括衆生到如來都是一樣是緣起的相,緣起的相是沒有實性的,衆生、法、到如來一樣的無實性,這一點要明白哦!所以,我們說《金剛經》是在講空,就是從每一個角度,每一法,每一個條件,讓你去明白一切法的無自性而已,這個一切法的無自性就是一切法的法性!如果我們執著在佛陀的身相,那就不能明白如來爲什麼叫如來?如與跟我們一樣地執著的話就不叫如來了。如果我們能悟入一切法無自性,悟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