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、坐、卧中去正观性空!从我们的行、住、坐、卧的日常生活中,去了解一切法是不是真正的性空无自性?了解它的非实,了解它的无自性,你才能离开执取呀!所以,你要离相离执,就是要在我们执取的地方去发觉它的非实,才能离执嘛!就在我们执著颠倒的地方去发觉它的事实真相,才能离开颠倒与执取。
所以真正要修行观照,要了解性空,什么地方是道场?导师讲得很清楚:“穿衣、吃饭、来往、安坐,无不是正观性空的道场!佛将开示般若的真空,所以特先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,表达出性空即缘起,缘起即性空的中道”。
我们说佛陀很伟大,请问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他的伟大?你说:他解脱了,他自在了。那我们又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他的解脱和自在?离开他的身行,离开他的行、住、坐、卧生命的展现,又从哪里去了解他?所以佛陀要展现空性、实相,从哪里去展现呢?就从他的行、住、坐、卧生命的活动中去展现,去让你明白。佛陀要开示般若真空,特地先在日常生活让我们明白,般若的真空就展现在衣、食、住、行的生活中,就在这里表达它的性空缘起,缘起性空。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!所以,《金刚经》的开头跟一般的大乘经典不同,不是放光动地、大地震动。它是很如实的,就在行、住、坐、卧之中展现出般若性空的缘起深义。
初发心即至佛地
甲 二 正宗分 乙一 般若道次第 丙一 开始次第 丁一 请说
时长老须菩提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“希有世尊!如来善护念诸菩萨,善付嘱诸菩萨!世尊!善男子,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云何住?云何降服其心”?
本经以须菩提为当机者,在般若法会中,须菩提是声闻行者,不是菩萨,那他怎能与佛问答大乘呢?这因为般若虽但为大乘,而密化二乘。又因为他与般若法门相契:第一,他是解空第一者,是证得无诤三昧者,於性空深义能随分彻了。其次,他有慈悲心,哀愍众生的苦迫,所以不愿与人争竞。得大智慧,能从慈悲心中发无诤的德行,有菩萨气概,所以《般若经》多半由他为法会的当机者。】
前面讲到般若道与方便道二道,这里开始般若道的讲说了。
这本经是以须菩提为当机众。既然讲般若,展现妙慧、空慧、当然是以须菩提为代表。大乘是为菩萨说的,他是声闻学者,为什么以他为代表呢?一般的大乘佛法都是文殊菩萨、观世音菩萨为当机者,这里为什么用须菩提?须菩提是解空第一,对性空深义已经有相当的了解,并且已经证了无诤三昧,。什么叫无诤三昧?就是不与一切众生诤。为什么呢?他说:众生已经很苦了,我怎么忍心再跟他诤呢?所以他与一切人一切法都不诤,他证入的是这个境界,叫做无诤三昧。另外,他有慈悲心,一般来讲,声闻阿罗汉是自了汉,没有大乘的慈悲心,所以没有行菩萨道。但是为什么说须菩提有慈悲心?因为他不愿意跟众生诤,是因为哀愍众生的苦迫,有慈悲心、怜悯心,不愿意跟众生诤,从这一点上来说,他有慈悲心。所以一个得真正智慧的人,就能从慈悲心中发出德行――无诤,不会跟众生诤的。从这一点说,须菩提有菩萨的气概。所以很多大乘经尤其是般若经典,都以须菩提为当机者。
【长老,是尊称。凡年高的;或德高的,如净持律仪、悟解深法、现证道果,都称长老。须菩提,是梵语,译作空生或善现。传说:他誔生时,家内的库藏财物忽然不见;不久,财物又自然现出,所以立名为须菩提。佛弟子请佛说法,是有应行礼仪的。所以,须菩提在大众中,即从座而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问佛。比丘们在平时,不论穿七衣或大衣,身体都是不袒露的。要在行敬礼时,这才把右肩袒露出来。跪有长跪、胡跪,右膝著地是胡跪法。袒右跪右,以表顺於正道;合掌当胸以表皈向中道。如论事,这都是印度的俗礼。】
出家时间比较久的,还有德行比较高的,或者是已经证果见法的,对法的深义非常明白了,都称为长老。须菩提的翻译名字叫善现或者空生,这是应他出生时的因缘而起的名。这里的“袒”,就是袒露肉体。有很多比丘的画像,衣服只穿一半,右肩是露出来的,其实那是不对的。只有在礼拜佛陀时才这样,平常都是不坦露出来的。
【须菩提随顺世俗,先赞叹释尊说:太希有了!世尊!如来善於护念诸菩萨,又能善巧地付嘱诸菩萨!这太希有了!如来,即佛号多陀阿伽陀的义译。梵语本有三种意思:即从如实道中来的,如法相而解的,如法相而说的;通常但译为如来。什么叫护念?什么叫付嘱?护念即摄受,对於久学而已入正定聚的菩萨,佛能善巧的摄受他,使他契入甚深的佛道,得如来护念的究竟利益。经说菩萨入地,有佛光流灌或诸佛亲为摩顶等,即是心同佛心而得佛慧摄受的明证。付嘱,即叮咛教诫,对於初学而未入正定聚的菩萨,佛能善巧教导,使他不捨大乘行,能勇猛的进修。又可以说:佛能护念菩萨,使他自身於佛法中得大利益;佛能付嘱菩萨,使他能追从佛陀的高行,住持佛法而转化他人。总之,佛能护念菩萨,付嘱菩萨,所以大乘佛法能流化无尽。教化菩萨的善巧,早为须菩提所熟知,所以先就此推尊赞扬如来,以为啟问大乘深义的引言。有解说为:须菩提是“目击道存”,“言前荐取”,所以殷勤赞叹,这可说是别解中极有意义的。】
护念与付嘱:前者是学很久了,已经入正定聚,也就是有相当程度了;后者是初学的,还没有这样的境界。这二种不同程度的人,佛陀都能善巧摄受度化他们,使他们得益。须菩提在佛陀身边很久了,很了解佛陀的智慧和奥妙,所以他先用这一点来赞叹佛陀,作为让佛陀开显大乘法义的一个因缘,也就是说,用这样的因缘来引起这样一个大法的阐扬。另外有一种解释“目击道存,言前荐取”:其实,须菩提他已经很清楚了,很了解了,在佛陀还没有展现以前,就已经把所有的东西都讲出来了,把重要的法都提示出来了。这个其实是别解了,但是也很有意思。为什么说是别解?因为过去有很多大德在解释《金刚经》这一段时,就把前面的吃饭、托钵、洗足、敷座而坐讲成一切法就在这里展现。导师说那个属于别解;那么这里也是一样,如果用其它的方法来解释,只能当为别解。
【接着,须菩提问佛: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女们,应怎样地安住其心?怎样的降伏其心?此二问,是为发大菩提心者问的,所以什么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先有明确的了解。 阿耨多罗,译为无上;三藐,译遍正;三菩提,译觉:合为无上遍正觉。这是指佛果的一切,以佛的大觉为中心,统摄佛位一切功德果利。单说三菩提——正觉,即通於声闻、缘觉,离颠倒戏论的正智。遍是普遍,遍正觉即於一切法的如实性相,无不通达。但这是菩萨所能分证的,唯佛能究竟圆满,所以又说无上。众生以情爱为本;佛离一切情执而究竟正觉,所以以大觉为本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即是发成佛的心。发心,即动机,立志,通於善恶;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即是第一等的发心。以崇高、伟大、无上、究竟的佛果为目标,发起宏大深远的誓愿,确立不拔的信心,这名为发无上遍正觉心。但是,为什么要成佛?要知道:大菩提心是从大悲心生的,所以发心成佛,与救度众生有必然的关系。经上说[菩萨但从大悲心生,不从余善生];『为利众生而成佛』,都是此意。由于悲心的激发,立定度生宏愿,以佛陀为轨范,修学大悲大智大勇大力,以救度一切众生,名为发菩提心。因此,如贪慕成佛的美名,但为个己的利益,那是菩提心都不会成就,何况成佛!】
须菩提问了佛陀这二个问题:怎样安住?怎样降服?这二个问题也是修学佛法的佛弟子们最应该关心的。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,就懂得怎么修,怎样发心,怎样降服,怎样安住,修学佛法不离开这几个重点。我们要先明白什么叫大菩提心,如果不明白,又怎样发心,怎么安住?如果只有讲“三菩提(正觉)”,那是通於声闻与缘觉的,也就是说,离开颠倒戏论的这个正智都是三菩提;“遍”,就是普遍,“遍正觉”,就是对一切法如实的性相无不通达,一切万法的相和性都能了解,这个才叫正遍觉,而不是只有离相的智慧而已。这个发心就是他的动机,立志是通於善恶的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即是第一等的发心,是以崇高、伟大、无上、究竟的佛果为目标,也就是说,发以成佛为目标的这个发心,与一般的发心是不一样的,发起宏大深远的誓愿,确立不拔的信心,这名为发无上遍正觉心。所以发菩提心,就是要发成佛的心,不是一般的发心。但是,为什么要发这个成佛的心呢?真正发大菩提心的不是自私自利的人,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发出来的,一定是与大悲心相应的,所以,既然发成佛的心,一定是与悲心有关的,就是说与我们要救度一切众生有必然的关系。离开大悲就不叫菩萨了,象声闻缘觉也是可以成就解脱,但没有和大悲心相应;所以和大悲相应才是真正的菩萨,这是菩萨道的唯一不共处,因此,菩萨不是从其它的善法而生的,一定是从大悲心生才叫菩萨。
“为利众生而成佛”。我们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要解脱的,要成佛的目的是由于看到众生苦,是为了要成就一切众生而自己非成佛不可。对于发菩提心,大乘佛法讲得很多,大家应该都明白。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:不是为自私的解决自己的困难而已,要了解众生真正的苦,不只是人间的八苦,而是生命永无止息的轮回,那个才是最大的苦,没有止息的一天,那种苦才是真正的苦!看到众生这一点,我们就明白:真正要度众生非自己成就不可,自己没有成就如何度众生?所以不是为了自了,一定跟众生有关系啊!因此,如贪慕成佛的美名,但为个己的利益,那是菩提心都不会成就,何况成佛!我们今天学佛,也是为了解脱,为了成就,但是如果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