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落入斷滅,這個是很危險的!所以,金剛經講到這裏,前面在破一切萬法,讓我們明白空無自性,但是,後面更要讓你明白緣起的成立。所以,般若的空慧不是在破一切法,而是成立一切法,它破的是衆生實有自性的執取,由于執取而産生的貪愛,那個我執、我貪、我慢就來了,然後執取、造業、輪回不斷。所以要破的是我們衆生的執取、貪愛這方面,而不是在破一切法、一切相,反而是在成立一切法,所以才能成佛、菩薩、阿羅漢等聖者。
德山宣鑒禅師研究金剛經,他說:禅宗是魔子魔孫在亂講,就要去滅禅宗。結果他擔著《金剛經》去買早點,那個賣點心的老婆子問他:你那個擔子裏面是什麼?他說:“青龍疏抄”(就是金剛經)。她說好:“我問你一個法義,如果你講對了,我這個點心就讓你吃,如果你答不出來,就到別外去,我不賣給你。我問你:叁心不可得,那你要點哪一個心”?德山一時答不出來,因爲那時還沒有開悟嘛!也難怪,這一問不知所措,就轉入禅宗去體會了。
可見畢竟空而無常無我的幻心,是怎樣的甚深了!雖然都知道我們這個心如幻,但如幻到底是有還是無呢?有的就落入真實的有,有的就落入無了,不是落入有,就是落入無,而這個緣起如幻的這個心到底是什麼?就很難了解。所以,《金剛經》一直強調非實非虛,非實非虛實在是太難了解。衆生總是落在有或無,實有就是“實”,無就是“虛”,那非實非虛就搞不清楚了。所以,畢竟空而無常無我的幻心是怎樣的甚深難了解體會啊!所以,唯有如來才能究竟無礙的明見它!
佛陀常常說,這個根本就很難講,因爲本來就不可以講的,是離開言語和思維的,所以,怎麼講你們才懂呢?講有吧,你們就說實有有;講無吧,你們又說實無斷滅。非有非無很難講,是沒有辦法用言語講的實相,但是不講大家又不了解,不能證入,不能離開顛倒執著,不能解脫。不得已,就用比喻,所以,佛陀用很多我們認識的文字語言來表達意義,他照我們所了解的意義去比喻,讓我們明白,這就叫“以指指月”,很難了解的。象這樣真實究竟的內容,其實只有佛陀他能明白見,而我們也是除了真正的證入以外,其他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的,所以語言表達總是有一個局限、缺陷,很難了解。
不過重點我們要明白:佛陀爲什麼能明白無量衆生的一念心?這個就是成佛的妙用,是般若智慧的妙用,千萬不要以爲我們否定了佛身廣大的無自性,如來的無實性,法性身的無實性,就以爲什麼都沒有,不是這樣子的。這裏反要你明白:因爲空無自性,緣起如幻的這個法才能産生這樣的作用,才能成就菩薩和佛,才能産生智慧的妙用。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,空不是在破壞一切法,反而是在成立一切法,所以,才能緣起成立一切法,才有衆生、佛、菩薩的不同,才能有山河大地一切萬法的存在。很多人都不了解,以爲空是在破一切法。空,絕對不是在破一切法哦!空,是破對一切法的執著,這是在成立一切法,並不是在壞一切法,這一點一定要明白!
上面是在講智慧的妙用,下面再看福德。前面說到布施沒有實性,有人就誤會不要布施了,福報、福德不是真的,那就不要做了。注意聽哦!所以,下面就是要讓我們你明白福德衆多。講空無實性,不是什麼都沒有,反而才能成立緣起如幻的因緣果報,才能福德可得,千萬不要以爲,什麼都沒有。
福德無性,故而多。
“須菩提!於意雲何?若有人滿叁千大世界七寶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否”?“如是!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”。“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;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”。
【上面說智慧圓滿,這裏說福德衆多。佛稱兩足尊,即以此福慧圓滿爲體。今舉比喻形容福德的廣大,與校德不同。佛問:若有人以充滿大千世界的七寶,拿來布施,這個人因此所得的福德,多不多?須菩提答:此人因布施所得的福德,多極了!佛隨即說:不過,假使福德有實在自性的,那麼,大千七寶的布施,也不過大千七寶的福德罷了,佛就不會說他得福德多。因爲福德無性,稱法界爲量,布施者能與般若相應,不取相施而布施一切,所以能豎窮叁際,橫遍十方,圓成無量清淨的佛果功德,這才說多是呢!】
這裏是在成就福德。如果福德有固定的實有性,即使拿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來布施還是有量的,只是這個量很多而已,但還是有限的數量,這不叫“多”了。這裏講的福德多,多在哪裏?是因爲他沒有執著福德的實有性,所以沒有一個固定的量可以衡量。當你能與般若的空慧相應而不執著在實有性時,就不會執著在數量上、一切相上來布施了,那時的福德就豎窮叁際,橫遍十方,與法界沒有差別,圓成無量清淨的佛果功德,這個才叫福德多嘛!也就是說,不取著布施(叁輪體空)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廣大。有些人誤解了:無實性就是什麼都沒有了,那我們還要布施幹什麼?善事也不要做了,布施也不做了麼。千萬不要誤會啊!佛陀是讓我們不要著相布施,那個心量就無限的廣大,不是用數量能夠束縛的,這樣,也才能成就無量的佛果功德。
我們再把緣起性空的重點提示一下,也就是龍樹菩薩在《中論》以及《大智度論》中闡揚的空義,回過頭來再看金剛經就知道重點在講什麼了。 “由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”。“不壞俗谛而顯第一義谛。” 由這二句話就可以整個的了解空的道理了。這就是《大智度論》與《中論》的中心主題。因爲空,一切法無自性,所以才能成立一切法。萬法的緣起正是由于無自性空,如果它不是空,是實有自性的,它就不變了,不變就不能緣起一切萬法,不是常就是斷。因爲空,一切法無自性,所以萬法才能隨著因緣聚合而生,隨因緣的散而滅去,緣起的萬象才能成立。如果是有自性的,不是空的東西,它就不變,不變就不能組合,就不能産生聚散生滅的現相,因爲自性的東西它是不變的麼!而正因爲空,也就是沒有自性,沒有實性,不能永恒不變,所以它才能夠緣起而現萬法。從這裏,我們就了解,空不是講什麼都沒有,不是在破萬法,而是在成立一切法。很多人不了解,認爲空就是破除一切法。其實,空的目的不在破一切法,而是在讓你知道一切法是由于空才能成立的,這是第一點。
第二點,知道萬法的空無實性時,衆生的執取、顛倒、染著、妄念等種種因緣才能夠因此而得解脫。所以我們要破掉的是對萬法的執取、愛染,而不是在破除一切萬法,反而是在成立一切萬法,這一定要明白!同樣的道理,了解“空”並不是離開“有”以外還有一個什麼叫“空”的,空就是在講萬法的形成是因緣條件的組合,因而沒有實性,由于從萬法去觀察它,了解這個法的當下就是無實性的,因爲是緣起的麼,緣起的無自性的就叫空(空無自性)。所以,必須在萬法(俗谛)中去看出原來是因緣條件的組合,而去體會它的第一義谛,這個就叫空。不能破壞俗谛的一切萬法,離開了俗谛,是無法顯現第一義谛的。到哪裏去顯示第一義谛的空義呢:一定要在俗谛裏面、萬法裏面去觀察,離開萬法是無法得所謂的空義的。
所以從這二個角度我們就知道空,不是破壞一切萬法,而是在成立一切萬法。同樣,我們要體會空,不是離開萬法以外有一空,而是觀察萬法的緣起而悟出它的無自性(就是空義)。我們以爲萬法是實在的,才會貪取,執著,了解到萬法的緣起無自性,才能在萬法中離開執著。衆生的生死輪回亦複如此:我們對生死起了實有感的執著,起了恐懼,怕失去那個自我,這些顛倒執取恐懼的源頭,其實都是同一個因素――自性見!如果不明空義,不明第一義谛,你就不能離開執著、貪取,那就永遠在執取、恐懼、顛倒、煩惱中,從而不得解脫。所以,必須要明白空義,才能離執、離相,離執著、離貪取、離愛染,才能得解脫。重要的是在讓我們了解一切法的真實相,就不會再執取染著了,痛苦煩惱就沒有了,生死的恐懼也沒有了,我們才能解脫,重點是在這裏。
注意哦!空義也好,第一義谛也好,與俗谛都是相依相緣,不即不離的,不是在破壞一切萬法,而是在萬法中明白第一義谛,這樣,空有才能無礙。這個“空”不是離開“有”的空,而是在緣起有的當下明白它的無自性叫空,所以“空”是在成立這個“有”,不是在破這個有,一定要明白!金剛經的前半段就是要讓衆生理解第一義谛,而離開實有的執取,所以必須得讓你明白一切緣起法的無自性空,你才能夠離開那個執著,離開那個相,不再以爲相是實有的。其實相是無常的變化著,刹那不住地在緣聚緣滅的,然而我們卻都在那裏執取,以爲是不變的,是可以取得的,可以保有的,可以永存的,處處在顛倒中、迷惑中、痛苦中。因此,佛陀的開示讓我們知道萬法的無自性,它的緣起非實,我們才能離開執取顛倒。
但是衆生很容易顛倒,說萬法無自性、非實,就會錯會一切都不存在,以爲佛法是在破除萬法,這個也不要,那個也不要,都以爲是這樣子,其實不是。金剛經的後半段就讓我們明白,注意聽!“不壞俗谛而顯第一義谛”,是即俗而真的,不是在破除萬法,反而是在成立一切的萬法。因爲離開了執著,成立的才是真正的內容――看到了萬法如實的展現,一定要明白。前面在破身相的非實,下面顯示的是由于空義故,因而身相具足。
無記--佛陀滅後是有還是無(非實非虛)
辛叁 身相具足
“須菩提!於意雲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”?“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”。“須菩提!於意雲何?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”?“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,何以故?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
【色身,是諸法和合的一合相;諸相——如叁十二相,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特殊形態。如來法身,有相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