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親是印度人,後移居龜茲國;母親是龜茲國的公主。母親生他不久,即出家做了比丘尼,什公也就出家。】
在中國,翻譯經典影響較深的大概就是鸠摩羅什,還有玄奘大師。鸠摩羅什與玄奘大師所學的系統有一點不太一樣,玄奘大師是屬於法相系的,就是以唯識爲主的;而鸠摩羅什是學中觀爲主的,在體系上有一點不同。研究大乘叁系的人,都會發覺到一些問題,從法相唯識的角度來翻譯經典,與從中觀的角度來翻譯經典,翻譯出來的經文,本身就有一點差異。象《金剛經》或者《般若心經》也一樣,尤其是《般若心經》比較短,但差別就看的比較清楚。從《般若心經》的原版看,把鸠摩羅什翻譯的與玄奘大師翻譯的對照一下,就會看出它的不同處。不同在哪裏?就是對整個佛法體系的立場不同,翻譯出來的那個角度就有一點點不同。但是,雖然是一點點的不同,對整個法義來講,那差別是非常大的,我只是順便給大家提醒一下。你們以後在研究大乘經典時,就知道翻譯者的不同,譯出來的經文內容也是有一點差異的。
【幼年,到北印的迦濕彌羅,修學聲聞叁藏。回龜茲時,經過莎車國,遇到大乘學者須利耶蘇摩,于是回小向大。到得龜茲,已是英俊飽學的法師了。苻秦王苻堅,派呂光攻略龜茲,迎什公來華。呂光攻破龜茲,護送什公回國,在半路上,聽說苻堅在淝水戰敗,呂光即宣告獨立,國號西涼,在今甘肅西部。等到姚秦興起,國王姚興,信奉佛法,特派大兵攻西涼,這才迎什公到了長安。當時,佛教的優秀學者,都集中到長安,從什公禀受大乘佛法。什公一面翻譯,一面講學。所翻的大乘經論很多,如般若、法華、淨名、彌陀等經。智度、中、百、十二門論等,信實而能達意,文筆又優美雅馴,在翻譯界可說是第一流最成功的譯品。所以,什公的譯典,千百年來,受到國人的推崇,得到普遍的弘揚。】
羅什法師剛開始也是學聲聞乘的,也就是現在講的小乘,因爲後來遇到大乘學者,也就學了大乘。由于他相當有學問,有內涵,而且聲名遠揚。當時的秦王苻堅很重視他,想辦法要請他來,甚至派呂光去打,一定要把鸠摩羅什請回來,有這樣的一個因緣。但是苻堅還沒有請到鸠摩羅什時他自己就已經敗了,後來呂光自己獨立了。鸠摩羅什來我們中國以後,當時有很多出家人與善知識都去親近他,一面跟他學,一面翻譯經典。
【本經,什公第一次譯出。除這,還有五種譯本,就是:元魏菩提留支的第二譯,陳真谛的第叁譯,隋達摩笈多的第四譯,唐玄奘的第五譯,唐義淨的第六譯。在六譯中通常流通的,即是什公的初譯。其後的五譯,實是同一法相學系的誦本;如菩提留支譯,達摩笈多譯等,都是依無著、世親的釋本而譯出。唯有什公所譯,是中觀家的誦本,所以彼此間,每有不同之處。要知道印度原本,即有多少出入;如玄奘譯本也有與無著、世親所依本不同處。這點,讀者不可不知!】
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經非常順暢,義理又非常通達,文詞又非常優美,所以,比較普通性地在流通。羅什法師翻譯的是屬於中觀系的思想,這個是重點,一定要明白!其它的五譯,是同一法相學系(唯識),都同樣站在唯識的角度來翻譯的,我們都知道無著、世親是法相唯識的祖師。中觀家是依般若經爲主的一個思想;唯識則不是站在中觀的立場。那麼想想看:《金剛般若經》是屬于般若的系統,當然要用中觀家的思想來翻譯或者解釋,也才能還其本來面目哦!如果般若系統的經典,卻用唯識家的理論來翻譯的話,多少會有所不同。
所以要明白一個很重要的論點:當我們研究般若經的系統時,應該要用中觀家的思想體系來了解它,來研究它,就會比較清楚。如果研究的是唯識的經典,那麼就要用唯識的思想來研究它,才能恰到好處,這一點很重要哦!中國很多研究佛學的人,往往都忽視了這一點,所以爲什麼會有很多爭論,也在這一點。比如說:中觀家講的是無自性,而真常系講的是自性。那麼如果般若系統闡物的是中觀無自性的話,用真常系的自性思想來解釋它,那不是很離譜嗎?所以每一個都要注意:在研究大乘佛法時,研究真常系的,要用真常系的理論去解釋它,才是真正的它的本來面貌;研究般若系的,一定要用中觀家才能了解它的本來面貌,很重要哦!很多人不了解,以爲說圓融,這一邊講過來,那一邊混過去,把它混作一團,這樣本來的面目就不見了,所以這一點很重要!
這一本《金剛經》有六譯,只有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是中觀家的誦本,這一點一定要明白!這一點如果不明白,將來在法上我們會存在很多的問題。要知道印度的原本,即有多少出入。如玄奘的譯本也有與無著、世親所依本不同處,這點,讀者不可不知!重要啊!今天研究的這一本《金剛經》是羅什法師譯的,他根據的是中觀家的誦本。後面談到本經的內容,如果不了解中觀家的思想體系,就沒有辦法了解這一本《金剛經》與《般若經》的整個體系,不知道怎樣才是它的原貌。如果利用其它體系的思想來解釋《金剛經》的話,那會面目全非!這一點一定要明白。
剛開始就講過了 ,中國有一本《金剛經五十叁注》,就是收集了中國曆代的古德各家之言,有五十叁家之多,把每一家的重點提起來合在一本,而解釋這個《金剛經》。但是,導師說:五十叁家的這個注,真正能了解《金剛經》的真精神與精要所在的,不多!每每偏頗的地方非常多,根本就沒有辦法了解真正般若系統的思想。所以般若經的真正的內容反而被抹殺了。千萬不要以爲:“哦,我每一家都懂,那叫圓融”。那是不對的,這一點一定要明白!所以,研究《金剛經》,真正要解釋《金剛經》,一定要根據中觀家的思想來研究《般若經》的思想,才知道《般若經》的真正本義是什麼,才不會偏離。
正釋
甲一 序分 乙 一 證信序
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【本經略分序、正、流通叁分。敘述一期法會的因由,名序分。正式開顯當經的宗要,名正宗分。贊歎或囑累流通到未來,名流通分。序文又分證信及發起二序,今先講證信序。如是,指這一本經。我,是結集者自稱。聞,是從佛陀親聞,或佛弟子間展轉傳聞。佛如此說,我如此聽。現在就我所聽來的又如此地把它誦出來,真實不虛,一一契合於佛說。】
一般的經典大部分都分爲叁部分:爲何講這個法會的原因條件叫序分;講這個經的重點叫正宗分;最後贊歎或囑累流通,叫流通分。
經典的結集是在佛滅度後,後來的佛弟子爲了能夠統一,使大家都能明白佛法的正確,而把佛陀所談的結集起來。當時都是阿難尊者來誦,因爲他在佛陀身邊比較久,記憶又好,所以他就把佛陀講過的經誦出來,而由結集的人來認可。阿難在結集這一本《金剛經》時,他說:當時我聽到佛是這樣說的,今天也照這樣地把它誦出來。
【依《智論》說:如是,表信:信得過的就說如是,信不過的就說不如是。佛法甚深,“信爲能入”,如沒有真誠善意的信心,即不能虛心領會。如是又表智慧;有智者能如佛所說,不違真義,即可止息戲論與诤競。修學佛法,以信智爲根本:無信如無手,不能探取佛法寶藏;無智如無目,不能明達佛法深義。經文首舉如是,即表示唯有信智具足,才能深入佛法,得大利益。一時,泛指某一時候,即那一次說法時。因各地的時間不一,曆法不同,不能定說,所以泛稱爲一時。】
爲了要證明這是佛說的,所以阿難說,這是我從佛陀那邊親耳聽聞的,證明了它的正確性,所以叫“如是”。“一時”,是指某一個時候,也就是在說法的當時。爲什麼沒有用一個固定時間呢?因爲各地的時間不一樣,曆法也不同,所以不能用固定的時間,而用一時來作爲泛稱。象我們中國的時間與美國就差一天,每一國的曆法都不一樣,所以用“一時”代表佛陀說法的那個時候。
【佛,譯義爲覺者,是無上正遍覺者。佛陀創覺了諸法實相,即緣起性空的中道。又從自證中,大悲等流,爲衆生開示宣說,以覺悟在迷的衆生。所以,佛是大智慧,大慈悲的究竟圓滿者。】
佛弟子都很清楚:佛,他只是一個覺悟的人。爲什麼叫正遍覺呢?他已經了解了諸法的實相,緣起性空的中道,他不但能自覺還能覺他,他的圓滿就是在這裏。他是最究竟最圓滿的,所以叫正遍覺。我們很多人都誤解了,把佛當作萬能的,好象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的樣子,其實不要這樣的解釋佛。一般人都把佛看成象上帝或造物主一樣,這是不對的。佛,他只是從緣起的一切萬法的現象中,去了達它的實相而悟入中道而得到覺悟,離開了顛倒,離開了生死煩惱。他展開的就是這種大智慧,用這種大智慧又能圓滿一切衆生,所以,我們稱他爲佛。千萬不要把他當成萬能的,無所不能的那種,就是某某權威,某某特殊功能的一種展現者,都不是這樣子。這樣,我們才不會偏離對佛陀的認識。
【舍衛,本是城名,應稱爲僑薩羅國舍衛城。但古代城邦國家的遺習,每以城名爲國名,僑薩羅國的首都在舍衛,所以也稱爲舍衛國。舍衛,是聞物的意思,以此城的政治、文化、物産等都很發達,爲全印度所聞名的,所以立名爲舍衛。】
【祗樹給孤獨園,是城外如來居住與說法的地方。如來常住說法,除摩伽陀王舍城外的竹圍而外,要算在祗樹給孤獨園的時候最久了。園是給孤獨長者――須達多發心修蓋供養的。樹是波期匿王王子祗陀奉施的。祗陀的樹林,給孤獨長者的園,所以總名爲祗樹給孤獨園。 僧衆的住處,名爲僧伽藍,即僧園。園,不但是林園,僧衆的智德並茂,大德輩出,好像園林的花木繁茂,馥郁芬芳一樣。所以僧伽的住處稱爲僧園。】
我們看到大乘經典講到的地名,很多都是在“祗樹給孤獨園”這個地方說的法。須達多(給孤獨長者)很歡喜地要供養佛陀,要找一個地方來建,找到祗陀太子的這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