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2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 如海中映现的明月,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。从它的不见来说,好似灭去了,其实哪有实体可灭呢?当水平静时月光反射,海水上面见有月亮,起波浪后,月就不见了,看起来好象有个东西消失了。但是请问:是不是有一个真实的实体的东西消失了?不是啊!它并不是真的。因为月亮在水面的消失,其实只是一个幻现的影子消失而已,这个比喻非常好。当我们眼睛看那个虚空时,看久了,眼睛会疲劳而眼花,看到天上有什么星星,其实是眼睛疲劳眼冒金星。把眼睛闭一下,休息一下,再张开时,星星不见了,那是不是有真正的星星不见了?

  我们人间的生命相,犹然如此而已。生命生起时我们把它当作为实生,但从缘起般若的空慧来看时,这个生是幻生,非实有;所以它灭时,也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灭掉,因为幻生即是幻灭无实性啊!但是这样讲时,大家会觉得很奇怪:我这个生命活了几十年,明明是真的,哪里是幻?我们不会了解这个真理的。但是从无实性的缘起空幻来讲,确实是如此的。因为它是无常的,是刹那不定的,刹那刹那在变化,没有一刹那是安住不变的。那你说说看:哪一刹那是你?哪一刹那是永恒不变的?哪一个是真实的我?上课时进来的那个你和现在的那个你其实已经不一样了,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。这样的相续相其实只是一期的安定相,但是我们没办法用缘起的空慧来看,所以都会执著一切法是实有的,会执著这个生命以为是实有的。而其实是幻生幻灭而已,就好像水面上的月亮的影子消失了一样,你不能说他有一个实体消失了,知道吗?这个是很重要!这个比喻非常非常重要!

  发菩提心重在发愿度众生。《金刚经》一开始就讲二道五菩提,第一个就讲到愿心菩提,发菩提心就重在发愿度生,所以,也就重于我空。你今天如果不重我空,那么就会执著在实有,你就不了解众生,你哪里能度众生?就会执著了,就会起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相,那就不叫菩萨了。所以,菩萨一定要通达我空,也通达法空,才能够不执著在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的实有性里面。

  所谓的假我即是无性从缘起的和合的相续

  【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,《般若经》中有十六种异名,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,众生即执此为实有。“我”是主宰义,即每一众生的行动,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(宰)的意欲,所以称为我。人,行人法,所以名为人。众生,约现在说:即五众和合生的——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;约三世说:即由前生来今生,今生去后生,不断的生了又死,死了又受生,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。寿者,说众生的从生到死,成就命根,有一期的生命相续。以般若的正观,即无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的实性可得。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,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——假我;依此假名众生,成立业果相续,生死轮回。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,所以起惑造业,生死不了!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,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。】

  我们当下就反省自己:是不是都认为自己可以做主并且还要主宰别人?不但自己要随自己的心意,还要支配他人,这个就叫主宰义,有自己自主也希望主宰别人的欲望,这个就叫“我”。所以,当我们说“我”时,就是主宰义,就是要主宰的意思;人,行人法,所以各为人;众生,约心现在说:即五众和合生的——有精神和物质的和合的(就是五蕴和合);从三世来讲:即由前生来今生,今生去到后生,不断的生了又死,死了又复生,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,有一个轮回不已的东西叫补特伽罗;寿者,说众生的从生到死,成就命根,有一期的生命相续的这个感觉。但是,如果用般若的空慧去观察时即无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的实性可得。我们现在的身体就是五众和合的缘起法,当下去看它时,有无性从缘起的和合相续——假我,所以我们常常说,这个五蕴和合是假我,非真实的。依此假名众生,成立业果相续,生死轮回。当我们说,有业有果,业果在相续,生死在轮回,这都是在是依此假我而讲的。

  注意听!“无性从缘起的和合的相续”,这句话很重要!不要以为有实体性的因缘和合相续,所以一定要明白哦!无性(无自性)是从缘起的,从缘的必是无性的。所以无性从缘起而展现他的一期相续相,变成和合的一种相续相,不是实体性的轮回唷!注意听!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,所以起惑造业,生死不了!我以前常常讲:无我是法尔如此的,本来就无我!就是因为它缘起了五蕴和合,我们妄执它为实有,妄执一切法为实有,在这里起了迷惑,认为它是实有的,不知道它是无性的缘起和合,就在这个地方才起迷惑的执为实。

  一切法执为实,就产生了我及我所。“我”就是主体性,“我所”就是“我的”:我的身体,我的妻子,我的儿子,我的家庭,我的事业,我的名字,我的国家,这个叫法执,产生了相对的执著。迷惑以幻为实,就产生了我和我的。 这个“我”一出来,执著就来了,贪嗔痴就来了,开始造业相争夺取,造业而生死不了,就是在这里起的迷惑,一直就在这里转不出来。所以,如果我们能够明白一切法是无自性的,根本没有这个实有我,明白这一点时,达到自性空,你就离开了自我的妄执,即能够解脱而入无余涅槃。知道一切法非实,那我不可得,法也不可得,实性都不可得。只要悟到了这一点,悟入一切法的空寂性,就体证无我。

  所以,注意哦,这个无我不是修来的,无我是本来就是这样的,从来没有一个真正能主宰的东西!如果有,今天就不会变了,会变的就是无我的,一定要明白!所以从小乘的三法印来看,一切法是无常的,无常就是迁流变化不居的,从来没有停住的。既然是变化不停的,没有一刹那是停住的,这个就是“常”不可得,“常”不可得就是“我”不可得,这是同样的道理:“我”就是常、主宰、永恒不变,既然是无常,那就是无我,很简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。能证入无我就是涅槃,所以三法印介绍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寂静涅槃,这三法印一下子就贯通了,马上就可以证入了。所以很重要哦!只要执著一点点的自性见,这个我执就破不了。

  布施为主而统摄其它的六度行

  【菩萨发菩提心,以大悲为根本,即菩提心由大悲而发起;大悲所发的菩提心,非般若空无我慧,不得成就,即要以般若为方便。悲心不具足而慧力强,要退堕声闻乘的。慧力不足而悲心强,要流于世俗而成所谓“败坏菩萨”的。必须大悲,般若辅相成,才能安住菩提而降伏其心。《般若经》说:“一切智智相应作意(即菩提心),大悲为上首,无所得——即般若空慧为方便” 。发菩提心者,不可不知!】

  我们一定要明白:如果悲心不具足,慧力特别强,就会退堕到声闻――二乘 。比如说,我今天出来弘法,希望行菩萨道,能够利益众生。如果悲愿不足的话,碰到比较刚强的,或者根本就不想学的,甚至还要跟你相对的,就会觉得这些人根性太差了。还是自己修学解脱就好了,管那些干吗呀,你们不要那是你自己的事,就会有这样退堕的心态,那就变成自了。所以悲心不足,就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,这个菩提道就很难走,走不下去的。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,如果慧力不足而悲心强,要流于世俗而成所谓败坏菩萨的。只知道同情众生,要度众生,但又没有具足般若的空慧,就要流于世俗而成所谓“败坏菩萨”的。一个车有两个轮子,如果一边不具足,车就会倾斜难行了。所以悲心与般若的空慧相依相缘而行,这个叫悲慧等持,那是最好的,悲心与智慧二个平行是最好的。 必须要大悲与般若辅相成,才能安住菩提而降伏其心。既有般若,又有大悲心,要这样的安住于菩提心,这样的降伏其心。刚刚开始的两个问题――如何住?如何降伏其心?现在就知道当悲心愿与般若相辅相成,两个具足时,才能安住在菩提心上不会退转,又能这样的降伏其心。我们执着颠倒的自性见一破,一切烦恼就止息了,所以这两个条件就是安住与降伏的根本内容!《般若经》说:“一切智智相应作意(即菩提心),大悲为上首,无所得——即般若空慧为方便”。一切智就是佛智,相应作意就是与佛智相应,也就是发菩提心,就是要成佛的心,一定要相应才叫菩提心。大悲为上首,如果缺少悲心,就不成为菩萨了,所以一定要以悲为上首。什么叫无所得?具足般若空慧才能无所得,般若空慧就是见一切法无自性,这样才能无所得,所以无所得就是以般若空慧为方便,发菩提心者,不可不知!上面讲的是愿心菩提。

  “戊二 伏心菩提

  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,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布施。须菩提!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何以故?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须菩提!于意云何?东方虚空可思量不”?“不也,世尊”!“须菩提!南、西、北方、四维、上、下虚空可思量不”?“不也、世尊”!“须菩提!菩萨无住相布施,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。须菩提!菩萨但应如所教住”!

  这里讲到伏心菩提了。发了菩提心,怎样降服我们的烦恼心?这也就是般若道的一个修行内容。六度里面,佛陀以布施拿来作比较、较量,怎样才能不住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布施?也就是怎样才能不执着呢?佛陀的回答是,不要住于相布施,用不住相布施的福德来比较、比喻。

  【发菩提心,不单是心念而已,要有踏实的事行去救众生。从救度众生中,降伏自己的烦恼,深入清净的实相,达到自利利他的圆成。所以,在发心菩提——愿心菩提以后,应进而修行——行心菩提,渐能折伏烦恼使不现行,七地以前,名为伏心菩提。】

  菩萨在七地以前都在修六度,每一地就是六度的一度,每一度完成就完成一地,七地就是六度完成了,七地以前名为伏心菩提,这个六度的过程都叫伏心菩提的过程。修六度的目的就是降伏我们虚诳妄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