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个园,要跟他买。太子说:这个价格是金砖铺满地。他为了供养佛陀,真的运了很多金子把它铺起来。这个祗陀太子很感动,问: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发心?他说:佛陀是一个大觉者,所以,我非常喜欢地供养他。太子想:你既然这么大的心都愿意发了,那我也应该供养。于是说:地卖给你了,但是树是我的,由我来供养佛陀。他们二个,一个供养地,一个供养树,合起来叫祗树给孤独园。
【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,是听法的常随众。佛在鹿苑,初度侨陈如等五比丘;接着又有耶舍等五十多人,随佛出家;三迦叶率领他的徒众,从佛出家,就有一千多众了;王舍城的舍利弗、目犍连,又带了二百五十弟子来出家;于是佛的初期出家弟子,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了。这千二百五十人,不一定在佛前,像舍利弗等大弟子,常时分化一方。经中多标千二百五十人,不过约最初从佛出家者而说。其实,未必全都来会,而新进的比丘极多,又何止千二百五十人?佛的出家弟子,本有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、式叉摩那等五众。但因佛现比丘身,所以住持佛法,以比丘为主。本经的听众,除比丘而外,也应该还有比丘尼等,在家的优婆塞、优婆夷、以及护法的天龙等,如流通分所说可知。不过在这证信序中,没有一一列出来罢了。 比丘,译为乞士,就是“外乞食以养色身,内乞法以资慧命”。此千二百五十比丘,都是大阿罗汉,所以说大比丘众。众,即僧伽的义译。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团,同住祗园,所以叫俱。严格的说:和合僧——众的形成,论事要具备六和合,论理要同得一解脱,这才称为俱。
佛是化主,祗树给孤独园是化处,大比丘等是化众。具备这种种因缘,本经是佛所说的,可以确信无疑了,所以称这为证信序。】
以前,在佛陀身边的不止一千二百五十人,但是在经中大部分都取这个数目,这只是一个代表。重点是佛陀本身也是现比丘身,所以真正住持佛法,还是以比丘为主,因此也举比丘的人数为代表。但是并不可能只有这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出家人,应该还有很多。尤其是大乘经典是对菩萨讲的,不是只有对出家人讲的,包括在家的优婆塞、优婆夷以及护法的天龙等。一般的出家人,只要受具足戒的都叫比丘,加一个大字(摩诃)意思是说,已经证了阿罗汉了。众,即僧伽的义译。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团,同住祗园,所以叫俱。严格的说:和合僧——众的形成,论事要具备六合,论理要同得一解脱,这才称为俱。”所以经典讲俱的时候,应该包括了我们讲六和合,那么就是戒和了,对法的体认(知见)也要一样,所得到的供养也是一样,大家都能够和合的,不是说只有出家人聚在一起的叫“俱”。这里“俱”字严格地讲,一定要同得一解脱。这个就更难了,所以这个“俱”字,不是随便乱用的。
讲经,一定要具备几个条件:说法的是佛陀,在孤独园地方是具备了化处,所度化的对象是大比丘,如果没有具备这个,就不能成为一个说法的法会。这些因缘都具备了,你就认为:哦,这个是正确的,应该是可以相信的,所以叫证信序。
乙二 发起序
尔时、世尊,食时,著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次弟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。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一般看到大乘佛法的经典在开始,大部分都是说放光动地。但是这本《金刚经》的开始却不是这样,很平凡的:吃饭的时间到了,世尊就把衣钵准备好,到舍卫城去乞食。佛陀还是要托钵乞食的,这个是很如实的,而且还是次弟乞已,不能挑选的。他们当时的规距是顺着一家一家的次序来托钵的。托钵完了,回到本来的地方吃饭,吃完饭把衣钵收好,洗一洗脚,然后再坐上来禅思,这个过程很平凡嘛!
【尔时,指将启金刚法会那一天。世尊,是佛的通号之一,即梵语薄伽梵。佛的功德智慧,究竟无上,不但为世间的人天所尊重,也是出世的三乘圣者所尊敬的,所以为名世尊。食时,约为上午九点或十点钟。佛及比丘们,过着乞食的生活,又受过午不食戒。所以,进城去乞食,总在那个时候。佛见乞食的时候到了,所以著衣持钵进城去。佛制:衣有五衣、七衣、大衣三种。五衣名安荼会,不论睡觉做事,就是大小便,也不离身,这是内衣。七衣名郁多罗僧,即入众的常礼服,在大众中所穿。大衣名僧伽黎,即复衣,在乞食、说法等时所穿的,是佛教大礼服。此外著衣,即大衣。但不定是穿了走,或担在肩头,或由侍者拿着,到城村附近,才穿起来。钵,是盛饭的器具,译义为应量,即随人的食量而有大小不同。佛用的钵,传说是石钵。成道后,有商人奉面供佛,但没有食器,四天王各献一石钵,佛就合四为一钵,所以,佛钵的钵沿,有四层叠痕。给孤独园在城外,所以说入城乞食。於其城中次弟乞已,是叙述乞食的经过。佛教的乞食制度,是平等行化;除不信三宝不愿施食者而外,不得越次而乞,以免世俗的讥毁。饭吃好了,这又把进城所著的大衣,盛放饭食的钵,一一的整洁收起。】
一般托钵的时间就是差不多现在的早上九点到十点。这个过午不食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争论:“午”应该是十一点到一点,这个叫午时。一般来讲过了这个午时不吃。有人就说应该过一点以后才不吃,那个“过”就是超过么,应该下午一点过后才算过午。但是佛陀他们当时托钵差不多是这个时候,应该在午时以前。这个著衣,一般受戒就知道了,不是说,一定每天都穿在身上,而是在适当的时间穿的。
关于次第乞食,当时佛弟子们就有这样的争论,有的说:没有钱的人已经很穷了,你还要去向他托钵,还要向他乞食,那他不是负担不起很辛苦吗?所以专挑比较有钱的。但是又有人说:没有钱的人就是福薄,我们应该给他平等的机会,更应该给他种福田,他将来就不会穷。这样两方面听起来都有道理,就去问佛陀。佛陀就说:不要这样分别,照次序一家一家来,除了不相信佛法而不供养的外,只要是愿意供养布施的,就照顺序不管穷的、富的,不能分别次弟地去乞讨,这是平等行化。乞食以后不是在那边吃,还要拿到自己本处才吃的。就象现在的南传佛教,他们还是每天早上去托钵乞食,乞食回来有时放在寺庙里合在一起,大家一起分来吃,有的是各人乞食各人吃。但在佛陀时代,大部分都是乞讨的人回来自己吃。如果看到有乞食不到的,你乞到很多也可以分给别人。
【入城乞食是赤足的,路上来回,不免沾染尘埃;佛陀行同人事,所以需要洗足。敷座而坐,并非闲坐,是说随即敷设座位,端身正坐,修习止观。如上所说的,乞食属於戒,坐属於定,正观法相属於慧。又,来往于祗园及舍卫城中是身业;入定摄心正观,是意业;下面出定说法,即语业。三业精通,三学相资 ,为宣说《金刚般若经》的缘起。】
从这里我们都可以看出来,佛陀的起居作息跟平常一般的僧众一样:时间到了,他还是要托钵的,托回来了,吃饱了,还是一样要把东西收起来,脚洗一洗,敷座,在那边正观,没有懈怠。所以这里面包含了戒、定慧,也包含了身语意三业都在摄受正念正观之中。
【大乘经每以佛陀放光、动地等为发起,而本经却以入城乞食为开端。《般若经》的中心思想,在悟一切法无自性空,离种种妄执。但不得性空的实义者,信戒无基,妄想取一空,以为一切都可不必要了。不知佛说性空,重在离执悟入,即离不了三学;假使忽略戒行,定慧而说空,决是“恶取空者”。】
这里就很重要了,这是要让我们明白真正般若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:是要从一切法去体会它的自性空,而体会自性空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离开种种的妄念执著。什么叫妄想取一空?对这个中心的般若思想不明白、不了解,不了解真正的性空真义,而且信戒无基,对佛法的正信没有具足,戒也没有具足,随随便便的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,以为什么都不要了,这样的人就叫妄想取一空。所以,现在很多人学了空,不了解真正的空是什么道理,于是不是落入断灭,就是放荡不羁,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。绝对不是这样的啊!这是不知道佛法真正的说性空,重在让你离开对法的一切执著而契入实相,目的在于离开我们的颠倒、妄念、执取,目的是在这里。而真正要达到性空的体会而离开执著的人,一定是离不开戒、定、慧的三学的,不是什么都不要。如果离开戒行和定慧而去说空,那绝对是“恶取空”。所以真正懂得空义的人,他不但不会废持了三学,而且是不离三学的,没有离开戒定慧,这一点非常重要!你看佛陀他已成佛了,他还要去托钵,并没有什么都不要了,也没有放逸随便,还是托钵回来,吃饱了,还是照样的洗足敷座而坐,在止观的这个修习,并没有离开的。
正观性空的道场--日常生活
【从体悟说:性空离相,不是离开了缘起法,要能从日常生活中去体验。所以,穿衣、吃饭、来往、安坐、无不是正观性空的道场!佛将开示般若的真空,所以特先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,表达出性空即缘起,缘起即性空的中道。】
这段话非常重要哦!我们学习中观的缘起性空的理论,明白性空的目的是什么?了解一切法的无自性非实,不再以为千差万别的事相是真实的,从而离开了对那个妄相的执著贪取。但是,并没有离开一切万法的缘起性,不是否定一切万法。不了解的人错误的以为:一切法是虚幻不实的,我们要去掉它,然后去找一个真实的、不变的自性(不变性)的东西。那就错啦!缘起法是不能离开的,这一点非常重要!
日常生活中一切万法都是缘起法,所以,也就不能离开日常生活而去体验,认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!穿衣、吃饭、来往、安坐,也就是我们每天的身、语、意的言行,所有的一切身心动态(行、住、坐、卧)都是我们需要去体验的,这一切无不是正观性空的道场。也就是说:我们要修学,要了解一切法的非实,要离开对一切万物的染着执取,从哪里去体会?就从行、住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