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▪P6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?還是無相?這在佛教界是有诤論的,有的說有相,有的說無相。其實,這诤論是多余的。如以佛有法身和化身,這法身是有相的。假使說佛有叁身(也可以有相)或四身,專以法身爲平等空性,那即可說法身無相。有相的法身,色身無邊,音聲遍滿十方。在大乘(大衆部等同)學初立二身說,法身即本身、真身,悲智圓滿,如智不二,心色無礙,遍法界的昆盧遮那佛,爲大機衆生現身說法。但此法身是無爲所顯的,相即無相,不可思議!龍樹論多用此義。】

  龍樹菩薩造論大部分用這個觀念來講。在佛法中都有這樣的爭論:到底佛有沒有法身?法身是有相還是無相?都在談這個。當然化身是有相的;而法身,如果站在法性身來講是無相的,如果從二身說、叁身說、四身說,那是從顯相的角度來講的,如果純粹站在平等空性的法性身來講,那是無相的。就象我們也是一樣,肉身有相看得到,但是法性是空寂的,是看不到的。所以站在法性身來講,當然是無相的,所以,這個其實沒有什麼好爭論的。一般真正的爭論是在討論佛滅度後,有的說,佛涅槃了,就是灰身泯智,好象什麼都沒有了;有的說,佛不是這樣的,佛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,隨機而應,就象鍾一樣,一敲就會響,廣大無邊,那個不是我們所看得到的,要有法眼、佛眼才能看得到。其實這個爭論是不必要的,因爲一定要明白佛法所說的“非實非虛”是在講什麼,執著在實有實無都不是佛法,這一點大家應該要明白!說佛陀滅度後是有或是無,這本身就是衆生的戲論、執著的觀念,佛法已經談到非實非虛、不一不異、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常不斷,已經講這麼多了,還在問“到底有還是沒,這不是戲論是什麼? 所以,這個是根本不用論的。

  【佛問須菩提:可以從色身、諸相的具足中,正見如來嗎?具足即圓滿。色身的具足,依玄奘及笈多譯,更有“成就”的意義,所以即圓成或圓實。凡是自體成就,不待他緣的,即名爲圓成實。法身色相,或稱歎爲圓成圓實的。須菩提領解佛義說:不可!如來是不應以具足的身相而正見的。因爲如來說具足身相,是無爲所顯的,是緣起假名而畢竟無自性的,哪裏有圓成實體可得。所以,即非具足身相,而但是假名施設的。】

  這裏雖然要顯如來身相具足,但還是要先提出來問一問須菩提:佛是不是可以用叁十二相來見呢?(前半段也已經問過)他說:不能。如果叁十二相就是如來的話,那轉輪聖王也有叁十二相啊,那他就是如來嗎?從這一個地方說是不能成立的。但是注意哦!那麼,如來是不是就不應該有叁十二相呢?這個說法是不一樣的,叁十二相不一定是如來,但是如來就不一定要有叁十二相嗎?前面是先破實在的叁十二相,如來說非相,其實就是讓你明白,真正的如來的身相不是用叁十二相來表達的,才叫非相,因爲無自性故。如果有實在的自性的身相,那不可能叫如來,無爲而顯的就是講空性,空性哪裏是身材相可以解釋的?

  【本經概括的說諸相具足。常說佛有叁十二相,是指印度誕生的釋迦如來化身而說。至於法身,有說具足八萬四千相,或說無量相好。但有論師說:叁十二相爲諸相的根本,八萬四千以及無量相好,即不離此根本相而深妙究竟。】

  佛陀現在人間叫化身,叁十二相是說佛陀的化身,是從他應化在人間的這個身體而講的。印度的有論師說:不管是叁十二相,還是八萬四千相,基本相還是從叁十二相來應化的。這裏談到佛陀的身相已經具足了,可以成立佛陀有他的身相,那麼他的法音是不是也能遍滿?

  什麼叫說法?令衆生從言說中體達無法可說。

  辛四 法音遍滿

  “須菩提!汝勿謂如來作是念:我當有所說法。莫作是念!何以故?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,即爲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!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”。

  【佛對須菩提說:不要以爲如來會這樣的想:我當爲衆生說種種法,佛是不會如此的。如有人以爲如來他有所說法,那不特不能知佛贊佛,反而是在謗佛了!以爲佛也象凡夫那樣的有能說所說了!要知道:法如實相是離言說相的,不可以言宣的,所以說法即無法可說。無法可說而隨俗假說,令衆生從言說中體達無法可說,這即名爲說法了。有人偏據本文,以爲法身不說法,這是誤解的。法身是知見圓明,福德莊嚴,身色具足,那爲什麼不法音遍滿呢!】

  象我們現在說一切法無自性,就是真正的法性,意思是一樣的,佛陀他有所言說是不得已,因爲他不假借我們觀念中認知的程度去說,那我們永遠不知道他要表達的是什麼,就象我們現在在說法一樣,其實我今天不管怎麼說,還是假名說,照著大家能理解的觀念,你們認爲是這樣的、那樣的,我也借助你們認知的這樣的、那樣的來表達。你們要借這樣的表達,去體會達到我言說以外的意義,比如說:我們執著在實有裏面,那麼讓你離開實有,離開執著,這就是我們的目的。如果我不用言語和你們講,現在你們執取的這個“有”,它是“非實”的,那你們就不可能離開這樣的執取。所以,當我在講這個法的當下,並不是在講這個法,它的目的就是讓你另外的體會到這個法的非實,這個就叫以指指月的方式。所以,佛陀說法的目的,不是在說法,而是讓你知道法的非實。他不是在建立有一個法可以說的,有一個真實的東西,只是要讓你明白根本沒有一個實法。

  如果以爲佛陀在說一個真正的法,那你就誤解佛的意思了。佛陀告訴你:沒有一個真正的法,他說法的目的只是讓你知道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、真實的、實在的法,如果你說佛有說法,他到底說了什麼法?哪個法是實在的?佛陀說的法是讓你知道沒有一個實法,所以說,他說的法也非實。他只是引用種種的善巧和比喻,讓我們去體證根本沒有一個實法而已。如果了解這個,那佛有沒有說一個真正的法?沒有一個真正的法啊!因爲如果他說的法是真正的,那麼就有實法可得,佛說這麼多法,目的要讓你知道法都是無實性的,不是有一個真正的法。所以如果有一天,你說佛法很偉大,佛說了那麼多的法,佛陀說:如果是這樣的話,你就不了解佛陀。佛陀說了很多法,是沒有錯,但是說了很多法的目的,是要讓你知道沒有一法是實在,根本沒有一個實法。你了解佛法是要讓我們知道沒有一法是實在的,那還會不會說佛有說一個實在的法?不會啦。佛的說法都是假名言而施設的、非實的,所以它是沒有實法的。如果了解這樣,佛陀有沒有說實在的法?沒有。他只是比喻,只是善巧,只是種種的點到爲止,讓你真正要明白的就是沒有一法實,沒有一法可得。

  如果不了解這個,說佛陀有說法,那麼,這個法就變成實法,這樣,不但不了解佛陀用心說法的真義,反而是誤解他了,也就是在毀謗他了。重點就在講這個,所以說,無法可說而隨俗假說,世俗說這樣,他也說這樣,世俗說那樣,他也說那樣,就是要讓你明白他要講的弦外之音,不是說,他說假的就是假的,說真的就是真的,他說假說真,是隨著我們衆生而說假說真,他的那個講是善巧方便,不是有真義,有言說還是要讓你明白說法的所內容都無實義,令衆生從言說中體達無法可說,這個叫做說法。

  有人誤解了金剛經這一句話,以爲法身不說法,佛陀在《金剛經》說:佛沒有說法,如果有人說佛有說法,就是謗佛。依據這一句經文,來說佛法身是不說法的,也就是說,法身沒有言說了,有言說的只有我們這個假的身體,法身是沒有言說的,法身不說法。導師說:這是誤解。根據這一點來講,這樣的說法是錯的,是誤解了。前幾段連續叁段,第一段在講知見圓明,佛能了知衆生每一個念頭;佛的福德具足;再前面是色身具足;那爲什麼不能法音遍滿?

  【未證法性生身的菩薩,說法是不離尋伺——舊譯覺觀,即思慧爲性的粗細分別的。如初學演講,先要計劃,或臨時思索、准備,這都是尋伺分別而說法的顯例。已證法性生身的菩薩,就不假尋伺而說法。隨時隨處,有可化衆生的機感,就隨類現身而爲說法。究竟圓滿的法身,更是“無思普應”。經論中,常以天鼓——不假人工而自鳴的爲喻。所以,如以爲如來作是念:我當說法,即是謗佛。】

  還沒有證到法性以前的菩薩,在弘法時都沒有離開尋伺,還要想一想,思維一下該怎麼講,還要用腦筋去想、去思維分別,這叫“思慧爲性”,還要用思維、考慮、分別,都有粗有細,就象我們剛剛學演講的人一樣,先要計劃講稿,到時候加上什麼,怎麼講,要准備很多東西再來講。但是已經證了法性的菩薩就不需要再思維了,不管什麼樣的衆生,什麼樣的程度,怎樣的根性,他能夠隨類應機應化,隨手拈來就是,他不需要尋伺,不需要再思維、思考、構想、准備,既然是這樣,他不會再起一個念頭:“我來說法”。佛是“無思普應”,不需要再起一個“我來說法”的念頭,他只是應機,隨時隨應、隨手拈來都是的,什麼根基就說什麼法,根本就不要思維的,這樣是不是法音遍滿?哪裏是法身不能說法?只能說,我們衆生聽不到,聽不懂,不能說法身不說法。有一個比喻:隨手拈來都是,鳥在叫,風在吹,水在流的聲音都是在說法,只是我們聽不懂。有人看到山色,看到花色,聽到水流聲,看到風聲,他就聽到法了,那麼這個也可以了解。不要以爲法身不說法,法身是“法音遍滿”。已證法性身的菩薩都能夠這樣子的,法身究竟圓滿的佛身更是“無思普應”。

  不著相廣行六度 修萬善同歸無得

  辛五 信衆殊勝

  爾時,慧命須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頗有衆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”?佛言:“須菩提!彼非衆生,非不衆生。何以故?須菩提!衆生衆生者,如來說非衆生,是名衆生”。

  【年高德長的,智深戒淨的,以慧爲命,名爲慧命。慧命,與上文所說的長老,同爲一梵語的異譯。佛爲須菩提開示了法身說法的真義以後,尊者就啓問如來:在未來世的時候,有沒有衆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