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坐、臥中去正觀性空!從我們的行、住、坐、臥的日常生活中,去了解一切法是不是真正的性空無自性?了解它的非實,了解它的無自性,你才能離開執取呀!所以,你要離相離執,就是要在我們執取的地方去發覺它的非實,才能離執嘛!就在我們執著顛倒的地方去發覺它的事實真相,才能離開顛倒與執取。

  所以真正要修行觀照,要了解性空,什麼地方是道場?導師講得很清楚:“穿衣、吃飯、來往、安坐,無不是正觀性空的道場!佛將開示般若的真空,所以特先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,表達出性空即緣起,緣起即性空的中道”。

  我們說佛陀很偉大,請問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他的偉大?你說:他解脫了,他自在了。那我們又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他的解脫和自在?離開他的身行,離開他的行、住、坐、臥生命的展現,又從哪裏去了解他?所以佛陀要展現空性、實相,從哪裏去展現呢?就從他的行、住、坐、臥生命的活動中去展現,去讓你明白。佛陀要開示般若真空,特地先在日常生活讓我們明白,般若的真空就展現在衣、食、住、行的生活中,就在這裏表達它的性空緣起,緣起性空。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!所以,《金剛經》的開頭跟一般的大乘經典不同,不是放光動地、大地震動。它是很如實的,就在行、住、坐、臥之中展現出般若性空的緣起深義。

  初發心即至佛地

  甲 二 正宗分 乙一 般若道次第 丙一 開始次第 丁一 請說

  時長老須菩提,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“希有世尊!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!世尊!善男子,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雲何住?雲何降服其心”?

  本經以須菩提爲當機者,在般若法會中,須菩提是聲聞行者,不是菩薩,那他怎能與佛問答大乘呢?這因爲般若雖但爲大乘,而密化二乘。又因爲他與般若法門相契:第一,他是解空第一者,是證得無诤叁昧者,於性空深義能隨分徹了。其次,他有慈悲心,哀愍衆生的苦迫,所以不願與人爭競。得大智慧,能從慈悲心中發無诤的德行,有菩薩氣概,所以《般若經》多半由他爲法會的當機者。】

  前面講到般若道與方便道二道,這裏開始般若道的講說了。

  這本經是以須菩提爲當機衆。既然講般若,展現妙慧、空慧、當然是以須菩提爲代表。大乘是爲菩薩說的,他是聲聞學者,爲什麼以他爲代表呢?一般的大乘佛法都是文殊菩薩、觀世音菩薩爲當機者,這裏爲什麼用須菩提?須菩提是解空第一,對性空深義已經有相當的了解,並且已經證了無诤叁昧,。什麼叫無诤叁昧?就是不與一切衆生诤。爲什麼呢?他說:衆生已經很苦了,我怎麼忍心再跟他诤呢?所以他與一切人一切法都不诤,他證入的是這個境界,叫做無诤叁昧。另外,他有慈悲心,一般來講,聲聞阿羅漢是自了漢,沒有大乘的慈悲心,所以沒有行菩薩道。但是爲什麼說須菩提有慈悲心?因爲他不願意跟衆生诤,是因爲哀愍衆生的苦迫,有慈悲心、憐憫心,不願意跟衆生诤,從這一點上來說,他有慈悲心。所以一個得真正智慧的人,就能從慈悲心中發出德行――無诤,不會跟衆生诤的。從這一點說,須菩提有菩薩的氣概。所以很多大乘經尤其是般若經典,都以須菩提爲當機者。

  【長老,是尊稱。凡年高的;或德高的,如淨持律儀、悟解深法、現證道果,都稱長老。須菩提,是梵語,譯作空生或善現。傳說:他誔生時,家內的庫藏財物忽然不見;不久,財物又自然現出,所以立名爲須菩提。佛弟子請佛說法,是有應行禮儀的。所以,須菩提在大衆中,即從座而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問佛。比丘們在平時,不論穿七衣或大衣,身體都是不袒露的。要在行敬禮時,這才把右肩袒露出來。跪有長跪、胡跪,右膝著地是胡跪法。袒右跪右,以表順於正道;合掌當胸以表皈向中道。如論事,這都是印度的俗禮。】

  出家時間比較久的,還有德行比較高的,或者是已經證果見法的,對法的深義非常明白了,都稱爲長老。須菩提的翻譯名字叫善現或者空生,這是應他出生時的因緣而起的名。這裏的“袒”,就是袒露肉體。有很多比丘的畫像,衣服只穿一半,右肩是露出來的,其實那是不對的。只有在禮拜佛陀時才這樣,平常都是不坦露出來的。

  【須菩提隨順世俗,先贊歎釋尊說:太希有了!世尊!如來善於護念諸菩薩,又能善巧地付囑諸菩薩!這太希有了!如來,即佛號多陀阿伽陀的義譯。梵語本有叁種意思:即從如實道中來的,如法相而解的,如法相而說的;通常但譯爲如來。什麼叫護念?什麼叫付囑?護念即攝受,對於久學而已入正定聚的菩薩,佛能善巧的攝受他,使他契入甚深的佛道,得如來護念的究竟利益。經說菩薩入地,有佛光流灌或諸佛親爲摩頂等,即是心同佛心而得佛慧攝受的明證。付囑,即叮咛教誡,對於初學而未入正定聚的菩薩,佛能善巧教導,使他不捨大乘行,能勇猛的進修。又可以說:佛能護念菩薩,使他自身於佛法中得大利益;佛能付囑菩薩,使他能追從佛陀的高行,住持佛法而轉化他人。總之,佛能護念菩薩,付囑菩薩,所以大乘佛法能流化無盡。教化菩薩的善巧,早爲須菩提所熟知,所以先就此推尊贊揚如來,以爲啟問大乘深義的引言。有解說爲:須菩提是“目擊道存”,“言前薦取”,所以殷勤贊歎,這可說是別解中極有意義的。】

  護念與付囑:前者是學很久了,已經入正定聚,也就是有相當程度了;後者是初學的,還沒有這樣的境界。這二種不同程度的人,佛陀都能善巧攝受度化他們,使他們得益。須菩提在佛陀身邊很久了,很了解佛陀的智慧和奧妙,所以他先用這一點來贊歎佛陀,作爲讓佛陀開顯大乘法義的一個因緣,也就是說,用這樣的因緣來引起這樣一個大法的闡揚。另外有一種解釋“目擊道存,言前薦取”:其實,須菩提他已經很清楚了,很了解了,在佛陀還沒有展現以前,就已經把所有的東西都講出來了,把重要的法都提示出來了。這個其實是別解了,但是也很有意思。爲什麼說是別解?因爲過去有很多大德在解釋《金剛經》這一段時,就把前面的吃飯、托缽、洗足、敷座而坐講成一切法就在這裏展現。導師說那個屬于別解;那麼這裏也是一樣,如果用其它的方法來解釋,只能當爲別解。

  【接著,須菩提問佛: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善男女們,應怎樣地安住其心?怎樣的降伏其心?此二問,是爲發大菩提心者問的,所以什麼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先有明確的了解。 阿耨多羅,譯爲無上;叁藐,譯遍正;叁菩提,譯覺:合爲無上遍正覺。這是指佛果的一切,以佛的大覺爲中心,統攝佛位一切功德果利。單說叁菩提——正覺,即通於聲聞、緣覺,離顛倒戲論的正智。遍是普遍,遍正覺即於一切法的如實性相,無不通達。但這是菩薩所能分證的,唯佛能究竟圓滿,所以又說無上。衆生以情愛爲本;佛離一切情執而究竟正覺,所以以大覺爲本。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即是發成佛的心。發心,即動機,立志,通於善惡;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即是第一等的發心。以崇高、偉大、無上、究竟的佛果爲目標,發起宏大深遠的誓願,確立不拔的信心,這名爲發無上遍正覺心。但是,爲什麼要成佛?要知道:大菩提心是從大悲心生的,所以發心成佛,與救度衆生有必然的關系。經上說[菩薩但從大悲心生,不從余善生];『爲利衆生而成佛』,都是此意。由于悲心的激發,立定度生宏願,以佛陀爲軌範,修學大悲大智大勇大力,以救度一切衆生,名爲發菩提心。因此,如貪慕成佛的美名,但爲個己的利益,那是菩提心都不會成就,何況成佛!】

  須菩提問了佛陀這二個問題:怎樣安住?怎樣降服?這二個問題也是修學佛法的佛弟子們最應該關心的。這兩個問題搞清楚了,就懂得怎麼修,怎樣發心,怎樣降服,怎樣安住,修學佛法不離開這幾個重點。我們要先明白什麼叫大菩提心,如果不明白,又怎樣發心,怎麼安住?如果只有講“叁菩提(正覺)”,那是通於聲聞與緣覺的,也就是說,離開顛倒戲論的這個正智都是叁菩提;“遍”,就是普遍,“遍正覺”,就是對一切法如實的性相無不通達,一切萬法的相和性都能了解,這個才叫正遍覺,而不是只有離相的智慧而已。這個發心就是他的動機,立志是通於善惡的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即是第一等的發心,是以崇高、偉大、無上、究竟的佛果爲目標,也就是說,發以成佛爲目標的這個發心,與一般的發心是不一樣的,發起宏大深遠的誓願,確立不拔的信心,這名爲發無上遍正覺心。所以發菩提心,就是要發成佛的心,不是一般的發心。但是,爲什麼要發這個成佛的心呢?真正發大菩提心的不是自私自利的人,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發出來的,一定是與大悲心相應的,所以,既然發成佛的心,一定是與悲心有關的,就是說與我們要救度一切衆生有必然的關系。離開大悲就不叫菩薩了,象聲聞緣覺也是可以成就解脫,但沒有和大悲心相應;所以和大悲相應才是真正的菩薩,這是菩薩道的唯一不共處,因此,菩薩不是從其它的善法而生的,一定是從大悲心生才叫菩薩。

  “爲利衆生而成佛”。我們不是爲了自己的利益才要解脫的,要成佛的目的是由于看到衆生苦,是爲了要成就一切衆生而自己非成佛不可。對于發菩提心,大乘佛法講得很多,大家應該都明白。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:不是爲自私的解決自己的困難而已,要了解衆生真正的苦,不只是人間的八苦,而是生命永無止息的輪回,那個才是最大的苦,沒有止息的一天,那種苦才是真正的苦!看到衆生這一點,我們就明白:真正要度衆生非自己成就不可,自己沒有成就如何度衆生?所以不是爲了自了,一定跟衆生有關系啊!因此,如貪慕成佛的美名,但爲個己的利益,那是菩提心都不會成就,何況成佛!我們今天學佛,也是爲了解脫,爲了成就,但是如果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