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2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执颠倒烦恼心。所以,发了愿菩提心,如果不在六度之中去实行,又如何能降伏其心呢?不能只有空谈理论,一定要实际地从事行上去修正。

  【论到菩萨的修行,总括的说,不外于六波罗蜜。此六度以般若为导,而实彼此相应相摄,一波罗蜜即具足一切波罗蜜。本经发菩提心,以大悲度众生为首,这与布施,——以自己所有的给予众生,使他其苦得乐,尤为吻合,故本经即以布施为主而统摄利他的六度行。布施如何能摄六度?布施有三;一、财施:以财物周济人是财施,以体力甚至牺牲生命去救助人,也是财施。所不同的是;衣食等财物为外财施,体力、心力以及生命等为内财施。这财施,即侠义(身心的有形物)的施波罗蜜。二、无畏布施;令众生离诸怖畏,这就是持戒与忍辱二波罗蜜。持戒,能处众不碍大众,不使人受到威胁不安。如杀人者,使人有生存的威胁;偷盗者,使人有外命(财物)丧失的恐怖等。如能受持禁戒,洁身自守,即不会侵害他人,能使人与人之间相安无事了。但人类个性不一,你以戒自守,他却以非礼待你;如不能感化或设法避免,不能忍受而冲突起来,仍不免相杀相夺,造成人间的恐怖。必须以戒自守——克已,又以忍宽容他人——恕人,才能做到无畏施。三、法施:即精进、禅定、般若三波罗蜜。般若是明达事理的,没有智慧,即落于颠倒二边,不知什么是佛法?是邪是正?那怎能救人?禅定是鉴机的,如内心散乱,贪著世间,我见妄执,即不能洞见时机,不知众生的根性,即不能知时知机而给予适宜的法乐。精进是雄健无畏的,有了精进,才能克服障碍,诲人不倦,利人不厌。这样,六波罗蜜统摄於布施,为菩提行的根本了。要救众生,不能不牺牲自已去利他——布施:这必须具足物质救济,以达到众生生活等的满足;必须以戒忍的精神,达到人与人间和乐安宁;又必须以进、定、慧的教化,革新众生的思想意志,而使之归於中道。从前,僧团中的“利和同均”、“戒和共遵”、“见和无诤”,也即是六度精神的实施!】

  六度的第一个就是布施,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在成就自己。要达到理事的合一,必须要在事行上去行!发了愿心而没有事行,那等于是有愿无行,也不能达到啊!从整个社会普遍地来讲,布施是人人都会的,包括外道基督教等也谈救济,很多宗教都在讲利生事业悲济众生,所以办救济等种种的社会福利,都很注重这一方面。但如果只有救度这个身心身体,那只是一时的、一期的暂时帮助而已,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能够转化他的观念、内在。比喻讲:一个人很穷,你每天只是给他食物,他永远还是穷啊 ,改变不了的。但是如果我们给他观念、教育、辅导,给他充实内在的技能,他自己就能去讨生活嘛!所以,内在的建立比物质直接的供应更重要。我们常常讲,救急不救穷!,真正救穷从哪里救?从内在观念上的修正,使他意志坚强,慢慢地给他导正,给他技术辅导,他才有讨生活的能力。所以,不能说我只拿钱以及参加慈善工作,就以为在行布施。那样的利济众生是有善的行为,没有错,但不是最根本的。同样的道理,众生在颠倒痛苦烦恼,不是给几个钱就能解决的,他的烦恼是多方面的――经济不足,身体不好,观念的不和谐等,这是多方面的。不是说,你今天穷了,我给你钱,你所有烦恼就都解决了。要真正解决的是一个根本问题,根本问题解决了,人间性的这些物质上的东西反而容易克服了。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,法施啊,就是救慧命。财施,是救这个内体。所以布施是多方面的,参加人间的慈济是很好的,但是如果你今天不懂得这个法要,没有从慧命上着手去改造自己的话,功效是有限的,后面谈到较量功德就知道了,这一方面为什么那么重要!

  在僧团里面有六和敬,其中有“利和同均”、“戒和同遵”、“见和无诤”,六度的精神都涵盖在里面。出家人没有私有财产,在僧团或者一个道场、丛林里,大家的权力是一样的,吃的、住的、领的费用都一样,都是“利和同均”,大家共同守戒遵律,才不会有争论、争端。再如果思想、见地、观念不一样,也不能相处而起争端,所以这里的利和、戒和、见和,就与六度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。

  【佛对须菩提说:菩萨行布施——六度利他时,于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。这即是说:不要住於色境而行布施,不要住於声境乃至法境而行布施。於法应无所住的法,指一切法说:香味触法的法,但指意识所对的别法尘(六根对六尘)。住,是取著不捨的意思。众生在六尘境——认识的一切上起意识时,都有自性的执见,以色为实色,以声为实声,总以为是确实如此存在的。因为取著六境,即为境所转而不能自在解脱。菩萨为度众生而行布施,对於施者、受者、施、施时、施处、施因、施果这一切,当然要能远离自性的妄取,能不著相而布施,才能真实利济众生。否则,觉得有我是能施,他是受施,所施物如何如何,希望受者的报答,希望未来的福报,甚至因而贡高我慢,这都是从住於法相而生起来,这哪里还像菩萨行?所以,佛总结的对须菩提说:菩萨修行,应这样的不住於相——相即六尘境相而行布施!】

 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甚至于一切法时,都不能执著,不能住在那边,应于一切都无所住。众生的通病就是自性见,也就是实有感,都有实有性、实自体的那种感觉,在意识上,当我们的六根与六尘一接触,就以为外在的境界都是实有的,就会起这种执著,以色为实色,以声为实声,总以为是确实如此存在的,都以为它是真的,是真实的,是有体性的。因为取著六境,即为境所转而不能自在解脱。菩萨为度众生而行布施,对於施者、受者、施、施时、施处,施因、施果这一切,当然要能远离自性的妄取,能不著相而布施,才能真实利济众生。只要你执著在实有里面,就是住,就是执著,就是染着。对能施的这个施者,就会起执著,以为“我”很了不起,有功德,而受我布施的人也好象是实有的,对施的时间、地点、因果都以为是真实的。人们常讲布施有很大功德,这就是执著在实有功德里面,只要是这样行布施时都会起执著。但是,菩萨在利益众生布施时,不能这样,要远离自性妄取,能不住相布施才能真实地利济众生。所以,只要执著在实有自性的这个自性见里,你一定会起执着。怎样才能够远离自性的妄取呢?那就是要达到般若空慧,话又说回来了,重点就在这里!要了达一切法的缘起无自性, 否则,觉得有“我”是能施,他是受施,所施物如何如何,希望受者的报答,希望未来的福报,甚至因而贡高我慢,这都是从住於法相而生起来,这哪里还像菩萨行?现在的人也是一样,住相布施是普遍的现象:要能够看得到我在布施,要留个名字,施的那个东西常常能看得到的,那种布施特别抢手;默默无闻的,人家看不到的,没办法表现是我布施的那种,就不愿意拿出来了。那个寺院的龙柱能加上名字,二百万都愿意拿出来,而某某孤儿院、慈善机构缺钱,却怎样都募不到钱,因为那个没有办法写上名字嘛!甚至还有人说,我花了多少多少,我发心多少多少,我比你们功德大,起了贡高我慢心,所以,这种一般有为的行善,只要著於相的都是这样,那就不是菩萨的发心了。而菩萨的发心是不执着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通达法性空,通达般若空慧。佛总结的对须菩提说:菩萨修行,应这样的不住於相——相即六尘境相而行布施!在六尘境相里,不要执著而去行布施,一执著在这里就不叫菩萨了。

  空不是破坏一切法,而是成立一切法

  【不住於相的布施,能降伏烦恼,能安住菩提心,而且所得的福德,广大得不可思仪!有相布施,不能通达三轮体空,所得功德即有限有量。无论功德多么大,总不过是人天有限的福报。但如能以般若相应而布施,将此布施融归於法性,迴向於一切众生而同趋於大觉,功德即无限而不可思量。如以一滴水投入大海中,即遍大海的水性而不可穷尽。为了说明这个,佛便问须菩提说:你的意见怎样?东方的虚空可思量吗?南方、西方、北方的虚空,以及四维、上方,下方的虚空,可以思量吗?须菩提一概否定的说:不可。佛即说:既知道十方虚空是不可思量的,也应该知道菩萨不住相布施的功德,也同虚空一般的不可思量。这并不是以虚空的广大,形容福德的广大,而是以虚空的无所有,不可住、不可著、不可说边际数量,如无相布施的自性不可得一样。菩萨是应该这样的安住,这样的行施,所以如来说:菩萨但应如所教住!无相布施,指空相应布施,通达能施所施毕竟无自性的布施。即空如幻的布施,如此因,如此果,如此利他,如此自利,都法相宛然有而不失不坏。佛怕人们以无记心布施,或执理废事,所以,特举不可思议的功德以显示布施因果。

  前发心菩提,以愿度众生为主,所以与般若相应即重在我空。伏心菩提以实行利济为主,所以与般若相应,即重在法空。】

  这里就讲得很清楚,什么叫三轮体空?布施的我、布施的对象、布施的东西,这三者,我们能体会它是空无自性的,就叫三轮体空。如果不知道它是空无自性的话,就会执著在有了限的功德,即使我布施你一百万,还是有一个固定的限量。从过去的观念中,一百万可以得到三百功,但是三百功也是有限量的。不管你布施的功德多大,再大,还是有限量的,只是福报而已。但如能以般若相应而布施,将此布施融归於法性,迴向於一切众生而同趋於大觉,功德即无限而不可思量。如以一滴水投入大海中,即遍大海的水性而不可穷尽。如果执著在有为的功德里面,布施100元就是100元,1000万就是1000万,这是固定的数量。但如果不执著,不着相,知道一切法空无自性,只是空花水月的行於布施而已,这样,就象一滴水投入到大海里面,和大海融成了一体,那就没有办法用限量而了解它的多少,它是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