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不會再執著在那個地方,就能夠離開這個觀念,很重要!
般若攝導方便,方便助成般若。
【一切法雖同歸於無得空平等性,但畢竟空中不礙一切。一切的緣起法相,有迷悟,有染淨,因爲性空,所以有此種差別,如《中論》所說。所以,佛又對須菩提說:無上遍正遍,雖同於一切法,本性空寂,平等平等。但依即空的緣起,是因果宛然。無上遍正覺,要備二大法門而圓成:一、以般若空慧,通達法空平等性,不取著我等四相。二、修習施、戒、忍等一切善法,積集無邊福德。此所修的一切善法――自利利地,以般若無我慧,能通達叁輪體空,無所取著。般若攝導方便,爲便助成般若,莊嚴平等法性,圓證無上遍正覺。】
這句話很重要!畢竟空中不礙一切,不是在破壞一切,反而沒有妨礙一切,在究竟平等空性上是無差別的,但是這個無差別的平等空性,並沒有妨礙緣起一切的萬法。在一切的緣起法相中,我們還可以看出它的迷悟、染淨,爲什麼?就是因爲性空,才能有種種差別,如果不空的活,一切法都一樣了,不變了,哪裏來的差別相?就是因爲性空,所以,允許有法相的種種差別,《中論》就這樣說:“由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”。所以,佛又對須菩提說,無上遍正覺,雖同於一切法,本性空寂,平等平等,但是,依即空的緣起是因果宛然的,而不是壞了因果,不是壞了一切緣起的萬法,就是因爲依空才能緣起,因果才能宛然地展現。
真正的要證入無上遍正覺一定要有二個法門才能圓滿而成就。第一,就是以般若空慧,通達法空平等性,不取著我等四相。今天講這一些法,講般若,就是要讓你開發空的智慧,有了空慧才能夠通達一切法的平等空性,最重要的就是不取著我等四相,因爲一切萬法都離不開四相(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),我們的顛倒執取,貪染都離不開這個四相,所以我們明白通達了一切法的空性平等,才能夠不取著、不汙染、不顛倒,就不再取著四相了,才能夠真正的超越出來,這是第一個階段――先建立般若空慧。第二,依據這般若的空無我慧,修習施、戒、忍一切善法,積集無邊福德,此所修的一切善法,就是所謂的自利和利地,以般若無我慧,能通達叁輪體空,無所取著。這就叫“般若攝導方便,方便助成般若”,莊嚴平等法性,圓證無上遍正覺。
修行的第一關就是建立正見,什麼叫正見?緣起!就是空慧,就是般若,沒有具備緣起的般若空慧正見,修行必定在實有感中,在自性見中,必定是執取,越修越執著,越修越想有所得,就越是煩惱,而不得解脫!知見上沒有建立般若空慧的人,修行就沒有目標,因此,六度萬行如果沒有般若爲導,就象盲人走路用手摸,那很危險,也是不能成就的原因。
後面的修習――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就是六度中前面五度的內容。大乘佛法真正的修行就是六度,第一個要開發的就是第六度的般若正見,前面五度的修行才不會變成人天的福報善法,因爲有了般若的空慧,就能通達叁輪體空,才能無所取著。如果沒有這個般若空慧,就會執著在功德、福報:“我做了多少善因善緣,我是能做,我有所得”。那些都是自性見的産物,就會執著,而不悟空性。不能叁輪體空的話,一定會處處粘著,處處貪取,那叫造業,不是解脫。所以,第一,建立緣起的般若空慧的正知見;第二,才能修習施、戒、忍。因此,六度萬行都要修習,但最重要的是般若,注意!修行沒有般若空慧是不會成就的。
“般若攝導方便,方便助成般若”。什麼叫方便?施、戒、忍。在行方便中,般若才能圓滿;有般若才能攝導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方便,這樣才不會執著以爲有所得,有便當的方法去行,完成般若的目的,這樣才能莊嚴平等法性,圓證無上遍正覺。
【法性如空,一切衆生有成佛的可能,成佛也如幻如化,都無所得。然而,不加功用,不廣集資糧,不發菩提心,不修利他行,還是不會成佛的!】
這句話很重要!正因爲法性空,沒有實在性,一切衆生才有成佛的可能性;如果法性不空,衆生就有實在性,實有的衆生又如何成佛?所謂的“實有、實在”就是不變之義,怎麼能從衆生而成爲佛呢?因爲衆生也是無實性的,不是固定不變的,衆生的法性也是空的,注意!衆生才有改變的可能:隨著因緣而去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修習一切萬行,才能夠成爲佛。如果衆生的法性不空,哪裏能從衆生而轉變成佛?實有性就不能成佛了!法性如空,一切衆生有成佛的可能。但是要注意!雖然能成佛,是不是有實在的佛可成?一方面,如果衆生是實有的,就不能成佛;另一方面,如果佛是實有的,也不能成,所以成佛也是如幻如化而無自性,都無所。因爲如幻如化都無所得,才假名爲成佛,注意聽!所謂的“成佛”不是有一個實在的東西,而是假名成佛,是悟到、明白了一切法的無自性,一切法的空平等性,一切法無所得,名爲成佛。注意聽!是覺悟了,不是有一個實有的東西又成佛了,又成真正的佛跑出來了。
雖然是沒有實在性的,都是無所得的,但如果不用功,不去廣積一切資糧,不發菩提心,不去修利他的一切萬行,還是不可能成佛的。所以,注意呀!真正要解脫,不是我聽一聽法就沒事了,知道無所得就行了,什麼都不去管它了,這樣還是不能成佛的。要真正悟入無所得,是從什麼地方而悟入成佛的呢?在萬法中。我們在萬法中處處染著、顛倒、執取,就必須在萬法中真正的超越,一切不再染著執取,才叫成佛。那又如何在萬法中展現真正的不染著,表明真正的去掉了染著?那就是必須在萬法中廣行布施而不執取,在萬法中真的沒有障礙了,才叫真正的成佛。那麼,離開萬法,你又如何成佛?
要注意!不是悟了這個法一切無所得,那就什麼都不幹了,那樣還是不能解脫的,因爲你內在的染著、習性根本沒有去除。那如何才能去除我們的染著、衆生內在的習性,在萬法中做到真的不取不著而真正的解脫呢?我們對萬法的執取、觀念、意識、習性、慣性是那麼的深,這些還必須得在萬法中真正地超越,才叫解脫成就。所以,理論上懂得法法平等,但實際卻是處處執著實有而執取,那就必須在萬法中真正的去行,做到真正地無障礙,真的不執取、不貪戀,真的體證到無所得而處處圓滿,這個才叫成就。所以,很多人都說:懂了,會了,沒有問題了,什麼都不要了。那就大錯特錯了!我常常講:修行就是學習明白這個法,然後回過頭來,在你的生命、生活中,去看清楚你內在的那份執取,那種苦惱,那種貪染。如果沒有這個法,沒有了解這個空義,你是去不掉的;但是即使你有這個法,明白了空義,就去得掉嗎?你不去行踐,不真的面對它,想辦法超越它,還是難哪!因爲我們的習性太深了。 所以很多人都以爲它都是假的嘛,所以就不用修了。不用修是不用修,貪瞋癡是照常不誤,既然貪瞋癡照常不誤,如幻的輪回還是照常不誤,注意聽!不要以爲你解脫了。下面是方便道中的校德(在前面的般若道中已經校量很多次了)。
般若智慧救法身,布施救肉身
庚二 校德
須菩提!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,如是等七寶聚,有人持用布施。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讀誦,爲他人說,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
【這是方便道中第一次校德。 般若道中說充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,這裏說七寶聚集象須彌山那麼高――出海四萬二千由旬——拿來布施,這數量要比前說大得多。但雖以這麼多的七寶持用布施,所得功德,還是不及讀誦或爲他人說本經四句偈的功德。】
有爲法的布施再大再多,都及不上對我們這個法明白、悟入空性的一點點,要知道,能夠悟入般若空慧,得一點點的般若智慧,比前面的布施還重要。你們就明白研究般若經典,體會般若空慧有多重要!剛開始上課我就說:值得你用生命去聽、去體會,哪怕是體會一點點,你布施做多少的功德都是不能比擬的。一般的布施只是救我們身心這一生某一個利益而已,但是得法性空的智慧卻是解脫我們無始以來的輪回生死,一個救的是法身,一個救的是肉身,是不一樣的,根本無法比擬,看,這個般若空慧有多重要!
衆生非衆生
已二 示現化身事業 庚一 化凡夫衆
須菩提!於意雲何?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:我當度衆生。須菩提!莫作是念!何以故?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。若有衆生如來度者,如來則有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。須菩提!如來說有我者,則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。須菩提!凡夫者,如來說即非凡夫。
前面說菩薩起能度衆生的念頭,那就不是菩薩。這裏也要讓你明白,即使你成佛了,作爲如來也一樣不會起“我要去度一切衆生”的念頭。
【此中化身佛,不約隨類示現者說,指從入胎、住胎到成道、轉*輪、入涅槃,示生人間的化身佛。如釋迦人間成佛,即有化衆、化主、化處、化法四事,下文次第論說。】
約佛陀示現人間的現象來說,佛陀成佛了而度化衆生,佛本身叫“化主”,被他度化的衆生就是“化衆”,他說法化衆生的地方叫“化處”,他說的法叫“化法”,這是人間現相的展現。
【佛告須菩提:不要以爲如來會作這樣想:我當現生人間,度脫苦迫的衆生。如來現覺諸法性空,哪裏會見有實在的衆生,可以爲如來所度。假使如來這樣的想,那如來不是執有我等四相了嗎?如來雖不作此念,但隨俗說法,也還說我前生如何,說“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”等。可是雖說人說我,能達人我無自性,所以假我即是非我。不過,那些生死凡夫,不能了解隨俗我的意趣,即以爲真實有我而妄執了——如後代的讀子部等。】
如來是怎麼樣證入如來的?因爲他知道一切無實,當然不會說有實在的衆生可度,如果他有這樣的念頭,就是執著在四相了。如來固然不會起這樣無知的想象,但隨著我們世俗的一些知見和觀念,他還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