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亲是印度人,后移居龟兹国;母亲是龟兹国的公主。母亲生他不久,即出家做了比丘尼,什公也就出家。】
在中国,翻译经典影响较深的大概就是鸠摩罗什,还有玄奘大师。鸠摩罗什与玄奘大师所学的系统有一点不太一样,玄奘大师是属於法相系的,就是以唯识为主的;而鸠摩罗什是学中观为主的,在体系上有一点不同。研究大乘三系的人,都会发觉到一些问题,从法相唯识的角度来翻译经典,与从中观的角度来翻译经典,翻译出来的经文,本身就有一点差异。象《金刚经》或者《般若心经》也一样,尤其是《般若心经》比较短,但差别就看的比较清楚。从《般若心经》的原版看,把鸠摩罗什翻译的与玄奘大师翻译的对照一下,就会看出它的不同处。不同在哪里?就是对整个佛法体系的立场不同,翻译出来的那个角度就有一点点不同。但是,虽然是一点点的不同,对整个法义来讲,那差别是非常大的,我只是顺便给大家提醒一下。你们以后在研究大乘经典时,就知道翻译者的不同,译出来的经文内容也是有一点差异的。
【幼年,到北印的迦湿弥罗,修学声闻三藏。回龟兹时,经过莎车国,遇到大乘学者须利耶苏摩,于是回小向大。到得龟兹,已是英俊饱学的法师了。苻秦王苻坚,派吕光攻略龟兹,迎什公来华。吕光攻破龟兹,护送什公回国,在半路上,听说苻坚在淝水战败,吕光即宣告独立,国号西凉,在今甘肃西部。等到姚秦兴起,国王姚兴,信奉佛法,特派大兵攻西凉,这才迎什公到了长安。当时,佛教的优秀学者,都集中到长安,从什公禀受大乘佛法。什公一面翻译,一面讲学。所翻的大乘经论很多,如般若、法华、净名、弥陀等经。智度、中、百、十二门论等,信实而能达意,文笔又优美雅驯,在翻译界可说是第一流最成功的译品。所以,什公的译典,千百年来,受到国人的推崇,得到普遍的弘扬。】
罗什法师刚开始也是学声闻乘的,也就是现在讲的小乘,因为后来遇到大乘学者,也就学了大乘。由于他相当有学问,有内涵,而且声名远扬。当时的秦王苻坚很重视他,想办法要请他来,甚至派吕光去打,一定要把鸠摩罗什请回来,有这样的一个因缘。但是苻坚还没有请到鸠摩罗什时他自己就已经败了,后来吕光自己独立了。鸠摩罗什来我们中国以后,当时有很多出家人与善知识都去亲近他,一面跟他学,一面翻译经典。
【本经,什公第一次译出。除这,还有五种译本,就是:元魏菩提留支的第二译,陈真谛的第三译,隋达摩笈多的第四译,唐玄奘的第五译,唐义净的第六译。在六译中通常流通的,即是什公的初译。其后的五译,实是同一法相学系的诵本;如菩提留支译,达摩笈多译等,都是依无著、世亲的释本而译出。唯有什公所译,是中观家的诵本,所以彼此间,每有不同之处。要知道印度原本,即有多少出入;如玄奘译本也有与无著、世亲所依本不同处。这点,读者不可不知!】
罗什法师翻译的金刚经非常顺畅,义理又非常通达,文词又非常优美,所以,比较普通性地在流通。罗什法师翻译的是属於中观系的思想,这个是重点,一定要明白!其它的五译,是同一法相学系(唯识),都同样站在唯识的角度来翻译的,我们都知道无著、世亲是法相唯识的祖师。中观家是依般若经为主的一个思想;唯识则不是站在中观的立场。那么想想看:《金刚般若经》是属于般若的系统,当然要用中观家的思想来翻译或者解释,也才能还其本来面目哦!如果般若系统的经典,却用唯识家的理论来翻译的话,多少会有所不同。
所以要明白一个很重要的论点:当我们研究般若经的系统时,应该要用中观家的思想体系来了解它,来研究它,就会比较清楚。如果研究的是唯识的经典,那么就要用唯识的思想来研究它,才能恰到好处,这一点很重要哦!中国很多研究佛学的人,往往都忽视了这一点,所以为什么会有很多争论,也在这一点。比如说:中观家讲的是无自性,而真常系讲的是自性。那么如果般若系统阐物的是中观无自性的话,用真常系的自性思想来解释它,那不是很离谱吗?所以每一个都要注意:在研究大乘佛法时,研究真常系的,要用真常系的理论去解释它,才是真正的它的本来面貌;研究般若系的,一定要用中观家才能了解它的本来面貌,很重要哦!很多人不了解,以为说圆融,这一边讲过来,那一边混过去,把它混作一团,这样本来的面目就不见了,所以这一点很重要!
这一本《金刚经》有六译,只有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是中观家的诵本,这一点一定要明白!这一点如果不明白,将来在法上我们会存在很多的问题。要知道印度的原本,即有多少出入。如玄奘的译本也有与无著、世亲所依本不同处,这点,读者不可不知!重要啊!今天研究的这一本《金刚经》是罗什法师译的,他根据的是中观家的诵本。后面谈到本经的内容,如果不了解中观家的思想体系,就没有办法了解这一本《金刚经》与《般若经》的整个体系,不知道怎样才是它的原貌。如果利用其它体系的思想来解释《金刚经》的话,那会面目全非!这一点一定要明白。
刚开始就讲过了 ,中国有一本《金刚经五十三注》,就是收集了中国历代的古德各家之言,有五十三家之多,把每一家的重点提起来合在一本,而解释这个《金刚经》。但是,导师说:五十三家的这个注,真正能了解《金刚经》的真精神与精要所在的,不多!每每偏颇的地方非常多,根本就没有办法了解真正般若系统的思想。所以般若经的真正的内容反而被抹杀了。千万不要以为:“哦,我每一家都懂,那叫圆融”。那是不对的,这一点一定要明白!所以,研究《金刚经》,真正要解释《金刚经》,一定要根据中观家的思想来研究《般若经》的思想,才知道《般若经》的真正本义是什么,才不会偏离。
正释
甲一 序分 乙 一 证信序
如是我闻:一时,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【本经略分序、正、流通三分。叙述一期法会的因由,名序分。正式开显当经的宗要,名正宗分。赞叹或嘱累流通到未来,名流通分。序文又分证信及发起二序,今先讲证信序。如是,指这一本经。我,是结集者自称。闻,是从佛陀亲闻,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。佛如此说,我如此听。现在就我所听来的又如此地把它诵出来,真实不虚,一一契合於佛说。】
一般的经典大部分都分为三部分:为何讲这个法会的原因条件叫序分;讲这个经的重点叫正宗分;最后赞叹或嘱累流通,叫流通分。
经典的结集是在佛灭度后,后来的佛弟子为了能够统一,使大家都能明白佛法的正确,而把佛陀所谈的结集起来。当时都是阿难尊者来诵,因为他在佛陀身边比较久,记忆又好,所以他就把佛陀讲过的经诵出来,而由结集的人来认可。阿难在结集这一本《金刚经》时,他说:当时我听到佛是这样说的,今天也照这样地把它诵出来。
【依《智论》说:如是,表信:信得过的就说如是,信不过的就说不如是。佛法甚深,“信为能入”,如没有真诚善意的信心,即不能虚心领会。如是又表智慧;有智者能如佛所说,不违真义,即可止息戏论与诤竞。修学佛法,以信智为根本:无信如无手,不能探取佛法宝藏;无智如无目,不能明达佛法深义。经文首举如是,即表示唯有信智具足,才能深入佛法,得大利益。一时,泛指某一时候,即那一次说法时。因各地的时间不一,历法不同,不能定说,所以泛称为一时。】
为了要证明这是佛说的,所以阿难说,这是我从佛陀那边亲耳听闻的,证明了它的正确性,所以叫“如是”。“一时”,是指某一个时候,也就是在说法的当时。为什么没有用一个固定时间呢?因为各地的时间不一样,历法也不同,所以不能用固定的时间,而用一时来作为泛称。象我们中国的时间与美国就差一天,每一国的历法都不一样,所以用“一时”代表佛陀说法的那个时候。
【佛,译义为觉者,是无上正遍觉者。佛陀创觉了诸法实相,即缘起性空的中道。又从自证中,大悲等流,为众生开示宣说,以觉悟在迷的众生。所以,佛是大智慧,大慈悲的究竟圆满者。】
佛弟子都很清楚:佛,他只是一个觉悟的人。为什么叫正遍觉呢?他已经了解了诸法的实相,缘起性空的中道,他不但能自觉还能觉他,他的圆满就是在这里。他是最究竟最圆满的,所以叫正遍觉。我们很多人都误解了,把佛当作万能的,好象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的样子,其实不要这样的解释佛。一般人都把佛看成象上帝或造物主一样,这是不对的。佛,他只是从缘起的一切万法的现象中,去了达它的实相而悟入中道而得到觉悟,离开了颠倒,离开了生死烦恼。他展开的就是这种大智慧,用这种大智慧又能圆满一切众生,所以,我们称他为佛。千万不要把他当成万能的,无所不能的那种,就是某某权威,某某特殊功能的一种展现者,都不是这样子。这样,我们才不会偏离对佛陀的认识。
【舍卫,本是城名,应称为侨萨罗国舍卫城。但古代城邦国家的遗习,每以城名为国名,侨萨罗国的首都在舍卫,所以也称为舍卫国。舍卫,是闻物的意思,以此城的政治、文化、物产等都很发达,为全印度所闻名的,所以立名为舍卫。】
【祗树给孤独园,是城外如来居住与说法的地方。如来常住说法,除摩伽陀王舍城外的竹围而外,要算在祗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最久了。园是给孤独长者――须达多发心修盖供养的。树是波期匿王王子祗陀奉施的。祗陀的树林,给孤独长者的园,所以总名为祗树给孤独园。 僧众的住处,名为僧伽蓝,即僧园。园,不但是林园,僧众的智德并茂,大德辈出,好像园林的花木繁茂,馥郁芬芳一样。所以僧伽的住处称为僧园。】
我们看到大乘经典讲到的地名,很多都是在“祗树给孤独园”这个地方说的法。须达多(给孤独长者)很欢喜地要供养佛陀,要找一个地方来建,找到祗陀太子的这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