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落入断灭,这个是很危险的!所以,金刚经讲到这里,前面在破一切万法,让我们明白空无自性,但是,后面更要让你明白缘起的成立。所以,般若的空慧不是在破一切法,而是成立一切法,它破的是众生实有自性的执取,由于执取而产生的贪爱,那个我执、我贪、我慢就来了,然后执取、造业、轮回不断。所以要破的是我们众生的执取、贪爱这方面,而不是在破一切法、一切相,反而是在成立一切法,所以才能成佛、菩萨、阿罗汉等圣者。
德山宣鉴禅师研究金刚经,他说:禅宗是魔子魔孙在乱讲,就要去灭禅宗。结果他担着《金刚经》去买早点,那个卖点心的老婆子问他:你那个担子里面是什么?他说:“青龙疏抄”(就是金刚经)。她说好:“我问你一个法义,如果你讲对了,我这个点心就让你吃,如果你答不出来,就到别外去,我不卖给你。我问你:三心不可得,那你要点哪一个心”?德山一时答不出来,因为那时还没有开悟嘛!也难怪,这一问不知所措,就转入禅宗去体会了。
可见毕竟空而无常无我的幻心,是怎样的甚深了!虽然都知道我们这个心如幻,但如幻到底是有还是无呢?有的就落入真实的有,有的就落入无了,不是落入有,就是落入无,而这个缘起如幻的这个心到底是什么?就很难了解。所以,《金刚经》一直强调非实非虚,非实非虚实在是太难了解。众生总是落在有或无,实有就是“实”,无就是“虚”,那非实非虚就搞不清楚了。所以,毕竟空而无常无我的幻心是怎样的甚深难了解体会啊!所以,唯有如来才能究竟无碍的明见它!
佛陀常常说,这个根本就很难讲,因为本来就不可以讲的,是离开言语和思维的,所以,怎么讲你们才懂呢?讲有吧,你们就说实有有;讲无吧,你们又说实无断灭。非有非无很难讲,是没有办法用言语讲的实相,但是不讲大家又不了解,不能证入,不能离开颠倒执著,不能解脱。不得已,就用比喻,所以,佛陀用很多我们认识的文字语言来表达意义,他照我们所了解的意义去比喻,让我们明白,这就叫“以指指月”,很难了解的。象这样真实究竟的内容,其实只有佛陀他能明白见,而我们也是除了真正的证入以外,其他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的,所以语言表达总是有一个局限、缺陷,很难了解。
不过重点我们要明白:佛陀为什么能明白无量众生的一念心?这个就是成佛的妙用,是般若智慧的妙用,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否定了佛身广大的无自性,如来的无实性,法性身的无实性,就以为什么都没有,不是这样子的。这里反要你明白:因为空无自性,缘起如幻的这个法才能产生这样的作用,才能成就菩萨和佛,才能产生智慧的妙用。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,空不是在破坏一切法,反而是在成立一切法,所以,才能缘起成立一切法,才有众生、佛、菩萨的不同,才能有山河大地一切万法的存在。很多人都不了解,以为空是在破一切法。空,绝对不是在破一切法哦!空,是破对一切法的执著,这是在成立一切法,并不是在坏一切法,这一点一定要明白!
上面是在讲智慧的妙用,下面再看福德。前面说到布施没有实性,有人就误会不要布施了,福报、福德不是真的,那就不要做了。注意听哦!所以,下面就是要让我们你明白福德众多。讲空无实性,不是什么都没有,反而才能成立缘起如幻的因缘果报,才能福德可得,千万不要以为,什么都没有。
福德无性,故而多。
“须菩提!於意云何?若有人满三千大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缘,得福多否”?“如是!世尊!此人以是因缘,得福甚多”。“须菩提!若福德有实,如来不说得福德多;以福德无故,如来说得福德多”。
【上面说智慧圆满,这里说福德众多。佛称两足尊,即以此福慧圆满为体。今举比喻形容福德的广大,与校德不同。佛问:若有人以充满大千世界的七宝,拿来布施,这个人因此所得的福德,多不多?须菩提答:此人因布施所得的福德,多极了!佛随即说:不过,假使福德有实在自性的,那么,大千七宝的布施,也不过大千七宝的福德罢了,佛就不会说他得福德多。因为福德无性,称法界为量,布施者能与般若相应,不取相施而布施一切,所以能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,圆成无量清净的佛果功德,这才说多是呢!】
这里是在成就福德。如果福德有固定的实有性,即使拿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还是有量的,只是这个量很多而已,但还是有限的数量,这不叫“多”了。这里讲的福德多,多在哪里?是因为他没有执着福德的实有性,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量可以衡量。当你能与般若的空慧相应而不执著在实有性时,就不会执著在数量上、一切相上来布施了,那时的福德就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,与法界没有差别,圆成无量清净的佛果功德,这个才叫福德多嘛!也就是说,不取著布施(三轮体空)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广大。有些人误解了:无实性就是什么都没有了,那我们还要布施干什么?善事也不要做了,布施也不做了么。千万不要误会啊!佛陀是让我们不要着相布施,那个心量就无限的广大,不是用数量能够束缚的,这样,也才能成就无量的佛果功德。
我们再把缘起性空的重点提示一下,也就是龙树菩萨在《中论》以及《大智度论》中阐扬的空义,回过头来再看金刚经就知道重点在讲什么了。 “由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”。“不坏俗谛而显第一义谛。” 由这二句话就可以整个的了解空的道理了。这就是《大智度论》与《中论》的中心主题。因为空,一切法无自性,所以才能成立一切法。万法的缘起正是由于无自性空,如果它不是空,是实有自性的,它就不变了,不变就不能缘起一切万法,不是常就是断。因为空,一切法无自性,所以万法才能随着因缘聚合而生,随因缘的散而灭去,缘起的万象才能成立。如果是有自性的,不是空的东西,它就不变,不变就不能组合,就不能产生聚散生灭的现相,因为自性的东西它是不变的么!而正因为空,也就是没有自性,没有实性,不能永恒不变,所以它才能够缘起而现万法。从这里,我们就了解,空不是讲什么都没有,不是在破万法,而是在成立一切法。很多人不了解,认为空就是破除一切法。其实,空的目的不在破一切法,而是在让你知道一切法是由于空才能成立的,这是第一点。
第二点,知道万法的空无实性时,众生的执取、颠倒、染著、妄念等种种因缘才能够因此而得解脱。所以我们要破掉的是对万法的执取、爱染,而不是在破除一切万法,反而是在成立一切万法,这一定要明白!同样的道理,了解“空”并不是离开“有”以外还有一个什么叫“空”的,空就是在讲万法的形成是因缘条件的组合,因而没有实性,由于从万法去观察它,了解这个法的当下就是无实性的,因为是缘起的么,缘起的无自性的就叫空(空无自性)。所以,必须在万法(俗谛)中去看出原来是因缘条件的组合,而去体会它的第一义谛,这个就叫空。不能破坏俗谛的一切万法,离开了俗谛,是无法显现第一义谛的。到哪里去显示第一义谛的空义呢:一定要在俗谛里面、万法里面去观察,离开万法是无法得所谓的空义的。
所以从这二个角度我们就知道空,不是破坏一切万法,而是在成立一切万法。同样,我们要体会空,不是离开万法以外有一空,而是观察万法的缘起而悟出它的无自性(就是空义)。我们以为万法是实在的,才会贪取,执著,了解到万法的缘起无自性,才能在万法中离开执着。众生的生死轮回亦复如此:我们对生死起了实有感的执著,起了恐惧,怕失去那个自我,这些颠倒执取恐惧的源头,其实都是同一个因素――自性见!如果不明空义,不明第一义谛,你就不能离开执著、贪取,那就永远在执取、恐惧、颠倒、烦恼中,从而不得解脱。所以,必须要明白空义,才能离执、离相,离执著、离贪取、离爱染,才能得解脱。重要的是在让我们了解一切法的真实相,就不会再执取染著了,痛苦烦恼就没有了,生死的恐惧也没有了,我们才能解脱,重点是在这里。
注意哦!空义也好,第一义谛也好,与俗谛都是相依相缘,不即不离的,不是在破坏一切万法,而是在万法中明白第一义谛,这样,空有才能无碍。这个“空”不是离开“有”的空,而是在缘起有的当下明白它的无自性叫空,所以“空”是在成立这个“有”,不是在破这个有,一定要明白!金刚经的前半段就是要让众生理解第一义谛,而离开实有的执取,所以必须得让你明白一切缘起法的无自性空,你才能够离开那个执著,离开那个相,不再以为相是实有的。其实相是无常的变化着,刹那不住地在缘聚缘灭的,然而我们却都在那里执取,以为是不变的,是可以取得的,可以保有的,可以永存的,处处在颠倒中、迷惑中、痛苦中。因此,佛陀的开示让我们知道万法的无自性,它的缘起非实,我们才能离开执取颠倒。
但是众生很容易颠倒,说万法无自性、非实,就会错会一切都不存在,以为佛法是在破除万法,这个也不要,那个也不要,都以为是这样子,其实不是。金刚经的后半段就让我们明白,注意听!“不坏俗谛而显第一义谛”,是即俗而真的,不是在破除万法,反而是在成立一切的万法。因为离开了执著,成立的才是真正的内容――看到了万法如实的展现,一定要明白。前面在破身相的非实,下面显示的是由于空义故,因而身相具足。
无记--佛陀灭后是有还是无(非实非虚)
辛三 身相具足
“须菩提!於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”?“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。何以故?如来说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”。“须菩提!於意云何?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”?“不也,世尊!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,何以故?如来说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诸相具足。
【色身,是诸法和合的一合相;诸相——如三十二相,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特殊形态。如来法身,有相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