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,聽了如所說的法身——知見、福德、身相、說法圓滿,而生清淨的信心?也可說:如上所說的法身說法,無說而說,會有人因此種說法而生清淨信嗎?這是佛果究竟深法,所以須菩提又不能以自慧悟解,請佛解說。佛說:聽聞如此說法而能生信心的,當然是有的,但此種信衆,已不是一般的衆生;但他還沒有究竟成佛,也不能不說他是衆生。原來,爲凡夫、聲聞、初心菩薩說法的,是化身佛,聽衆都是未出生死的異生——衆生。還有此土、他土的大菩薩,佛以法身而爲他們說法。法身是無時無處而在流露法音,大道心衆生――大菩薩,也隨時隨地的見佛聽法。聽法身說法而生淨信者,即大菩薩,所以說彼非衆生,又非不衆生。如從五衆和合生的衆生說,衆生無我,常是畢竟空,不過惑業相續,隨作隨受,於衆生不可得中而成爲衆生。
此法身說法,利根凡夫,雖不能親聞法音而生清淨信,但能依展轉得解大乘深義,比量的信受。】
所謂的說法圓滿、知見圓明、福德具足、身相具足,這樣的說法,未來的衆生聽了這樣真的會生清淨的信心嗎?須菩提本身希望佛陀爲他說清楚,所以他就請佛來解說,要讓我們明白。其實,一般人當然很難了解,但是大菩薩確實是可以明白的。大菩薩已經離開了衆生的顛倒,不能說他是衆生;但他還沒有圓滿地成就佛果,所以也不能不說他是衆生。
最後一點比較重要,是關系到我們的。此法身說法,利根凡夫,雖不能親聞法音而得清淨信,但能依展轉得解大乘深義,比量的信受。比如說,現在談的金剛經的空義,要了解的就是空慧,我們也能依展轉得解大乘深義,比量(比較的方法)的信受。對大乘的空義能明白,也看到一切法的緣起無性,也能體證到空慧、了解空性的話,用比量也可以産生真正的信受。雖然不能親見佛陀的法身說法,但從這樣的比量中,我們也可以産生正確的信受。
其實展現凡夫相的中間應該也有一些菩薩,也有開智慧見法性的,象我們自己不敢講,但是看導師的智慧和體證,我想他應該比我們更清楚、更明白,所以,並不是說所有人都不可能,活著的人中,有人應該有這樣的境界,不是沒有。
辛 六 正覺圓成
須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爲無所得耶”?佛言:“如是!如是!須菩提!我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複次,須菩提!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須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
很多人以爲佛悟道了,就是什麼都好象是空無的。這裏就讓你明白,其實,雖然無所得,無所得就是得:體會到真正的法性平等,無有高下,這個就是所謂的“得”,也就是證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這樣的一種修行才能證入,這時就叫做“正覺圓成”,不是什麼都沒有。很多人談到空,以爲什麼都沒有了,不要修行了,那你就是大錯特錯了!我們今天在聽法,聽到明白了,也悟入無所得,所有的修行都能趨向于這樣一個理解去修行,就能離開執著顛倒,離開一切的汙染,這個才能成就的。所以,千萬不要以爲什麼都無了、空了,那什麼都不是了,什麼都不用修了,什麼都可以亂來,那就大錯特錯了!什麼叫修行?就是體會到一切法的非實,而能夠離開執著顛倒,以這樣的修行證入到真正的無所得的時候,就叫證入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。講無所得,一切無實性,就是要你明白這個去修行,去體證,才能真正的證入。千萬不要以爲什麼都沒有了,什麼都不要做了,不要修行了,布施也不用,善法也不用。
【法身佛以智見與福德爲本,感得果德的無邊身相,微妙法音;現身、說法,即有大菩薩爲信衆。這些,都因總修萬善而同歸無得,證無上遍正覺而得完成。】
成佛了,現法身說法,一下子就有大菩薩來聽法作爲他的信衆,這一些都是過去修一切善而致,但在修善的過程裏都是以智慧福德爲本,同歸無得,也就是說,都是在無所得的空慧中而成就的,才證入遍正覺。千萬不要以爲空就什麼都沒有,都不要了!因爲空,才能用無所得的心態去圓滿而完成,如果有一點點實有所得的心,你根本就無法證入。
【所以,須菩提仰承佛意而問道:佛得的無上遍正覺,可是無所得的吧?佛贊許他說:是的!我于無上遍正覺,連一些些的實性法,都不可得;一切都無所得,這才證得無上遍正覺。然所以都無所得,這因爲無上遍正覺,即一切法如實相的圓滿現覺,無所得的妙智,契會無所得的如如,這豈有毫厘許可得的!所以,在此如如正覺中,一切法是平等而無高下的。】
在佛法的流變中警惕外道的神我論
須菩提問佛:佛能夠證入佛位,也就是所謂的無上遍正覺,是否已經體會到無所得才證入的呢?佛回答須菩提說:是的,徹底地明白我法一切都真的空無自性,沒有一點點絲毫的實有自性可得,因爲體證這個,所以一切都無所得,才證入所謂的無上遍正覺。然所以都無所得,這是因爲無上遍正覺,即一切法如實相的圓滿現覺,無所得的妙智,契會無所得的如如,這豈有毫厘許可得的?所以在如此如如正覺中,一切法是平等而無高下的。因爲體證無所得,一切法非實,緣起如幻,所以就契入了無上遍正覺,這個就是了解一切法的如實相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而這樣圓滿的現覺,就是因爲有無所得的妙智才證入的,才能契會這樣的如如,在了解這樣的現象之下,哪裏還有絲毫一點點可得的?明白了這一些,一切法就都是平等無高下的,因爲一切法都無所得,一切法都是緣起,一切法都無實性,法法就是空寂的,也就是法法平等無高下。因爲你能了解一切法的平等無高下,法法如如,一切法非實,這樣的理證,才能夠證入,不然什麼叫做無上遍正覺呢!就是在法法平等上證入的,法法的實性無可得中證入的。
【高下,是指佛果(高)與凡夫(下)說的。平等法界,是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的,這就名爲無上遍正覺。】
這時不會有“佛是高高在上,衆生很低下”這樣的感覺了。因爲一切萬法從法性上來講,都是法法平等的,法法歸空寂,法法歸寂滅,法法無實性,證入這樣的體會時,在一切萬法中你才不會有差別的念頭,不會有增、減、垢、淨,這才叫無上遍正覺。如果不了解法法平等,不了解法法無自性,法法非實,你如何證入?
【這在因中,或稱之爲衆生界,衆生藏,如來藏;在果位,或稱之爲法身,涅槃,無上遍正覺。約境名真如,實相等等;約行名般若等;約果名一切種智等,無不是依此平等如虛空的空性而約義施設。就有些人,因此執衆生中有真我如來藏,或者指超越能所的靈知,或者指智慧的德相――叁十二相等的具體而微;以爲我們本來是佛,悟得轉得,即是圓滿菩提。這是變相的神我論與外道心心相印,一鼻孔出氣!】
如果了解“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”的真實內容,就明白一切衆生在因中就叫衆生藏、如來藏;在果位,就稱爲法身、涅槃、無上遍正覺;約境(相上),就叫真如實相;約行,就叫般若;約果,就叫一切種智,其實這些都是站在平等如虛空的空性上來講的,是從不同的角度約義施設,因此有不同的名字而已。但是站在平等如虛空的空性上來講是一樣平等無高下的。但在境上,在一切法的不同角度上,給他不同的名字而已,所以,當我們說“衆生”或者“衆生藏,衆生界,如來藏”,這是在凡夫界的因中來講的,就有這樣的假名;如果你證入了果位了,就叫做法身、涅槃、無上遍正覺,只是名字不同,因爲有這樣的約義施設故。
這些觀念真的很重要!一定要明白!爲了讓大家明白,不得不從任何角度安立假名,說所謂的“衆生界,如來藏”,“涅槃、法身、真如實相”,那叫做假名施設,是從不同的角度、不同比喻,作來名義上的假施設而已。但是,很多人就執著了:“佛在說如來藏麼,在講佛性麼,講本來是佛嘛”!以爲我們有一個真我,叫做如來藏的,或以爲超越了我們能所靈知以外還有一個具體而微的,這個叫“形而上的實在論”或者叫做“本體論”之類的。或者以爲我們本來就是佛,只要我們悟了,明白了,就是圓滿了。導師深刻而明白地指出:這叫變相神我論,與外道心心相印,一鼻孔出氣!也就是說,這樣的觀念根本就是外道的邪見,不是真正的佛法正見!
導師在這裏講得很肯定,是斬釘截鐵的,而且也是很用心的。爲什麼要講得這麼清楚?因爲從點點滴滴法的分析,一直剖析到這裏,確實是如此的,只要有一絲絲、一毫毫的自性見不破,實有的感覺不破,那個我執就破不了。如果自性見不破、不摧毀的話,你的那個執取是不可能完全斬斷的,染著貪取也不可能斷,甚至更危險的是變成與外道混在一起了,佛法和外道的特質都無法分清了。
導師在這裏的點明,在我個人來看,太重要了!爲什麼?如果在這個地方厘不清,不明白它的真正重要性的話,其實這也就是我們學佛爲什麼不受用的原因,是解脫與否、凡聖、迷悟的關鍵點!爲什麼要這麼明顯地一一地展現到讓我們明白呢?因爲它太重要了!這也是現在佛教界認知上普遍錯誤的一個問題,也就是說,佛法流變到現在,很多方便已經使我們不能了解佛法的根本在哪裏了,無法明白佛法的正確性,所以導師要點出來。
現在很多人都很虔誠地修行,但是爲什麼不能解脫?爲什麼都期待來生?爲什麼都等人家來救度?爲什麼不能真正解決我們的問題?爲什麼煩惱不能斷,越學越苦,對生死也不能解脫,非要等人來救你不可?因爲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,就在于上面所說的本體、實體的觀念沒有厘清。所以,學佛千萬不要攏攏統統似是而非的,如果以爲“那個”就是了,會很危險的,知見不夠清楚麼!所以,在這裏點出我們過去錯誤的觀念,真正明白的話,可以幫助我們有很大的轉變,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