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▪P2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众生到无余涅槃。这是从发愿的立场来讲的。而下面的自“如是灭度到即非菩萨”的这一段很重要哦!是与般若无相相应,要这样的降服其心,安住其心,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菩萨。什么叫做与无相相应?这里就讲度尽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,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什么叫实无众生得灭度者?这里很重要!如果不是实无众生可以灭度的话,就是有实性了,那么这个菩萨他就著了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。简单的讲,真正的菩萨是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,这样的菩萨才是真正的菩萨,也才能够真正跟无相的空相应哦!

  谈到这里时,我们可以很快的回归到一个主题,回归一个重点,我们要把握重点哦。刚开始讲到的缘起,缘起的目的要让我们明白:一切法只是因缘条件的组合,因为缘起而幻现的一切万法是没有实性的,没有自性的,没有永恒不变性。刚开始为什么要讲那个主题?为什么要讲缘起?因为不了解缘起就不能与实相相应,不能与无相相应。为什么?菩萨深悟一切法的缘起无自性,才能了解它的一切法空无实性,这才能够真正悟入众生是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的。如果实有一个法性是真实不变的,是永恒的,那么就实有众生。这个就著了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就不可能真正悟入空性,那这样的菩萨是真正的菩萨吗?注意听!我们如果要想真正成为一个菩萨,除了发大悲愿相契的悲心愿心以外,一定要与缘起的空慧相应哦!不与空慧相应的菩萨不叫菩萨。为什么?他著在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这样就不是菩萨。这是第一段,在第一段就点出了这个重点。

  《金刚经》有一个承前启后相贯的一个法,就是“某某什么,即非什么,是名什么”这样的公式?注意听哦!比喻说,这个是“菩萨”,再来说“即非菩萨”,然后“是名菩萨”,要先明白这个公式的奥妙:第一个“菩萨”,就是世俗共用的名字,大家都叫菩萨的这个菩萨;这个“非”,就是在否定他的实性,否定他的实有性,其实他是没有实性的;然后,“是名”只是假名施设名为菩萨而已,菩萨只是假名安立的一个名字,不是有实性的,不是有永恒不变性。这个公式注意听哦!《金刚经》的这个公式明白了,你就知道前后在破什么了。随便换个名字替换,“如来”也好,或者所有的万法,我们能认知了解的一切事事物物,任何一个名字都可以把它安立在这个地方。然后加上一个“非”,这个非只是从实相上来否定它,所以当我们知道这个“非”的时候,就是了解实性实相。当明白了解一切法的“非”时,就是否定他的实性、不变性、永恒性、实在性;当能了解它的“非”,也就是没有这个实在性时,就知道原来一切只是假名施设,“是名”而已,是名就是假名施设。这个公式注意听哦!为什么?这个公式很重要!先明白了这个公式,再来看《金刚经》,你就很清楚了。所以,当我们了解一切法的“非”时,就已经悟入实相啦!这样知道意思吗?这个公式套用了,懂了,明白了,你就可以明白了解整个般若系统,这个就是重点,这个公式一定要明白哦!后面说“微尘、世界、阿罗汉、菩萨、一切法”,都“非”什么什么,“是名”什么什么,那时就知道了。

  现在,佛陀在这里第一个谈到菩萨,那我们就知道了,菩萨如果有实性,那就不能了解一切法的实相,认为它是不变的、永恒的,那就是自性见啊!那这样的话,就著在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了。为什么?认为“我”是真实的,有一个“我”;不然就是“人”;“寿者”就是时间相;还有就是“众生”相,就是落在实有里面,都在真实感实在感里面了。当我们落入实在有一个我,其中就有我执,就会起执著。现在说要离一切相,离执,离住啊!怎么离?除非你了解一切法的非实,当你了解法的非实而悟入它的实际相状时,你才能够不执,才能够离,才能够安住在那边不颠倒,其实法则就是这么简单。一切的法门,一切的佛法都离不开这个法则。你们听到这个话,也许会想:“真的是这样吗”?真的!你们今天学到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公式。但是,这个公式可以套用在一切法上,回归到身心、生命、生活中,去体会观察,用用看,你很快就会了解,佛法不过如此啊!你们一定要了解这个公式,很重要啊!当明白这个公式后,回过头来整个的《金刚经》,你很快就体会到,一段一段的都在让我们明白一切法的非实而已。只要是执著在它是实有的,是永恒不变的,那个叫自性见。注意听哦!只要心中有那么一点点的自性见,你就不能离执,不能去掉我执,离不开颠倒执取,离不开贪嗔痴了,烦恼痛苦以及一切的生死轮回的根本就不会断,就在这个自性见。

  前面讲的“缘起”两个字就是在破“自性见”。为什么?“缘起的,必然无自性;有自性的,就非缘起”。佛法一直强调:一切法都从缘起,没有一法不从缘起的。佛法讲得是那么的明白!但是今天的外道以及我们佛法中也有很多法门和观念却与缘起不同。如果你认为我有一个自性,有一个永恒不变,有一个灵魂,有一个主宰,有一个上帝,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什么形而上的实体……那我告诉你:那些都叫实有感,也就是不能体会它的“非”。所以要体会万法的“非”,只有悟入缘起而已。你们还可以观察内而身心,外而山河大地一切法,你去观察它,从一一法上去观察它,是不是真的都是有因有缘的缘起而已?当你明白体认,事实上确实找不到一个永恒不住的实体时,这个“非”才能成立哦!这个“非”不是只有观念,注意听哦!观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!

  我说,我们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,“我”根本就不可得。你说:“师父,你讲的我都相信了啊,那不就成立了“非”吗”?不能成立啊!为什么?你的观念以为是成立了“非”,但是你过去无始以来的那个执著实性不会跟着你说:“哦,我相信了”。你们知道这个东西吗?这个才是重要的!今天理论懂了,为什么做不到?碰到境界就被转了,碰到财色名食睡,就被转了。为什么?你说它“非实”,我明明感觉是真的。问题出在哪里?出在我们的习性太深啦,潜在的观念太深啦!所以,你不要以为听了就懂了,就解决问题了,不是哦!所以,要透过修行啊!,修行要去掉的是什么?除了观念的离执以外,真正要去掉的是我们无始以来的生死执著,那个是非常深细,非常难的,深得就像地心引力,会使你下坠的,这个其实就是我们的惯性。如果没有透过很深细的修行和观照,是没有办法发觉的;发觉不了,自然就去不掉。你认为没有,其实那种惯性是存在的。原则上就是这个重点,你把握住了这个重点,了解经文就很简单,修行很快有目标,有办法,很快就可以明白,可以体证。

  你们想想看哪,你们的生命,你们的身心,你去观察它,它确实是如此的。所以,为什么佛陀的时代阿罗汉那么多,因为佛陀教他们这样“看”,他就这样一“看”,果然如此,那就解决了嘛!我现在讲的内容其实是很简单的,但是不了解的就认为很难,了解了就很简单。所以,这个方法是先明白这个公式,经文后面的后半段会证明,每一法都是这样的。这样,你们很快的就会明白整个《金刚经》的般若内容,修行上也就很快能够相应。

  “即非、是名”的公式也是整个佛法的真正特质

  

  上一次讲到发心菩萨时谈到《金刚经》的一个套用公式。这个公式再提一下,比方讲:菩萨者,“即非菩萨”,“是名菩萨”,套用了这个公式。整个《金刚经》的内容,整个佛法的重点,其实都在这个地方,一定要先理解这个公式的内容,因为它非常重要!明白了这个公式时,不但研究般若经典(《金刚经》,《心经》)也好,甚至于一切佛法的根本要义都在这个地方!所以我们先把它讲得很清楚,大家以后就会用了!

  一切法的名字都可以写在这个地方――某某法,比如,菩萨是一切法的其中一法,即非菩萨,是名菩萨。这个非就是在说它的无实性、非实,当我们讲任何一法的名字时,就知道它是没有实性的。这个“即非”的“非”字,就是在否定他的实有性、永恒性,一定要明白这个重点!“是名”,就是假名的施设,一切都只是假名施设而已。所以明白这个公式时,就可以套用在一切的《般若经》里面,也可以了解一切佛法的根本就在这里。比如讲,菩萨发了大愿要度尽一切的众生,而实无众生可度,为什么会这样呢?把众生放到这个公式里面,众生也就“即非”众生,“是名”众生,就是说众生都是假名了,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众生的实有性啊!我们说众生时,并不是有一个真正实有的众生的实体。整个《金刚经》就是套用这样一个公式,我们先明白这个公式的套用内容时,再来看《金刚经》后面的每一个章节就知道它在讲什么,就不会不太了解它在讲什么了。

  套用了这个公式你就明白了:我们从什么地方来认识它的“即非”呢?非,就是否定义,非就是否定它的实有性。那么,为什么能否定它呢?凭什么来否定它的实体性呢?在开始讲《金刚经》时,讲到了缘起的观念,如果不了解缘起,你就不能了解它的“即非”。为什么?因为缘起的万事万物都只是条件的组合,没有一个永恒性、不变性、主宰性的东西,这个真理轨则一定要明白!如果不了解缘起的内容是在讲什么,我们就不能了解什么叫“即非”,为什么说它“非”,所以才在讲《金刚经》的内容之前先讲缘起。

  缘起的内容就是在了解一切法的无自性而已,它是条件的组合,没有一个永恒性、自主性、不变性。由于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的,所以它是无实性的,这才能说它“非”(否定它的真实性)。把这两个法则(缘起无自性以及依据此而用的公式)套在一起,就了解整个《金刚经》的内容了。比如说:菩萨明明度了众生,而为什么说无众生可度?这是由于众生没有实性,它只是缘起的假合名为众生而已。如果众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